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墓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博物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的景陵(北魏世宗室武帝陵)村。
館舍介紹
占地約3公頃。1987年4月對外開放。洛陽古墓博物館,現(xiàn)占地130余畝,建筑面積8200余平方米,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采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和技術建造,規(guī)模宏大,古樸典雅。
洛陽古墓博物館,是一個以陳列歷代代表性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分歷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兩大展區(qū)。
歷代典型墓葬展區(qū)位于館東部,為一組仿漢代建筑群。整個建筑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建筑又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由南往北依次為漢白玉石門闕、館表;進而為“太虛”大殿,殿內置洛陽歷代陵墓分布的沙盤,殿前左右兩側置復制的漢代大型漢白玉天祿、避邪獸一對;殿后為玄堂,是出入地下古墓陳列室的所在;兩側是東西配殿。后半部地面高于前半部。地下部分平面成“口”字形,四角建兩漢、魏晉、唐宋和綜合等四座大廳。廳內設置大型鋁合金玻璃展柜,按時代順序陳列出土的珍貴文物。地下部分為歷代墓葬。
該館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計有漢白玉雕成的仿漢門、序幕大殿和東西兩側殿。東側殿設有原始 社會、夏、商、周墓葬模型陳列室,歷代葬具陳列室,喪葬儀式陳列室。古墓群距地表 7米。地下建筑呈“回”字形,分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精品廳,兩漢廳、魏晉廳和唐宋廳陳列有關朝代的典型文物,精品廳陳列兩漢典型藝術品和墓室壁畫臨摹畫。連接四廳的墓道兩側是搬遷復原的歷代典型古墓葬。
館藏簡介
第一批搬遷復原上自西漢下至北宋歷代典型古墓共22座。兩漢墓道計有西漢和東漢墓10座,其中壁畫墓6座,多用大型空心磚砌筑,壁畫內容有歷史故事、羽化升仙、儺戲打鬼、天象星宿、封禪神祗、宴飲出行等。東漢墓有5座,其墓室壁畫中,打鬼、升仙的內容顯然減少,擷取的多是宴飲、出行、使樂和天象等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題材。出行圖壁畫墓,共計繪出9乘安車、70多個人物、50余匹奔馬,是研究東漢車騎導從制度和服飾裝束的珍貴資料。魏晉墓道共有5座墓,其中西晉大司農、關中侯裴祗墓老少三代四口人同時下葬,涉及“八王之亂”的歷史,墓志反映了社會動亂和“河陰之役”等重大歷史事件,出土有 100多件造型俊美的陶俑,顯示出皇族的威赫權勢和富貴,也表現(xiàn)出北魏清風秀骨、俊逸形象的雕塑藝術作風。
唐宋墓道共有2座唐墓5座宋墓,唐墓中出土一批唐三彩,燒造技術成熟,在藝術上創(chuàng)造了健美雄渾的風格。宋墓都是仿木結構的磚室墓,多繪有壁畫,或磚雕人物花草、 朱門假窗、 斗拱飛檐,可視為立體的“營造法式”,壁畫題材、內容、色調、風格上均與漢唐不同,展現(xiàn)了宋代家庭及社會生活的場景。精品墓道兩側復原有4座洛陽出土的最好的壁畫墓.
典型墓葬有西漢中后期貴族卜千秋壁畫墓。壁畫為卜千秋夫婦乘蛇(小龍)和三頭凰在西王母之信使持節(jié)仙翁(方士)、仙女和虺龍、梟羊、朱雀、白虎等神獸護衛(wèi)下在空中飛升之情景。東漢出行圖壁畫墓表現(xiàn)墓主人生前出行之宏大場面,有車騎一百多乘。還有正始八年墓、北魏孝文帝之孫清河王元懌第二子常山王元劭墓、南平王元瑋墓、唐代定國大將軍安菩夫婦墓等。位于古墓博物館西院之魏宣武帝景陵,與其父孝文帝之長陵遙遙相望。 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就誕生在洛陽一帶。洛陽素稱“九朝古都”,通常是指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但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得知,夏、商、西周也曾建都于此,所以洛陽應當是十三個朝代的都城。作為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累計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之久。她是王都帝鄉(xiāng),故有“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之說。建國以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配合基本建設中,調查發(fā)掘了一百余處原始社會和五大故城遺址,以及萬余座古代墓葬,出土了數十萬件文物,洛陽古墓博物館就是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一座新型的專題性博物館。。第一期工程,即歷代典型墓葬區(qū),耗資近700萬元,第二期工程,即發(fā)掘修復北魏景陵,搬遷復原北魏清河文獻王元懌墓和江陽王元叉墓及其部分附屬工程,耗資200萬元。
藏品欣賞
卜千秋夫婦升仙圖
規(guī)格:壁畫長4.15米,寬0.32米
形態(tài):朱砂紅等礦物顏料精細著筆,勾勒在20塊空心磚上
簡介:它“講述”了西漢一對夫婦死后升仙的“故事”!氨诋嬀嘟褚2000多年了,是國內發(fā)現(xiàn)最完整的西漢壁畫,被學術界和文物考古界譽為“國寶級文物”!
北宋墓葬中裝飾的牡丹花
宋墓中大量以牡丹為題材的壁畫、磚雕更清晰地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透過這些深埋地下上千年的珍貴文物,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北宋洛陽百姓對牡丹的喜愛已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牡丹文化已經深深地滲入了北宋百姓的日常生活。
洛陽古墓博物館中共搬遷、復原了6座我市各地發(fā)掘的北宋墓葬,每座墓中都可見到牡丹的“芳容”。1994年發(fā)現(xiàn)于新安縣城關鎮(zhèn)宋村的一座北宋磚雕墓中共鑲砌了近30幅牡丹磚雕,分布于墓室各處,舉目可見。其中有盆花、折枝、朵花等,形態(tài)各異,無一雷同,可見墓主生前對牡丹的癡愛。
宴飲圖是宋墓中常見的裝飾題材,通常描繪夫婦二人端坐一桌或分坐兩桌,桌上置果品器具,周圍仆從擁立服侍的場面。在其他地方的宋墓中,宴飲圖的對面一般是散樂圖或雜劇圖,表現(xiàn)墓主夫婦看演出的情形。而洛陽發(fā)掘的北宋墓中也有宴飲圖,但對面以牡丹圖居多,表現(xiàn)的是墓主賞牡丹的情形。
古墓博物館副館長徐嬋菲介紹,一個時代的葬俗最能反映當時的民風民俗。牡丹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墓主把生前喜愛的牡丹花刻繪在墓中,是希望死后繼續(xù)享用,并給子孫后代帶來吉運。國內考古發(fā)掘顯示,牡丹紋飾始見于唐代。到了北宋,牡丹作為一種富貴、吉祥的象征,被廣泛運用于墓葬裝飾,這在洛陽的北宋墓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不僅印證了牡丹“盛于宋”的記載,也是對北宋“洛陽牡丹甲天下”評價的最好注腳。
鴻門宴圖
作 者:佚名
材 質:壁畫 規(guī) 格:縱23厘米 橫頂140厘米 橫底193厘米
簡 介:此圖據郭沫若考證為《鴻門宴》圖。楚漢相爭,項羽率軍進駐鴻門,謀士范增計劃在劉邦前來赴宴時殺之。畫作展現(xiàn)了這一富有戲劇性的場面,表現(xiàn)平靜,卻暗藏殺機。這里選取的是畫的兩個部分。上圖中立最右者為張良,據《史記》稱,“其貌如婦人女子”,中為手持長干、怒目而視的范增,最左為殺氣騰騰、躍躍欲刺的項莊。下圖是兩人在爐前烤牛肉,其后懸掛有牛肉和牛頭。背景起伏的山巒,以寥寥數筆交待了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地點。全圖作品以墨線勾描,表現(xiàn)人物大的動勢和神情,又用對比強烈的大色塊渲染,使畫面有聲有色。 龍洗 真品經過修復,相當有意思的,兩邊耳把的聲音各不同,搓動后產生的波紋是銅幣形狀,濺起的水花有按摩的作用,手指放進去水的力度相當大。
門票與開放時間
門票:20元 開放時間:9:00-16:00 交通:從火車站乘83路公交車可直達。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機場路 郵編:471011 類別:旅游景點
注意事項
1 參觀時不允許帶照相機 攝像機和箱包一類的東西
2 如果有人想購買紀念品,請在參觀結束后購買 一是進去時時間緊張,大家難以精心挑選,二來攜帶東西參觀也不方便 請大家放心,參觀結束后大家留出時間,細心挑選
3 因為有些墓室,尤其是墓門比較低,地面也比較黑,所以參觀時請大家不光要留意腳下,還要特別注意頭頂 如果不留神,可能就會出現(xiàn) 頭破血流 的場面 所以請大家務必留
燒溝西漢壁畫墓
這座墓位于洛陽金谷園車站以東 燒溝村以南,五十年代初發(fā)現(xiàn),1957年發(fā)掘,1986年搬遷到古墓博物館 此墓為洞穴磚室,除墓道外,分主室和耳室,主室用特制空心磚裝配,耳室用小磚和楔形小磚并列券成 該墓內彩繪壁畫內容包括 神虎噬旱魃 二桃殺三士 鴻門宴 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另外還有日 月 星象圖,以及和壁畫結合為一體的羊頭雕塑,還有反映乘龍升仙的透雕畫像磚,在國內外美術界和文物考古界有比較大的影響 神虎噬旱魃 壁畫位于墓門背后 其左半部用淡墨畫樹一株,枝干彎曲,葉呈紅色,樹梢間有黑色飛鳥,似不敢停留 樹上搭一件紅色衣服,樹下一猛虎按住一名裸 女,虎口咬其左肩,虎爪抓其頭部 裸 女的長發(fā)纏繞在樹干上,右臂上伸,作掙扎狀 畫面上的裸 女就是旱魃 紅衣 紅樹梢和亂飛的鳥,象征大旱時象火燒一樣的情況 在自然災害中旱災所影響的面積比其它災害要大,神虎噬旱魃,反映了當時人們除魃消旱的心愿和對風調雨順的盼望 另外畫面正中偏上處有一高浮雕羊頭,象征吉祥 旱情解除,就可謂吉祥如意了 二桃殺三士 壁畫位于墓室中部隔墻橫梁上 晏子春秋 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齊國的 公孫接 田開疆 古冶子事景公,以勇于搏虎聞 但他們三人恃勇居功,目無名相晏嬰
于是,晏嬰勸說景公:他們 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晏嬰用兩個桃子設計,使之 計功而食桃 ,結果三士在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后,在所謂的 仁 義 思想支配下,皆扶劍自刎 整個壁畫幾乎沒有背景,其著重點主要放在11個人物的描繪上 11個人物按情節(jié)可分為三組,右側一組為三士,都束發(fā),穿寬袖袍服 最右邊兩人昂首相對,一位抽劍,一位按劍,畫面意思是指 取桃不讓,是貪也 然而不死,無勇也 的公孫接和田開疆 他們二人 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俯身就幾者為古冶子,他見二人自殺,就說: 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 恥人以言夸其聲,不義 恨乎所行,不死,無勇 ,因而 亦反其桃,挈領而死 整個畫面所選擇的瞬間,都是事件剛剛發(fā)生的時刻,給觀者留下聯(lián)想的余地 中間一組五人,居中為景公,左右各有二侍衛(wèi),右側一侍衛(wèi)跪在地上,似乎在稟告 已死矣 整幅壁畫不僅在情節(jié)上連貫呼應,而且也避免了畫面人物布局的呆板 幕后室的后壁上繪有 鴻門宴圖 背景為起伏的山巒,正中畫8個人物 居中席地而坐 側身對飲者為劉邦與項羽 項羽居右,右手執(zhí)杯,上身前傾作勸酒狀 劉邦居左,上身亦前傾,注視著項羽舉止 項羽右側二人庖廚,背后懸鉤上掛有大塊牛肉和牛頭 劉邦左側 兩腿分跨 目視項莊者,就是項伯,他有意在掩護劉邦 畫面左邊手握利劍 張牙舞爪者,便是項莊,他在依照范增的授意,以席前舞劍助興為名,伺機刺殺劉邦 這便是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這幅壁畫在有限的空間中,將這一富有傳奇故事性的復雜情節(jié)集中表現(xiàn)出來,并且充滿了緊張而熱烈的氣氛,一個個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況躍然而出 這座墓是夫婦合葬墓 墓頂是用空心磚連接成的一條長方形平頂 墓前室頂脊由12塊長方磚構成,彩繪日 月 星象圖 這是古墓葬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的實例
西漢卜千秋壁畫墓
是1976年發(fā)現(xiàn)的一座西漢壁畫墓 因為在該墓的隨葬物中由一枚銅制印章,上面陰刻有 卜千秋印 四字,故知墓主人叫卜千秋 該墓除墓道外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組成 從其建筑深邃堅固 結構工巧 隨葬物品以及壁畫內容來看,當為一個郡級官吏的墓穴 整個墓葬全部采用空心磚結構所筑,主室則由特制的空心磚裝配而成 壁畫分別繪制在墓室門額 主室頂部和主室后山墻上 從內容看,該墓壁畫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打鬼圖 在主室后山墻正中畫一個豬頭大耳 熊面的怪獸,赤膊裸足,身穿紫衣紅裙,二目圓睜注視墓門,正張牙舞爪作驅趕捉拿狀,奮力將墓壙冥府的鬼怪全部從里向外趕出,怪獸之下左繪青龍,右繪白虎 據考證此圖所畫為 方相氏 ,即古代舉行儺戲儀式時打鬼的首領 在舉行大喪時, 方相氏 先在靈柩前驅疫,然后進入墓室 以戈擊四隅 ,逐除地下惡鬼 這與壁畫內容相吻合 方相氏下邊所繪的青龍 白虎則是為了避邪,同時也是為打鬼助威 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卜千秋夫婦升仙圖 升仙圖從前至后依次為女媧 月亮 持節(jié)方士 二青龍 二梟羊 朱雀 白虎 仙女 奔兔 獵犬 蟾蜍 卜千秋夫婦 伏羲 太陽 黃蛇等人神鳥獸的形象 在整個畫面的近兩端處畫有日月,而且日中有飛鳥,月中有蟾蜍 桂樹 這兩個內容,充分說明了早在我國西漢時期,就廣泛流傳著嫦娥奔月這個神奇而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 在圖中日月的兩側分別畫有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二者的面容繪制較為逼真清秀,與古書所記載的 伏羲鱗身 女媧蛇軀 基本符合
在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伏羲原是以鳳凰為圖騰的東方夷族部落的酋長,后與女媧結為夫婦,成為人類的始祖 這種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夷夏兩大部落之間融合的歷史進程,因此在以后的石刻 繪畫藝術中,人們往往將二者有意無意地繪制成交尾形象,用其來代表人類的繁衍生息 卜千秋夫婦繪制在伏羲的一側,女在上,男在下 婦騎赤色三頭鳳,手捧三足鳥,雙目緊閉,凌空飛行,夫乘一龍,狀如一舟,手持弓,閉目,前有一兔,后隨奔狗,旁有一蟾蜍,均為云中飛奔狀 顯而易見,這里反映的是卜千秋夫婦乘龍鳳飛往仙境的場面 另外在主室的內門額上還繪有一幅人首鳥身像 此像中人首長發(fā)髻,兩縷黑發(fā)下垂髻角,兩長耳平伸,舞動雙翅立于山岳之上 這里畫的就是仙人王子喬 從此圖的位置和室頂平脊上的升仙圖相互聯(lián)系起來看,恰好達到了 千里乘龍,至此結穴 的效果,說明墓主人最終也成了神仙
曹魏正始八年墓
該墓于1956年被發(fā)掘清理 全墓由前室 后室 耳室 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組成 因該墓曾被盜擾,墓內器物已亂,只有兩耳室內器物保存較完好 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 盤 燈 俑 井 磨 灶 碗 雞 豬 豬圈等48件,銅器有鍋 博山爐等5件,鐵器有帷帳架 燈等共10件,另外還有玉杯1個 玉杯高13厘米,口徑5厘米,白色,制作精致,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見的古代藝術品 帷帳架是以圓鐵棒制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狀,三柱形的有四個,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個有四柱,其間以木柱連接,即成為長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維之,就成一個完整的帷帳 這為考證漢魏時的帷帳形制和制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其中一件管狀組件上刻有 正始八年八月 等銘文,又為該墓的絕對年代提供了依據
宋四郎墓該
墓于1983年被發(fā)現(xiàn) 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磚柱,柱頂系磚雕斗拱,八角之間除一面為磚砌仿木結構門樓外,七面墻壁皆有壁畫和假窗 迎門的一面,彩繪墓主夫婦宴樂圖 在下垂啟開的紅色帷幕下,夫婦二人左右拱手端坐 男墓主宋四郎頭戴黑色幞頭,身著圓領乳白色長袍 女墓主梳高發(fā)髻,身穿紅色衣裙,夫婦二人臉形圓胖,相對微笑 中間桌上放滿了壺杯碗盤和菜肴食品,另外還有一名男仆和兩名女仆,三侍者身軀矮小,以示身份低微 這種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側,是突出 夸張主題的藝術手法,世界各地都經常采用 而在我國漢魏至宋代的壁畫上也突出主題,使主大奴小 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視覺上更和諧 舒服,并且主大奴小 主尊奴卑,也體現(xiàn)出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墓門甬道兩壁,各有兩幅磚雕孝子故事 進門左側靠內一幅,畫面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筍破土而出,當為孟宗 哭竹成筍 其它畫面簡單,難以確認
二號宋墓
該墓墓葬形制與宋四郎墓基本一樣 但其墓門外墓道右側有一側室 該墓平面作八角形,頂部用疊澀構成八角形藻井 壁間有壁畫七幅 迎墓門第一幅繪門扉半掩,每扇門上有乳釘四行,每行四枚,還有銜環(huán)鋪首 一侍女似欲開門而出,尤半遮面 第二幅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后站女侍,背置屏風,前側立二人,年長者躬身作稟告狀 年輕者肩扛扁擔,扁擔上系繩索 此畫面頗似父子二人交租后向地主告辭 第四 五 七幅皆為磚雕假窗,第六幅磚雕圓茶幾一件,幾乎進一半凸出于墻面,成為鏤空透雕 該墓還有許多磚雕牡丹圖案作為裝飾 在洛陽古墓博物館中一共復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采用磚砌仿木結構,雕梁畫棟 不過,墓室無前后之分,都是前堂后寢合成一體
墓室周壁或雕飾孝子故事 奇花異草,或彩繪墓主夫婦宴樂的風俗壁畫,是宋代西京洛陽一般商人與官吏 地主生前生活的再現(xiàn) 這些磚雕畫面的突出特點是背景簡單,而人物形象皆為高浮雕,有些近乎圓雕 洛陽宋代仿木結構磚雕墓葬,是洛陽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墓室內的角柱 斗拱和藻井,基本上采用 徹上露明造 ,加之雕飾的門窗隔扇,將墓室建筑絢麗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現(xiàn)出來,給人以美的感受 仿木結構磚雕的建筑形式和 朝著柔和絢麗的方向發(fā)展 的建筑風格,是宋朝這一時代十分明顯的特征 這是因為宋代建筑已開簡化之端,斗拱負荷的機能與漢唐時期相比已開始減弱 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由于梁架結構的變更,斗拱比例更為減小,補間鋪作的朵數大為增多,成為一種象征性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