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887年到南錫入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與和聲,從儒勒·馬斯內和加布里埃爾·福雷學作曲。他5次參加羅馬大獎賽,4次落選,第5次以康塔塔《塞彌拉彌斯》1900獲得羅馬大獎而成名。在羅馬留學3年,其間作有《詩篇第四十七》(1904),形式宏大,結構嚴整,合唱藝術運用巧妙。后到奧地利、希臘、土耳其、德國旅行。1906年回到巴黎。
1909年任獨立音樂協(xié)會委員。對新音樂持反對態(tài)度。
1922~1924年任里昂音樂學院院長。
1936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1938年任民族音樂協(xié)會主席。
1957年獲巴黎音樂大獎。施米特具有德國血統(tǒng),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把德國音樂的濃重與法國音樂的華麗自然融合在一起。他是浪漫主義音樂傳統(tǒng)(弗朗茨·李斯特、理查德·瓦格納、理查德·施特勞斯)的繼承者。個別作品有印象派的影響以及俄羅斯音樂、東方音樂、爵士樂的因素。他的創(chuàng)作涉及多種體裁,有管弦樂、合唱、室內樂、舞劇音樂、鋼琴曲等。他的代表作《莎樂美的悲劇》(1907)原為舞劇音樂,1910年重新配器,改編為交響詩。 他壽命很長,作品也多,生前曾十分著名,作品已不再流行。他的風格是較為傳統(tǒng)的,常有宏大的結構和復雜的音響。
主要作品
《莎樂美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