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滇池(旅游度假區(qū))簡介

    2022-03-01    昆明   

    滇池(別稱:滇南澤、滇海),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是中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qū)。

    滇池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滇池古稱滇南澤,又名昆明湖。關于滇池名稱的由來有四種說法。據(jù)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滇池因“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边@是從地理形態(tài)上講。另一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為“滇者,顛也!币灿械恼J為是彝語的“甸”,即大壩子之意。第三種說法,是從民族稱謂來考證,《史記·西南夷列傳》載:“滇”,在古代是這一地區(qū)最大的部落名稱(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將莊蹻入滇后,變服隨俗稱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種說法認為:“滇”是壯語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滇池地區(qū)歷史地理》載:古老羌族的的文化傳統(tǒng)是“屈肢葬”及火葬。滇池地區(qū)先秦、兩漢數(shù)百座墓葬的發(fā)掘,“屈肢葬”僅有一具,其余均“仰身葬”,火葬的遺跡沒有發(fā)現(xiàn)和報道。這證明先秦、兩漢時期滇池地區(qū)的居民與氐、羌關系不大。而世所公認的彝族先民——“昆明人”,最早來到滇池地區(qū)是在東漢以后。西漢的《史記》說:“楚威王時,將軍莊蹻……至滇池”,“滇池”地名就已載入史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說:“池,……上源深廣,下流淺狹,但如倒流,故曰滇池。”所以,“水系顛倒說”,比較可信。

    形成演變

    滇池屬地震斷層陷落型湖泊,大約中生代末與新生代初(距今約7000萬年),古盤龍江已發(fā)育,由于長期的流水侵蝕作用,使昆明附近成為寬淺的谷地。到新生代中新世晚期(約在1200萬年前),云南大地發(fā)生多次間歇性的不等量上升,后又出現(xiàn)南北向的大斷裂。斷層線以西,地殼受到抬升,形成山體陡峻的西山,似從湖畔拔地而起;斷層線以東相對下沉,加之晉寧縣西南部與玉溪市交界的刺桐關山地的抬升,導致古盤龍江南流通路被阻,積水而成為古滇池。

    還有一種說法與此說吻合,認為古滇池屬紅河水系,從刺桐關流入紅河,后來當?shù)岢厮蚪翟?940米以下后,經(jīng)過漫長歲月,刺桐關抬升?诤酉鲁粒岢爻隽魇茏璨鸥牡烙珊?诤酉蛭鬓D(zhuǎn)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古代的滇池北起松花壩,南至晉寧寶峰,東到呈貢王家營,西到今馬街山腳。在戰(zhàn)國至西漢的古滇國時期,滇池東北岸的水位已下落至1915米左右,今落索坡、龍頭街和黃土坡附近的大片丘里,明朝為350平方公里,清朝為320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300平方公里。滇池的庫容也與面積同步不斷減少,唐宋時18.5億立方米,到清代為16億立方米,1947年估算約15.7億立方米,今天庫容僅13億立方米左右。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滇池,位于昆明壩子中央,東起呈貢區(qū)旁,西至西山之麓,北臨大觀公園,南入晉寧縣內(nèi)。全部在云南省省會昆明市境內(nèi),北大半部屬于昆明市轄區(qū)。其中,西北部屬西山區(qū),面積約占三分之一,沿岸有前衛(wèi)街道、福海街道、碧雞鎮(zhèn)、?阪(zhèn)等地;東北上部分屬官渡區(qū),面積約占六分之一,沿岸有六甲街道、官渡街道、矣六街道等地;東北下半部呈貢區(qū),沿岸有斗南街道、龍城街道、大漁鄉(xiāng)、馬金鋪鄉(xiāng)等街道或鄉(xiāng)鎮(zhèn)。南部約三之分一屬晉寧縣,沿岸有新街鄉(xiāng)、晉城鎮(zhèn)、上蒜鄉(xiāng)、晉寧縣城昆陽鎮(zhèn)、二街鄉(xiāng)等。

    滇池為西南第一大湖,也是中國第六大的淡水湖。流域面積(不包括?谝韵潞拥懒饔蛎娣e)為2920平方公里。滇池湖面南北長40公里(含草海)(一說長約32公里);東西平均寬7公里,最寬處12.5公里。湖面海拔1886米,湖岸線長約150公里。

    湖體北部有橫亙東西的海埂,是長3.5公里、寬300米的障壁沙壩,東端與盤龍江三角洲相連,西端伸入滇池,將湖體分為內(nèi)外兩部分,有“一線平分秋色”之美稱。海埂以南稱外海,是滇池的主體部分,面積289.065平方公里占滇池總面積的97.2%;海埂以北稱內(nèi)海,又名草海,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滇池平均深度約5米,最深處為8米左右,北部草海較淺,只有1米多深。

    水文特征

    水量

    上游盤龍江流域面積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5億立方米。滇池的水位,在?诮ㄩl以后,基本在人為控制之下,根據(jù)《云南省滇池保護條例》規(guī)定,滇池外?刂七\行水位為:正常高水位1887.5米,最低工作水位1885.5米,特枯水年對策水位1885.2米,汛期限制水位1887.2米,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1887.5米。多年數(shù)據(jù)表明,基本在可控范圍內(nèi)。

    水質(zhì)

    20世紀60年代滇池無論草海還是外海水質(zhì)均為2類,20世紀70年代為3類,20世紀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質(zhì)分別為5類和4類,20世紀90年代水質(zhì)進一步惡化。分別為超5類和5類。30年來,水質(zhì)下降了3個等級。水體的透明度50年代時草海可達2米,外海為1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清澈見底。20世紀80年代草海只有0.40~0.60米,外海為0.65~0.75米。90年代最差,草海的透明度只有0.25米,外海的透明度只有0.41米。20世紀 50年代,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豐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到70年代末期,植被面積不到20%。海菜花群落為滇池的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稱為“花湖”。70年代海菜花已寥寥無幾。今天,海菜花已被水葫蘆取代,水體富營養(yǎng)化日趨嚴重。過去滇池水產(chǎn)資源豐富,有多種魚類,其中以鯉魚產(chǎn)量最高,金線魚最名貴。但是由于水質(zhì)的污染,生物群種結構已產(chǎn)生不良演變。50年代中期滇池尚有水生植物44種,而80年代中期減少到29種;滇池原有魚類23種,其中土著魚15種,現(xiàn)在土著魚只剩下4種了。

    造成滇池水污染的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滇池地處昆明城市下游,是昆明盆地最低凹地帶,所以客觀上成了昆明的“排污桶”。這個“桶”必須不停地接納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和含有農(nóng)藥化肥的農(nóng)業(yè)污水,加之滇池流域城鎮(zhèn)化迅速發(fā)展又增加了污水數(shù)量。據(jù)統(tǒng)計,每年排入滇池的污水約2億立方米,即2億噸左右。其次是,滇池屬于半封閉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潔凈水對湖泊水體進行置換。另外是,在自然演化過程中,滇池湖面縮小,湖盆變淺,內(nèi)源污染物堆積,進入老齡化階段,還有人為加大湖水排泄量和降低周邊森林復蓋率,更加速了老齡化進程。21世紀初,開始治理保護工作,水質(zhì)逐漸提升。

    水系構成

    主水源盤龍河,出于嵩明縣西北梁王山(又名東葛勒山)的黃龍?zhí)兜叵掳岛,流?jīng)牧羊街,并與源出于邵甸村的邵甸河匯合乃名盤龍江,多行山谷間,到了松華壩,地勢豁然開朗,并分支為金汁河、明通河等河流匯入滇池。滇池所匯入的眾水,就由此經(jīng)安寧的螳螂川、普渡河,經(jīng)東川與祿勸交界處注入金沙江。

    上游水系

    滇池流域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地處長江、珠江和紅河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流域面積為2920平方公里,注入滇池的大小河流共有20余條,其中以盤龍江最大,此外是柴河、金汁河、馬料河、昆陽河、海源河、寶象河、東大河、梁王河、呈貢大河、西白沙河等。

    滇池接納了20多條河流,除盤龍江外,還有東白沙河、寶象河、馬料河、洛龍河、撈魚河、梁王河、大河、柴河、東大河、古城河、新運糧河、老運糧河等,形成滇池流域,流域面積2920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7.5億立方米。較大的支流寶象河全長46千米,流域面積316 平方千米,年平均年徑流量0.84億立方米;柴河全長48千米,流域面積306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93億立方米。?诤邮堑岢氐某鏊。

    盤龍江,滇池上游水系,普渡河。普渡河發(fā)源于嵩明縣梁王山北麓上喳啦箐白沙坡,源頭河為牧羊河,發(fā)源地高程2600米,流經(jīng)嵩明、官渡、盤龍、五華、西山、呈貢、晉寧、安寧、富民。祿勸共 10個縣(市)區(qū),于祿勸縣則黑鄉(xiāng)小河坪子東北 1千米處匯入金沙江,全長375 千米,匯入處高程746米,落差1854米,流域面積11716平方千米(其中昆明境內(nèi)10758 平方千米)。習慣將普渡河分為盤龍江、滇池、螳螂川、普渡河下段4段。盤龍江是普渡河上游段,源頭有牧羊河、甸尾河在官渡區(qū)小河鄉(xiāng)岔河嘴相匯,始稱盤龍江,經(jīng)谷昌壩水庫,出松華壩水庫,進入昆明壩區(qū),穿過市區(qū),在官渡區(qū)洪家村注入滇池,全長93.5千米,流域面積903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65億立方米,流域高程2280-1890米,呈緩坡傾斜。流域區(qū)建有昆明市較大的松華壩水庫,蓄水量2.19億立方米,是昆明城市用水的水源地。盤龍江的主要支流有牧羊河、冷水河、清水河、羊清河,以及供排灌使用的東干渠、金汁河、銀汁河、明通河、永昌河等20余條河道。

    洛龍河:原名倮倮河,源于黑、白兩龍?zhí)叮L13.7千米,徑流面積115.52平方千米。1978年龍市橋以下改直后稱東大河,平均河寬5米,堤高2.5米,最大流量8立方米/秒,流經(jīng)洛羊街道的大新冊、小新冊、洛龍3個社區(qū),進入龍城街道的龍街、城內(nèi)、古城社區(qū)至斗南街道的江尾社區(qū)入滇池。

    瑤沖河:主支源于小龍?zhí)渡綎|側,全長12.3千米,徑流面積31.48平方千米。支流呈帚狀分布于七甸街道北部,干流由廣南村沿滇越鐵路至石夾子入落水洞。

    馬料河:位于呈貢北部,發(fā)源于昆明市官渡區(qū)白水塘的黃龍?zhí),自東北向西南流經(jīng)洛羊鎮(zhèn)西北部,全長20.2千米。1958年在河中段筑果林水庫,中、下游已作輸水干渠。平均河寬4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15立方米/秒。流經(jīng)洛羊街道的大沖、倪家營、洛羊及斗南街道的小古城4個社區(qū),經(jīng)官渡區(qū)注入滇池。

    撈漁河:位于呈貢中部,源于煙包山東側響水箐,全長30.8千米,境內(nèi)長28.7千米,境內(nèi)徑流面積121.23平方千米。1958年在上游興建松茂水庫,后中、下游已作水庫輸水干渠,平均河寬3.5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10立方米/秒。流經(jīng)段家營、繆家營、中莊、前衛(wèi)營、下莊、雨花6個村,進人大漁街道月角村,在此以下稱勝利河。

    梁王河:源于梁王山麓,位于馬金鋪東北部,東西流向,全長22.9千米,境內(nèi)長20.1千米,境內(nèi)徑流面積55.平方千米,平均河寬4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流經(jīng)莊子、小營、大營、化城、馬金鋪5個社區(qū),匯入勝利河后注入滇池。

    南沖河:在呈貢南部,發(fā)源于黑漢、美女山麓,流經(jīng)白云、林塘、中衛(wèi)3個村,經(jīng)晉寧縣安江村注入滇池,全長14.4千米,境內(nèi)長11.2千米,境內(nèi)徑流面積50.63平方千米,平均河寬4米,堤高2米,最大流量8.5立方米/秒。

    黑龍?zhí)叮何挥诖笮聝詵|北1千米龍?zhí)渡铰,含泥沙,水質(zhì)不清,為洛龍河的主要水源之一,全年出水量約為0.3~3.2立方米/秒。

    白龍?zhí)叮何挥诎執(zhí)渡鐓^(qū)東北1千米,潭內(nèi)巖層中含有石英砂,經(jīng)泉水沖刷沉積泉底,潭水清澈,掩映生輝,水呈白色,全年出水量約為0.3~0.9立方米/秒,是白龍?zhí)端畮斓闹饕。潭中產(chǎn)“奇魚”,大者眼目如蟹(解剖發(fā)現(xiàn),魚體充滿氣泡,是病態(tài)反映)。

    小晏泉:位于小海晏東0.2千米關坡山麓,出水量約0.009立方米/秒,水清澈見底。

    月角泉:位于鄧家莊東南1千米,泉水清涼可口,現(xiàn)有部隊機井1孔,除供生活用外,年可灌溉農(nóng)田200余畝。

    小龍?zhí)叮何挥隈R金鋪西北1千米的馬金鋪塘西南側,出水量為0.009立方米/秒。

    龍井:位于環(huán)城西路西側,泉水清澈,水甘可口,飲畢齒頰留香,有“龍井泉香”美譽。1970年于此地建縣自來水廠,供龍城鎮(zhèn)等地生活用水。

    草海:位于七甸東1.5千米,形似葫蘆,分上、下兩部,面積約0.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米,水草豐茂,天然成塘。

    老寶象河,起源于寶象河水庫,流經(jīng)大板橋、經(jīng)開區(qū)、小板橋,從羊甫分流出新寶象河后,老寶象河經(jīng)官渡古鎮(zhèn)后注入滇池。作為昆明的古六河之一,老寶象河對昆明官渡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老寶象河河道全長41.4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人。

    玉帶河,唐南詔時鑿,(又說鑿于元代鴨赤城賽典赤冶滇期間)。為拓東城西南護城河。因水碧清如玉,形似翠帶繞城,故名。玉帶河是盤龍江支流,河源在雙龍橋,由雙龍橋流經(jīng)新橋村、馬蹄橋、土橋、柿花橋、雞鳴橋、西壩河、永昌河入滇池,長2公里。原是土筑堤岸,明、清時改為石徹河堤。由于城建需要,1980年后將雞鳴橋至西壩一段蓋為暗河連接路面,拓修為寬敞平坦的金碧路西段。玉帶河原分為五條支系,均注入草海。玉帶河的這五條支系,經(jīng)較短的流程入草海,對減輕盤龍江水患、防洪排澇、水利灌溉等都起到有利作用。

    船房河,是老昆明八大河之一,全長11.4公里,在船房河(福海段)從凱旋利汽車城閘口至入湖口,總長5.4公里。船房河位于昆明城區(qū)西南部,是入滇主要河道之一。該河以成昆鐵路為界,上段稱為蘭花溝,起于圓通山東口,為合流制為主的下水道,合流污水部分進入第一污水處理廠;下段稱為船房河,為合流制排水河道,旱季經(jīng)船房河泵站抽排至西園隧洞,雨季進入草海,上游蘭花溝河段已經(jīng)全部被掩埋成了地下暗河。

    金汁河,初建于南詔時期,名為“金棱河”。公元1040年,大理國國王段素興征調(diào)役夫,疏浚金汁河與盤龍江,修筑的堤岸名曰“春登堤”和“云津堤”,“捍御蓄泄,灌溉大有殊功”!按旱堑獭奔唇鹬拥桃病.敃r在金棱堤上種迎春柳,“黃花入河,如金汁然,故呼為金汁河”。1276年至1280年,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瞻思丁筑松華壩分一水入金汁河,“期間又整治興修金汁河,造小閘十座,涵洞三百六十個,輪序放水,自上潤下,灌濟全滇”。明代洪武十四年至弘治九年(1381-1496年)間又數(shù)十次整修金汁河,改土壩、土堤為石堤、石壩,繼而筑石堤、石壩80余里(華里)。

    運糧河,顧名思義,是用于運輸糧食的河道。昆明的運糧河有兩條,一條由翠湖經(jīng)棱角塘、紅聯(lián)、積善、明波流入滇池,全長12公里。 明末清初,滇池沿岸供應昆明的糧食就是經(jīng)這條河運入昆明的。在元朝初期,滇池與翠湖相連,滇池水位約1892米,但由于疏挖海口河后水位下降,明朝駐守云南的右副將軍沐英不得不疏挖沼澤地,形成經(jīng)過棱角塘的運糧河,后來隨著滇池水位繼續(xù)下降,這條運糧河逐漸不能通航,到清朝康熙年間,吳三桂于1673年又開挖了第三條運糧河,當時叫西門河,即現(xiàn)在的大觀河,并在小西門外、現(xiàn)今的倉儲里修建篆塘建蓋糧倉,叫做小西倉。老運糧河是明代洪武十八年疏挖海溝、沼澤地形成的人工運河,是當時滇池運糧到大西倉的通道,河道東起大西門外茴香堆,也就是現(xiàn)在的昆一中附近,與翠湖水系相匯,北與老龍河(今鳳翥街)相連,東南與順城河相通。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的迅猛發(fā)展,老運糧河沿岸特別是七畝溝附近建筑物占壓、覆蓋嚴重,沿岸生活、工業(yè)污水直接排入河道,F(xiàn)在,老運糧河位于五華區(qū)、高新區(qū)及西山區(qū),起于城市郊區(qū),穿過鬧市區(qū),止于草海,是昆明城區(qū)12條防洪排澇河道之一。目前老運糧河上段和下段基本完成整治,唯有翠湖附近的講武堂到市體育館段,俗稱七畝溝的河段,由于全是暗河,地面上被建筑物覆蓋,截污難度較大。

    下游水系

    海口河是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因河道中有形若螳螂的沙灘分布而名螳螂川。螳螂川從富民注入普渡河,匯入金沙江。

    螳螂川,由滇池出口的?诤恿鞯桨矊幘硟(nèi)起經(jīng)石龍壩電廠、至通仙橋。通仙橋、溫泉、青龍寺,至富民縣永定橋止稱螳螂川,全長97.6千米,流域高程1884-1700米,流域面積5178 平方千米,沿途匯入的主要支流有鳴矣河、雙河、馬料河、沙河、縣街河、祿脿河、甸尾箐河、律則河等。較大支流鳴矣河全長77千米,流域面積908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87億立方米,是安寧市的主要灌溉河流。

    流域概況

    昆明四季如春,風光秀美。地處云貴高原,市中心海拔1895米,三面環(huán)山,南瀕滇池,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是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的一顆靚麗明珠。“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屬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時,無霜期240天以上。鮮花常年開放、草木四季常青,無處不飛花、處處都是景,是享譽世界的“春城”、“花都”。

    昆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3萬多年的人類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的建城史,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tài)文化、佛教文化、都市時尚文化和邊疆異域文化。公元765年,南詔國修筑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始。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將昆明譽為“壯麗大城”。昆明是世界偉大航海家鄭和、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故鄉(xiāng),“重九起義”、“護國首義”、“西南聯(lián)大”、“一二·一”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在這里發(fā)生,F(xiàn)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32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項。 “滇劇”、“花燈”等地方戲曲廣為人知,“昆明斑銅”工藝品獨具特色,“滇菜”蜚聲海外。

    進入21世紀,昆明是云南的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事業(yè)發(fā)展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全市轄6區(qū)1市7縣,133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事處)。作為首批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昆明現(xiàn)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3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qū)1個,擁有世界自然遺產(chǎn)和世界地質(zhì)公園石林、世界園藝博覽園、“高原明珠”滇池、“東方雕刻藝術寶庫”筇竹寺五百羅漢、云南民族村、云南陸軍講武堂等著名景區(qū)景點,是休閑、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昆明民族眾多,風情濃郁。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有3個民族自治縣、5個民族鄉(xiāng)、47個少數(shù)民族村委會、2196個民族雜居村,世居民族26個,少數(shù)民族人口88.98萬,占常住人口的13.84%,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各民族長期和睦相處,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又保持著各自的民族傳統(tǒng)、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延續(xù)著各具特色的習俗、風味獨特的飲食、風情濃郁的歌舞、絢麗多彩的服飾、風格各異的建筑。彝族的“火把節(jié)”,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jié)”,苗族的“踩花山”,回族的“開齋節(jié)”,傈僳族的“刀桿節(jié)”等久負盛名,具有鮮明的少數(shù)民族民風、民俗、民情。

    昆明壩子盛產(chǎn)稻米、小麥、蠶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ッ髻Y源豐富,物產(chǎn)豐饒。地處“動物王國”、“植物王國”,有脊椎動物500余種,野生植物1200余種、花卉460余種,花卉、藥材等資源具有較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礦藏資源主要有磷、鹽、鐵、鈦、煤、石英砂、粘土、硅石、銅等,以磷、鹽礦最為豐富,磷礦探明儲量22.77億噸,巖鹽儲量12.22億噸,芒硝儲量19.08億噸,東川是我國六大產(chǎn)銅基地之一。有滇池、陽宗海等高原淡水湖泊及眾多大小河流,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64.9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132.3萬千瓦,可開發(fā)量39.7萬千瓦。地熱資源分布較廣,出露的溫泉有50多處。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

    昆明區(qū)位優(yōu)越,交通便利。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前沿和重要門戶,滇中城市經(jīng)濟圈的中心,具有“東連黔桂通沿海,北經(jīng)川渝進中原,南下越老達泰柬,西接緬甸連印巴”的獨特區(qū)位。作為區(qū)域性國際交通樞紐,昆明公路、鐵路、民航、管道、航運五大綜合交通體系日益完善。5000多公里等級公路通達省內(nèi)各地和鄰省鄰國,6條高速公路輻射全省,4條國道通向四川、貴州、廣西和越南、老撾、緬甸。8條國內(nèi)鐵路交匯,4條國際鐵路出境,構筑起昆明“八出省、四出境”的鐵路大通道。設計旅客吞吐量6500萬人次的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即將竣工投用。

    昆明地位特殊,產(chǎn)業(yè)集中。作為全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2011年,昆明以全省5.3%的面積,集中了13.9%的人口,實現(xiàn)了28.68%的GDP,固定資產(chǎn)投資占37.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42.39%,外貿(mào)進出口總額占74.9%。農(nóng)業(yè)形成了糧、煙、畜、菜、花、果等六大特色產(chǎn)業(yè)和優(yōu)勢產(chǎn)品,建成了中國花卉種苗繁育中心和亞洲最大的花卉市場。被列為“兩化融合”、“三網(wǎng)融合”國家級實驗區(qū),工業(yè)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工業(yè)以4個國家級、16個省級園區(qū)為主的產(chǎn)業(yè)園區(qū)體系為支撐,形成了以煙草、冶金、機電、醫(yī)藥、化工、電力為支柱,門類齊全、綜合性較強的工業(yè)體系,名優(yōu)卷煙、精密機床、光學儀器、磷化工產(chǎn)品、天然香料、云南白藥等產(chǎn)品馳名中外。以商貿(mào)、旅游、文化、金融、信息、會展和現(xiàn)代物流為主體的服務業(yè)發(fā)展迅速。

    昆明政策優(yōu)惠,充滿活力。享有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橋頭堡建設和云南省綜合改革試點市的政策支持。通過持續(xù)推進軟環(huán)境整建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精簡行政審批事項420項,行政審批事項和收費項目始終保持全國同類城市最少水平,投資發(fā)展環(huán)境寬松優(yōu)越。全市共有49家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含分支機構),30家保險公司,2家證券公司,42家證券公司營業(yè)部,各類駐昆商會140多個。有高等院校13所,在昆中央、省屬重點科研院所12家。近年來,沃爾瑪、百事可樂、波音、家樂福、卡特比勒、巴斯夫等世界500強和中鐵、中鋁、武鋼、南車等中國500強企業(yè)相繼落戶昆明。

    沿岸景觀

    翠湖,原為滇池的一部份,舊名“菜海子”。它是元代疏浚海口之后,滇池水位大為降低,才逐漸與滇池分離開的,但還“藕斷絲連”,仍有河道經(jīng)洪化橋一線與滇池草海相通。明初向西拓城翠湖才被圍入城中。鎮(zhèn)守云南的沐英曾在這里屯軍,上千匹軍馬常在湖旁的河中洗浴,所以此河得名“洗馬河”。因湖中有地下水源源不斷涌出,又稱“九龍池”。明代中葉有人在湖中種荷,荷花盛開時,這里成了游覽地。清康熙年間,總督范承勛與巡撫王繼文在翠湖建來爽亭,又在島上建“碧漪亭”(即今湖心亭),自此翠湖成為昆明一景。清道光年間和民國初年分別在湖中筑了兩條貫穿東西南北,成“十”字交叉的堤,之后翠湖逐漸成了著名游覽區(qū)。民國初期翠湖被辟為公園,后來一度被占為軍營、機關。20世紀50年代之后,經(jīng)政府多次整修,翠湖已成為城內(nèi)的主要公園之一。

    西山,滇池旁的西山(由太平山、羅漢山等組成)早在唐代的《蠻書》中就出現(xiàn)了,書中說“在昆池西岸,與拓東城隔水相對”,“山勢特秀,池水清澹”。西山的部分山峰唐代叫碧雞山,元明以來稱太華山,因這些山在城西,昆明人習慣統(tǒng)稱為西山。西山與古滇池是古代地質(zhì)運動所生的一對“雙胞胎”,地殼變化出現(xiàn)斷層,斷層線以西受到抬升,以東相對下沉形成了東邊是湖,西邊是山的美景,西山龍門就建在斷層崖上。最早在碧雞山上建蓋別墅的是大理國鄯闡侯高智升,他極具旅游開發(fā)的眼力,別墅建成后,高智升!榜{舫涉!歉咄h,攜朋載酒,陟華亭峰頂,玩賞龍泉,臨波放歌”。之后有高氏子孫高賢、高政來到別墅,將此山命名為“華亭山”。元至治三年(1323年)玄峰禪師得高氏之助,在華亭山建成圓覺寺,后來香火漸旺。明朝初年,朝廷派人整修擴建殿堂,明天順六年(1462年),英宗御賜該寺新名為“華亭寺”(《敕賜華亭寺碑記》)。明末至清代華亭寺兩毀兩建,清代又改名為“大圓覺寺”。民國初年虛云法師得云南督軍唐繼堯之助,擴建此寺,奠定了今之華亭寺格局,并改寺名為“靖國棲云寺禪”。寺名幾經(jīng)更改,民間則始終稱之為華亭寺。明代謫滇的狀元楊升庵曾久居太華山麓之碧峣精舍,并為寺中寫下“一水抱城西……”的楹聯(lián),至今仍懸掛于寺內(nèi)。明末徐霞客在游記中寫了《太華山記》,清代御史著名書畫家錢南園也留下了對子。西山還有始建于元代的太華寺和雕鑿于清乾隆年間的龍門。明清之后暢游滇池登臨西山,已不僅是官員和墨客的風雅,逐漸成了尋常百姓的時尚。今天觀山望海有了更佳選擇,可從龍門上小石林乘纜車直下海埂,從纜車上俯視滇池,千重波濤,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海埂,東起盤龍江入湖口,西與西山相對,長約3.5公里,橫亙于滇池。它是由盤龍江、東白沙河等河流攜帶來的大量泥沙與西南風形成的湖流共同作用堆積而形成的:河流與湖流仿佛作對抗“游戲”,一個帶著泥沙往西南跑,一個由風推著往東北行,從而堆成這道堤。沉積而形成,至清朝中葉,因水位繼續(xù)降低,“海埂”,才逐漸露出水面。堤中有一條缺口成為航道。海埂成了劃分深海區(qū)與淺海區(qū)的天然界線,埂以北,稱為“草!,水面不足全湖面積的3%,最大水深約5米;以南為滇池主體,稱為“外!。西端渡口原建有一廟,稱新廟。民國期間,公生大藥房曾澤生曾在海埂建中西合璧海濱別墅。之后海埂漸成風景區(qū)。1970年“圍海造田”后,海埂的東北面已成大片田地,海埂已名存實亡,不再是海中之“埂”。1980年后部分田地退田還湖,另一部分地被建為云南民族村和大型高原體育訓練基地。

    大觀樓公園,距昆明6公里,面臨滇池,與蒼翠起伏的太華山峰隔水相望,故又稱“近華浦”,是滇中聞名的旅游勝地。大觀樓公園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距今已有300余年。明代,世襲鎮(zhèn)守云南的沐氏在滇池練習水師,特在此地建造苑圃,因與滇池對岸太華山相近,故名“近華浦”。稍后,湖北僧人乾印來此結茅讀經(jīng),修建了一座觀音寺,距今也已有300余年。入園傍荷池直走,迎面有亭,門懸“曾經(jīng)滄海灘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的對聯(lián),說的是古代登大觀樓須經(jīng)舟渡,泊舟亭前。亭上琉璃黃瓦,中嵌大理石,書刻“近華浦”三字。穿過亭門,綠樹簇擁中閃出一座方形三層樓,這便是著名的大觀樓?滴29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督建該樓,并在其旁建了涌月亭、澄碧堂、催耕館、觀稼堂等建筑。因登樓而視野大開,景致壯觀,故名“大觀樓”。

    觀音山,在滇池西岸中部,有一座孤峰伸入湖中,形似巨龜,龜口大張,似欲盡吞滇池之水,此山名觀音山。此地“風波洶涌,行舟困難”,常有船只出事。明成化十年(1474年)黔國公命建觀音殿以鎮(zhèn)海,故得名。滇池是一個造福于云南人,特別是昆明人的湖泊,可是在這里有些撒野,人們無奈其何,只得借助神靈的力量加以鎮(zhèn)攝。聰明的古人還想到也許海的問題與“龜頭”(山)有關,于是又在寺前“龜頭”上建了一座鎮(zhèn)山之塔,既鎮(zhèn)海又鎮(zhèn)山。從此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九觀音成道之日,朝圣香客絡繹不絕,以求菩薩顯靈庇護眾生,至今數(shù)百年經(jīng)久不衰(除“文革”時期外)。明嘉靖年間,悟真、明全二僧又募建后殿。之后曾作多次修葺擴建。20世紀80年代和90年又重修。

    白魚口,在觀音山東南4公里的滇池邊,為一山谷,因每逢汛期小白魚群集,到此產(chǎn)卵而得名。徐霞客在游記中提及,此地有溫泉,乘舟人過往都要登岸沐浴。谷中有石砌樓房“磊園”,似歐洲古堡,為民國初年昆明市長庾恩錫所建的中西合壁別墅。1953年白魚口辟為云南省工人療養(yǎng)院。

    龍門勝景,過三清閣,登上一道石門,門邊刻有“別有洞天”4個大字。穿過“別有洞天”便是雕鑿于西山羅漢崖懸?guī)r絕壁上的石雕工程——龍門。西山森林公園堪稱滇中第一勝境,而西山勝境,首推龍門。從“別有洞天”的石隧道踏石階轉(zhuǎn)折而上,首先是兩壁刻有“云!、“石林”4個大字的第一石室。扶壁俯首曲折而上,穿出隧道,即到雕有觀音坐像的“慈云洞”第二石室;由慈云洞再攀上絕壁石階,便到了“達天閣”龍門勝景。整個工程包括石坊、達天閣、石室、楹聯(lián)、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爐、獨臺、供品等,全部在巖石上雕鑿而成,使人嘆為觀止。據(jù)史書記載,清乾隆年間,當?shù)叵聺O村的貧窮道士吳來清修煉苦行,為免除舊時攀鐵索橋之危,行功積德,決定開鑿石道,另辟洞天,從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用14年光陰菇苦含辛,一錘一鑿打開了從三清閣至慈云洞通道,完成了沿途的石雕。后來道士楊汝蘭、楊際泰繼續(xù)加工,前后歷時72年,完成了慈云洞、云華洞、龍門達天閣全部石刻工程。龍門最高處海拔2300米,高出滇池水面414米,從龍門整體石刻創(chuàng)作來看,工匠們的技藝十分高超,無論是石室的結構布局,雕刻的精湛,構思的奇妙,無不體現(xiàn)出險奇、雄峻。

    聶耳墓,在太華寺三清閣之間,有一塊背山向海,地勢寬敞,蒼松翠柏環(huán)繞,景色清幽的坡地,這里便是聶耳之墓。聶耳是中國著名的人民音樂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曲者。他創(chuàng)作的《義勇軍進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經(jīng)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經(jīng)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決議,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他那充滿革命激情的歌曲,隨時都鼓舞著中國人民去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聶耳墓圓形,狀如云南月琴,墓前7個花壇代表音樂的7個音階,24級臺階象征他24年的青春年華。墓碑上鐫有郭沫若同志所撰墓志銘。1980年墓地屏風墻間昆明市和日本藤澤市(聶耳溺水之地)人民親手種植了云南杜鵑花和藤澤市市樹——藤樹。聶耳墓現(xiàn)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和公園。距昆明市中心70千米,滇池南端的昆陽鎮(zhèn)便是鄭和的故里,為紀念鄭和,當?shù)厝嗣裨诶リ栨?zhèn)的月山上建立了鄭和公園。鄭和公園有東門和南門。南門門坊上,鑲嵌著“鄭和公園”4個大字,門的兩側是“鄭和下西洋”的浮雕,圖案是浩浩蕩蕩的船隊,向西乘風破浪,不避艱險,漂洋過海。東館內(nèi)陳列著鄭和像,鄭和航海圖,福建《天妃應靈之碑》和遠洋樓船模型,鄭和七下西洋的圖片展覽及文字資料!班嵑图o念館”原為“玉皇閣”,修建于明代天啟三年(1623年),由貢生李登俊創(chuàng)建,后在清代又幾經(jīng)修葺,近幾年又仿原樣重修。兩層飛檐的玉皇閣居高臨下,兩邊為廂房,院內(nèi)鑿蓮池,架有石橋,花壇,環(huán)境優(yōu)雅靜謐。登玉皇閣俯視,昆陽鎮(zhèn)盡收眼底,房舍鱗次櫛比,炊煙縈繞;萬頃良田,交錯縱橫。

    盤龍寺,位于滇池東岸的盤龍山上,山勢雄偉,樹木茂密,廟宇古雅。香火之盛,僧眾之繁,朝山之眾,非一般的寺廟能和它相比。該寺由蓮峰和尚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建造。傳說寺址原是山間的龍湫,蓮峰和尚來此建寺時,念咒讓蛟龍搬家,使潦水干涸后才施工興建的。當時這里居住的白族人民信奉佛教,蓮峰是大理白族貴族段氏后代,群眾都十分擁戴他,寺廟建成后請他作該寺住持。后來蓮峰和尚以“肉身坐化”在寺里,人們便尊他為該寺的“開門祖師”,名叫“盤龍祖師”。寺內(nèi)殿宇甚多,大小約有20多院,散于東西南北,四面雜置,大都不相聯(lián)屬,參差互見。主要建筑是盤龍祖師殿,安放著“盤龍祖師”坐化的遺體。在這些殿宇當中,有一處叫“茶花殿”,僅是一座小院,內(nèi)有山茶花兩棵,相傳為蓮峰和尚手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寺里有塊《大盤龍庵大覺禪師寶云塔銘》的元碑,碑文敘述的是白族和尚段崇照(即蓮峰和尚)從事宗教活動的事跡。碑的背面刻有《盤龍庵諸人舍施常住記》,從碑文中可以看出元代昆明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這塊元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和學術價值,是研究云南地方經(jīng)濟的重要實物史料。

    自然災害

    自元代的1278年疏挖?诤拥矫鞒跗诘100多年時間,昆明又因滇池排水不暢而多次成災,據(jù)《明史》載: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弘治五年(1492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多次“昆明滇池水溢,民為患。從1501年,到明末的百余年內(nèi)又因“滇池水溢”,昆明遭了十余次大洪災,昆明城中一片汪洋“撐船入市”,出現(xiàn)“斗米三錢(銀)”的米價暴漲現(xiàn)象。

    清朝初年,統(tǒng)治云南的吳三桂心思不在百姓身上,貪圖享受,密謀反叛,無視水災隱患,僅康熙年間昆明即遭水災10多次。乾隆在位的幾十年間昆明又遭水災20多次,御史錢南園的老家也幾次被淹,據(jù)《續(xù)修昆明縣志》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5年)六月中,昆明大水,毀民居無算,廬舍蕩無遺。”

    民國政府雖然只存在了幾十年,昆明的水災卻發(fā)生了20多次,幾乎平均每隔一年就有一次。

    治理開發(fā)

    元初賽典赤來云南時,滇池一方面湖面縮小,水位下降至1892米左右;另一方面又常常泛濫成災。賽典赤考察昆明山川地貌和歷次洪災后得知:水患的主要原因是流入滇池的河道及出水口——?谂c流出河道淤塞,導致水流不暢,江水及滇池水位升高造成的。為徹底解決災患,賽典赤對流入滇池的盤龍江等六條河流作了疏浚,對滇池的出水口——?谂c螳螂川河道進行疏通拓寬,以泄滇池之水,使出入水量保持相對平衡。又在昆明北部建松花壩水庫以攔洪蓄水。還把盤龍江水分流入金汁河,既增強了泄洪作用也擴大了灌溉面積。治理滇池工程浩大,耗時3年,到至元十五年(1278年)始告結束。工程完工后一年,為昆明人造福的賽典赤因積勞成疾而病逝。賽典赤對滇池的治理,順應了滇池流域的水循環(huán)要求,改善了農(nóng)田水利條件,推動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保護了中慶城,為昆明城隨后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明弘治十四年,官府無法再與滇池敷衍,只得組織“軍民卒數(shù)萬人挖滇池,遇石則焚而鑿之,于是水落數(shù)丈,得池畔腴田數(shù)千頃,夷漢利之!保ā兜崾贰ぴ颇现尽罚┻@次疏浚河道,增加了千頃田地,又付出了縮小同等滇池水域的代價,這一時期的滇池面積已縮小為350平方公里。清朝為了治澇,先后疏挖?诤印⒈P龍江等河道10多次,其中以雍正九年即1731年工程最大,除加高了盤龍江等部分河堤外,還把梗塞在?诤又械呐I酁⑴I嘀藓屠瞎⊥诘,使湖水得以直泄,滇池水位下降后又造田1萬3千多公頃。乾隆在位的幾十年間有黃士杰寫下了《昆明?趫D說》、《云南省城六河圖說》,徐蹈寫了《晉寧水利論》等專著,提出新的治理滇池的理論和方案。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昆明水利局曾組織修挖昆明河道27處,1940年又挖掘盤龍江淤泥,培土護岸。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在松花閘上游約7千米處建混凝土重力壩,名谷昌壩,對昆明地區(qū)防洪抗旱起了較大的作用,“免除干旱澇者二萬二、三千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昆明的水患仍然未消除。1950年至1953年,政府先后動員市民義務勞動,疏浚盤龍江,筑成部分石堤。1957年9月兩次暴雨,盤龍江超過歷史最高水位,淹田地萬余畝(《昆明市志長編》)。經(jīng)政府組織了10萬軍民堵塞決口,加固河堤,奮戰(zhàn)3天,才排除險情。1958年至1959年又改建盤龍江上橋梁的橋孔,疏浚盤龍江河道。1959年又在松花閘原址加高了攔河壩,增大了水庫面積,谷昌壩被淹沒在松花壩水庫里。

    1966年至1967年又將盤龍江部分河道改直,加砌河堤和石護坡。在江上建機械閘門、排澇泵站。又在玉帶河頭設啟閉閘,分流盤龍江洪水。經(jīng)不斷治理,到1988年之后盤龍江的水患終于得到徹底治理,盤龍江是流入滇池的主要江河,這使滇池的壓力也大大獲得緩解。

    20世紀七十年代前后國內(nèi)一些省掀起了圍湖造田的熱潮。中國是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國家,各地想增加幾萬畝良田,其主觀愿望也無可指責,然而當時大部分人缺乏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昆明也步其后塵,跟著做了蠢事,發(fā)起了“以糧為綱”,向滇池要糧的“圍海造田”運動,廣泛發(fā)動群眾日夜奮戰(zhàn),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填去了草海約20平方公里水域。從此滇池調(diào)節(jié)昆明氣侯的功能被打了折扣,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些新造的田并不適宜栽種,在這里辦的農(nóng)場連年虧損,1980年后這片新大陸部分退田還湖,其余另作他用。

    ?陂l,始建于清道光年間,自20世紀60年代改建使用至今,水閘已運行了50年。由于年代較久,各項設施均顯老化,多數(shù)設備已遠遠超出使用年限,水閘安全運行存在嚴重隱患。對此,省發(fā)改委、省水利廳要求開工重建?陂l,徹底消除安全隱患。?陂l工程在現(xiàn)有閘址上游約500米處,建設6孔、單孔凈寬17.4米的水下閘門,閘上設檢修橋,順流左岸建管理房,拆除老閘,并對新老閘之間連接段進行護岸。其中,整個工程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完成順流左岸4孔閘門以及管理房主體建設;第二階段完成右岸2孔閘門以及老閘與新閘連接段護岸建設,老閘拆除。2014年6月16日,?陂l投入試運行。隨后,?陂l附屬工程也有序推進。目前,?陂l附屬工程中管理區(qū)的綠化工程、防汛公路、老閘拆除工作已基本完成,老閘與新閘間連接段護岸建設,配電工程閘門的燈光亮化等附屬工程也已基本完工。

    民國時期開始用滇池水源發(fā)電,興建工業(yè),建立電力和機械抽水站,開通輪船航線,使滇池的開發(fā)利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沿湖電力排灌抽水站發(fā)展到400多座、裝機600多臺,灌溉農(nóng)田23. 2萬畝,加上1991年新建的盤龍江5級泵站,灌溉面積達到30多萬畝,年農(nóng)業(yè)抽水量1.8億立方米,占昆明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用水的1/4。1950年后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印染、造紙、化工、電力、冶煉等耗水大的工業(yè)均建在環(huán)湖地區(qū),加上供城市和近郊生產(chǎn)生活用水,年取滇池水量1.5億立方米(不包括循環(huán)水量),滇池環(huán)湖與下游用水的工業(yè)產(chǎn)值,占全市工業(yè)產(chǎn)值的一半以上,經(jīng)濟效益顯著;滇池漁業(yè)由60年代前的單純捕撈發(fā)展到自然繁殖與人工放養(yǎng)結合,年產(chǎn)量由解放前不到100噸,發(fā)展到8000~10000噸,為昆明全市水產(chǎn)品產(chǎn)量的80~90%。清以前滇池航道是昆明的主要運輸線,由于陸上交通的發(fā)展,滇池航運日益衰退。旅游業(yè)日益發(fā)展,經(jīng)濟效益日益增長。

    2021年5月6日,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公開通報昆明晉寧長腰山過度開發(fā)嚴重影響滇池生態(tài)系統(tǒng)完整性問題。通報稱,圍繞滇池“環(huán)湖開發(fā)”“貼線開發(fā)”現(xiàn)象突出,長腰山區(qū)域被房地產(chǎn)開發(fā)項目蠶食,部分項目直接侵占滇池保護區(qū),擠占了滇池生態(tài)空間。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