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愛新覺羅·弘晝
愛新覺羅·弘晝(1712年-1770年),雍正帝第五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出生,雍正十一年封和親王,母純愨皇貴妃耿氏,子永璧等。弘晝?yōu)闅v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爺,喜好辦喪事,吃祭品,但亦有歷史學(xué)家指他其實(shí)是為免卷入弘時和弘歷對皇位的爭奪而以“荒唐”為名韜光養(yǎng)晦。乾隆三十五年薨,謚恭,是為和恭親王。
弘晝五世孫溥良為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進(jìn)士,六世孫毓隆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進(jìn)士,八世孫啟功為當(dāng)代書法家、國畫大師。
出生日期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1712年1月5日)
逝世日期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十三(1770年9月2日)
職業(yè)
和貝勒、和親王
代表作品
《金樽吟》
父親
雍正帝
母親
純愨皇貴妃
爺爺
康熙帝
奶奶
孝恭仁皇后
目錄
1作品
2生平
3死因
4歷史記載
5史料
6家人
7相關(guān)影視
1作品
存世作品很少,精品更少!督痖滓鳌肥瞧浯碜,這首詩表述了自己無意皇權(quán)帝位、只想把酒言歡及時行樂的心跡,被歷史學(xué)家譽(yù)為“救命詩”,不僅保全了自己和子孫后代的榮華富貴,而且全了兄弟之道、君臣之道,更成就了清王朝史上的乾隆盛世。全詩如下:
世事無常耽金樽,
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
推杯換盞話古今。
2生平
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二十七日未時生。母純愨皇貴妃耿氏,管領(lǐng)耿得金之女。
《雍正王朝》中的弘晝
雍正十一年正月封和碩和親王。
雍正十三年十月,管理內(nèi)務(wù)府、御書處事務(wù)。
乾隆四年二月,管理雍和宮事務(wù)。八月,授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十二月,管理武英殿事務(wù)。
乾隆五年二月,授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三月,辦理勘定八旗佐領(lǐng)世職應(yīng)襲則例事務(wù)。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充玉碟館總裁。
乾隆十五年閏五月,管理奉宸苑事務(wù)。
乾隆十七年四月,解管內(nèi)務(wù)府奉宸苑事務(wù)。
乾隆十八年正月,擢任議政。五月,解管武英殿御書處事務(wù)。
乾隆二十八年八月,管理正黃旗覺羅學(xué)事務(wù)。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十三日申時薨。年六十歲。謚曰:恭。
3死因
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位和親王或許真是大智若愚,瘋瘋癲癲地不露鋒芒,也不失為生存的一種手段。然而或許王室里的人生來便是徹徹底底的悲劇,弘晝到底死在了自己所不愿意的結(jié)局之上,因?yàn)楣芰它c(diǎn)不該管的小閑事,三尺白綾便結(jié)束了這位另類王爺荒唐的人生。
也有種觀點(diǎn)不認(rèn)為弘晝是“因?yàn)楣芰它c(diǎn)不該管的小閑事,三尺白綾便結(jié)束了這位另類王爺荒唐的人生!倍亲匀患膊∷劳觥T斍榭蓞⒖家韵隆肚迨犯濉返挠涊d。
4歷史記載
記載
二十八年
五月和親王弘晝以儀節(jié)僭妄,罰俸三年。
高宗本紀(jì)四
三十五年
秋七月……癸丑,上臨和親王弘晝第視疾。丁巳,和親王弘晝卒。太保大學(xué)士傅恒卒。
列傳七
諸王六
鎮(zhèn)國公。
理由一
書上寫道"和親王弘晝以儀節(jié)僭妄,罰俸三年"也只是說罰俸祿三年,并沒有太大的懲罰。另外,書上還寫道“上臨和親王弘晝第視疾!闭f明當(dāng)時弘晝病了,并且皇上特意去他府上探病.而之后沒有幾天弘晝就死了,而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記載弘晝犯事而被賜死的事情.畢竟是要?dú)王爺,不是殺什么阿貓阿狗,多少也得編點(diǎn)罪名進(jìn)去,怎么可能一點(diǎn)記載也沒有.如果說是秘密賜死,那么更加沒有必要,弘晝的荒唐事跡隨便抽出來一條就夠?qū)⑺皂樫n死,乾隆沒有必要費(fèi)事。為了爭奪皇位而兄弟相殘是大忌,清太祖努爾哈赤對此疼徹心扉,所以立下規(guī)矩,嗣君不可殺兄弟。雍正帝手段再強(qiáng)硬也沒有殺掉一個兄弟,道理就在于此。那么可以想見,乾隆帝對于本來就對自己的皇位沒有威脅的兄弟怎么可以有賜死之舉呢?所以“賜死”之說荒唐至極。
理由二
書上寫道"三十年,薨,予謚。子永璧,襲。"按照清朝的規(guī)定如果這個人是被賜死的那么一定先奪其爵位,然后再賜死.其子不可能世襲他的職位.
綜上兩點(diǎn),認(rèn)為弘晝是自然疾病死亡,而非賜死的。
5史料
○諭曰……此至若和親王與弘瞻。恭詣皇太后宮請安。其儀節(jié)僭妄。尤非情理所有。昔皇考時。孝恭仁皇后宮諸叔輩皆例不得見面請安。今朕諸叔咸在誰非身歷之事朕于和親王及弘瞻。推恩惇愛。視同一體于此可以自信。顧轉(zhuǎn)恃此不循軌度直于皇太后寶座之旁。滕席而跪坐。按以尺寸即朕請安所跪坐之地也。是尚知有天澤之辨哉。又皇考時。朕諸叔奏對。稱圣祖仁皇帝。并不敢稱皇考今和親王與弘瞻。于世宗憲皇帝皆得稱皇考朕待伊等為厚為薄必有能辨之者。矧和親王于朕年相若。久與朕典學(xué)肩隨。至弘瞻乃自髫齔提攜至今。朕意又何所嫌忌。即使有嫌忌之疑。亦當(dāng)先自和親王。而歷年體恤矜全毫無芥蒂。眾所共悉又何有于弘瞻。此雖天下腐儒。以至一介無識者。皆不應(yīng)擬議及此。然弘瞻既如此恣肆失檢。朕若不加儆誡將使康熙末年之劣習(xí)。自今復(fù)萌朕甚懼焉。此即分長如諸叔輩設(shè)事干國家政治。朕膺皇祖皇考付托之重。何敢不奉法從事。若朕諸皇子不知所鑒;蛴榷е畡t朕之立予示懲。固不止如弘瞻矣。今王大臣等訊明各款。合詞公請削爵。朕核之弘瞻。即請安無禮。及不遵慈旨。謾語相詆二節(jié)。已應(yīng)革爵。圈禁治罪朕仍推同氣之恩。從寬革去王爵。賞給貝勒永遠(yuǎn)停俸。以觀后效。其兼攝都統(tǒng)。并內(nèi)廷行走。及管理造辦處。圓明園各執(zhí)掌。概行解退。和親王于皇太后前跪坐無狀。亦著罰王俸三年余俱如議行。并將此通諭中外明示炯戒。
( 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九,《 稽古齋文鈔序》。
吾弟少于吾甫三月;矢冈跐撣r,育吾二人于東西室,及九歲讀書,同受經(jīng)于傅先生”,“ 與吾自孩提以至于今,且孺且耽,恰恰如也……余既以同氣之親,相親相勗于平日,晨夕之與俱,筆硯之與共,爾我形骸之悉化。
( 御制文初集)卷十,《 新刻稽古齋文集序》
予與王幼同學(xué)同課,習(xí)為詩古文詞。當(dāng)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yōu)游書府,日寢饋于經(jīng)史文字中,世綱塵務(wù),毫發(fā)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guī)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于是!
《 樂善堂文鈔序》
吾兄隨皇父在藩邸,朝夕共處,寢食相同。及皇祖見愛,養(yǎng)育宮中,恪慎溫恭,皇祖見之未嘗不喜,皇父聞之,未嘗不樂,而又念弟之在家,不能常聚,跡雖兩地,心則相通!盎矢缸鹁泳盼,吾二人下帷讀書,朝夕共處,寢食相同者如舊。同氣之歡,豈語言 文字所能盡載乎!”
( 御制詩四集)卷五八《懷舊詩·龍翰福先生》
余幼時,日所授書,每易成誦,課常早畢。先生即謂予曰:u2018今日之課雖畢,曷不兼治明日之課。u2019比及明日復(fù)然。吾弟和親王資性稍鈍,日課恒落后。先生則曰:u2018弟在書齋,兄豈可不留以待之。u2019復(fù)令予加課,俟其既畢同散,彼時孩氣,未嘗不以為怨。今思之,則實(shí)有益于己。故余所讀之書倍多,實(shí)善誘之力也!
( 御制文初集)卷二(,重修柏林寺碑文》
雍正即位以前,他住在雍親王府,和弟弟弘晝分居于東西室。附近有柏林寺,弘歷、弘晝常去玩耍,做皇帝后,他對這個地方很眷戀,重修柏林寺時,他題寫碑文說:“ 人之情雖善忘,而孩提時事,或不忘者,以其見聞久而孺慕切也。茲寺之葺,其不可已者以此 !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秋。七月。
○臨和親王弘晝第視疾
○丁巳。諭、朕弟和碩和親王、秉性純誠。持躬端恪。髫年共學(xué)。友愛實(shí)深。自備位親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慶。棣萼言歡。昨以偶嬰微疾。暫請給假調(diào)理。即遣御醫(yī)胗視。尚意稍加攝治。即可就痊。比知病勢加劇。親臨省視。見其形神委頓。殊切隱憂。面囑其安心靜養(yǎng)。以期痊可。遽聞薨逝。深為痛悼。即于次日親臨奠醊。著派皇八子、皇十二子、穿孝。賞內(nèi)庫銀一萬兩治喪。并派諴親王、皇六子、侍郎德成、副都御史志信、經(jīng)理喪事。所有一切喪儀。及飾終典禮。各該衙門即行察例具奏
6家人
妻妾:
嫡福晉吳扎庫氏,副都統(tǒng)五什圖之女。
側(cè)福晉章佳氏,護(hù)軍參領(lǐng)雄保之女。
側(cè)福晉崔佳氏,崔奇哲之女。
子嗣:
第一子永瑛 雍正九年四月十二日生,母嫡福晉吳扎庫氏。雍正十年六月初七卒。年三歲,無嗣。
第二子和碩和勤親王永璧 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子時生,母嫡福晉吳扎庫氏。乾隆三十五年十月襲和碩和親王。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薨,年四十歲。嫡福晉博爾濟(jì)吉特氏。
第三子未有名 雍正十二年四月二十日生,母側(cè)福晉章佳氏。十二月初七日卒。
第四子散秩大臣 鎮(zhèn)國將軍永瑸(三子)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生,母嫡福晉吳扎庫氏。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封二等鎮(zhèn)國將軍 散秩大臣。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派守護(hù)西陵。嘉慶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二歲。嫡妻瓜爾佳氏。
第五子未有名 乾隆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生,母嫡福晉吳扎庫氏。乾隆四年五月十五日卒,年二歲。
第六子頭等侍衛(wèi) 鎮(zhèn)國將軍永瑍 乾隆五年六月十四日生,側(cè)福晉崔佳氏。乾隆十四年四月,授頭等侍衛(wèi),十二月,封二等鎮(zhèn)國將軍。乾隆四十八年十月九日卒。嫡妻佟佳氏。
第七子將軍不入八分輔國公永琨(四子) 乾隆八年二月十六日生,母嫡福晉吳扎庫氏。 曾任荊州將軍。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由寧夏將軍改任綏遠(yuǎn)城將軍;乾隆六十年八月初四,改任為烏里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出任黑龍江將軍,嘉慶二年(1797)五月調(diào)烏里雅蘇臺將軍。嘉慶二年卒(1802年具體日期不清楚)。
第八子永璔 乾隆十年八月二十四日生,母嫡福晉吳扎庫氏。乾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卒,年二十四歲,嫡妻博爾濟(jì)吉特氏。
女:
和碩和婉公主。母嫡福晉烏札庫氏,雍正十二年六月二十四生。乾隆初撫養(yǎng)宮中,封和碩和婉公主。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嫁巴林博爾濟(jì)吉特氏德勒克。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十七去世,年僅二十七歲。
兄弟:
1.愛新覺羅·弘暉,皇長子,幼殤。生母為孝敬憲皇后?滴跞耆律;康熙四十三年殤,年八歲。乾隆帝即位,追封端親王。
2.愛新覺羅·弘昐,未序齒,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殤,年三歲。
3.愛新覺羅·弘昀,皇次子,幼殤。生母為齊妃李氏?滴跞拍臧嗽律滴跛氖拍隁,年十一。
4.愛新覺羅·弘時,皇三子,稱三阿哥。削宗籍。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5.愛新覺羅·弘歷,皇四子,稱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為孝圣憲皇后?滴跷迨臧嗽律。雍正十一年封寶親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為乾隆帝。嘉慶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
6.愛新覺羅·弘晝,皇五子,稱五阿哥。生母為純愨皇貴妃耿氏?滴跷迨晔辉律。雍正十一年封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卒,年六十。謚曰恭,即為和恭親王。
7.愛新覺羅·福宜,未序齒,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滴跷迨拍晡逶律滴趿暾職,年二歲。
8.愛新覺羅·;,未序齒,稱八阿哥,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滴趿晔律;雍正六年九月殤。以親王禮葬。乾隆帝即位,追封懷親王。
9.愛新覺羅·福沛,未序齒,幼殤。生母為敦肅皇貴妃年氏。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殤。
10.愛新覺羅·弘曕,皇六子,稱圓明園阿哥。生母為謙妃劉氏。雍正十一年六月生。后出繼為果毅親王愛新覺羅·允禮嗣,襲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卒,年三十三。謚恭,即為果恭郡王。
姐妹:
皇長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母懋嬪宋氏(時為雍親王府格格)
和碩懷恪公主,次女,母齊妃李氏(時為雍親王側(cè)妃)
皇三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母懋嬪宋氏(時為雍親王府格格)
皇四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母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雍親王側(cè)妃)
7世系
直系
1733年—1770年:和恭親王弘晝,謚號恭
1770年—1772年:和勤親王永璧,弘晝二子,謚號勤
1772年—1774年:和謹(jǐn)郡王綿倫,永璧長子,降爵為郡王,謚號謹(jǐn),無嗣
1775年—1817年:和恪郡王綿循,永璧四子,謚號恪
1817年—1832年:貝勒奕亨,綿循三子,降爵為貝勒
1832年—1881年:貝勒銜敏恪貝子載容,奕亨四子,降爵為貝子,1872年加貝勒銜,謚號敏恪
1881年—1898年:奉恩鎮(zhèn)國公溥廉,載容長子,降爵為奉恩鎮(zhèn)國公
1898年—1937年:奉恩鎮(zhèn)國公毓璋,溥廉二子
永瑸支系
1754年—1798年:二等鎮(zhèn)國將軍永瑸 弘晝四子
1798年—1832年:輔國將軍綿命 永瑸二子
1832年—1843年:奉國將軍奕俊 綿命一子,無嗣
奕猛支系
1836年—1859年:已革奉國將軍奕猛 綿命二子,1859年革爵,無嗣
永瑍支系
1779年—1783年:二等鎮(zhèn)國將軍永瑍 弘晝六子
1783年—1807年:輔國將軍綿僧 永瑍一子
1807年—1859年:奉國將軍奕交 綿僧一子,無嗣
奕烈支系
1815年—1851年:奉國將軍奕烈 綿僧二子
1852年—1870年:奉恩將軍載透 奕烈三子,1870年革爵
永琨支系
1768年—1803年:不入八分輔國公永琨 弘晝七子
1803年—1814年:三等鎮(zhèn)國將軍綿仲 永琨二子
1814年—1841年:輔國將軍奕順 綿仲一子
1842年—1862年:奉國將軍載疇 奕順一子,1862年革爵
綿令支系
1784年—1797年:三等輔國將軍綿令 永琨一子
1797年—1798年:二等奉國將軍奕煌 綿令一子,無嗣
綿倬支系
1784年—1787年:三等鎮(zhèn)國將軍綿倬 永璘五子,無嗣
奕亨支系
1802年—1817年:頭等輔國將軍奕亨 綿循三子,1817年襲貝勒
奕聰支系
1805年—1836年:三等鎮(zhèn)國將軍奕聰 綿循四子
1836年—1884年:三等輔國將軍載嘉 奕聰一子
奕謹(jǐn)支系
1808年—1826年:三等鎮(zhèn)國將軍奕謹(jǐn) 綿循六子,無嗣
奕謹(jǐn)支系
1821年—1839年:奉國將軍奕蕊 綿循九子,無嗣
載崇支系
1826年—1876年:一等輔國將軍載崇 奕亨五子
1876年—?:奉國將軍溥善 載崇一子
?:奉恩將軍恒蔭 溥善孫,毓厚一子
溥良支系
1886年—1922年:奉國將軍溥良 載崇二子
1922年—2005年:奉恩將軍啟功 溥良曾孫,毓隆孫,恒同一子
溥興支系
1880年—1907年:奉國將軍溥興 載崇三子
1907年—?:奉恩將軍毓嵩 溥興一子
溥廉支系
1877年—1881年:二等輔國將軍溥廉 載容一子,1881年襲奉恩鎮(zhèn)國公
溥益支系
1877年—1907年:二等輔國將軍溥益 載容三子
1907年—?:奉國將軍毓書 溥益一子
?:奉恩將軍恒鋆 毓書一子
溥綬支系
1877年—1906年:二等輔國將軍溥綬 載容四子
1906年—?:奉國將軍毓書 溥綬一子[1]?
大清宗室親王
繼承大統(tǒng) |
|
---|
世襲罔替 |
|
---|
降等世襲罔替 |
|
---|
降等承襲 |
|
---|
8相關(guān)影視
《雍正王朝》: 袁世龍飾弘晝
《寶帖傳奇》:賈致罡飾弘晝
《乾隆大帝》: 何寶生飾弘晝 (合作演員:古天樂、翁虹等)
《玉指環(huán)》: 陳志朋飾弘晝 (合作演員:秦漢、黃維德等)
《乾隆王朝》: 周傳一飾弘晝
《鐵將軍阿貴》: 徐崢飾弘晝
《少年寶親王》: 張默飾弘晝
《上書房》: 艾 東飾弘晝
《王者清風(fēng)》:王柏倫飾弘晝
《上書房》艾東飾演弘晝(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