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覺音尊者生于南印度甘吉布拉州(kabcipura 或conjeevaram)的卡威里(kaveri)。
對于覺音的生平,現(xiàn)代學(xué)者所知不多,最主要的記載來自于西元13世紀(jì)法稱對《大史》的續(xù)寫(有人稱為《小史》)及緬甸的《教史》(Sasana-vamsa),稱覺音于在位二十二年的大名王的第二十年來到斯里蘭卡。大名王在公元428年和435年曾遣使來華。據(jù)上述二者推算,覺音登島應(yīng)在433年—447年范圍內(nèi)。
主要成就
覺音尊者解釋在經(jīng)教的分類,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只是部分而已,但阿毗達摩則是全面地以各種不同的分類法把它們分門別類,有些是與經(jīng)教的相同,有些則是阿毗達摩獨有。[2]如是阿毗達摩的范圍與對細(xì)節(jié)解釋之復(fù)雜程度令到它有別于經(jīng)藏。疏由覺音尊者依古代注疏所編的阿毗達摩注疏有三部:批注《法聚論》的《殊勝義注》(atthasalini)、批注《分別論》的《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及批注其它五部論的《五論注疏》(pabcappakarana atthakatha)。也是由覺音尊者所編的《清凈道論》同樣是屬于這一層次的著作。《清凈道論》是部禪修手冊大全;其中的「慧地品」(第十四至十七章)舉出了在修觀禪之前必須掌握的佛學(xué)理論,而這些是一部濃縮后的阿毗達摩論文。上述的每一部注疏都有各自的再注釋,即由錫蘭的阿難陀尊者(acariya ananda)所著的《根本疏鈔》(mulatika)。而這些再注釋又有其重再注釋,即由阿難陀尊者的弟子護法尊者(dhammapala)所著的《隨疏鈔》(anutika)(當(dāng)分別這位尊者與另一位批注覺音尊者的著作的護法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