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樣故居在海寧硤石鎮(zhèn)倉基街56號,建于1926年(一說1934年),為三楹兩層西式磚木結構,樓后有天井。這幢小樓,主人生前題名“鐵如意館”。故居內陳列張宗樣生平業(yè)績介紹(圖片)、書法、著作等,還有他收藏的鎮(zhèn)室之寶:鐵如意,和一張很大的舊書桌。張宗樣(1882—1965),譜名思曾,字閬聲,晚號冷僧。17歲時讀《宋史》,敬慕文天樣,遂改名“宗樣”。
中文名: 張宗樣故居
初建時間: 1926年
位置: 海寧硤石鎮(zhèn)倉基街56號
稱號: “鐵如意館”
簡介
一生主要從事文教、圖書事業(yè),學識淵博,于文學、史學、考古、金石、書畫、醫(yī)學、音樂、戲曲無所不能。42歲時主持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及平生?钡娜f卷古籍,都是近世罕有匹儔的文化勝業(yè)。張宗祥治學勤奮謹嚴,經他精心?钡墓偶300多種,已出版的有《說郭》、《國榷》、《罪惟錄》、《越絕書》等。生平抄書成癖,邊抄邊校,往往夜以繼日;運筆如飛,一晝夜能抄二萬四五千字。一生抄校9千余卷,前無古人。其書法學李北海,兼融漢魏碑法,雄渾灑脫,一氣呵成,流傳頗廣。亦善畫,印有《冷僧書畫集》。工詩能文,精鑒賞,通曉醫(yī)藥、戲曲、文學、史地等,他重視鄉(xiāng)邦文獻,海寧學者著作經他校訂的有500多卷。1957年,將藏書2000余冊捐贈給海寧圖書館。
人物簡介
張宗祥(1882—1965) 名思曾,后慕文天祥為人,改名宗祥,字閬聲,號冷僧,別署鐵如意館主。海寧硤石人。少時與蔣百里一起勤奮苦讀;俱文采斐然,齊名鄉(xiāng)里。長大成才各有貢獻,硤石鎮(zhèn)上流傳“文有張冷僧,武有蔣百里”之說。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中秀才,二十八年中舉人。先后任教于硤石開智學堂、桐鄉(xiāng)桐溪學堂、嘉興府中學堂和秀水學堂,以講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應聘至浙江高等學堂任教,又兼教于兩級師范學堂和杭州府中學。在兩級師范,與魯迅、許壽裳一起領導反對封建頑固的監(jiān)督夏振武(綽號“木瓜”)的斗爭,號稱“木瓜之役”。宣統(tǒng)二年(19l0)赴北京應試,得一等,任大理院推事兼教清華學堂地理課。辛亥革命后,在浙江軍政府教育司工作。民國3年(1914)進京任教育部視學,與魯迅、朱宗萊、單不庵等鉆研古籍。4年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運動。后兼任京師圖書館主任,負責整理故宮移來的大量古籍,“日拂拭灰土中”,埋頭兩年,成《善本書目》4卷,糾正了過去著錄的不少訛漏。11年南返,任浙江教育廳廳長。鑒于文瀾閣《四庫全書》在戰(zhàn)亂中受損,迄未恢復,乃奔走滬杭募款,組織人力去北京補抄。歷時兩年,抄得4497卷,補齊殘缺。當時實行中等學校三三制,他悉心推行新學制,整頓教育,并籌建浙江大學。14年調任甌海道尹。15年冬,定居上海,專事抄校古籍。20年,赴漢口任平漢鐵路局秘書。抗戰(zhàn)期間隨局內遷。后到重慶,任職于交通部,不久,入中國農民銀行。并擔任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委員,對該書在抗戰(zhàn)中安全轉移和勝利后運回杭州出力不少。建國后,歷任浙江圖書館館長、省文史館副館長、西泠印社社長,并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政協(xié)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浙江省委常委等。張宗祥治學勤奮謹嚴,經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300多種,已出版的有《說郛》、《國榷》、《罪惟錄》、《越絕書》等。生平抄書成癖,邊抄邊校,往往夜以繼日;運筆如飛,一晝夜能抄二萬四五千字。一生抄校9千余卷,前無古人。其書法學李北海,兼融漢魏碑法,雄渾灑脫,一氣呵成,流傳頗廣。亦善畫,印有《冷僧書畫集》。工詩能文,精鑒賞,通曉醫(yī)藥、戲曲、文學、史地等,詳見本志《著作目錄》篇。昆曲《十五貫》解放后演出劇本亦由其改定。他重視鄉(xiāng)邦文獻,海寧學者著作經他校訂的有500多卷。1957年,將藏書2000 余冊捐贈給海寧縣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