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阿德希于1797年6月24日出生在英國倫敦近郊哈克尼(Hackney)的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文具批發(fā)商。其父母原是英國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圣公會)的基督徒,后來改入史密斯牧師所主持的公理宗教會(Congregational Church)。當1824年第一位入華宣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回英國休假時,就住在哈克尼,并參加史密斯的教會的各種聚會。阿德希就是在這一時期認識馬禮遜的。馬禮遜于1825年初,開設了一個中文班,阿德希就是他所招收的學生之一。她很早就立志要去中國宣教,但一方面因為父親的阻攔,另一方面因其兄長喪偶,她必須要擔負起照顧七個侄兒侄女的責任。雖然暫時不得脫身,但她在英國卻一直關心著亞洲婦女的教育權利。她曾奉獻大筆金錢給宣教差會,用以支持女宣教士前往亞洲,最后終于獻上她自己。
1837年8月10日,阿德希搭乘輪船離開英國,以獨立宣教士的身份,啟程前往爪哇大城蘇拉巴雅(Sourabaya),因為當時女性宣教士還很難進入中國。同年12月2日,當她抵達巴達維亞(Batavia,今雅加達)時,正是她父母的結婚紀念日。在當日寫給父母的信中,她如此表達了自己獻身中國宣教的決心:“我到這里并處身于中國人之中的這一天,也是我結婚的日子,長久以來我已許配給一個深深吸引我的民族。”那時,她已經(jīng)40歲了。
到達蘇拉巴雅後,阿德希一面復習中文,一面開始學習馬來文,同時以講道、派發(fā)福音書冊、教育和醫(yī)療等多種方式從事宣教活動。期間她曾經(jīng)歷被人搶劫,被穆斯林恐嚇等許多艱難,但她毫不退縮,不懈地努力。四年后,終有一位名叫楊邦基(Yang Pang-Ke)的華人在她的帶領下歸信基督。
1842年7月,阿德希抵達澳門,不久轉往香港,等待進入中國的機會。她很想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設立女子學校,后經(jīng)征詢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并接受他的建議,決定將辦學的地點選在浙江寧波。1844年下半年,阿德希到達寧波,多年入華宣教的心愿終于實現(xiàn)了。
寧波是鴉片戰(zhàn)爭后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當時已有好幾個基督教差會的多位宣教士在那里建立起宣教站、教堂、醫(yī)院和學校等。阿德希是唯一的單身女性宣教士,且不隸屬于任何基督教宗派和團體。此后15年她以大部分時間從事女子教育事業(yè),她興辦的女子寄宿學校是基督教會在中國建立的最早的近代女學,為寧波地區(qū)初期女子教育培育出需要的師資。在從事女子教育的同時,她還經(jīng)常帶領她的學生們走家串戶,向寧波婦女傳福音,并邀請她們到自己家里作客,聽她講道。
阿德希初到寧波后,在城外江邊租到一個木屋,于1844年底開辦了一所女子寄宿學校(Boarding School for Girls),稱“寧波女塾”。起初最讓她頭痛的是學生的來源問題,因為當時很少有人愿意把女孩子送來讀書,而且往往有父母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而把家中有病或愚鈍的女兒送來。直到過了一段時間后,愿意送女兒來讀書者增多,也有些社會地位較高的家庭開始把女孩子送來了。這所女學開辦后第一年(1845年),學生人數(shù)只有15人;第二年增加到23人;第四年就增加到46人。此后都維持在45-50人之間。
阿德希女子學校開設的科目包括中文、寧波方言拼音字、英文、算術、地理、唱歌,以及縫紉、刺繡、紡紗、織布等女功技能。在學習傳統(tǒng)中文之前,阿德希叫學生們先學美國宣教士丁韙良所創(chuàng)的拼音法,此法可使中國人在短時間內提高閱讀能力。
阿德希非常注重學生的基督教信仰問題,她每天主持早禱和晚禱,每禮拜日請美國長老會的宣教士到校主持禮拜,或于周間前來舉行各種聚會,并幫助年齡大一些的女學生組織讀經(jīng)班。到1854年年底時,已有7名學生受洗。為了使那些業(yè)滿離校的學生繼續(xù)保持信仰,阿德希一面鼓勵她們經(jīng);匦R娒,選摘一些經(jīng)文送給她們;一面時常組織她們一起出去傳福音。
由于當時中國社會普遍的排外心理,且有許多關于西教士對女孩子剖心挖眼等傳聞,阿德希的住所屢次遭人扔石頭,當?shù)氐墓偌澮捕啻握也缗c她為難,甚至她的學生也為社會所不容,但阿德希初衷不改,頂著難以想像的壓力和困難,把女學辦下去。
阿德希早年從馬禮遜學中文時就與戴德生的岳父戴爾(Samuel Dyer)相熟。1853年,戴爾的兩個女兒卜瑞拉(Burella)和瑪麗亞(Maria)來到寧波,成為阿德希的得力助手。因為兩姐妹父母早亡,阿德希就成為她們的保護人。她們在女學義務性任教將近五年后,相繼因結婚而辭職離校。當妹妹瑪麗亞與戴德生交往而要結婚時,卻遭到阿德希的極力反對。后來,這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阿德希卻因阻撓他們的婚姻而背上了惡名(這實際對她并不公平)。
在阿德希女學中,還有一位特殊的教師,就是華人盲女愛尼絲(Agnes)。她原是流落廣州街頭的乞丐,后由德國宣教士郭實臘(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的妻子收留,并送去英國“倫敦盲人閱讀學習協(xié)會”(London Society for Teaching the Blind to Read)讀書。1856年,愛尼絲隨中國宣道會宣教士祝恩賜(John Jones)來到寧波,阿德希將她安排的自己的學校學習中文,同時為她招收盲人學生由其教導。盡管盲生人數(shù)只有兩名,但畢竟是開了中國盲人教育之先河。
1858年初,因經(jīng)費等原因,加之阿德希已屆60歲,經(jīng)與美國長老會多年會商后,阿德希將其女學移交并入美國長老會的女學。本來長老會建議以她的名字作為合并后女學的校名,但被她婉拒了,于是命名為“崇德女!薄1923年,該校與美國浸禮會開設的江北濱江對樓女校合并,定名為“甬江女子中學”。
阿德希在華最后三年期間,分別在寧波附近和山北地區(qū),建立起三個宣教站,直接向當?shù)匕傩諅鞲R;同時還開辦日間走讀學校(Day School)。1859年9月,63歲的阿德希將三個宣教站分別移交給英國圣公會宣道會和美國長老會,從而結束了她在華15年宣的教工作。最后于1860年初離開中國,移居澳洲阿德雷德(Adelaide)與其侄兒女同住,直到1868年9月30日辭世,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