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唐壬森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05年
國籍:中國
朝代:清代
籍貫:浙江蘭溪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著作
總纂《蘭溪縣志》凡8卷。又著有《弗學齋詩文集》,已佚。
人物生平
18歲舉秀才,34歲中舉人,遂居北京,研精詩文。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初授庶吉士,擢國史館編修、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累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壬森為官,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唐壬森正是這頹世之中的錚錚之臣。御史赴職之初,他就向咸豐皇帝建議,“通正途教職”,堅持考試選拔官吏,杜絕買官賣官制度。又提請“重州縣捕盜之權,而嚴其諱盜之罰。庶草竊不至成盜,小盜不至成匪”。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再次攻陷天津,威逼北京。朝官亂作一團,紛紛借故告假逃跑。有同僚問:你為什么還不走?壬森凜然回答:“國家多難,何忍言去?”深孚同僚敬重。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簽訂后,咸豐皇帝提出對撫議諸臣加以獎敘。壬森極力反對。他說,如果這樣,則“外夷姍笑,戰(zhàn)士觖望”。咸豐深感其言,當場收回成命。
咸豐八年(1858)科場舞弊案震驚全國,作弊者戶部尚書、主考官柏俊以下5人處斬,91人受懲。自此,文宗皇帝委唐壬森以重任,整肅考場制度。其后15年間,奉命監(jiān)察,稽查、磨勘、搜檢,復勘鄉(xiāng)、會試共21次,其中殿試2次,會試4次,各省鄉(xiāng)試15次。同治九年(1870),他任覺羅學主考官。覺羅學是皇室宗學,專供皇族子孫和宗室子弟學習的學宮。同僚們都為他作為漢族官員主持皇族子弟的考試而捏一把汗。而他無私無畏,公道主持,倒也相安無事。
唐壬森還任過太常寺卿,大理寺少卿,宗人府丞等要職。其中宗人府是皇族宗室的特權機構,府丞(正三品)協(xié)助宗令掌校漢文冊籍,具有實權。壬森為官30年,務持大體,恪矢勤慎,不失為錚錚之臣。
光緒三年(1877),73歲的唐壬森因歲月不居,心力交瘁,辭官歸里。偶聞“邸抄”(清朝官方傳知朝政文書的政報),常為政事日非而嘆息。光緒十七年(1891)年,唐壬森卒于故里,終年87歲。李鴻章為他作長篇《副憲唐根石先生家傳》,稱他平日恂恂儒雅,不盡昭布,而于“彈劾權貴,法紀凜然。痛論撫局,中外震懾”。今故居尚在,位于蘭溪市區(qū)桃花塢52號,為一座并不起眼的三間兩搭廂清代木結構樓房,是他為官清廉的見證。
唐姓來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后。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謚號。他最初被封于陶,后來遷于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后,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后禪位給舜,堯死后,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后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后來就姓了唐。同時周昭王時,曾封丹朱之后在魯縣為唐侯,被楚滅后,其子孫也姓唐。春秋時,又有一支姬姓唐諸侯國,被楚昭王滅后,其后人也稱為唐氏。還有復姓唐山姓、北唐姓改為唐姓。以上這5支唐氏,均源自軒轅氏。
? 2、據(jù)《后漢書·南蠻傳》所載,漢代時南蠻白狼王為唐姓。
? 3、據(jù)《三國志·郭淮傳》所載,隴西(今屬甘肅)羌族中有唐姓。
? 4、據(jù)《元史·唐仁祖?zhèn)鳌匪d,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孫以唐為姓。
? 5、另外,滿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瑤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