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諸暨籍高僧
慧忠自幼學習佛法,通達經律,十六歲時因仰慕六祖之名前往曹溪拜見,并獲得心印,為惠能門下高足之一。在受法曹溪之后,在吳楚的四明山、天目山、武當山和羅浮山等山參學,中宗嗣圣七年(690年)時在淅川白崖山的黨子谷,修煉四十余年,道譽甚高。曾經有盜賊進入山中,以刀脅持,慧忠禪師禪坐不動,盜賊欽服而退。
唐玄宗在位時,非常欽佩慧忠的道譽,開元八年(720年)時,將其迎往京城長安,后擔任南陽龍興寺的住持。安史之亂期間,慧忠離開長安,隱遁山林。
上元二年(761年),唐肅宗派使者又將他迎回長安,敕住千福寺,后又移居光宅寺。他向皇帝闡述“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受到肅宗的肯定,待以國師之禮。他詔請朝廷于武當山立太一延昌寺,又于白崖山黨子谷置長壽寺,各置大藏經一部。
大歷三年(768年),唐代宗召請慧忠入宮傳法,后賜居寶光寺。大師隨宜說法,極受尊崇,僧俗弟子逾萬人。
大歷十年十二月(775年),慧忠圓寂,謚號“大證禪師”。
禪法思想
慧忠悟道行化,得法于曹溪六祖,傳承禪宗一系法脈心印,有鮮明的南宗禪直指人心、直截心印的特點;他隱居時間長達四十余年,其工夫純熟,堪為宗門巨匠;博通經律,是宗通說通皆具的大德,這一點是慧忠國師與六祖門下其他弟子的重要不同之處 。
禪門公案
非公境界
國師因與紫璘供奉論義。師升座,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睅熢唬骸傲⒘x已竟。”奉曰:“是什么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北阆伦。
禪師紫璘供奉一天設法座,請國師來辯論經義。慧忠上座后,紫璘說:“請師父立個議題,讓我來破解!被壑业溃骸白h題已立好了!, 紫璘道:“是什么?”;壑业溃骸肮晃匆娏⒊鲎h題,這不是供奉的境界!闭f完,慧忠起身下座。 慧忠未立議題,卻說議題立好了。他立的議題其實是“升座”。如果紫璘意識到了,討論問題可以是升座目的、作用等。慧忠意識到紫璘境界與己不同,還執(zhí)著于運用語言的“立義”方式;壑矣忠浴跋伦秉c明自己出題立義!敬颂幱姓`,所立之義,是第一義。以靜默表達第一義的不可說!
紫璘供奉注經
南陽慧忠國師因紫璘供奉注《思益經》,其師曰:“凡注經,須會佛意始得。”曰:“若不會佛意,爭解注經?”師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箸,問供奉:“是什么義?”供奉無語。師曰 :“老僧意尚不會,何況佛意?”
一日,南陽國師問紫璘供奉:“聽說大德在注解《思益經》,批注經典者,必須要能契會佛心,所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才能勝任。”紫璘說:“若不解佛意,我怎么會下筆呢?”慧忠禪師聽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里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支筷子,送給紫璘,問:“這是什么義?”紫璘茫然不知,無語可對。慧忠曰:“你連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說已烴契會佛心呢?”慧忠禪師的水米碗筷,已經說明,佛法者不離生活也,紫璘供奉遠離生活批注佛經,則離佛心遠矣。
國師三喚
國師喚侍者,者應諾。如是三召三應諾。師曰:“將謂吾孤負汝,誰知汝孤負吾!
國師喚侍者這則禪宗公案。文字雖短,意境悠長,歷代以來常被提撕唱和。般若無相,禪門無門,如何得見得入?慧忠國師一日三喚自己的侍者,可侍者聽過召喚后只是應,不問干什么。問答之間如對山呼喊的回應。明者自明,盲者自盲。所以,國師又說:“我以為是我辜負你,誰知卻是你辜負了我!焙髞淼内w州禪師評論說:“如人暗中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 此公案的妙處在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有人對著暗空寫字,字體怎會彰顯出來?但字體卻煥然于寫字人的心中。禪師與侍者之間有三喚,喚者何喚?答者何答?這一切都不顯痕跡,但就在喚者與應者的應答之間妙義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