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彝鄉(xiāng)斗牛已有1000多年歷史。每逢火把節(jié)、春節(jié)或遇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便以村或鄉(xiāng)為單位舉行斗牛比賽。比賽時參賽的公牛被牽到一起進行頂力和耐力較量,以淘汰的方式?jīng)Q出“冠軍”。此次參賽的66頭公牛體重均在1000公斤左右,是從石林縣50多個彝、苗族村寨挑選出來的“猛!。彝族群眾通過此項活動來展示養(yǎng)牛水平,增進村寨間的團結(jié)。
詳細介紹
彝族善養(yǎng)牛也好斗牛。彝族在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一日舉行斗牛比賽。屆時,,先一群一群地斗,然后留下強者爭奪冠軍。斗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斗牛節(jié)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著節(jié)日盛裝,在三弦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歷史傳說
關(guān)于斗牛節(jié)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的六月初一這一天,,有兩位過路人在大樹下乘涼,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一白一黑兩頭牛在角斗。兩人試圖把兩頭牛趕開,然后各套一頭回去,但無法接近。此時,一位騎馬的人高喊“ 白牛上天,黑牛入地!眱深^牛隨即消逝。在黑牛陷入之處出現(xiàn)一汪泉水。兩位過路人見一對夫婦在種地,便問他們是否看見牛了。農(nóng)夫答道“:牛是見了,但跑的方向沒看清。”兩人只好惋惜地離去。這一年,那對夫婦種的地收成特別好。因此,人們認為牛斗架的年歲是豐收之年。故每年的六月初一,都要到山上舉行斗牛的活動,并逐漸演變成盛大的節(jié)日。還傳說,過去有一頭榮獲冠軍的牛纏著紅綢回家,半路遇一老虎,牛將老虎抵在田埂下,一天一夜后死去, 牛也力竭而亡,掛紅綢也由此沿襲下來。
《嶺表紀蠻)載:“蠻人購買此種牛只,只求肥碩壯健。價值高昂,在所不計。故一斗牛有至二三百元者。俟至相當時期,乃與他寨約期決斗。斗日,遠近男女,無不盛妝艷飾,集合觀戰(zhàn)。是時,兩寨民眾,吹銅號,鳴蘆管、放鐵炮、張傘蓋、列旗幟,嚴隊伍,擁牛人決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