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胡效才,字汝園,胡璉長子,南直隸淮安府沭陽縣人,隨父僑居山陽(今淮安區(qū)),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進士,授河南道御史,升授直隸真定府知府,誥封中憲大夫。諫官史道、閻閎因建言獲罪,胡效才挺身而進,上疏辯護,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正德、嘉靖年間宦官當?shù),敗壞朝綱,時人敢怒不敢言。胡效才以國事為重,上疏彈劾宦官,痛斥宦官用事之弊端,朝野為之咋舌。
簡歷
嘉靖七年,巡按御史胡效才《查處重鎮(zhèn)武備疏略》中題:臣伏見昌平州天壽山一帶地方,乃祖宗陵寢所在,而畿輔要害最先。比之他鎮(zhèn),為尤不可不嚴。而其將領之選,比之他鎮(zhèn),為尤不可不精也。累朝增置長陵等七衛(wèi)官軍,每衛(wèi)無慮數(shù)千員名,而又專設內(nèi)外守備各一員以居守之。
父任京堂而子為科道者,例得回避改他官。耿裕、許誥俱以父任冢卿故得改授翰職。嘉靖九年,御史胡效才以父璉任都御史,奏當回避,上曰:u2018近年科道改翰職,此陰厚私弊,效才準于在京別衙門相應職事改授。u2019以后俱照此例行,凡回避者,不得改翰職矣。
嘉靖十年六月,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胡效才巡視天壽山營操后,所上《查處重鎮(zhèn)武備以防不測疏》,其中指出:“臣頃巡關,先入其境,時方四月,尚未開操。查問其見在官軍數(shù)目凡兩日,而官之來見者陸續(xù)尚不及三分之一。軍余之所可見者止有守門、巡捕數(shù)十名而已,又皆老羸狼疾之甚。至于鞍馬、金鼓、旗幟、器械等項,俱無一物鮮明鋒利。其余營操旗軍則更無一人應命者矣。守備而下,展轉支吾,或曰在京打卯,或曰出差未回,或曰巡山不在。訪其實,則半皆役占買閑,半皆縱放歇役也。夫以畿輔重鎮(zhèn)所賴以障內(nèi)而捍外者,而武備之廢弛一至于此!不知內(nèi)外守備官員平時所干何事!倘萬分一黠虜毀墻而突入,群盜乘虛而肆起,不知倉卒何以御之!”
家庭
父親:胡璉
兄弟:胡效忠、胡效謨、胡效詮
妻子:馮氏,誥封恭人。
兒子:胡應征,字夢云,嘉靖丙午科舉人禮記魁,配錢氏,誥封孺人。
孫子:胡一炳,寄籍淮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