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偽齊狀元。
公元1130年, 劉豫受金人冊封為皇帝,稱號大齊,多次配合金兵攻宋。這段歷史后來被稱為“偽齊”或“廢齊”。劉豫掌朝的8年間共進(jìn)行了兩次貢舉。
阜昌六年(1136)春天,36歲的邵世矩參加考試,他先得兗州鄉(xiāng)試第一名,后得省試第二,殿試時為第一甲第一人,成為“偽齊”第二個狀元!皞锡R”兩次貢舉共產(chǎn)生兩位狀元,第一位是安徽的 羅誘,第二位就是邵世矩。
他的先祖居住在幽州,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市城區(qū)西南。后唐時期河?xùn)|節(jié)度使石敬瑭勾結(jié)契丹貴族滅后唐,并受契丹冊封為“兒皇帝”,在今河南開封建都,國號晉。在這以后,契丹人多次深入華北平原,騷擾掠奪,史稱“石晉之亂”。邵世矩先祖為避亂來到沛縣安家。曾祖邵化伯、祖父邵奎、伯父邵敏能,都曾登進(jìn)士榜,是個官宦世家。父親邵敏德,也任過開州司戶。北宋末,戰(zhàn)亂頻繁,兵革擾亂,邵氏宗族也被迫解散。當(dāng)時邵世矩獨處在家,多難劇貧。甚至夜間燈油都沒有,妻子整日為燃薪而發(fā)愁。但是邵世矩心無他念,唯有讀書,寒暑不輟。開始時讀《詩》,后來無其他文籍,只有《戴禮》全套。于是他就研讀《戴禮》,連續(xù)幾年,以至于精通。宋高宗建炎二年戊申(公元1128年),金兵南下,時劉豫任濟(jì)南知府,縋城降金,被金人任為京東西路、淮南路安撫使。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130年),劉豫受金人冊封為皇帝,稱號大齊,建元阜昌。劉豫多次配合金兵攻宋,都失利,紹興七年丁巳(公元1137年)被金廢黜,這段歷史后來被成為“偽齊”或“廢齊”。在劉豫掌朝的八年間,共計進(jìn)行了兩次貢舉。阜昌六年春天,邵世矩參加了考試,他先得兗州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后得省試第二,殿試時為第一甲第一人,成為“偽齊”第二個狀元,這一年他三十六歲。
狀元及第以后,被授予承事郎等職。金熙宗皇統(tǒng)三年,任祿州防判,后又先后改任寇氏縣令、京兆府推官、朝城縣令。在他六十三歲那年,他致仕歸里,官至中靖大夫。在他為官的二十七年里,廉直不阿,儉約自節(jié),守道恬淡,以詩書為樂,有古君子遺風(fēng)。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八月三日,邵世矩因病而逝,年六十三歲。原來邵世矩葬在夏村西北狼石溝,因為水大常漫墳塋,后來在大定二十八年(1188)遷葬于泗河之灣,與夫人鄧氏、許氏、王氏與其合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