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李濱蓀(1915年8月-1988年2月)男,漢族,貴州貴陽人。1934年入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同時在北京萬國藝術學院學習聲樂。193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教育系。曾在貴州省立鄉(xiāng)村師范學校,貴州女子師范學校,重慶白沙國立女子師范學校任教,1946年7月-1949年8月在臺灣臺北師范學院任教育、音樂兩系教授。1949年放棄已考取美國芝加哥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生出國深造的機會,毅然攜全家回到大陸,受聘于四川國立女子師范學院。1950年任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系教授,曾任音樂系主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重慶分會主席,重慶合唱指揮學會顧問,重慶市文聯(lián)委員,重慶市政協(xié)委員,四川省高等院校職稱評審委員會音樂學科評審組長,校學術委員。講授過:音樂欣賞、合唱、指揮法教材教法等課程。培養(yǎng)了大量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和專門人才,特別培養(yǎng)出兩名音樂心理學碩士。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大辭典》兩書的心理學卷編寫了辭條,主持編寫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音樂資料匯集重慶新華日報專輯》、《高等師范院校聲樂教材》五冊、《中小學音樂基礎知識》等。參加過歌劇《怒濤》、《焦裕祿》,舞劇《蝶戀花》,組歌《礦山大合唱》的音樂創(chuàng)作。管弦樂作品《小河淌水》、《繡荷包》、《歡迎您,朋友》由中央廣播電臺多次播放。其中《歡迎您,朋友》獲四川省音樂創(chuàng)作獎。
音樂世家
李濱蓀一家皆有較高的音樂造詣,兒孫都是音樂人才。
弟弟李昌蓀教授(1921-1976)是中國第一代優(yōu)秀鋼琴教育家,培養(yǎng)過包括著名鋼琴家石叔成在內許多杰出人才。
夫人羅憲君(1913年11月-1995年8月)女,是優(yōu)秀的聲樂教育家,從1950年起一直任西南師范學院音樂系教授。曾任聲樂教研室主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重慶分會會員、理事、執(zhí)委,重慶市文聯(lián)委員,一生致力于聲樂教學,任聲樂表演碩士生導師。在臺北師范學院執(zhí)教期間參加過多場音樂會,以演唱花腔聞名,主要演唱的藝術歌曲、歌劇選曲有:《玫瑰三愿》、《春思曲》、《我住長江頭》、《銀色月光,光芒四射》、《彌撒曲》、清唱劇《長恨歌》選曲《期望》,歌劇《拉克美》、《諾爾瑪》選曲等。1951年組織學生為抗美援朝募捐演出。發(fā)表《論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歌曲的衰落》、《中國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形態(tài)與風格比較》、《中國歌曲練習曲》、《視唱練習》等。受教育部委托,主編全國高等師范院校試用教材《聲樂曲集》五冊。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長子李啟夏畢業(yè)于四川音樂學院,是小提琴教育家,在云南昆明西山滇池畔的昆明藝術學校任教。
次子李啟圣自幼酷愛手風琴,少年曾在重慶手風琴比賽中獲一等獎。
女兒李啟慧畢業(y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主修鋼琴與豎琴。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鋼琴教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云南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云南省音樂家協(xié)會鋼琴分會副會長、昆明市音樂家協(xié)會鋼琴分會會長,學藝580藝術專家。李啟慧從七十年代起,活躍在云南文藝舞臺上,曾演出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鋼琴伴唱《紅燈記》及鋼琴獨奏、器樂、聲樂、合唱伴奏,并多次參加云南省各類重大演出,曾多次代表云南省參加全國比賽,曾與外國演奏家及歌唱家合作演出,所教學生多次在全國及云南省鋼琴比賽中獲獎,任中國音協(xié)、云南省藝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云南考區(qū))業(yè)余考級、考核高級評委。多年來任云南省各類鋼琴比賽評委。
孫李佳宏學作曲和小提琴,外孫女李海行和李海音都主修鋼琴。
李濱蓀先生幽默風趣,談笑風生。在重慶北碚西師教學和生活時,家中每日琴聲繞梁,歌聲朗朗,來學音樂的學生和來聆聽李濱蓀談話的好友和鄰舍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