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林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南七公里的關林鎮(zhèn),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冢”合祀的古代經(jīng)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畝,現(xiàn)存明清殿宇廊廡150余間。后院還建有一清代石龍碑亭。
景點簡介
關羽墓前植有古柏千株,故稱關林。關羽一生,以忠義和勇猛見稱。從三國到隋,人們把他視為蓋世英雄。而到隋朝以后則把關公作為神靈頂禮膜拜。 關林廟正門為五開間三門道,朱漆大門鑲有81個金黃乳釘,享有中國帝王的尊貴品級。殿宇蓋顯高聳、飛翅凌空、氣勢崢嶸。廳中塑有關羽頭戴12冕旒王冠、身著龍袍的坐像。關羽身旁有捧大印的兒子關平和持刀的周倉立像。后邊的二殿即武殿。在其兩翼有“張飛殿”“五虎殿”被稱為陪殿。三殿即春秋殿,廳內(nèi)有關公秉蠟看“春秋”的坐像及臥像。四周有關公戰(zhàn)呂布、鎮(zhèn)荊州、戰(zhàn)長沙的彩飾畫。關林后院還建有一清代石龍碑亭。它是神化關羽的又一見證。在亭碑上額刻篆收“勒封碑記”。碑面書寫:“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
舞樓(又稱千秋鑒樓)、大門、儀門、拜殿、大殿、二殿、三殿、奉敕碑亭、關冢,構成了關林巍峨宏大的建筑格局。其主體建筑上的龍首之多,為中原之最。建于康熙年代的奉敕碑亭,結構端莊,八角亭彩飾華繁、木雕精美,全為木榫勾結,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
關冢始于漢末,如今綠草如蓋,高峻出塵,雖江山已改,而元冢依然!瓣P林翠柏”是“洛陽八小景”之一,古柏千章,蔥蘢回合,每當大雨急住乍晴之時,云氣如煙,似裊裊香篆,悠悠繞冢流走,奇幻之景,令人拍案稱奇。千百年來,關羽作為忠義化身、道德榜樣受到了民眾的普遍敬仰。他的“忠義仁勇”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由此形成的“關公信仰”這一特殊文化現(xiàn)象,已成為溝通海內(nèi)外華人、親情的橋梁和紐帶。
冢前的石墓門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額題“鐘靈處”。墓門兩側刻有“神游上苑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的對聯(lián),表達了人們對關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門上留有兩個投幣用的小孔,左為祈求平安,右為求財。信眾們在此拜過關公之后將硬幣分別投入孔內(nèi),若聽到當啷之聲,意為心到神知,會得到關公的庇護。
景點故事
1780余年來,關林因厚葬關羽首級而名聞天下。這里峻宇連甍,古柏森然,淄素入廟,視為嚴宮,形成了濃厚的關公文化氛圍。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成占地200余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余間、規(guī)模宏遠的朝拜關公圣域。兀立于廣場上的“千秋鑒”樓,為舊時“燈影鑼鼓話興亡”的所在;分立于大門兩側的明代石獅,赳赳而踞,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極富封建意味的大門鑲嵌著81顆金色門釘,體現(xiàn)了關林的崇高地位和關羽的身后榮耀;立于儀門左右重達3000余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400余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威揚六合”匾額為慈禧太后御筆,端莊厚重,彌足珍貴;連接儀門和拜殿的石獅御道為海內(nèi)外關廟所獨有,甬柱頂?shù)袷{104尊,百獅百態(tài),圓潤生動,毫無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順治五年謚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帝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碑亭八卦攢尖歇山頂上列脊13條,亭蓋坡面覆綠色琉璃筒瓦,瓦頭雕龍,雄獅、寶瓶、仙人沿脊,這在清代亭式建筑中是少見的。碑亭結構十分復雜,拱昂上下連結,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了一座密檐式亭蓋。整座碑亭無一顆鐵釘,均為木榫構結,構筑奇巧,造型典麗,盡顯鬼斧神工之妙,雖歷經(jīng)了300余年的風雨仍巍然屹立,充分顯示了民間藝術家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亭內(nèi)立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碑,碑陽屢有變化,碑陰刻有康熙五年董篤行撰寫的關羽生平事跡及封號建廟等情況。我們看到的這通碑文應是不早于道光八年磨石重刻的碑文:清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乾隆三十三年,謚封“靈佑”,廟碑已磨石重刻。嘉慶十八年追封“仁勇”,廟碑再次磨石重刻。道光八年謚封“威顯”,則應是此刻我們看到的這通碑文。通過這方敕封碑反映了歷代帝王對關羽至高無上的尊奉和對關林崇祀不斷的歷史,同時也證明了關林在海內(nèi)外數(shù)千座關廟中的領袖廟宇地位。
每年9月29日在這里舉辦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屆時,海外關廟人士和宗親組織云集關林,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關林成為海內(nèi)外華人謁拜的圣域,也是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相關內(nèi)容
根據(jù)陳壽《三國志·武帝記》“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意思是說,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到洛陽,孫權襲擊關羽,并擒殺關羽,將其首級傳與曹操。關羽字云長,東漢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東解梁常平里(今山西運城常平村),19歲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并跟隨劉備轉戰(zhàn)南北,為匡復漢室立下汗馬功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fā)起襄陽戰(zhàn)役,斬龐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孫權棄信義背叛孫劉聯(lián)盟,出兵偷襲荊州,關羽功虧一簣,退走麥城,突圍時在當陽西北臨沮被孫權部將潘璋、呂蒙虜獲殺害,大義歸天。孫權恐劉備起兵尋仇,便將關羽首級連夜獻給當時在洛陽的曹操,企圖嫁禍于他。曹操識破孫權計謀,敬重關公忠義,刻沉香木續(xù)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于關林。
主要景點
洛陽石刻藝術館是中國專題性博物館,位于關林廟內(nèi)。1981年對外開放,該館專門收藏洛陽歷年來出土的石刻文物,有藏品近千件,其中一級品25件,二級品332件。有兩個基本陳列室,共展出石刻513件。
1955年在洛陽孫旗屯出土的一對東漢石辟邪,高109厘米,長166厘米,頸背部陰刻隸書“緱氏蒿聚成奴作”七字。
1970年出土于隋唐東都宮城遺址的隋代石獅,高96厘米,在頸部和胸部雕成寬厚的隆起,上面規(guī)律地淺刻出圖案化螺旋形毛卷。
唐東都上陽宮的瀉水蟾蜍及宋元七年的泗州大圣像等,都是少有的石刻珍品。
解放前夕在洛陽城北2公里邙山半坡一座俗稱“青菜!钡哪箖(nèi)盜出、1961年由洛陽博物館收藏、現(xiàn)存洛陽石刻藝術館的北魏孝文帝第四子元懌墓志,高95厘米、長寬各99厘米、32行,每行32個字,正書,是北魏墓志中的最大者。
游覽指引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qū)關林鎮(zhèn)。
從洛陽火車站乘55路公交車可直達關林廟。 另58,69,15,39,81路公交車可直達關林廟!
2009年3月1日起,關林廟門票由原來的30元漲至40元。
開放時間:7:50——18:30(全年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