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菜(學(xué)名:羊肚菌),別名羊肚菇、羊蘑,屬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是一種優(yōu)良食用菌,主要分布于中國河南、陜西、甘肅等多個地區(qū)。
其子實(shí)體較小,菌蓋不規(guī)則圓形,長圓形,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淡黃褐色,柄白色,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一般生長于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可食用,可藥用,味道鮮美,益腸胃,化痰理氣。
形態(tài)特征
羊肚菌為馬鞍菌科羊肚菌屬珍稀的食、藥兩用真菌,早已被收錄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野生羊肚菌,子實(shí)體較小或中等,6-14.5cm,菌蓋不規(guī)則圓形,長圓形,長4-6cm,寬4-6cm。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淡黃褐色,柄白色,長5-7cm,寬粗2-2.5cm,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 羊肚菌由羊肚狀的可孕頭狀體菌蓋和一個不孕的 菌柄組成。菌蓋表面有網(wǎng)狀棱的 子實(shí)層,邊緣與菌柄相連。菌柄圓筒狀、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
生長環(huán)境
春末至秋初生長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針葉闊葉林混交林中,多生長于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群生。還有部分生長在楊樹林、果園、草地、河灘、榆樹林、槐樹林及上述林邊的路旁河邊。單個或成片生長,土質(zhì)一般為沙堿性或略偏堿性。一般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菇較多,屬于喜冷涼型食(藥)用菌。
分布范圍
野生羊肚菌分布于中國分布于中國陜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云南、河北、北京
等地區(qū)。羊肚菌是一種野生珍貴菌,由于它的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在自然環(huán)境下生長,單體可達(dá)二百多克。
物種分類
1、羊肚菌: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4-10cm,寬3-6cm,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圓 形,寬4-12mm,蛋殼色至淡黃褐色,棱紋色較淺,不規(guī)則地交叉。柄近圓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規(guī)則的淺凹槽,長5-7cm,粗約為菌蓋的2/3。子囊圓筒形,(280-320)μm×μm。 孢子長橢圓 形,無色,每個子囊內(nèi)含8個,呈單行排列。 側(cè)絲頂端膨大,粗達(dá)12μm。
2、小頂羊肚菌:菌蓋狹圓錐形,頂端尖,高2-5cm。基部寬1.7-3.3cm,凹坑多長方形,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連接。柄乳白色,近圓 柱形 ,長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子囊(210-250)μm×(15-20)μm。孢子單行排列,(22-26)μm×(12-14)μm,側(cè)絲頂端膨大,直徑達(dá)11μm。
3、尖頂羊肚菌:菌蓋長,近圓 錐形,頂端尖或稍尖,長達(dá)5cm,直徑達(dá)2.5cm。凹坑多長方形,淺褐色,棱紋色較淺,多縱向排列,由橫脈 相連。柄白色,長達(dá)6cm,直徑約等于菌蓋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規(guī)則凹槽。子囊(250-300)μm×(17-20)μm,孢子單行排列,(20-24)μm×(12-15)μm。 側(cè)絲頂部膨大,直徑達(dá)9-12μm。
4、粗柄羊肚菌:菌蓋近圓 錐形,高約7cm,寬5cm。凹坑近圓 形,大而淺,淺黃色,棱紋薄,不規(guī)則地相互交織。柄粗壯,淡黃色,長約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漸細(xì)。子囊圓 柱形,有孢子部分150×18μm。孢子8個,單行排列,橢圓 形,無色,(22-25)μm×(15-17)μm。側(cè)絲無色,頂部膨大。
5、小羊肚菌:菌蓋圓錐形至近圓 錐形,高17-33mm,寬8-15mm。凹坑往往長形,淺褐色。棱紋常縱向排列,不規(guī)則相互交織,顏色較凹坑淺。柄長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淺黃色,基部往往膨大,并有凹槽。子囊近圓 柱形,有孢子部分約100×16μm,孢子單行排列,橢圓 形,(18-20)μm×(10-11)μm。側(cè)絲頂部膨大。
主要價值
營養(yǎng)價值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其菌蓋部分含有 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 蘇氨酸和 纈氨酸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甘寒無毒,有益腸胃、化痰理氣藥效。羊肚菌的營養(yǎng)相當(dāng)豐富,據(jù)測定,羊肚菌含 粗蛋白20%、 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特別是 谷氨酸含量高達(dá)1.76 %。因此,有人認(rèn)為是“十分好的蛋白質(zhì)來源”,并有“素中之葷”的美稱。人體中的蛋白質(zhì)是由20種氨基酸搭配而組成的,而羊肚菌就含有18種,其中8種氨基酸是人體不能制造的,但在人體營養(yǎng)上顯得格外重要,所以被稱之為“ 必需氨基酸”。
另外,據(jù)測定羊肚菌至少含有8種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12、煙酸、泛酸、吡噦醇、生物素、葉酸等。羊肚菌的營養(yǎng)成份,可與牛乳、肉和魚粉相當(dāng)。因此,國際上常稱它為“健康食品”之一 。羊肚菌含抑制腫瘤的多糖,抗菌、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力、抗疲勞、抗病毒、抑制腫瘤等諸多作用;日本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羊肚菌提取液中含有 酪氨酸酶抑制劑,可以有效地抑制脂褐質(zhì)的形成。
羊肚菌所含豐富的硒是人體紅細(xì)胞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組成成分,可運(yùn)輸大量氧分子來抑制惡性腫瘤,使癌細(xì)胞失活;另方面能加強(qiáng) 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硒的抗氧化作用能改變致癌物 的代方向,并通過結(jié)合而解毒,從而減少或消除致癌的危險。
羊肚菌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負(fù)盛名的食補(bǔ)良品,民間有u2018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樣滿山走u2019的說法。羊肚菌“性平、味甘,具有益腸胃、消化助食、化痰理氣、補(bǔ)腎、壯陽、補(bǔ)腦、提神之功能,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痰多氣短、頭暈失眠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羊肚菌有機(jī)鍺含量較高,具有強(qiáng)健身體、預(yù)防感冒、增強(qiáng)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羊肚菌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礦質(zhì)元素,每百克干樣鉀、磷含量是 冬蟲夏草的7倍和4倍,鋅的含量是香菇的4.3倍、猴頭的4倍;鐵的含量是香菇的31倍、猴頭的12倍等”(引自徐錦堂,中國藥用真菌學(xué),1997年出版;也見 李時珍《本草綱目》等)。
藥品價值
功效作用方面,羊肚菌具有補(bǔ)腎、壯陽、補(bǔ)腦、提神等功效,不僅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而且益腸胃,是治療消化不良,痰多氣短的良好中藥,有獨(dú)特的保健作用。
挑選方式
羊肚菌是一種極為珍貴的野生菌。挑選羊肚菌一般以個大為優(yōu),圓頂為上品。才為野生羊肚菌。尖頂多為種植,肉薄香味不濃郁。故次之。
野生羊肚菌顏色不統(tǒng)一,有褐色、黃色 。家種羊肚菌均為很褐色,尖頂。選擇時應(yīng)予以區(qū)分。
泡發(fā)方式
市面上出售 的羊肚菌有新鮮和干貨之分。新鮮的通常被超市冷凍于凍庫保鮮。干的羊肚菌則是經(jīng)過晾曬后得到的干品,味道也更加醇厚。干的羊肚菌需要經(jīng)過泡發(fā)后才能食用。泡發(fā)羊肚菌水的量要適度,以剛剛浸過菇面為宜,大約二三十分鐘后水變成酒紅色,羊肚菌完全變軟即可撈出洗凈備用,發(fā)菌的酒紅色原湯經(jīng)沉淀泥 砂后要用于燒菜,燉湯。切記這酒紅色的原湯是羊肚菌味道和養(yǎng)分的精華所在。
食用方法
【食療作用】 羊肚菌性平,味甘寒,無毒;有益腸胃、助消化、化痰理氣、補(bǔ)腎壯陽、補(bǔ)腦提神等功效,另外還
具有強(qiáng)身健體、預(yù)防感冒,增強(qiáng)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食用注意】由于羊肚菌的營養(yǎng)豐富,因此食用方面老少皆宜,特別是青少年、中老年人的理想保健食品,每次約30克。
羊肚菌燉雞
原料:童子雞1只、羊肚菌、姜、蔥、紅棗、枸杞子、鹽、清水。
做法:
1、童子雞洗凈將雞爪和雞屁股去掉。姜切片。蔥打成結(jié);
2、將蔥姜和雞注入清水,上鍋開煮。羊肚菌先用涼水清洗幾遍;
3.清洗好后再用溫水開始泡。泡軟后,在把根蒂部分去掉,因?yàn)槔锩嬗写罅可惩痢T偾逑磶妆,瀝干備用;
4、用溫水將棗和枸杞子泡軟。這時候,鍋已經(jīng)要開了,要將過面上浮著的血沫撇干凈;
5、撇凈血沫待鍋開后,將羊肚菌、棗、枸杞子一起放進(jìn)鍋內(nèi)。燉1小時30分鐘后,調(diào)入一點(diǎn)鹽,即可。
紅燒羊肚菌
主要材料:羊肚菌200克, 火腿肉50克,青椒1個。
調(diào)味料:豆瓣醬10克,醬油10克,味精3克,高湯適量,生粉10克,麻油5克,花生油25克
1、將羊肚菌泡洗干凈;火腿、青椒切成菱形片備用;
2、凈鍋放在旺火,倒入花生油燒熱、放入豆瓣醬炒香,加入高湯、火腿、青椒、羊肚菌、醬油燒3分鐘左右,加入味精調(diào)味,用生粉兌水勾芡,淋入麻油即可。
羊肚菌燒肉
1、 原料:羊肚菌干品20克、帶皮五花肉200克、豌豆苗50克、雞蛋清、醬油、精鹽、味精、蜂蜜、料酒、胡椒粉、大豆油、水豆粉。
2、 作法:
(1)羊肚菌干品用溫水浸泡約30分鐘,洗凈。
(2)帶皮五花肉洗凈后切成六分見方的塊,加入醬油、料酒、蜂蜜拌勻20分鐘后再加入蛋清及豆粉混勻。
(3)油鍋燒至五成熱,放入五花肉炸至金黃色,撈起,鍋內(nèi)留油,加入羊肚菌煸炒。再加入味精、醬油燒一會兒,加入肉湯煮沸,投入五花肉移至文火燒約20分鐘,加入雞精、胡椒粉、豌豆苗,起鍋后淋上麻油即成。
羊肚菌魚湯片
1、原料:羊肚菌干品20克、鯉魚一條(約1.2斤)、姜片、蔥段、蒜片、精鹽、味精、胡椒粉、大豆油、料酒。
2、作法:
(1)羊肚菌干品用溫水浸泡約30分鐘,洗凈。
(2)鮮魚宰殺洗凈后切成片狀。
(3)油鍋燒至五成熱,放入姜片、蒜片煸出味,加入適量水、料酒、精鹽燒至沸騰,加入羊肚菌約5分鐘后放入魚片,煮沸后加入蔥、胡椒粉、味精即可起鍋。
栽培技術(shù)
脫袋栽培
將料拌好,用17×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約500克,然后高壓或常壓滅菌。滅菌后接種,置25℃下培養(yǎng),待菌絲滿袋后再延長培養(yǎng)5-6天,使菌絲充分生長,即可栽培。
(1)室內(nèi)脫裝栽培。菇房消毒后,先在每層床面上鋪一塊塑料薄膜,然后鋪3cm厚的 腐殖土,拍平后再將脫去塑料袋的菌棒逐個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40個,排完菌棒后輕噴水一次即可覆土3-5cm,表面再蓋2cm厚的 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濕潤,空氣濕度85%-95%,一般一個多月,氣溫在4.4-16℃就可出子實(shí)體。
(2)室外脫袋栽培:室內(nèi)培養(yǎng)好的菌棒也可移到室外栽培。選擇光照為3陽7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m,深20-25cm,長度不限,整好畦后噴或輕澆水一次,用10%石灰水殺滅害蟲和 雜菌。脫袋排菌棒方法與室內(nèi)栽培相同,只是底層可不鋪塑料薄膜,但要注意畦內(nèi)溫度變化,防止陽光直射。
生料栽培
在室外選擇3陽7陰或半陰半陽、土質(zhì)疏松潮濕、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深20-25cm的坑,坑底先用水澆濕,將上面任一配方料,按比例稱好,用水拌勻,在底層鋪一層料,壓平后約4-5cm,每平方米用菌種(12×28cm)2袋,掰成核桃大小菌塊,均勻撒在料上,然后用薄層細(xì)腐殖土覆蓋。再在其上鋪第二層料,厚仍為4-5cm,壓平后再以同法播種。播完后用疏松 腐殖土覆蓋、厚度為3-5cm,再蓋一層闊葉樹葉,以保溫保濕。蓋完后適當(dāng)灑些水,為防止人或牲畜踐踏及強(qiáng)光直射,在樹葉上搭蓋一些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