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星樓始建于康熙年間,位于荊江大堤內(nèi)側。清代中期,遷建于現(xiàn)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文星樓為亭閣式建筑,磚木結構,高約15米,樓四周成正方形,邊長約10米,閣門上刻“文星樓”三字,樓后有“同治甲子年夏季月重立”的題刻,樓下正殿有奎星神像。整座建筑精巧玲瓏風格別具。
文星樓是科舉時代莘莘學子們祈求神靈保舉和如愿之后叩謝神恩的場所。傳說上天主宰文道的星宿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舊時讀書人為求科舉仕途順暢亨通,每年春秋兩季應考之前,必來此虔誠拜謁奎星,祈求保佑;有幸及第者,亦必再來叩奎星的在天之靈。
美 食
青皮豆,俗名“豆豉”,而荊州青皮豆不同于一般的豆豉,其色翠綠如鮮。其粒碩大如珠,其味淡香幽雅,不脆不綿,是賓館酒店上等的下酒冷盤菜,也是舞廳吧座休閑的紳士食品。 荊州青皮豆歷史悠久,工藝獨特。相傳南宋趙家小朝廷偏安錢塘之際,大量南下的中原移民,其中有些逃難來在毗鄰杭州的“世外桃源”荊州,愛其地在崇巒疊嶂中。世治,可安耕鑿;雖亂,不罹兵燹!辟潪椤皠e有天地!彼於ň釉诖,將所攜中原大青豆種植于荊州土地,也是無意造成,肥沃的荊州土地絕不遜色于中原,乃使這種客姓的中原青豆在荊州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荊州青豆現(xiàn)在每年的制作量在6000斤左右。臺果要把荊州20度以下的山地充分利用起來,每年可載種20萬斤嫩青豆,則至少可生產(chǎn)青皮豆60000市斤,按市價每斤10元計算,荊州人每年又可增加60萬元。推而廣之,全縣都能在青豆上做點文章。那么,績溪農(nóng)民無疑又多了一條致富途徑。而且,青皮豆是市場上絕無僅有見的產(chǎn)品,只要市場之門打開,那將是無量的前途,荊州有寶青皮豆,養(yǎng)在深山人不識。誰敢投資捷足,造福農(nóng)民世稱奇,但愿有識的商家能夠捷足先登,把荊州青皮豆從高山上請進市場來。
故事
說起文星樓,在騰沖還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四川人和騰沖人在一起,四川人說:“四川有座峨眉山,隔離老天三尺三。坐在山頭上,伸手可摸天!彬v沖人緊接著就說:“騰沖有座文星樓,伸進老天半個頭,樓上說天晴,樓腳聽雨吼。”
文星樓,又名魁星樓,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知府黃炳堃倡修,建于城內(nèi)十字街中心,樓高20米。下層為石砌方體,座高16米,按方位設四洞門。樓內(nèi)曾吊掛過一巨鐘,后怕樓傾而移下。
但古文星樓,只在城內(nèi)巍然屹立了半個世紀就消失了。在1944年中國軍隊收復騰沖的炮火中,文星樓與侵略者同歸于盡,玉石俱焚。
昔日的文星樓,成為了騰沖人心靈上一塊永遠的傷痛,一段久遠的記憶,一種割舍不斷的懷戀。
時光進入了新世紀,騰沖結合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迅速改造文星街,重建了文星樓和北城門。
重建的文星樓,仍按原來的建筑樣式建造,總高30余米,整體以條型火山石鑲砌。當年移下的巨鐘也重返樓上,成為鎮(zhèn)樓之寶。
文星樓雄姿重現(xiàn),圓了騰沖人的一個夢,也讓游人能再睹文星樓的雄姿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