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氏土司是指明清云南三大土府之一的納西族木氏封建領主,歷經(jīng)元、明、清三代,直到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歷經(jīng)22世470年。他們是麗江的統(tǒng)治者。木氏基本上通過徭役制和實物代役租的形式維系著自己的利益。在云南土司的歷史上,木氏土司接受漢文化最早。史稱:“云南諸土司,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
宋寶祐元年,蒙古憲宗三年(1253),蒙古軍經(jīng)境征大理,第二年,封巨津州納西族首領和牒之子阿乾為茶罕章管民官。宋景帝四年,蒙古中統(tǒng)四年(1263),將茶罕章管民官之職改封于麗江壩族首領阿良。
明洪武十五年(1382)阿良五代孫阿得歸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賜其漢姓“木”,并封其為世襲土知府,木氏土司世襲統(tǒng)治麗江境內(nèi)及周邊部分地區(qū),明代,木氏土司承前啟后,開采銀礦,用武力向北與吐蕃爭奪金礦、鹽礦,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及手工業(yè)、商貿(mào)業(yè),與蒙化、元江并稱為云南三大土府之一,富冠諸土司,并以知詩書、好守禮義而著稱于當時,影響于后世。木氏土知府積極向朝廷捐餉銀、戰(zhàn)馬,多次派土兵幫助朝廷征戰(zhàn),成為全省土司之首。
清代,初期沿明制仍封木氏為世襲土知府。但實力大不如前。至清雍正元年(1723),清王朝對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世襲土知府為世襲土通判,解除了木氏土司的治權。木氏世襲土通判之職延襲至民國年間。
歷史追溯
麗江境內(nèi)的土司制度始于宋末元初。
宋寶祐元年,蒙古憲宗三年(1253),蒙古軍經(jīng)境征大理國,第二年,封巨津州納西族首領和牘之子阿乾為茶罕章管民官。
宋景帝四年,蒙古中統(tǒng)四年(1263),將茶罕章管民官之職改封于麗江壩納西族首領阿良。
明洪武十五年(1382)阿良五代孫阿甲阿得歸附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賜其漢姓“木”,并封其為世襲土知府,木氏土司世襲統(tǒng)治境內(nèi)及周邊部分地區(qū)。明洪武十六年又頒旨“授爾子孫世襲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門、鎮(zhèn)御蕃韃”、“封中順大夫”。
從此,這個家族在延續(xù)父子聯(lián)名制的同時,擁有了漢族的姓氏“木”姓,并以“世襲土官知府”的身份統(tǒng)治麗江。而木氏土司為了保持統(tǒng)治集團姓氏的高貴,在納西族內(nèi)推行“官姓木,民姓禾”的制度。木氏土司代代承襲,一直沿襲到明、清時期。
明代,木氏土司承前啟后,開采銀礦,用武力向北與吐蕃爭奪金礦、鹽礦,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牧業(yè)及手工業(yè)、商貿(mào)業(yè),與蒙化、元江并稱為云南三大土府之一,富冠諸土司,并以知詩書、好守禮義而著稱于當時,影響于后世。
木氏土知府積極向朝廷捐餉銀、戰(zhàn)馬,多次派士兵幫助朝廷征戰(zhàn),成為全省土司之首。清代,初期沿明制仍封木氏為世襲土知府。但實力大不如前。
至清雍正元年(1723),清王朝對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世襲土知府為世襲土通判,解除了木氏土司的統(tǒng)治權。
元代,中央王朝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土司制度”。與歷朝對少數(shù)民族采取的“羈縻”相比,中央王朝的管理加強了,表現(xiàn)在:(1)官吏任用權、承襲、考核權掌握在中央。(2)各地土官要向中央王朝繳納賦稅和定期朝貢。(3)中央王朝對各地土官所屬的軍隊有征調(diào)權。即政權、財權、軍權等主要方面要屬于中央,土府、土州、土縣等本身,有一定自治權,其實質(zhì)就是中央王朝郡縣制的一種變通形式。
土官的任職要有朝廷頒發(fā)的誥敕,明清制度一至五品以“誥命”授予。木氏土司任職的知府,為從四品或正五品,故稱誥命。
木氏每次承襲,均要本人或派親信進京朝覲,請給誥命。到明代中后期多派人去進京請誥。當時土官能否承襲,在吏部有驗封司“委官體勘,別無爭襲之人,才呈部具奏照例承襲”。在省內(nèi),先要通過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等“三司”會勘屬實,即應襲人姓名、所屬身份、住址、所管地方、人口、自始祖以來襲職事跡,官府查對紙?zhí)枺詾閼{據(jù),還要地方官出具保結文書,這些材料齊全,才能上報朝廷請求襲職,稱“?币u職”。為了便于承襲,在家庭內(nèi)部,木氏土司采取嫡系承襲制,
從元到明末,一直如此。元代4世、明代14世,均為長子繼承。秩序不亂,有利于家庭統(tǒng)治的交接。在其家譜中,將歷代的人物、事跡、長幼記述得十分清楚。誰是“承襲人”很明確,因而避免了“嫡庶不明,累年爭襲”的弊端。只是到了清初,原有的家法變了,木靖之后由胞弟木繇之子木堯承襲,此后,堯之次子木興、次子木鐘相繼承襲。
木氏土司經(jīng)元、明、清三朝,傳襲22代,共470余年。
歷任土司
元代阿琮阿良,阿良阿胡,阿胡阿烈,阿烈阿甲,阿甲阿得。
明清木得(1304-1389)【阿甲阿得】洪武十五年-二十三年任麗江土知府(1382-1390)1382年朱元璋賜木姓,1383年任麗江土知府。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8年。
木初(1345-1425)【阿得阿初】洪武二十四年-永樂十七年任麗江土知府(1391-1419)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
木土(1364-1433)【阿初阿土】永樂十八年-宣德八年任麗江土知府(1420-1433)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7年。
木森(1401-1442)【阿土阿地】宣德九年-正統(tǒng)六年任麗江土知府(1433-1441)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9年。
木嵚(1429-1485)【阿地阿習】正統(tǒng)七年-成華二十一年任麗江土知府(1442-1485)太中大夫、資源治少尹,正三品,在任43年 (在任最長)。
木泰(1455-1502)【阿習阿牙】成華二十二年-弘治十五年任麗江土知府(1486-1502)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
木定(1476-1526)【阿牙阿秋】弘治十六年-嘉靖五年任麗江土知府(1503-1526)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4年。
木公(1494-1553)【阿秋阿公】嘉靖六年-嘉靖三十三年任麗江土知府(1527-1553)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
木高(1515-1568)【阿公阿目】嘉靖三十三年-隆慶二年任麗江土知府(1554~1568)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5年。
木東(1534-1579)【阿目阿都】隆慶三年-萬歷七年任麗江土知府(1569-1579)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1年。
木旺(1551-1596)【阿都阿勝】萬歷八年-萬歷二十四年任麗江土知府(1580-1596)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
木青(1569-1597)【阿勝阿宅】萬歷二十四年-萬歷二十五年任麗江土知府(1596-1597)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年(在任最短)。
木增(1587-1646)【阿宅阿寺】萬歷二十六-天啟三年任麗江土知府(1598-1624)(讓位給子木懿,隱居芝山)。 左、右布政使司布政使,從二品,在任26年(官職最高)。
木懿(1608-1692)【阿寺阿春】天啟四年-康熙七年任麗江土知府(1625-1668年)(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25年。
木靖(1627-1671)【阿俗阿胃】康熙十一年(木靖無子傳侄木堯,木堯又讓位給子木柚)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6年。
木堯(1647-1708)【阿胃阿揮】康熙十七年-康熙三十年任麗江土知府(1678-1691)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12年。
木興(1667-1720)【阿揮阿住】康熙三十一年-康熙五十五年(1692-1721)子木崇世襲,1722年病死傳給四弟木鐘。 知府、中憲大夫,正四品,在任5年
木鐘(1723年)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歸流,從此木府結束在麗江統(tǒng)治。
雍正三年(1725),木鐘病故。其子木德當時只有九歲,承襲土通判的職務。木氏在政治上失去了權力,經(jīng)濟上的地位也今非昔比,田產(chǎn)牛羊都被充公,以致木家“室如懸磬,貧乏難堪”。后來幾番爭取,朝廷才同意發(fā)還一些土地,供其收取租稅。
木德死后,木秀、木睿、木漢、木景、木暉先后繼任土通判。
民國1911年,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鍔令木蔭任“土通判所使”,木標、木瓊繼任。
統(tǒng)治區(qū)域
元代以前,境內(nèi)處于“酋寨星列,不相統(tǒng)攝”的局面。宋末元初,阿良一系受到元王朝的扶持重用。在改朝換代之際,任上土司審時度勢,適時地歸附新王朝,受到明、清兩朝的冊封。其直接統(tǒng)治區(qū)域為麗江縣域全境,今維西縣、蘭坪縣全境,中甸縣金沙江邊河谷地區(qū)。
明代以來,西北部吐蕃武裝力量多次南下,侵掠木氏土司的統(tǒng)治區(qū)域。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木氏土司擊退來犯之吐蕃武裝,揮兵長驅(qū)直入,將勢力范圍擴張至北部藏區(qū)。
西北面: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明太祖敕命土知府:“裨楊塘鎮(zhèn)(今香格里拉縣小中甸一帶),節(jié)制西番,禮際機便從宜,擯相體統(tǒng)行事,以彰國威。”
明永樂四年(1406),木初遣通事禾節(jié),與錦衣衛(wèi)鎮(zhèn)撫司指揮使朱程至中甸,開設楊塘、鎮(zhèn)道二安撫司,明成化十九年(1483)木氏土司開始進軍中甸,至嘉慶三十年(1551)占領中甸全境,繼而向北推進。
《巴塘縣志》政區(qū)建置載:“明隆慶二年至崇禎十二年(1568~1639)云南麗江土知府納西族木氏土司攻占巴塘,并派一大臣駐扎巴塘,以巴塘為中心建立得榮麥那(得榮)、日雨中咱(中咱)、察哇打米(鹽井)、宗巖中咱(宗巖)、刀許(波柯)等5個宗(相當于縣)進行統(tǒng)治。這時期,巴塘屬云南麗江土知府管轄。”
1991年纂修之《理塘縣志》第一篇第三章載:“元明時期,理塘被麗江土知府納西族木氏土司占領,統(tǒng)治約70余年,在此期間,木氏土司先后將大批麗江納西族人強行遷入理塘!蹦臼贤了镜膭萘Ψ秶毖由熘廖鞑夭嫉貐^(qū)。
東北面:明天順六年(1462)始,木氏土司始進征鼠羅(今木里)、鹽源、鹽邊等地,后逐漸延伸到九龍、稻城、康定等地。
《義敦縣志》遺跡部分載:“木天王死后,人民神之,凡所轄之地東由打箭爐(康定),西至察木多(昌都)各寺院皆塑其像于正殿,名曰木王殿!
西南:今怒江州,緬甸境內(nèi)的恩梅開江一帶均屬木氏土司勢力范圍。
明崇禎十二年(1639),蒙古族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占領昌都、巴塘、理塘、中甸等地,結束了木氏土司在北部藏區(qū)的統(tǒng)治。
明末清初,木氏 土司的實力逐漸衰弱,對東北部、西部的勢力范圍漸漸無力控制。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新疆蒙古族準噶爾部東陵敦多布占領西藏及今川滇藏區(qū)。
康熙五十九年(1720),康熙帝命川、滇同時進征西藏。土知府木興奉命親領土兵500名,委土守備二員,土千總二員,沿途幫安臺站,搭造橋船,把守要渡,偵探向?qū)Вo軍糧餉。木興之子木崇授扎符一張,任隨征游擊,并委土守備二員,土千總二員,土把總四員領精壯土兵500名,隨軍進征,由欽差伍標調(diào)遣,充當先鋒。土知府木興,欲乘朝廷用兵藏區(qū)之際,收復木氏對北部藏區(qū)的統(tǒng)治。
木興請求云貴總督蔣陳錫向朝廷奏疏,要求將中甸等地仍歸木氏管轄。朝廷上諭:“應如所請,將中甸地方及巴塘、理塘仍為麗江土知府管轄!逼鋾r川軍已占領巴塘、理塘等地,四川總督年羹堯奏疏:“四川現(xiàn)在用兵,一切用糧調(diào)遣之事,道經(jīng)巴塘、理塘,關系緊要,…請仍歸四川管轄,有濟軍務!
朝廷上諭:“應如年羹堯所奏,…其巴塘、理塘地方,應暫歸四川統(tǒng)轄,俟事平之日,再照原議改隸云南!贝ǘ侥旮䦂,因巴塘、理塘之爭,與云南方面結下隔閡,年借云南方面運送糧遲之事,彈劾云貴總督蔣陳錫、云南巡撫甘國璧,朝廷將蔣、甘二人革職,并命二人自備口糧,運米進藏,蔣于途中病死,甘留藏三年始還。
木興督運軍糧至喇普地方,當?shù)赝聊堪退伞暗R公文,攔截軍餉”,木興部下將巴松殺死。年羹堯向朝廷參劾木興:“八月二十日,木興帶領蠻兵,前至喇普,因番目巴松,以已歸四川為辭,即被殺死,又示威蠻番,勒令歸已,以至蠻番欲圖報復,各思揚兵,巴塘之運路遂阻。木興狂悖生釁,殺良阻運,請革職拿禁省城,俟西藏事平,嚴審究擬!蹦九d得悉,驚悸成疾,遂拮據(jù)返家,于十一月初九日亡故。
其子木崇,隨清軍入藏作戰(zhàn),染上寒濕癥,回師調(diào)治不愈,亦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二月三十日亡故。至雍正五年(1727),朝廷勘定滇川兩省疆界,凡江外中甸,江內(nèi)其宗、喇普、阿敦子等地俱還滇轄,巴塘、理塘、查木多等地歸四川管轄。
府邸
木府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位于麗江古城獅子山下,是麗江古城文化之“大觀園”。 整個建筑群坐西向東,是一座輝煌的建筑藝術之苑。明末時達到鼎盛,其府建筑氣象萬千,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嘆木府曰:"宮室之麗,擬于王室"。
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筑藝術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風采氣質(zhì),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樸粗獷的流風余韻,而其座西朝東,府內(nèi)玉溝縱橫,活水長流的布局,則又見納西族傳統(tǒng)文化之精神。
據(jù)《麗江府志》記載,從前的木府殿堂巍峨、布局嚴謹,僅中軸線就有369米長,中軸線上分別有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等大殿,兩側(cè)房屋羅列,樓臺亭閣,數(shù)不勝數(shù);花園回廊,風格別致。其總體建筑風格為“仿紫禁城而建”。
木土司城堡木土司城堡位于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鄉(xiāng)聯(lián)合村公所貢下村西側(cè),城堡具體始建年代不詳,小中甸作為迪慶境內(nèi)較廣闊而豐膄的藏區(qū)平原,是當年木氏土司屯田屯兵的一個好場所。同時,小中甸作為向藏區(qū)進發(fā)的第一道兵城,具有較強的戰(zhàn)略優(yōu)勢,易攻、便守、利退。
木土司當時在藏傳佛教噶舉派勢力范圍內(nèi)修建城堡,也利于創(chuàng)造機會與噶舉派高僧接觸,推崇藏傳佛教,利用藏傳佛教對藏民的感召力,來實現(xiàn)對藏區(qū)的統(tǒng)治。自公元1253年開始,納西族世襲土司木增就成為滇西北地區(qū)有較大影響的納西族首領,民間稱其為“木天王”。
萬德官萬德官別稱木家院,位于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開南街道漾西社區(qū),是明代麗江木氏土司的行官,今只殘留主院。萬德官由土司木高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蓋。
1639年正月初十日,徐霞客“辯文木家院”,觀賞“古中之冠”的山茶,與木增四子同時寫下《雅頌各得其所》的作文,并為其修改點評。留下納西族崇拜中原文化,積極學習漢文化的佳話。
影視相關
《木府風云》是于榮光執(zhí)導,秋瓷炫、于榮光、呂良偉、潘虹等演員主演的民族古裝影視劇。劇集講述了明代納西木氏土司統(tǒng)治麗江時期,木氏家族內(nèi)部風云變幻的恩怨情仇。該劇是央視第一部收視率破2億的電視劇。
專家見解
木氏土司研究專家談《木府風云》
電視劇《木府風云》中的“木王府”,已不是木氏土司主宰麗江時的府衙,這座占地43畝的雄偉建筑,重建于1996年的麗江大地震后。“總體上,它比原來的木府更加雄偉!
“木王府”原名“麗江軍民府衙”。在余嘉華教授看來,木氏家族不會將木府命為“木王府”,對于低調(diào)內(nèi)斂、忠君愛國的木氏家族來說,這種僭越之舉不會發(fā)生,慎行也是納西先民的生存之道。
納西族的祖先,是黃河流域漢代南遷的羌民。物產(chǎn)豐富的四川鹽源,正是他們在漢唐時期的活動中心。這個土地肥沃、風光旖旎的大壩,四周還生活著漢、藏、彝等族民,納西是其中的一個弱小民族。
據(jù)余教授之見,鹽源出產(chǎn)大量鹽鐵。在農(nóng)耕社會,鹽鐵是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也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族民爭奪的重心。戰(zhàn)亂頻仍,在夾縫之中生存的納西族,便只有遷徙一途。
選擇麗江,是納西先民的智慧之表現(xiàn)。這個地方,風景秀麗不說,海拔也才兩千多米,不高不低。區(qū)位上遠離中央王朝,東北遠離四川涼山的彝族,西北遠離藏族,往東南遠離云南的行政中心昆明。遠離權力和征戰(zhàn)的中心,便有了相對寬松穩(wěn)定的生存空間,至此,木氏家族的精彩故事拉開序幕。
三次高明的審時度勢
現(xiàn)今耳熟能詳?shù)哪臼贤了炯捌湎茸妫羌{西族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選擇的民族領袖。從三次高明的審時度勢中,可以看出這種選擇的正確性。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云南,“蒙古大軍攻克一寨,抵抗者必遭屠城,只留下婦孺和工匠!蓖緩禁惤{西先民的部落酋長麥良主動迎降,忽必烈稱帝后,屢次封賞,麥良曾經(jīng)官居正一品。這是木氏家族真正的崛起。
朱元璋的故事,我們也并不陌生。公元1382年,他派大將藍玉、傅友德、沐英征云南,這時的麗江納西族首領是阿甲阿得,他汲取了先民麥良的經(jīng)驗,率眾首領歸附明軍,后得朱元璋賜其漢姓“木”,并以“世襲土官知府”的身份統(tǒng)治麗江。
到了明末清初的改土歸流時期,木氏土司又來了個華麗漂亮的“轉(zhuǎn)身”,安穩(wěn)過渡。云南大學木霽弘教授接受都市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改土歸流對地方官的任職進行改革,木氏家族主動放權,家族子女不任行政官,而是到各地任莊主,以生產(chǎn)維持基本生計,從而避免了殘酷的流血斗爭。
不過,余嘉華教授則認為,歷史有其復雜性,木氏土司其實并沒有真正放權,但確實做到了和平過渡,其過程非常復雜,此處按下不表。而在滇東北地區(qū)的改土歸流中,土司與清兵的抵抗導致雙方傷亡慘重,“血肉淋淋,幾百里不止!
1723年的雍正元年,木氏土司的統(tǒng)治衰落,麗江由清朝派出“流官”治理,統(tǒng)治麗江共達470年的木氏土司退出歷史舞臺,土司制度成為歷史記憶。
治下三百年無大亂
木氏土司統(tǒng)治下的麗江,在明代時期300年無大亂,麗江壩安定和平,百姓安居樂業(yè)。
元明清時期,土司遍布西南。余嘉華教授說,那時的一般土司,有權有錢之后,通常是殺牛宰羊,大碗酒、大口肉,歌舞升平。有的土司妻妾成群,因此還流傳著“八百媳婦國”的故事(相傳在西雙版納以南的某個部落,酋長有妻八百,各領一寨,故稱u2018八百媳婦國u2019)。
而木氏土司統(tǒng)治時期,重視衛(wèi)生而引進醫(yī)生;重視教育而引進教師;重視手工業(yè)而引進制鞋、制銅、造紙、建筑等工藝;重視文化藝術而引進繪畫藝人、廣交中原名士……在今天的鹽源地區(qū),木氏土司曾將稻作文化傳播過去。
談起木氏土司的厲害之處,余嘉華教授屢屢稱贊,尤其是對文化的重視!八麄冇绣X,舍得在文化上搞投資;他們有力,舍得在文化上花力氣!边@其中的故事,就更具啟示意義了。
以文化團結、化育邊民
余嘉華教授發(fā)現(xiàn),明朝中葉,木氏土司木泰大力提倡本民族學習漢文化,開創(chuàng)了納西族用漢字寫詩的先河。
重視漢文化,可從木氏土司在麗江建設的“萬卷樓”窺見一斑。木氏土司用十余代人的心血,花巨資引進藏書。致使“凡宋明各善本以數(shù)萬計,群書具備。”木氏家族也非常重視對后代的教育,在麗江木府旁的一座牌坊上,“天雨流芳”四個大字,在納西語中便為“讀書去吧”之意。遺憾的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木氏后人的萬卷樓,后毀于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的“亂世十八年”。
因得豐厚文脈的滋養(yǎng),木氏家族出現(xiàn)了文采斐然的“木氏作家群”,在中國詩詞的歷史長河中投下了漂亮的波光艷影。其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電視劇《木府風云》中,給了眾多情節(jié)描摹的木增。
木增11歲時世襲土司,治世之才和詩文之才兼?zhèn)。自幼埋頭博覽群書,承認“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邊讀邊記,還留下了一部名為《云過淡墨》的讀書筆記。其中顯示,木增廣泛涉獵儒、釋、道、佛、醫(yī)學、天文,以及寫詩的音韻格律,知識廣博。
木增統(tǒng)治麗江時期,不止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還幫助其他民族進行文化傳承。余嘉華教授說,現(xiàn)今存于拉薩大昭寺的藏文版經(jīng)典——大藏經(jīng)《甘珠爾》原刻本,便是木增治下,用十年時間完成書稿,并送到蘇州“汲古閣”(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出版社),花巨資精刻而成。
木增重視文化、廣交天下名士的故事,遠未完結。
徐霞客與木增的不解之緣
1638年臘月二十二日,53歲的明代探險家徐霞客抵達“奇峰挺拔”的賓川雞足山。徐霞客到來之前,喜歡捐款廣修塔寺的木增,早在此處花了巨款捐蓋了悉檀寺、尊勝塔院等宏偉建筑,還向明熹宗皇帝討得了御賜佛經(jīng)678函,藏于寺中。
徐霞客必然看到了這些。此時遠在麗江的木增,已在朋友陳繼儒(明末大家)的介紹中,聽說了見識廣博、才華卓絕的徐霞客。
1639年正月二十日,木增委派翻譯,專程趕到雞足山接徐霞客。五天的風雨兼程,當徐霞客足踏麗江古樸而風雅的青石板街道時,已是燈火輝煌的傍晚。成為木府的座上賓,這位覽盡天下美景的探險家,面對盛情款待的佳肴大為驚嘆!按箅劝耸,不能辨其孰為異味也!彼谀靖缘降摹叭嶝i”,骨俱柔脆;牦牛舌,甘脆有異味。如此山珍,不一而足。
在麗江,徐霞客參觀了麗江府衙金碧輝煌的宏偉建筑,以及廣布在麗江古城以外縱橫百里大大小小的莊園,諸如果園莊、芭蕉莊、玩鷹莊、牦牛寨、狗飯?zhí)锏。對于木府,徐霞客在游記中記下了濃重一筆,稱其“富冠諸土郡”,其“宮室之麗,擬于王者”。
抓住時機“以窺中原文脈”
對于向來喜好詩文歌賦的木增,必然不會放過與徐霞客“如切如磋”的機會,于是請徐霞客圈點詩文,并邀其為自己的詩集作序。木增還請徐霞客教其孩子作文,目的在于“以窺中原文脈”,可見其謀略眼界之高遠。
據(jù)余嘉華教授考證,當時木增邀徐霞客指導其兒子寫作,稿酬是四兩黃金,還不算贈予的其他寶物。“四兩黃金能購物多少沒有做過計量,但至少夠徐霞客花大半年。”余教授如此猜測。
在麗江覽勝觀奇完畢,常年在風雨深山穿行的徐霞客,雙足帶病——患上嚴重的風濕關節(jié)炎——無法行走。木增派出大概8人甚至更多,用轎將徐霞客抬送回鄉(xiāng),從麗江到湖北黃石,前后走了150天。對此大義之舉,徐霞客感懷不已,在日記中回憶,若無木增此義,必定客死他鄉(xiāng);剜l(xiāng)次年,徐霞客即去世。
至于木增,他36歲便放棄權利,因為受道家歸隱思想的影響,隱遁束河后的芝山“解脫林”,埋頭讀書寫作,從事學術研究。正如他在詩文中所呈現(xiàn)的意境一般:斗笠蓑衣情坦蕩,短蕭橫笛任悠揚;枰箽w來恒醉飽,惟斯真樂在山莊。
民間也有一種說法,木增獨自一人隱入芝山,從此去向成謎。不管真假,讓好故事留下謎,終究是好的。
電視劇《木府風云》的熱播,麗江“木府”由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家喻戶曉。木府是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由明洪武十五年(1382)傳至清雍正元年(1723)改土歸流為止,共歷十八位土司341年。電視劇主要表現(xiàn)的木增,正是木府幾百年歷史中最杰出的一位土司。
朱元璋賜姓“木”
木氏一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朝。到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忽必烈率蒙古軍征討大理,巨津州阿塔剌率軍抵抗,而通安州的麥良不但備下厚禮前往迎接,還主動配合蒙古,消滅了抵抗者。忽必烈即位為大汗后,封麥良為從二品的“茶罕章宣慰司”,又累功升至“提調(diào)諸路統(tǒng)軍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遣傅友德、藍玉、沐英平定云南。麥良的后人、納西族首領阿甲阿得歸附明朝。朱元璋將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捺,賜姓漢姓“木”。第二年,木氏第一代土司木得親往南京,進獻麗江產(chǎn)的“玉馬”。七十多歲高齡的木得在路上跋涉三個月,終于見到了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高興,接見之后,頒旨讓他“世襲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門、鎮(zhèn)御蕃韃”,下轄四州一縣。木得之子木初即位后,也親自入京朝貢。明朝十四代木氏土司中,至少有十二位曾到京城面圣,進貢十九次。
依靠中央政府是木氏土司的既定“國策”,木公曾說:“凡是我的子孫,接受朝廷封賜的官職,拓守邊城,不可動搖、叛亂,以致給中央王朝造成憂患。要遵照朝廷世代相傳的教訓,不能夠紊淆變亂,而敗壞木氏家族的家訓!痹谀靖鏖T上都掛有“誠心報國”、“崇德”等匾額。有趣的是,因為一個“木”字,木府雖然仿造紫禁城,修得繁華壯麗,但其所在的麗江古城卻沒有城墻怕“口”圍“木”,成了“困”。
木府統(tǒng)治下的麗江軍民府實行軍政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即所謂“木瓜制”!澳尽币鉃椤氨保澳竟稀本褪恰氨鵂I”,在這種體制下,民眾既是士兵,又是農(nóng)夫,有戰(zhàn)事時就從軍打仗,和平時期就在家務農(nóng)!
木天王”木增癡迷道教
在云南所有的土司中,“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木氏土司中甚至出過不少的作家,其中以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和木靖成就最高,被后人尊稱為“木氏六公”,有“文墨比中州”之譽。
木増(1587-1646年),即是電視劇《木府風云》的主人公、麗江第十三代木府土司。
木青在位只有兩年,其子木增即位時剛剛十一歲。他在母親的支持下,在宗族會議上嚴正宣布:“雖然連遭喪故,但朝廷法度,祖宗陳規(guī)俱在,誰敢有不利于我而想敗壞法規(guī),決不饒!”一下子鎮(zhèn)住了所有人。
趁著木府有喪,江北鄉(xiāng)城的土著民族造反,向麗江發(fā)起進攻。少年木增掛帥親征,一舉消滅來犯的敵人,鞏固了木氏的統(tǒng)治。
成年后的木增于明末亂世之中,擊退吐蕃的侵擾,被朝廷封為從二品的布政使,這是歷代木氏土司獲得的最高官職。他在位的二十六年是木氏歷史上最為強盛的一個時期,因而被尊為“撒旦杰波”(麗江王)和“木天王”。
木增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在南坪、中甸、維西、寧蒗及四川木里、西藏鹽井等地開發(fā)銀礦、銅礦、金礦、鐵礦、鹽礦。
在康巴藏區(qū)組織興修水利,引種稻谷。同時在先輩的基礎上,擴建宮殿,新建了木氏府署、忠義坊、白沙大定閣等建筑,規(guī)模之大,徐霞客贊嘆其“宮室之麗,擬于王室”。
在這些功業(yè)之外,木增還留下詩文一千多篇,被收在《嘯目堂詩》、《山中逸趣》等六部集子中。明朝翰林學士蔡毅中稱贊木增詩“古似陶沈,律如李杜,奇麗似商隱”,將他與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相比。
木增與八大山人、董其昌等人也有書信往來。徐霞客在麗江游歷時,木增請他到木府給兒子木懿上課,教授中原漢文化。在徐霞客的游記中留下很多有關麗江的記載,成為后世研究木府的重要史料。
電視劇中木增的妻子阿勒邱也是史有其人,她心靈手巧,持家有道,是納西族婦女的典范。所以后來“阿勒邱”成為聰明能干的納西婦女的統(tǒng)稱!赌靖L云》中的另一位女主角阿室則是出自虛構。
天啟二年(1622),36歲的木增正處于事業(yè)巔峰,但他目睹明朝江河日下,頓感心灰意冷,索性傳位給兒子木懿,自己住進了玉龍雪山的芝山別墅。
隱居期間,木增時而博覽群書,時而定坐思禪,寫下了二十多萬字的讀書筆記《云鶯淡墨》,既匯集有天文、地理、生物等各學科知識,也摘錄有儒、釋、道三教箴言。
木增“獨愛玄同契老莊”,信奉神仙,對道家清靜無為的理論身體力行,自號“滇西華馬水月道人”。他寫的詩中,流露出的也是道家思想,如“有心豈得妙,無年適真和”。
木增死后,民間傳說他的身體化成了雪山,并預言:雪山將在四百年以后崩塌。又傳木增升天時曾說:“若雪山崩塌、金沙江斷流,便是我回來之時”。
末代土司夫人秘藏檔案文書
吳三桂降清后,率兵掃蕩云南,木增之子木懿像元朝明朝時的祖先一樣,率先投誠,獲準繼續(xù)世襲麗江土知府。木氏家族雖然掌控麗江,但中央權力已經(jīng)日益滲入進來。
木懿在位的后期,土知府就徒有虛名了。吳三桂以平西王身份統(tǒng)治云南時,給木懿扣上一個“私通吐蕃”的罪名,押解到昆明,向木氏土司勒索錢糧。
雍正元年(1723),納西族地主阿知立、阿仲苴等,請求“改土歸流”。朝廷當即同意改設流官知府,把木氏世襲的土知府降為土通判。
改土歸流即改土官為流官。土官是一族世襲,而流官由中央選派,實行任期制。雍正四年(1726),清政府以鄂爾泰為云貴總督,兼轄廣西,在西南地區(qū)主持大規(guī)模的改土歸流,鎮(zhèn)壓了反抗的各地土司。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自治”被廢除,中央政府實現(xiàn)了行政權力上的統(tǒng)一。
木鐘是麗江末代土司,他自幼被寄養(yǎng)在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接壤的姚安,飽讀儒家典籍,對這種政治變故的意義,十分清楚。
聞知失去權力后,木鐘頓足捶胸,深感“危疑憂患,內(nèi)外交攻”,以致臥床不起。雍正三年(1725),木鐘病故。其子木德當時只有九歲,承襲土通判的職務。木氏在政治上失去了權力,經(jīng)濟上的地位也今非昔比,田產(chǎn)牛羊都被充公,以致木家“室如懸磬,貧乏難堪”。
后來幾番爭取,朝廷才同意發(fā)還一些土地,供其收取租稅。一直到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還任命木蔭為“土通判所使”,木標、木瓊相繼任職。
木氏土司驟然失勢,清朝官員趁機向木鐘夫人高氏索要古玩珍寶,高氏回答:“我到麗江不久,僅有妝奩,并未見過木氏傳留一物!鼻謇魝儫龤n案文書的時候,她將木氏歷代保有的敕書、誥命秘藏起來,所以今天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木氏土司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