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為貴州桐梓小西湖、河南許昌小西湖、四川五通橋小西湖、北京懷柔小西湖、甘肅蘭州小西湖,其中貴州桐梓小西湖位于桐梓縣城東北5公里的城關(guān)鎮(zhèn)天門鄉(xiāng),有“黔北明珠”之美譽;甘肅蘭州小西湖位于七里河?xùn)|側(cè),西津東路與濱河中路之間,號稱蘭州古八景之一。
貴州桐梓小西湖
位置
小西湖(3張) 位于桐梓縣城東北5公里的城關(guān)鎮(zhèn)天門鄉(xiāng),它以小巧玲瓏的風格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著稱于貴州高原,有“黔北明珠”之美譽,人們通常稱為“桐梓小西湖”。
歷史簡介
小西湖開成于40年代初。當時,這里是修筑水電站攔河筑壩而成的湖面,建電站的同時,仿杭州西湖的部分格局,建有“三潭映月”、“望湖亭”、“放鶴亭”和“湖心亭”等景觀。湖心亭的亭柱上原有一副楹聯(lián);一湖西子水,半壁桂林山。 在壩首建有一方形紀念塔,夕陽西下,塔影橫斜,儼然如“雷峰夕照”。1944年冬,張學(xué)良將軍從開陽縣被轉(zhuǎn)移到這里囚禁,又增建了釣魚臺。張學(xué)良將軍在被囚禁期間,或在湖漫步,或在湖心島垂釣,在小西湖渡過了兩年多的時光,現(xiàn)這里尚存有張學(xué)良將軍使用過的部分物品。 來到小西湖,登上綠樹成蔭的攔河大堤,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四米多高的方型水泥紀念塔,塔上刻有當年主建電站的總工程師、北京大學(xué)教授陳祖東的《歌石工》,在大堤上可見河水從上天門洞奔流而過的壯觀景象。在湖中泛舟,可觀賞兩巖秀美的景色,欣賞后村桃花、偏橋翠竹、天門幻景和湖中倒影等風光。 小西湖美景(1)(20張) 小西湖的另一重要景觀是上天門和天橋溶洞。上天門是自然形成的橫跨兩山的天生橋,天生橋正中是一個長逾百米的溶洞,在洞口平臺上,可俯視洞下奔騰而去的河水,亦可遠眺放鶴訂。上天門洞新辟有一條長數(shù)百米的盤山棧道,十分奇特險峻。湖北岸新近發(fā)現(xiàn)一“龍泉”,水分子密度和表面張力較大,鎳幣放入泉水中不易沉沒,水質(zhì)純凈。 現(xiàn)在,小西湖新修了亭臺廊榭、曲橋魚池、餐廳茶室、商店旅社,張學(xué)良昔日垂釣的釣魚臺已修復(fù),湖中設(shè)置了游覽小艇。
河南許昌小西湖
地理位置
位于許昌市中心的小西湖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因其面積小于杭州西湖,風景又異常美麗,再加上宋時蘇軾有詩贊“西湖雖小亦西子”,故得名小西湖。《永樂大典》稱“天下西湖三十六,許州(許昌)西湖在其中”。1958年正式建西湖公園。古建筑德星亭、聽水亭、讀書亭、梅花堂等得以再現(xiàn)歷史風采,小虹橋、煙波橋、聚星橋點綴其間,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場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活動中,小西湖遺址被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歷史簡介
許昌小西湖源于東漢末年。當時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匯水成湖。經(jīng)歷代擴建,到北宋時,社會經(jīng)濟 繁榮,百姓在此植樹插柳,種上藕蓮,小西湖逐步成為中州有名的園林勝景。后來蘇軾移官浙江杭州,致書州官趙德鄰,建議改名小西湖,以區(qū)別于杭州西湖。 清道光《許州志》載:“小西湖水源于陘山之泉,彎環(huán)盤折流行至此,蓄而聚焉,通連于州城之濠,前賢守是邦者,相其地形水勢,因高而為亭臺,因下而為池沼……其間有梅、有荷、有蓮,花木相錯,不能遍舉。路雖細可以馳馬,波雖淺可以泛舟,因滿湖荷花,故稱西湖蓮舫,為許州十景之一。”
人文背景
許昌小西湖盛于唐宋,蘇軾、司馬光、范仲淹、朱熹等都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如歐陽修面對許州西湖春色,在《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寫道:“西湖春色歸,春水綠與染!彼抉R光居小西湖13載,寫成傳世之作《資治通鑒》。范仲淹留下了贊美小西湖美景的詩作《西湖》。 這些文人除了在這里吟詩著書外,還在湖中修建了不少別具一格的建筑。歐陽修在湖中修建了船形的“歐閣”;蘇軾在“歐閣”之西修建了“長嘯亭”,在湖中建有“讀書亭”;韓愈建有“展江亭”等。文人的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小西湖的文化內(nèi)涵。 如今,漫步在西湖公園,這些古代建筑都已經(jīng)不存在了,重修的德星亭成了西湖公園的標志性建筑。關(guān)于它的由來及與小西湖的關(guān)系,還有一段故事呢。 據(jù)史書和地方志記載,東漢時,許昌太邱長陳寔和郎陵侯相荀淑父子皆為當時著名賢士。陳寔為政清廉,論事公正;荀淑辦事明斷,時稱“神君”。一日,陳寔帶領(lǐng)兩個兒子和小外孫拜訪荀淑,荀淑設(shè)宴款待,由其被稱為“八龍”的8個兒子作陪。就在這時,朝中太史夜觀天象,向朝廷奏報說:“禮德星聚,五百里內(nèi)有賢人聚!痹S昌距洛陽正好250公里,加上陳寔、荀淑以賢德聞名,人們就把天上的“禮德星聚”歸在他們兩家,并在小西湖建造了一座德星亭,也叫聚星亭。該亭卷檐重閣,亭內(nèi)記載著陳寔、荀淑的故事。小西湖也因德星亭而增色不少。
四川五通橋小西湖
地理位置
五通橋景區(qū)位于四川樂山市南24公里,是一座頗有特色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涌斯河和芒溪河把五通橋分為四望關(guān),青龍嘴、竹根灘三部分。五通橋依山傍水,青山照映,綠水環(huán)繞,玲瓏秀麗,民俗獨特。清代詩人李嗣源稱贊“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yīng)不讓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稱。著名畫家豐子愷曾贊曰:“且喜蜀中風景好,橋灘春色似杭州。”
旅游特色
“小西湖”景區(qū)位于五通橋中心城區(qū),北距世界遺產(chǎn)樂山大佛18公里、峨眉山50公里,西距桫欏峽谷景 小西湖美景(2)(12張)區(qū)9公里。“小西湖”水域面積達0.64平方公里,沿岸古榕遮天蔽日,水面碧波如鏡,微風輕拂,碧波蕩漾、五光十色,泛舟水上,舉目遠眺,四周黛山如畫。清代詩人李嗣沆贊道:“垂楊夾岸水平鋪,點綴春光好畫圖;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yīng)不讓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稱,也有“十里山水十里城”之譽,著名畫家徐悲鴻稱贊五通橋為“東方的君士坦丁堡”。這一幅山水橋樹城融為一體的精美畫卷令無數(shù)文人墨客詩興大發(fā),游人留戀忘返。正是由于“小西湖”的如此卓越風姿,才被世人、特別是旅游界人士將其囊括入樂山旅游的三大組成部份:一山(峨眉山)、一佛(樂山大佛)、一水(五通橋“小西湖”)。
龍舟盛會
?暮春時節(jié),茫溪河、涌澌江上三五龍舟競渡,鼓點聲傳遍沿河兩岸,便是龍舟會開幕的前奏。風清云淡,梔子飄香的五月,是賽龍舟的好時節(jié),一到陰歷五月初五龍舟會,五通橋城內(nèi)滿是人流,沿河菩提山、茫溪山上、樓房上甚至河畔挨挨擠擠的黃桷樹上都有圍觀者。金色、銀色、藍色、紅色等色彩各異、造型不一的龍舟吸引著人們的眼光,特別是農(nóng)民用樹葉、蔬菜、瓜果扎成的菜龍,用稻草扎成的草龍更令人注目。所有龍舟在河上比造型、比速度,大飽觀者眼福。待成百上千只鴨子放入河面,龍舟像游魚穿梭,忽左忽右追逐鴨子,船上、岸上識水性的好手如龍騰似虎躍入水中,加入搶鴨子的行列,霎時間兩岸沿河的人們呼叫聲、喝彩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 五通橋龍舟盛會由來已久,據(jù)史記載,清順治年間,五通橋就盛行舉辦端午龍舟會。乾隆年間,開始了端午龍舟競賽和搶鴨子活動,沿習(xí)成俗,從不間斷。咸豐年間整治河道后,龍舟會一年勝一年,附近水路碼頭均有龍舟前來參加,有的年份多達百只以上,幾十里外的鄉(xiāng)民也像趕廟會似的邀約親朋好友前來觀看。《犍為縣志》有“五月端午節(jié),五通橋尤競行龍船會,仕女游江,舟多如鯽,其盛況冠于治域及沿江各場”的記載。每到端午,水上彩船林立,金鼓齊鳴,龍舟競逐。入夜,焰火騰空,龍舟噴火,彩龍游弋。兩岸數(shù)十萬群眾陶醉在這美景之中。正是“水上風光五通美,龍舟競賽鬧端午”。
北京懷柔小西湖現(xiàn)稱之為灝明湖
地理位置
小西湖自然風景區(qū)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西北原黃花城鄉(xiāng)內(nèi),距北京85公里,距昌平十三陵20公里,距懷柔縣城40公里,距懷柔慕田峪20公里。有山、有水、有長城 是一處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身的旅游景區(qū)。
景點特色
這里有山,北靠黑山,西臨延慶蓮花山,南連昌平大羊山。這里有水,1995年完工的一座水庫,水深平均15米,環(huán)繞山澗,自然水游泳池長110米,寬50米。這里還有山水間的長城,建于明代弘治年間的西水峪長城,是明代薊鎮(zhèn)居庸關(guān)最東端的邊守要塞。東連慕田峪石佛口東,西連居庸關(guān),關(guān)口為西水峪關(guān),有正城一道,堡城一座,城鋪一間,過門一空,擋馬墻一道,為明代黃花路長城重要關(guān)口,至今長城保存完好,氣勢雄偉,其中有水上長城一段,為西水峪景區(qū)一絕。此外,還有一線天、情人峰、紫翠峰、古栗園、鳳凰臺、水簾洞、環(huán)湖棧道、水上樂園、水上觀長城等眾多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可謂“東連渤海仙源古、西映居庸紫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