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楊浣石(1891-1957) 現(xiàn)代畫家、篆刻家。名祚職,字述卿,號浣石。祖籍句容,后輾轉(zhuǎn)興化、東臺,1919年定居泰州。1902年始習治印,后師從著名東臺學者吉城研習國文,1911年入上海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讀書,1914年因父喪而肄業(yè)。曾任蘇州海關(guān)監(jiān)督公署咨議、導淮委員會科員。1918年左右專注以甲骨文入印。1923年起優(yōu)游藝苑,隱居不仕,惟熱心地方公益,水旱災(zāi)害,捐輸辦賑
成就及榮譽
美術(shù)史家俞劍華所編之《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詞典》,書法篆刻家韓天衡主編之《中國篆刻大辭典》,皆收入“楊浣石”辭條:夙擅繪事,善山水翎毛,尤精篆刻。早年漫游京滬,頗為吳昌碩、曾熙、于嘯軒獎飾。所刻甲骨、鐘鼎、漢印等俱精。復善刻牙竹淺雕、浮雕及松猴、牙尺,鏤繪尤工?绦は褚鄻O神似。
一
1954年,楊浣石在其所撰《自傳》中說:“本人祖籍原是句容,先輩于太平天國時遷往興化、東臺經(jīng)營商業(yè)(久經(jīng)停止)。自本人起遷往泰州市居住,迄今已有三十五年。幼年入私塾讀四書五經(jīng),受舊式封建教育,二十三歲入上海復旦公學肄業(yè),三年后因父喪輟學。十九歲時與妻王氏(惠芳)結(jié)婚,(妻)篤信佛教,擔任家庭業(yè)務(wù)……”
楊浣石先世在興化經(jīng)商頗具名聲,開有南北雜貨批發(fā)棧,且往來運貨皆為自家船舶,為殷實商家。至父輩,由商漸轉(zhuǎn)為文。楊浣石的父親楊世沅,字蘅皋,號芷湘,在句容以文才著名,以貢生出任沛縣教諭、內(nèi)閣中書,撰有《止庵詞》以及吉城為序的《句容金石記》等,并重刻《(乾。┚淙菘h志》等。
楊浣石幼承家學,頗具才氣,十一二歲即操刀治印,開始了之后從未間斷的鐵筆生涯。這期間他生活在東臺,得以與東臺著名學者吉城親近。吉城是一位開明學者,他與人合辦的能群學堂,廢除了“八股式”教學法,采用“國文、經(jīng)學、史學、修身、算學、美學、音樂”等新式教學科目,吸引了包括楊浣石在內(nèi)的一批年輕人,并讓他們大開眼界。
雖為清末頹敗之時,吉城與楊祚緝、楊浣石兄弟,以及陳培壽、周應(yīng)芹、袁承業(yè)、陳康等師生經(jīng)常在一起研討學術(shù)、詩文唱和,卻成為當?shù)氐奈幕痪啊<桥c張謇、吳昌碩、繆荃蓀、柳詒徵、易順鼎、李詳、沈曾植等外地著名學者皆為學友,楊浣石成年后之所以廣結(jié)“翰墨緣”,淵源即在于此。
楊浣石在《自傳》中說:“本人性好美術(shù),喜繪國畫、雕刻、治印。自民國十二年起,往來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鬻畫鬻印,藉維生計!彼^“藉維生計”,乃楊浣石當時一婉轉(zhuǎn)之言,其實他的“鬻畫鬻印”已非基本的生計,他的書畫篆刻已經(jīng)超越于生計之上,成為藝術(shù)的生機。
鴻儀撰《楊浣石傳》云:楊浣石“一時聲名大噪。懸潤格于南京榮寶齋,京滬名流,囑其治印者紛至沓來。大率以陽文鐘鼎、寬邊細文、甲骨邊款為請,幾于風靡一時!睆钠洹侗鶗熼w印掇》看來,戴季陶、陳其采、蔣作賓、祝紹周、韓國鈞、余井塘、楊仲子等人皆在楊浣石的篆刻里留有名印。
“聲名大噪”、“風靡一時”的收獲之一,是楊浣石“于民國十三年,以歷年積蓄購買本市(泰州)南鄉(xiāng)高田約有五十八畝”(楊浣石在《自傳》),從一個側(cè)面,可見楊浣石金石書畫藝術(shù)產(chǎn)生的魅力一斑。
“從金石立命,以書畫頤和”,這是張大千的老師曾熙書贈楊浣石的金文對聯(lián)。曾熙又在對聯(lián)四邊題識:“浣石道兄癖嗜金石之學,身秦漢以來皆能模范在胸,應(yīng)之手腕,復能圖寫山水,善狀草木之性情。今又將以其書畫、刻石與老髯同行矣。書此紀事,時壬戌(1922)夏至,熙!薄吨袊鴷ā1999年第四期將曾熙這一書法精品原色刊發(fā)于封底。
陳康亦曾賦詩稱道,楊浣石與吳昌碩一南一北,馳譽印壇:“端應(yīng)一字一瓊瑤,小技雕蟲莫漫嘲。并世吳興吳缶老,大江南北合分鏢!
楊浣石懷揣著一身藝術(shù)財富“衣錦還鄉(xiāng)”,成為泰縣佛教居士林的一名骨干。1931年8至9月間,里下河地區(qū)水大成災(zāi),楊浣石與居士林林長孫竹銘等居士攜帶干糧及物資赴興化一帶賑災(zāi),同時還在居士林內(nèi)辦起收容所,接納數(shù)百災(zāi)民入所免費食宿度災(zā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