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故事
今年中秋節(jié)前的一天,我和朋友一起駕車來到“漢光武帝劉秀原陵”——傳說中的劉秀墳,雖然聽不到黃河水流動之聲,但導(dǎo)游卻說:看!那邊就是黃河大堤,劉秀墳離黃河僅有360米!
憑著我有限的“風水”方面的知識,也知道自古帝王陵要枕山蹬河,免遭水淹,為何聰明的劉秀卻要把自己的千秋陵寢建在喜怒無常的黃河岸邊?這其中充滿了神秘和懸念。
劉秀何許人也?東漢開國皇帝,毛澤東盛贊“最會用人、最有學(xué)問、最會打仗”的一代君王。他青年時期躬耕河南南陽,是個種田的好把式,可惜后來受人挑唆,起義“造反”。自從放下鋤頭作別稼穡之后,咱這個農(nóng)民兄弟帶領(lǐng)他的一干人馬縱橫捭闔,叱咤風云,愣是掃平各地割據(jù)勢力,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統(tǒng)一。
說到劉秀為何頭枕黃河、腳蹬邙山被埋在黃河岸邊,傳說全是他那“要毛兒”(犟勁,不聽話的意思)兒子所賜。劉秀本打算在北邙山頂上建造寢陵,可一直沒敢跟兒子說。這兒子生就愛跟自己老子作對,劉秀讓他往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偏攆雞。劉秀擔心,即使自己在邙山上建起陵寢,百年之后兒子也會犟著勁兒把他葬在黃河灘上。于是,臨死之日,當兒子哭問老子想在何處安寢百年的時候,劉秀便說:父皇我命中缺水,你把我葬在黃河岸邊吧。誰料想,這兒子一輩子沒聽老子的話,這會兒良心發(fā)現(xiàn)了:父皇放心,不孝兒這次無論如何一定照您的意思辦!可憐劉秀哭笑不得,嗚呼哀哉。
當然,傳說只是人們想當然的猜測,事實上,劉秀的兒子劉莊并沒那般“要毛兒”,中國第一佛寺白馬寺就正是這廝投資興建的。“不以山為陵,陂池以裁水”其實是劉秀本人的意愿。這個農(nóng)民皇帝一生喜歡險中求勝,昆陽之戰(zhàn),以不足2萬兵力大敗王莽42萬大軍,死也要死得跟別人不一樣。兩千年來,黃河數(shù)次易道而流,泛濫的河水淹沒了多少良田農(nóng)莊,劉秀墳卻一直居安無恙,如此奇跡已經(jīng)表明選陵黃河灘是劉秀一生所作出的又一個正確決定。
景點簡介
漢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cè)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位于陵園西側(cè),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gòu)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筑群落。 光武帝陵為國內(nèi)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其一,帝王 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規(guī)。其二,一園千柏,國內(nèi)僅有。陵內(nèi)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三,柏體杏質(zhì),喬木佳品。陵園古柏為國內(nèi)少有喬木樹種,其木色金黃,質(zhì)堅性柔,柏體杏香,剖面色美,俗稱“杏柏”。其四,漢陵曉煙,奇妙景觀。陽春三春,清明前后,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xiàn)之時,古柏枝隙間紫煙彌漫,籠罩陵園,狀若輕煙,飄似浮云,煙凝云聚,滾騰滴墜,置身園中,如登凌霄,似游仙界。陵內(nèi)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 “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奇特景象。光武帝陵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對研究我國帝王陵寢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xué)價值。
相關(guān)內(nèi)容
第一奇:
帝王 選陵,特殊一例。我國歷代皇帝選擇寢葬所,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獨光武帝陵,系"枕河登山",一反常規(guī)。眾多皇陵都在邙山之巔,唯原陵座落在黃河之灘,為二千年封建社會史上之孤例,至今還是一個謎。
第二奇:
"一園千柏,國內(nèi)罕見",F(xiàn)園內(nèi)古柏共1458棵,這么多的千年古柏聚植一園,在全國其它地方的皇帝園陵中并不多見。整座陵內(nèi)一種奇香,由滿園翠柏發(fā)出,這是漢陵第三奇"翠柏杏香,奇木佳品"。漢陵古柏殊異,是國內(nèi)僅有的喬木樹種,這種柏質(zhì)堅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濃郁。因它木色金黃,柏體杏黃,又稱"杏柏","血柏",千百年來,為人稱奇。如雨過天晴,這種余香感覺更深,風過處,滿園古柏清香,可傳10里之遙。其中有28棵高聳入云的柏樹,當?shù)匕傩辗Q之為“二十八宿”,傳說是象征跟隨劉秀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云臺二十八將”。
第三奇:
"柏楝同根,至愛體現(xiàn)"。此奇妙就在于柏楝同根,于植物生態(tài)方面實屬罕見,至今也是一個迷。在距地面3。5米的柏樹主干上,生長著一棵直徑為15厘米的苦楝樹,根據(jù)諧音把"苦楝柏"理解為"苦戀柏",傳說這是皇后麗華一直苦苦眷戀著劉秀帝的緣故,象征了忠貞不渝的愛情。樹下的連心鎖,是現(xiàn)代青年男女對愛情表達的一種方式。據(jù)說倆人同心合一把鎖,表示海枯石爛不變心。
第四奇:
"神柏各異,形如眾物"。陵園古柏,有龍騰鳳舞,軒氣昂宇,有蒼勁挺拔,碧翠妍麗;有千姿百態(tài),相偎相依。
這一棵古柏,人稱"巨龍盤柏"。那兩條彎曲的虬枝,似騰飛的兩條巨龍,那龍的氣勢,龍的風骨,巨龍隆突的肌健,蘊藏著一種即將暴發(fā)的力,大有扶搖而上直沖云宵之勢。這株柏樹暇"猴柏",樹腰處隆突的地方,像一個機靈頑皮的猴子,調(diào)皮的眼睛,欲張未張的嘴巴,稍稍翹起的耳朵,抓耳撓腮、呲牙咧嘴的樣子,真是維妙維肖。
這棵柏樹暇"開胸見佛"。它把整個胸腔里的五臟六腑掏了出來,表示自己的誠意。佛教里強調(diào)"以無念為宗"和"即心是佛",認為"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所以這棵樹應(yīng)該屬于佛教中夸張的藝術(shù)形象。
這棵柏樹人稱"鹿回頭",那向外伸展的樹杈像一只小鹿,惹人喜愛地站在那里,向我們留戀地張望。而在它的上空有一枝椏,仿佛臥著的鷹,不懷好意地窺視著這只小鹿 ,可這小鹿全然不覺 ,仍舊善良地仰著腦袋,或許是對我們的到來感到稀奇吧!一鹿一鷹,兩種神態(tài),形成明顯的反差。
第五奇:
鳥柏樹"雙手擊掌,鳥柏叫喚"。用兩掌拍一下,或著對著柏樹輕輕撫摸一下,如大家一齊拍掌撫樹,會出現(xiàn)百鳥合鳴的場景。鳥柏樹被鋸開時發(fā)現(xiàn)木紋有清淅的小鳥圖案,為這些柏樹增水添了新的謎團,這些現(xiàn)象何種原因所致,有待人們進一步地去考察論證。
第六奇:
漢陵曉煙"清明谷雨,漢陵曉煙",每年的清明至谷雨前后,在天朗氣清云起霞蔚、晨曦初現(xiàn)之時,大約在清晨7時到上午10時之間,漢陵園內(nèi)古柏枝干間會平空生出團團煙霧,飄如浮云,自西北向東南姍姍移動,至一定高度即緩緩下降,降至地面2---3米高度即迅速擴散而去。人們置身園中,如入仙境虛無縹紗,似在蓬萊。當?shù)剞r(nóng)民也曾流傳道:"漢陵曉煙,預(yù)兆豐年"。每當陽春三月,清明谷雨將臨之時,近者朝朝注目,遠者日日探聽,企盼曉煙,祈禱"祥瑞"。
第七奇:
漢皇仰臥,園外東邊200米處遠瞻漢陵,仰觀整座皇陵,那郁郁蔥蔥的滿院翠柏會構(gòu)成一幅圖案:東漢世祖皇帝頭戴皇冠,身穿龍袍,頭枕黃河,足蹬邙山。這就是漢陵第七奇, "漢皇仰臥,活靈活現(xiàn)"。引
主要景點
這樣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放個屁都得地動山搖,可連崇禎這樣的小皇帝都被恭恭敬敬葬在高高的景山之上,并奉以為“陵”以示皇家尊崇,唯獨他被埋在低平的黃河岸邊,隨時面臨被發(fā)怒的河水吞噬的危險。許是埋得低了,太過平易近人,“刁民”們也跟著瞎胡鬧,竟把這埋皇帝的地方直呼為“墳”!
說是墳,真有點委屈劉秀。站在原陵廣場前望,只見闕門古樸巍峨,長而寬闊的神道由南向北筆直縱深,兩旁端立的石人、石獸威武莊嚴,無聲的“神氣”甚至是“殺氣”讓人不能不肅然起敬——這陣勢,豈是區(qū)區(qū)小墳比擬得了的?
心懷不解,慢慢踱過神道,兩棵參天古柏迎面把住了陵園大門。導(dǎo)游員趕緊過來引見:“這是大將軍柏和二將軍柏,給劉秀把門的!蔽叶ňσ豢,好家伙!一棵賽似一棵的虎背熊腰,可不就像是雄赳赳、氣昂昂的將軍?
陵園的中間是高20米、周長500米的墓冢。冢前豎立著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所立的通碑一塊,上書“漢世祖中興光武帝陵”。據(jù)說直面通碑,自20米遠處閉目舉臂向其前行,路盡,若掌觸通碑上“中”字,則仕途興旺;若掌觸“興”字,則體泰安康。
我索性也試試運氣,高舉右臂,盲人探路般往通碑摸去,竟僥幸摸到了“中”字,引得同來的朋友連呼“請客”。
導(dǎo)游說,這樣的通碑園中一共有20多塊,有一塊中空的最奇特。該通碑位于墓冢左前方,碑體上有個茶盅大的洞,耳朵貼著洞口,能聽見汩汩的黃河流水聲。傳說洞中本來臥有一金蟬,后來被福建南蠻子盜走了。這南蠻子本是來盜墓的,但劉秀是個儉樸英明的好皇帝,陪葬品中凈是瓦器,他什么也沒偷著,又累又氣,靠在通碑下睡著了。夢中忽聞蟬鳴,遂醒,見碑中金蟬,狂喜,盜挖而遺洞。
事實上,劉秀墓從未被盜過。一方面是劉秀隨葬品“含金量”太少,引不起盜墓賊的興趣,此外由于劉秀墓位于黃河灘,地下幾米就是流沙結(jié)構(gòu),也沒法盜挖。
“劉秀是個好皇帝,人們編了傳說保護他的墓”。
當初的劉秀墓就是平地起了個土堆,后世人陸續(xù)建起了神道、祠堂,才有了皇陵的氣派。
劉秀祠堂位于陵園的西側(cè),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三進院落構(gòu)成。在陵園通往祠門處,導(dǎo)游打了個手勢示意我們安靜,很神秘地拍了拍手,只聽“啁啁”兩聲清脆鳥鳴!斑@是鳥鳴柏發(fā)出的,只要一拍手,鳥就叫!眰髡f當年劉秀被王莽大軍攆得疲憊不堪,睡倒在山坡上一棵柏樹下,夢中忽聽見有人叫喊“快跑”,醒來一看,聲音是從樹上一只小鳥嘴中發(fā)出的,提醒他王莽追兵馬上要來了。劉秀因此躲過一劫,死后便招來神鳥為他看守陵墓!翱赡苁谴颂幙拷冠H肟,拍手與墓中構(gòu)建產(chǎn)生共鳴,聽起來像鳥叫聲!
比鳥鳴柏更神妙年長的是祠中的“奶奶柏”,據(jù)說是漢代所植。此柏名不虛傳,果真有“奶奶”般的腰身,我和朋友兩人手拉著手,也僅能抱住樹的半邊。從樹根處一洞口望進去,樹心已經(jīng)空了。樹干上脫落的枝杈自然形成一幅慈眉善目的奶奶像,因此得名。此樹被當?shù)厝朔顬樯駱,樹旁建有奶奶廟,不少人前來燒香許愿,據(jù)說很靈驗。
穿碑廊,觀二十八宿館,入光武殿;講傳說,講典故,更講劉秀一生的豐功偉績——一路走來,導(dǎo)游員的介紹抑揚頓挫,越來越激昂:“劉秀是有始有終的一代英君,他比劉邦有才有德,他自己就是韓信、自己就是張良、自己就是蕭何!”對她來講,劉秀的種種往事已不僅僅是往事,更是需用心解讀的幾千年的厚重歷史。
“傳說都是老百姓編的。劉秀是個好皇帝,人們不希望他的陵墓遭到破壞,所以編了這許多傳說來保護他的陵園。”我這才明白,人們?yōu)槭裁床环Q“皇陵”而呼“劉秀墳”:劉秀是個親民的好皇帝,千年傳說萬般相傳,人們對他已沒有了敬畏感,除了欽佩,更多的是親切。
附文一篇,以增來者之感懷。
"回望洛陽"之五:西風殘照漢家陵 (作者;愛我洛陽)
北邙何壘壘,
高陵有四五。
借問誰人墳,
皆云漢世主。
……
這是晉人張載的一首七哀詩。今日,北邙之上,張載所言之壘壘景象仍存,遠觀之,嵯峨林立,幾無臥牛。在此其中,更有漢家故陵,迭經(jīng)風塵,突兀于北邙,讓人驚心。
原陵,俗稱漢陵,當?shù)乩习傩辗Q其劉秀墳,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的陵園,位于今孟津縣白鶴鎮(zhèn)鐵謝村西南。
歲屬丁亥,時維九月,我孤孤而行,獨上北邙,拜謁光武。
世人皆言漢武雄霸、太宗文韜、康熙明事、乾隆風流,念及光武,當今,又有幾人知曉其偉?
說起劉秀,讓我們先從其出身說起吧。
劉秀,是高祖的九世孫,按說也是個皇子龍孫,可惜的是其家道中落,到了他這輩,已經(jīng)雜居于巷閭之間,寒微無名。更為殘酷的是,劉秀九歲上,父母就已俱亡。無奈,劉秀只有寄養(yǎng)叔父家,以求茍活。
年少時,劉秀,敦厚老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漢,性勤稼穡而不習武事,整日忙碌于阡陌間,不亦樂乎。
20歲那年,劉秀西去長安,開始了短暫的求學(xué)生涯。在京華間,忽一日,他見到長安城里“執(zhí)金吾”的出行盛況。井蛙窺天,之于剛剛走出家門的劉秀,見到這樣的場面,激蕩自然難免!笆嘶庐斪鲌(zhí)金吾,娶妻當?shù)藐廂惾A!,自此,劉秀終于開始構(gòu)織起他的夢想。
《后漢書》載,劉秀之兄劉縯初舉事時,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見光武絳衣大冠,皆驚,曰“謹厚者亦復(fù)為之”,乃稍自安。由此看來,劉秀當初并沒多少人拿他當回事,視其不過一無知小兒,任人嘲弄。
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起事后,劉秀就象又換了一個人似的,有膽有識,雄于天下。經(jīng)過三年東征西戰(zhàn),劉秀竟取天下,在洛陽建立起政權(quán),自此開創(chuàng)了196年的東漢基業(yè),永彪青史。
可貴的不是取得天下,難得的是開國立業(yè)。
劉秀即位后,如履薄冰,每旦視朝,日昃乃罷,兢兢業(yè)業(yè)地做著皇帝功課。在朝堂上,劉秀并無驕意,常自謙道:“朕德薄不明,即位三十年,無益百姓”。
自謙自制、克己奉業(yè),之于劉秀,今日說來,這不過是一些帝王的必備條件而已。有膽有識、知人善任,之于劉秀,我認為,這又不過是劉秀的取天下之道而已。那么,劉秀真正的治國之道是什么?我認為是和諧。
今日,國人多論和諧,在我看來,迄今為止,真正懂得和諧之道的帝王,劉秀就是一個。
“兔死狗烹”,朝代更迭,此劇多不止,而東漢卻是個例外。東漢立國之初,劉秀給予了開國功臣們以厚爵重祿,但禁止他們參與朝政。退功臣而進文吏,在劉秀手中竟然被完美地執(zhí)行了,幾乎沒有什么功臣受到刀筆吏的羞辱。
外事上,光武對待匈奴和西域的策略遠比漢武高明。漢武只知窮兵黷武,到最后也沒能使大漢強盛,反而國力損耗嚴重,甚至百姓揭竿而起的事件也屢屢發(fā)生,可謂是結(jié)了個內(nèi)憂外患的苦果。同樣的事情,光武卻能以柔克剛,贏得邊疆太平,奠定了東漢的深厚基礎(chǔ)。
在國內(nèi)治理上,劉秀更是傾盡精力,文化百姓。經(jīng)過文化,東漢初期,不僅國內(nèi)安定、百姓樂業(yè),同時也為我國古代的又一個文化高峰的到來打下了基礎(chǔ)。
西漢武盛,東漢文昌。張衡的地動儀、渾天儀、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shù)、甚至今天還在用的算盤,等等,這些無不是東漢時期所發(fā)明。就連著名的魏晉風流,我想,這也許也有承東漢之流韻的原因吧。
王夫子如是說:“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何也?前而高帝,后而唐、宋,皆未有如光武之世,胥天下以稱兵,數(shù)盈千萬者也。通其意,思其變,函之以量,貞之以理,豈易言哉!豈易言哉!”
往昔萬乘尊,今日丘中骨。
如今,大漢早已不存,斯處,惟有一掊黃土憑寄。
蒼柏生古意,紫氣蘊深邃。走進原陵,一派肅穆,就這樣跌宕而來,彌漫環(huán)繞,久而不去。
初到園內(nèi),聞聽四絕。
一絕為“帝王 選陵”。古代帝王 選陵多選背山面河之勢,以彰襟懷博大,而劉秀卻一反常規(guī),埋葬于邙山之陰的黃河岸邊,呈枕河蹬山之勢。二絕為“一園千柏”。如今,園內(nèi)1400余柏樹拔地通天,肅穆彌漫,和著濃重的歷史,這里成了絕佳的懷古之境。三絕為“柏樹杏質(zhì),喬木佳品”。原陵內(nèi)的古柏為國內(nèi)少有的喬木樹種,其色金黃,質(zhì)堅性柔,百姓稱之“血柏”。金黃預(yù)示著皇家,質(zhì)堅性柔又頗具劉秀的特質(zhì),因此,當?shù)匕傩照f,這里的柏樹通靈,浸染了皇帝血脈。四絕為“漢陵曉煙”。陽雨時節(jié),每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xiàn),古柏間紫煙彌漫,恍若仙境。
四絕之外,還有兩奇。
一奇為聽。陵內(nèi)有一碑,碑上有一園孔,耳附之,竟可聞黃河濤聲綿綿。如今,園孔早已锃明發(fā)亮,供人試驗。二奇為拍。陵西有一柏,人稱“鳥柏”,人立其下拊掌,竟可聞聽鳥兒啁啾,如此之果,怎不神奇。
舉目處。
光武陵,壯哉!
陵呈夯土丘狀,高約17.8米,周長約487米,形制為古洛帝王寢陵之最巨者。
陵內(nèi)西側(cè)為祠院,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帝殿等組成,面積約二萬平方米。祠院東側(cè)豎立有宋、元、明、清、民國時巨碑五通,以記修事。陵前巨碑一通,立于乾隆五十六年,上書:“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以昭后人。
洛陽,自古帝王家。迄今,有近百位帝王長眠于古洛。不過,今天如光武陵形制的陵園卻沒有第二個。何以如此?我想,這不是因為別的,只因光武之偉!
大河長影,西風殘照。
今日,站立原陵,一切均已遠去,靜默間,惟聽這黃河的不滅長鳴,與之相伴,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