簡介
伊薩伊 (Eugene Ysaye) 比利時 小提琴家、 作曲家( 1858-1931)
生平經(jīng)歷
伊薩伊出?1858年 7月16日生于比利時 列日(Liege),他四歲時啟蒙于他的父親開始學(xué)習(xí) 小提琴,1865年進(jìn)入列日音樂院,在1873年進(jìn)入巴黎音樂院跟隨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學(xué)習(xí),并于1876-79年之間到布魯塞爾跟隨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維厄當(dāng)Henri Vieuxtemps (1820-1881) 學(xué)習(xí)。
1879年,他進(jìn)入柏林的一個樂團當(dāng)首席,很受 約阿希姆[又譯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小提琴家、 指揮家、作曲家] 的欣賞,1882年他與 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俄國作曲家與 鋼琴家到北歐演出,之後更至俄國巡回,他本人曾表示他在這段期間受安東·魯賓斯坦的影響與教誨許多,之後仍常以不同的型態(tài) (包括獨奏、指揮及室內(nèi)樂) 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1883-1886年他移居巴黎,在那里他結(jié)識了許多當(dāng)時有名的音樂家,其中包括:[ 弗蘭克Cesar Franck ] 、[肖松Ernest Chausson ]、 [ 丹第Vincent d’Indy]、[ 福雷Gabriel Faure ]、[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 及[ 德彪西Claude Debussy ] (注)。也因為他算是當(dāng)時最有名且杰出 小提琴演奏家,所以這幾個 作曲家便分別寫了曲子題獻(xiàn)給他。包括弗蘭克的A大調(diào) 小提琴奏鳴曲、肖松的音詩(Poem)及小提琴協(xié)奏曲與 德彪西的弦樂四重奏曲。
他曾任教於布魯塞爾音樂學(xué)院有12年之久,并致力於發(fā)展 法國與比利時的音樂。在1918-22年間,他曾任美國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 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的指揮,他同時也將 法國與比利時的音樂帶到這里,讓當(dāng)時僅演出德國作品的樂團也能嘗試法、比的音樂。1922年他回到布魯塞爾,之後他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因糖尿病纏身,甚至在1929年被迫鋸掉他的右腿,不過他在隔年11月里仍指揮了幾場演出,最後一場還是由Pablo [ 卡薩爾斯Casals, 大提琴家] 擔(dān)任獨奏呢!不過他最最希望是能指揮他自己所寫的那首歌劇,但是他在第一次排練當(dāng)天就病倒了,連第一次在他家鄉(xiāng) 列日的首演(1931年3月4日)他都無法參加,到了第二次演出,他抱病前往布魯塞爾欣賞,幾個星期之後他便過世了。
除了這一首歌劇他還作了六首 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為大提琴與管弦樂團所作的瞑想曲(Op.16)及夜曲(Op.22)、八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及一些為小提琴所寫的作品。
易沙意在他一生中最常用的是一把瓜乃利Guarneri "del Jesu" 小提琴,他曾擁有一把名叫「Hercules」的 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小提琴,但是在他1908年到俄國演出時的後臺休息室丟掉,這把名琴一直到1947年才在柏林被尋獲。
1937年以他的名字所設(shè)的 小提琴國際大賽在布魯塞爾成立,第一個獲得這個大賽的冠軍就是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的小提琴大師David Oistrakh [大衛(wèi)·奧伊斯特拉赫]。這個比賽名稱已改為「伊利沙白女皇國際音樂大賽」,比賽項目包括: 小提琴、鋼琴、聲樂、作曲四組,臺灣出生的音樂家曾獲得這個比賽的包括:胡乃元(小提琴組金牌)、曾耿元(小提琴組銀牌)及黃瑞芬(聲樂組銅牌)。
(注)
[ 弗蘭克Cesar Franck (1822-1890), 作曲家、風(fēng)琴家][肖松 Ernest Chausson (1855-1899), 法國作曲家,弗蘭克的學(xué)生] [ 丹第Vincent d’Indy (1851-1931), 法國作曲家,也是弗蘭克的學(xué)生] Gabriel Faure [福雷(1845-1924),法國作曲家、風(fēng)琴家] [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國作曲家、 鋼琴家] [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國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