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惠安縣簡介

    2022-03-31    泉州   

    惠安縣(古屬泉州府惠安縣)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縣,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惠安縣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東北部介于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東臨臺灣海峽,地理坐標為北緯24°49′-25°15′,東經118°38′-119°05′。轄境東北連泉州灣,西接洛江區(qū),北鄰泉港區(qū),南隔泉州灣與晉江市相望?偯娣e646.7平方公里,年末戶籍人口953,805人(2009年),常住人口94.60萬人(2009年)。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回、畬、蒙古等民族;莅部h,是閩南著名僑鄉(xiāng)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素有“海濱鄒魯”、“雕藝之鄉(xiāng)”、“建筑之鄉(xiāng)”、“漁業(yè)強縣”、“食品工業(yè)強縣”之美譽。全縣陸域總面積含泉州臺商投資區(qū)共720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833平方千米。

    全縣轄15個鎮(zhèn)、1個民族鄉(xiāng)(百崎回族鄉(xiāng)),縣政府駐螺城鎮(zhèn);莅部h以惠安女獨特民俗及石雕而聞名?h境內北宋洛陽橋、明代崇武城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3月,入選“2021中國放心食品百佳縣市”榜單。4月,?入選2021(第二屆)《中國文化百強縣》。

    惠安縣

    建制沿革

    漢屬會稽。唐屬武榮州,開元八年(720年)屬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鄉(xiāng)十六里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稱惠安。首任知縣崔知節(jié)。相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縣治,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之墳于縣東南的青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稱螺城,簡稱“螺”。置縣時,設崇武、崇善、城山3個鄉(xiāng),下轄太康、守節(jié)、禮興、民安、平康、歸化、祥符、尊賢、崇德、民蘇等16個里,共66個鋪 。

    慶歷八年(1048年)改為18個里,仍以3個鄉(xiāng)管轄。元代元貞(1295:1297年)年間,改為文質、行滿、忠恕、信義4個鄉(xiāng),仍轄18個里(其中文質鄉(xiāng)4個里、行滿鄉(xiāng)5個里、忠恕鄉(xiāng)4個里、信義鄉(xiāng)5個里);下轄35都,合城區(qū)在坊共36都。明沿元制。至嘉靖(1522:1566年)年間因倭寇劫掠和兵、疫連年,戶口減耗,有些都隨宜合并,縮減為30個都(含在坊),下轄80圖;每圖10甲。清初“遷界”,瀕海居民移入內地,東南地區(qū)的圖、甲十減六七。康熙二年(1663年)改里為鋪,全縣設68鋪(其中縣治內8鋪)。

    民國初廢“府”設“道”,惠安縣隸屬廈門道。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各縣公署改為縣政府,惠安縣直隸福建省政府。

    民國22年(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4省,惠安縣隸屬“興泉省”;同年 “閩變”失敗后,南安縣仍直屬福建省政府,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區(qū)署在同安)。

    民國23年(1935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qū)(區(qū)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

    1949年8月23日惠安縣解放,9月5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于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9月改屬晉江區(qū)專員公署。1955年隸屬晉江專區(qū)(1971年改稱晉江地區(qū);1985年“地改市”,改稱泉州市)。

    1996年惠安縣北部的七個鎮(zhèn)(山腰鎮(zhèn)、南埔鎮(zhèn)、界山鎮(zhèn)、后龍鎮(zhèn)、峰尾鎮(zhèn)、前黃鎮(zhèn)、涂嶺鎮(zhèn))劃出成立肖厝管委會,2000年成立泉港區(qū);

    1997年,惠安縣面積972.9平方公里,人口119萬,轄17鎮(zhèn)2鄉(xiāng):螺城鎮(zhèn)、崇武鎮(zhèn)、東嶺鎮(zhèn)、東園鎮(zhèn)、黃塘鎮(zhèn)、凈峰鎮(zhèn)、螺陽鎮(zhèn)、洛陽鎮(zhèn)、山霞鎮(zhèn)、涂寨鎮(zhèn)、輞川鎮(zhèn)、張坂鎮(zhèn)、南埔鎮(zhèn)、后龍鎮(zhèn)、山腰鎮(zhèn)、涂嶺鎮(zhèn)、埭港鎮(zhèn)、百崎回族鄉(xiāng)、小岞鄉(xiāng),縣政府駐螺城鎮(zhèn)。

    2000年,惠安縣析置泉港區(qū)(縣級)。將惠安縣的山腰鎮(zhèn)、后龍鎮(zhèn)、南埔鎮(zhèn)、涂嶺鎮(zhèn)、埭港鎮(zhèn)劃歸泉州市泉港區(qū)管轄。2000年,撤銷小岞鄉(xiāng),設立小岞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后,惠安縣轄15個鎮(zhèn)、1個民族鄉(xiāng)。

    2009年,惠安縣轄螺城、螺陽、黃塘、紫山、洛陽、東園、張坂、崇武、山霞、涂寨、東嶺、東橋、凈峰、小岞、輞川15個鎮(zhèn)和百崎回族鄉(xiāng)。

    2010年6月,洛陽鎮(zhèn)、東園鎮(zhèn)、張坂鎮(zhèn)、百崎回族鄉(xiāng)及惠南工業(yè)園區(qū)一起委托泉州臺商投資區(qū)管理;莅部h轄螺城、螺陽、黃塘、紫山、崇武、山霞、涂寨、東嶺、東橋、凈峰、小岞、輞川12個鎮(zhèn),共11個社區(qū),206個行政村。

    2010年03月08日,惠安南部的張坂鎮(zhèn)、東園鎮(zhèn)、洛陽鎮(zhèn)、百崎回族鄉(xiāng)劃出惠安,惠安的行政管轄區(qū)也由1996年前的23個鄉(xiāng)鎮(zhèn)變?yōu)?2個:螺城鎮(zhèn)、螺陽鎮(zhèn)、黃塘鎮(zhèn)、紫山鎮(zhèn)、崇武鎮(zhèn)、山霞鎮(zhèn)、涂寨鎮(zhèn)、東嶺鎮(zhèn)、東橋鎮(zhèn)、凈峰鎮(zhèn)、小岞鎮(zhèn)、輞川鎮(zhèn)。

    行政區(qū)劃

    截至 2014 年底,惠安縣轄12個鎮(zhèn),分別是:螺城鎮(zhèn)、崇武鎮(zhèn)、東嶺鎮(zhèn)、輞川鎮(zhèn)、涂寨鎮(zhèn)、螺陽鎮(zhèn)、黃塘鎮(zhèn)、山霞鎮(zhèn)、凈峰鎮(zhèn)、東橋鎮(zhèn)、紫山鎮(zhèn)、小岞鎮(zhèn)。u200e共11個社區(qū)、218個行政村。

    自然環(huán)境

    地勢地貌

    惠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層狀傾斜,以丘陵臺地為主。最高山峰為大霧山,主峰海拔789米。溪河短淺,多獨流入海。陸域東西寬42公里,南北長37公里。山地面積48萬畝,耕地面積30萬畝,10米等深線淺海面積40萬畝,灘涂面積11萬畝,海岸線長141公里。

    氣候特征

    惠安瀕臨臺灣海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到21攝氏度之間,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降水量約在1000毫米左右,夏長冬短;莅部h氣候有4個基本特征:氣溫高、光熱豐富、降水充沛、季風氣候顯著。

    人口

    根據(jù)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全縣總人口897381人,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畬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其中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螺城鎮(zhèn)90319、螺陽鎮(zhèn)77007、黃塘鎮(zhèn)33630、紫山鎮(zhèn)30888、、崇武鎮(zhèn)82826、山霞鎮(zhèn)45402、涂寨鎮(zhèn)74330、東嶺鎮(zhèn)51181、東橋鎮(zhèn)54107、凈峰鎮(zhèn)57196、小岞鎮(zhèn)27741、輞川鎮(zhèn)66938。2003年末,總戶數(shù)242052戶,總人口921794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129396人。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人):螺城鎮(zhèn) 84840、螺陽鎮(zhèn) 78854、黃塘鎮(zhèn) 39898、紫山鎮(zhèn) 35038、、崇武鎮(zhèn) 81093、山霞鎮(zhèn) 50635、涂寨鎮(zhèn) 87090、東嶺鎮(zhèn) 61569、東橋鎮(zhèn) 64057、凈峰鎮(zhèn) 66399、小岞鎮(zhèn) 31297、輞川鎮(zhèn) 72547。

    資源

    區(qū)位:惠安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qū)中部,東臨臺灣海峽,距離臺灣島97海里,毗鄰泉州中心城市,居于國道324線中心點、海峽西岸經濟區(qū)的中樞點,還位居上海至廣州海上運輸路線的中間位置,距廈門港80海里、福州港90海里,受廈門和福州兩個方向輻射,在加強閩臺經貿文化合作上地位突出,是大陸離臺灣中部最近的地區(qū)之一,是為海峽西岸東南沿海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港口:惠安擁有長達200多公里的海岸線,自北向南擁有湄洲灣、大港灣、泉州灣,有凈峰斗尾港、崇武港、秀涂港和輞川港等天然良港,凈峰斗尾港地處惠安東海岸,可建30萬噸級碼頭泊位10多個,長年不淤不凍、深水岸線長、水域面積寬、工程水質好、環(huán)境容量大,是中國國內罕見、國際少有的深水良港,被交通部規(guī)劃為中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崇武港是國家中心漁港。還有“南方北戴河”、“八閩第一金灘”的半月灣、青山灣、凈峰惠女灣競秀爭艷,崇武海岸則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

    產業(yè):惠安素以“漁業(yè)強縣”、“建筑之鄉(xiāng)”、“雕藝之鄉(xiāng)”著稱于世,惠安已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石雕石材、食品飲料、鞋服包袋、五金機械、建筑裝飾等五大主導產業(yè),以及船舶修造、石化化工、裝備制造、光電信息和旅游業(yè)等新興產業(yè)。

    僑臺:惠安旅居海外僑胞68多萬人,臺灣漢族同胞中也有70多萬人祖籍惠安。他們造福桑梓,踴躍參加家鄉(xiāng)建設,構成了惠安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的新優(yōu)勢;莅步ㄓ悬S塘臺商創(chuàng)業(yè)基地、綠谷臺商高科技產業(yè)基地、是福建,乃至中國重要的臺商投資基地之一。

    人文:惠安素有“海濱鄒魯”之美稱,擁有“中國魅力鄉(xiāng)土民風名鎮(zhèn)”和“全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是國學大師辜鴻銘的故鄉(xiāng),也是《康定情歌》的采編者吳文季的故鄉(xiāng)。這里有中國唯一穿著奇特服飾的漢族女性群體,也有南派石雕之都的美譽;莅才、惠安雕藝是國家民族民間保護工程,也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濟概況

    概況

    改革開放前,惠安是個典型的農業(yè)縣,地瓜是群眾果腹的主要農產品,被稱為“地瓜縣”。改革開放后,惠安人憑精巧的雕藝,石雕石材業(yè)成為當?shù)孛撠氈赂坏奶厣a業(y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惠泉啤酒、達利食品等異軍突起,食品飲料業(yè)成為新興產業(yè)。

    農業(yè)

    唐代,生活于境內的先民開始圍墾灘地,筑埭作畦。宋初,人們根據(jù)這里的山川和土壤特點,引進安南占城稻為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種植。明萬歷年間,從呂宋引進甘薯,廣為栽種;爾后,幾經實踐摸索,更新品種,提純復壯,于縣內沿海、山區(qū)普遍插植,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口糧,惠安素以“甘薯縣”之稱而聞名海內外。

    民國時期,由于耕地瘠薄、水利缺修,耕作技術落后,致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縣森林面積4.5萬畝,覆蓋率僅2%,水土流失面積達70%。農田耕作層淺,土壤含沙量大,磷鉀缺乏,酸性偏重,地力衰退。耕地面積50.78萬畝,總播種面積770299畝,復種指數(shù)151.6%。糧食占用耕地面積376464畝,糧食總產量58937.2噸,年畝產量156.5公斤,農業(yè)總產值2116萬元。

    20世紀50年代初,惠安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并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全黨全民重視農業(yè),大辦農業(yè)。貫徹農業(yè)“八字憲法”,治山治水,保持水土,開墾荒地,圍海造田,平整土地;改革耕作制度,旱地改水田,單季改雙季,一熟改三熟;重新安排山、水、林、路、田,改善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條件;實行科學種田,推廣先進技術,普及良種,優(yōu)化施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推行農業(yè)生產責任制。調整農業(yè)生產結構,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面發(fā)展。

    1989年,全縣耕地面積393794畝,總播種面積921168畝,復種指數(shù)233.92%;糧食占用耕地面積241620畝,糧食總產量149691噸,糧食復種指數(shù)276.7%,年畝產620公斤。農業(yè)總產值6.219億元,其中農業(yè)產值1.38億元。

    工業(yè)

    古代,惠安就有手工冶鐵、燒陶、制鹽、織布等行業(yè)。至宋代,制鹽業(yè)已達相當規(guī)模。

    民國時期,境內手工業(yè)逐步復蘇,特別是陶瓷、磚瓦、打鐵等行業(yè)遍布城鄉(xiāng)。同時,皂燭、紡織、印刷等工業(yè)亦開始起步發(fā)展。至1949年,全縣工業(yè)總產值461萬元,占工農業(yè)總產值的8.81%。

    惠安工業(yè)不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后,以食品工業(yè)為主體的工業(yè)體系初步形成。1953年工業(yè)產值比1949年增加1.6倍,達到1216萬元。1954年,對私營企業(y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組建國營企業(yè)、集體企業(yè)或公私合營企業(yè)。1955年,工業(yè)企業(yè)由1954年的3320家縮減為1627家,工業(yè)總產值1377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yè)145家,產值411萬元,占總產值的29.85%。1958年完成對私人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后,全縣工業(yè)企業(yè)144家,總產值2475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yè)31家,工業(yè)產值1178萬元,占總產值的47.6%!按筌S進”時期,盲目改變所有制結構,造成經濟失調,工業(yè)產值波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經濟恢復,工業(yè)發(fā)展加快,特別是全民所有制工業(yè)產值穩(wěn)步上升。1965年全縣工業(yè)企業(yè)138家,總產值2034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33家,產值1329萬元,占總產值的65.34%;集體所有制105家,產值705萬元,占總產值的34.66%。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工業(yè)生產步履維艱,產值雖有所增長,但幅度很小。特別是國營工業(yè)企業(yè)生產效益偏低現(xiàn)象明顯,占全部工農業(yè)總產值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而集體工業(yè)企業(yè)的產值比重則有所上升。1971年,集體工業(yè)產值突破千萬元,達到1075.5萬元,國營和集體工業(yè)產值比例為2.3∶1;1977年下降至1.4∶1。是年輕重工業(yè)產值比例為5.3∶1。1978年,全縣工業(yè)總產值7359萬元,占工農業(yè)總產值的38.97%。

    1951年,縣城僅有一家火力發(fā)電廠,1958年興建第一座水電站。至1989年,全縣有水電站27座,總裝機34臺,容量6094千瓦。加上電網(wǎng)供電,年供電量1億千瓦時,形成較完整的發(fā)、供、用電體系。

    改革開放以后,全縣工業(yè)生產迅速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涌現(xiàn)出石板材、石雕、瓊脂、啤酒等一大批名特優(yōu)產品。形成以食品工業(yè)為主體,包括紡織、機械、化工、建材、印刷等的工業(yè)體系,所有制結構呈現(xiàn)出國營、集體、個體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共同發(fā)展的格局。1984年工業(yè)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0363萬元。

    1989年,全縣工業(yè)企業(yè)3001家,其中鄉(xiāng)以上工業(yè)企業(yè)218家,村及村以下工業(yè)、企業(yè)2783家;工業(yè)總產值37480萬元,比1978年增加4.1倍,占全縣工農業(yè)總產值的53.22%;輕重工業(yè)產值比例為3.2∶1。

    工業(yè)園區(qū)

    城南工業(yè)區(qū)、 城北工業(yè)區(qū)、惠東工業(yè)區(qū)、黃塘臺商創(chuàng)業(yè)基地、綠谷臺商高科技產業(yè)基地、泉惠石化園區(qū)、城關科工貿中心區(qū)、崇武沿海對臺經貿旅游區(qū)、斗尾港臨海工業(yè)區(qū)

    石雕

    惠安的石雕工藝,源自中原。東晉至隋唐,中原人口的遷入,帶來石雕技藝,出現(xiàn)諸如林祿、王潮等墓葬的石雕品。兩宋至明初,境內由于眾多石橋的架設,巨塔、“浮屠之宮”的興建,大型石佛的雕鑿和石城垣的修建,惠安石雕人才輩出,石雕技藝不斷提高。從所遺存的石人、石獸為主的實物看,初始造型簡單,還保留著北方質樸粗獷的風格。至明代中后期以及清初,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各類源自佛教,以獅子和龍柱作為主要裝飾的石雕品遍布境內。是時,惠安出現(xiàn)如李周的石雕巨匠,把繪畫藝術運用于石雕工藝,石雕藝術出現(xiàn)劃時代的轉變,其造型日漸繁復,風格由質樸粗獷趨向精雕細琢,并開始注意線條結構和形態(tài)神韻之美。清末民初,得傳于李姓而又加以發(fā)展的五峰蔣姓石雕藝匠,走出家門,在福州、廈門乃至海外等地開設石店,產品出口,盛極一時;他們還參加臺灣公用(包括寺廟)和民用建筑物的建設,以及國內大型陵園石件的雕制,奇葩怒放、佳作紛呈,最終形成柔美、婉麗的南派風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惠安藝匠先后參加國內許多大型建設和紀念性碑塔、陵園的石雕件加工與安裝;并在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下,組織創(chuàng)辦許多石雕企業(yè),石雕工匠隊伍迅速壯大,名匠輩出,新工藝迅速發(fā)展,石雕品類日益繁多;莅彩駨S自建廠數(shù)十年來,培養(yǎng)和造就一大批石雕藝匠和能人;在改革開放年代,抓住機遇,大顯身手,藝匠紛紛“下!鞭k廠建業(yè),為振興惠安石雕事業(yè)作出貢獻。

    惠安的石雕作品,遍及除青海、寧夏之外的全國各地;產品還遠銷香港、東南亞、日本、歐美等19個國家和地區(qū),倍受歡迎。據(jù)統(tǒng)計,全縣1989年總產值近5000萬元,出口交貨值達3280多萬元。

    商業(yè)

    惠安商業(yè)集市的形成,可追溯至明代以前。集市上主要為小商小販,經營海產干制品、京果、棉布、油脂、糖、大豆、糧谷、干菜、藥、茶等南北貨。邑內僅典當鋪行業(yè)就有7家。崇武、洛陽、輞川、峰尾、東園等鄉(xiāng)鎮(zhèn)集市經營進出口貨物的大商行不亞于城關。

    民國時期,惠安匪患頻仍,商業(yè)受害尤烈。民國18年(1929年)6月6日,匪首汪柴水率300多名匪徒攻破城門,益成、義記等19家大商行被洗劫;陳添、林情等13個富商被綁架勒索巨款;約有200多家商店的涂寨街同時被洗劫一空,一時間大小商戶紛紛倒閉。抗日戰(zhàn)爭時期,海上被封鎖,公路奉命自毀,僑匯中斷,境內百業(yè)蕭條?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發(fā)動內戰(zhàn),通貨膨脹,商業(yè)不景氣,市場冷落,民不聊生。

    1949年9月6日,惠安縣人民政府設立工商科,作為商業(yè)行政管理機構,建立和發(fā)展國營商業(yè)和合作社商業(yè),開展對私營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并進行登記和行業(yè)調整,逐步形成以國營為主導、國營集體、私營三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商業(yè)體系。1953年商業(yè)機構和體制發(fā)生變化,購銷業(yè)務迅速發(fā)展。至1957年市場上的國營、合作社商業(yè)比重占57.17%。1958年國營和合作社商業(yè)大合作,公私合營商店、合作商店及個體商業(yè)逐步過渡為國營商業(yè)。1959~1961年發(fā)生自然災害期間,物資匱乏,市場供應緊張。1962年初,國營商業(yè)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恢復集體商業(yè),開放集市貿易,實行獎售收購、對流貿易,市場貿易狀況逐步好轉。至1965年,國民經濟全面好轉,市場活躍,物價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yè)機構網(wǎng)點大精簡、大合并,集市貿易被關閉,商品流通渠道單一,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使得已經緩和的市場供應又日益困難。1976年,商品緊缺,連肥皂、火柴、鍋、碗等日常用品都供不應求。

    1979年起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和改革開放政策。商業(yè)部門在大力發(fā)展國營商業(yè)的同時,扶持集體、個體商業(yè),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和減少環(huán)節(jié)的“三多一少”流通體制,促使城鄉(xiāng)購買力逐步提高,社會商業(yè)商品購銷額穩(wěn)步增長。1989年,全縣社會商業(yè)商品購進總額1.32億元,其中國營商業(yè)購進額7368萬元,供銷社購進額2628萬元,其他商業(yè)購進額3222萬元;銷售總額4.04億元,其中國營商業(yè)銷售額1.33億元,供銷社銷售額6571萬元,其他商業(yè)銷售額2.06億元。

    社會事業(yè)

    概況

    惠安縣素有“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之風。自北宋置縣始,就設有縣學——明倫堂,以經史課士。宋末,境內已有螺山的“龍山書院”、登科山的“科山書院”等講學授業(yè)的地方。明清時代,又有義塾、私塾、家塾、社學和書院等。時,惠安諸鄉(xiāng)先后設置社學21所。社學、義塾興起,民間子弟識字學文化的機會增多。由于學風興盛,惠安自唐至清中式進士達172名,明清兩代中舉人536名。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惠安縣第一所公立小學——惠安官立學堂(今惠安縣實驗小學前身)創(chuàng)立。翌年,在縣城基督教堂設立私立時化小學。

    民國初年,私塾、學塾因受限制和轉化,逐漸減少,而小學開辦逐漸增多。是時,既有公立小學,又有僑胞、鄉(xiāng)紳和教會辦的私立小學。至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全縣公立私立小學增加到172所。后因戰(zhàn)爭,至1949年,全縣小學減少到132所,教職員工723人,在學學生2030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僅26.28%。

    民國5年(1916年)惠安縣立中學創(chuàng)辦(即今惠安第一中學),小學畢業(yè)生得以在縣內繼續(xù)升學。學制3年。民國29年,縣內有公立、私立中學各1所;1949年,境內有普通中學4所(含省立水產職業(yè)學校),教職員工113人,在學學生1609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惠安教育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1952年開始改革舊教育制度,對私立學校進行整頓,改私立為公立,確立教育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是年夏,小學增至218所。1958年,確定“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但由于受“大躍進”的影響,辦學一哄而起,不僅有中學8所、小學423所,而且各社隊也辦起35所農業(yè)中學之類的職業(yè)學校。由于片面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師資和管理跟不上,教育質量下降。

    20世紀60年代初,貫徹《中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建立正常教學秩序,加強“雙基”(基礎知識、基本訓練)教學。1963年,推行“兩種教育制度”,以全日制學校為主,發(fā)展耕讀小學,解決貧下中農子女入學問題,防止出現(xiàn)新文盲。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小學校先后“停課鬧革命”。1968~1969年,學校陸續(xù)“復課鬧革命”,按照毛澤東“五七”指示,建立學農、學工基地,以“階級斗爭”、“大批判”為主要教學內容,大搞“開門辦學”,分散設點,盲目提出“初中不出大隊,高中不出公社”口號。1971年,全縣中學竟達101所(其中完中14校),辦學力量分散,教學質量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jù)“以條件定發(fā)展速度,定辦學規(guī)模,定實現(xiàn)期限”的原則,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健全學校規(guī)章制度,開展教學改革,開辟第二課程,推廣電化教學。自1980年始,職業(yè)、專業(yè)技術教育再度在全縣范圍內迅速發(fā)展。1983年,全縣基本普及小學教育。1987年基本實現(xiàn)無文盲縣。至1989年,全縣有小學362所,在學學生122812人,教職員工5540人;中學26所,附中26所,在學學生25921人,教職工2198人;職業(yè)學校(包括普通中學附設職業(yè)班)53班,在學學生2449人。大、中專統(tǒng)一招生后,惠安每年為國家輸送300~400人,有的年份多達500人。

    學校

    中專:惠安職業(yè)中專學校、惠安開成職業(yè)中專學校、惠安高新中等專業(yè)學校、惠安經貿學校

    中學:惠安一中*、惠安二中*、惠安三中*、惠安第四中學*、青山中學、荷山中學*、黃塘中學、巖峰中學、東周中學、獺江中學、濱江中學、輞川中學*、螺城中學、、梅峰中學、蒼湖中學、五峰中學、山霞中學、凈峰中學、小岞中學、后西中學、尾山中學、美仁中學、上坂中學、錦水中學、工農中學、松林中學、崇武中學*、文筆中學、吹樓中學、大吳中學、東橋中學、襄惠中學、東山中學、候卿中學、蓮山中學、許厝中學、瑞東中學、科山中學、嘉惠中學*、延壽中學、乍港中學、伙成中學、溪東附中、高級中學*、廣海中學*、螺光中學、惠安綜合

    帶 * 號為高中或帶有高中的中學

    交通

    國道324線惠安路段及復線、泉州沿海大通道惠安路段即省道201線、沈海高速公路惠安路段、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線惠安路段、福廈鐵路惠安路段、漳泉肖鐵路惠安路段、沿海通港公路、惠崇、惠黃、涂斗、玉輞線崇武環(huán)島路、城西大道及通鄉(xiāng)鎮(zhèn)高等級公路、縣際過境公路。

    歷史文化

    風俗

    惠安風俗,含歲時節(jié)日、衣食住行、婚喪喜慶、行業(yè)習俗、信仰崇拜、禮儀風尚等等,是經過千百年來古越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華僑長期交融,嬗變而逐漸形成的,頗具閩南僑鄉(xiāng)特色的民俗風情,顯得古樸淳厚,而又五彩繽紛。

    考古發(fā)現(xiàn),惠安先民屬閩越族,人們?yōu)I海而居,資食于海,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

    入宋之后,惠安置縣,民俗簡樸,“有太古遺風”。元末,蒙古族人入惠定居。明初,阿拉伯人始由泉州移居境內白崎等地。他們帶來自己的信仰和風俗。明代中后期,籍人陸續(xù)遠渡重洋,遍居東南亞諸島國,本土民俗逐漸滲透到僑居國。因此,惠安民俗,不僅沿海與山區(qū),城鎮(zhèn)與農村都有各自奇異的色彩,而且民間崇鬼神、信巫卜也是普遍的。民國25年(1936年),國民政府強制推行“新生活”運動,民國自發(fā)倡議移風易俗,但均未有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深入發(fā)展,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破舊俗,立新風,社會風俗逐漸趨向文明進步。

    文物

    早在新石器時代,惠安就已經有人類在此聚居、生息、開發(fā),境內崇武大岞山和東園音樓山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遺址得到證明。1987年涂嶺蟻山又發(fā)現(xiàn)商周時期文化遺址。在張坂、東園海濱均發(fā)現(xiàn)與人類出現(xiàn)時有著密切相關的更新世時期的象化石和鹿化石。

    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惠安始有史可查。這時期古墓葬較多,且多數(shù)為地下磚室券頂墓,隨葬品也較豐厚。至今還有多座名人墓,如晉招遠將軍、晉安郡王林祿墓,唐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jié)度使王潮墓,唐戶部大司徒吳仁祿墓等。這時期還建不少寺觀,并開始生產陶瓷器。

    宋元時期,境內陶瓷業(yè)發(fā)展很快,冶鐵業(yè)隨之興起。由于經濟繁榮,大建橋梁,據(jù)清修《惠安縣志》記載,宋建17座,元建4座,都為石構平梁橋,這是惠安勞動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結晶。

    明代,福建沿海包括惠安在內屢遭倭寇的侵擾,為了鞏固海防,先后筑起崇武、蓮城、東山、浮山、峰尾、輞川海濱6城和惠安縣城,煙墩23座,形成比較完整的防御設施。今天這些古城都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清及近代,境內留下不少人民反帝、反封建、反殖民地化的遺跡和革命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共和人民政府重視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護工作?h里建立管理機構,實行保護法規(guī),撥出維護?睢M瑫r宣傳、組織廣大群眾共同保護文物。至1989年,全縣發(fā)現(xiàn)不可移動文物已近200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處,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55處。館藏文物近1000件。這些文物從一個側面反映惠安縣1000多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面貌。

    風景名勝

    崇武古城、凈峰蓮城衛(wèi)城、科山寺、科山森林公園、凈峰寺、凈峰惠女灣、平山寺、一片瓦寺、聚龍小鎮(zhèn)、中新花園、溪濱公園、凈峰龍山書院、中國雕藝城、山霞青山宮、 山霞青山灣、崇武半月灣、崇武西沙灣、小岞惠女民俗風情保護區(qū)、崇武赤湖海濱森林公園、崇武石雕博覽園、紫山筆架山、凈峰惠安女民俗風情、涂寨文筆峰、涂寨安固石亭、 輞川虎嶼巖景區(qū)、輞川侯卿古驛道、螺陽盤龍古驛道、螺陽沈厝民居群、螺陽靈山仙境、

    黃塘施瑯將軍陵園、螺陽王潮墓、大岞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音樓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走馬埭現(xiàn)代農業(yè)觀光園、凈峰金熊觀賞園、武功大夫第、西沙灣解放軍烈士廟、獺窟媽祖廟、龍山書院、玉嶺古寺

    全縣擁有國家4A級旅游區(qū)1個、國家工業(yè)旅游示范點1個、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2個、省級工業(yè)旅游示范點1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國際旅行社1家、國內旅行社4家、星級酒店7家,并有在建旅游度假村3個、4星級酒店1家、3星級酒店2家,初具產業(yè)規(guī)模。

    重點旅游景點

    惠安洛陽橋

    洛陽橋位于福建省惠安縣,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古稱“萬安橋”。古橋長360丈,寬1.5丈,系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有500於桿,橋上有25獸、46墩、81菩薩,還有附屬景點昭惠廟、義波祠和古井禪寺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這里還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令人神思遐往。

    惠安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安凈峰寺

    凈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凈峰鎮(zhèn),建成于唐咸通3(公元861 年),凈峰寺又名凈山、尖山、錢山,海拔97、5米。由觀音殿、李仙祠、文昌祠、三寶殿等組成系列建筑群體。弘一法師曾在此研究佛學。 凈峰寺就坐落在凈峰山上,是惠安縣數(shù)座唐建寺廟中唯一延續(xù)至今沒被廢沒的千年古剎,并于2013年11月05日經被評為3A級旅游景區(qū)。

    科山森林公園

    科山公園在惠安縣城西郊,原名登高山。北宋初盧瞻結廬讀書其上,后中舉登科,因名登科山,簡稱科山,與南、北的螺山、火山駢連而居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薈萃。方圓十里,晨鐘暮鼓,風景秀麗,是登高休閑、訪古探幽的良好去處。

    凈峰惠女灣

    惠女灣位于惠安縣惠東部凈峰鎮(zhèn)東海,沿凈峰上廳村海邊止湖街村海邊,總共有8多公里長的海岸線。一片寬闊鑲綴金黃的沙灘,蔚藍色的大海,深綠木麻黃的樹林,組成這片美麗的惠女灣。

    在凈峰惠女灣可以看到惠安女在海邊勞作的情景,我們可以在惠女灣聽海聲、看海浪、聞海味;等漲潮時踩在金黃色的沙灘,可以在這里來泡一次鹽澡,曬一次日沐浴;等退潮時,來惠女灣抓螃蟹,挖沙灘,堆海灘等一系列的活動。

    涂寨安固石亭

    惠安安固亭位于惠安縣涂寨鎮(zhèn)巖峰頂東山村,原為古道涼亭,建于北宋端拱年間(988-989),清光緒年間增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亭坐北朝南,面闊三間7.85米,進深三間8.7米,由16根粗大的方形石柱架成。

    輞川虎嶼巖景區(qū)

    輞川虎嶼巖景區(qū)位于惠安輞川鎮(zhèn)西部的坪埔、試劍和莊上三村的西北。有一座蔥郁秀麗、青翠挺拔、奇花異草遍山,景異洞奇,風光旖旎的虎嶼巖;Z巖景區(qū)山中奇石遍野,千姿百態(tài),有“金雞報曉”、“供果獻佛”、“ 石犬吠日”、“石豬出米”等怪石嶙峋、景觀各異的石叢。

    凈峰蓮城衛(wèi)城和靈山古寺

    凈峰蓮城衛(wèi)城,古稱黃崎城,坐落于惠安縣凈峰鎮(zhèn)城前村,蓮城衛(wèi)城城址周長520米,高2.7米,寬2.25米,在當時倭寇起到了保護的重要作用。城里南部有一古寺叫靈山古寺,凈峰靈山古寺,鐘靈毓秀。踞衛(wèi)城山岡,扼斗尾要塞。俯瞰東溟,風光如畫,口頭上大家都叫蓮城寺。每年觀音進香,凈峰惠安女盛裝打扮浩浩蕩蕩在街上踩街,吸引了很多愛好攝影的到來。

    崇武半月灣

    崇武半月灣,隸屬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zhèn),地處崇武鎮(zhèn)崇武灣北岸,與臺灣隔海相望,“古城三面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海之韻、沙之麗、石之趣、城之古和獨特的風俗民情構成崇武豐富而深邃的旅游內涵。崇武半月灣的金沙碧水,濤卷浪涌,海風習習,令人陶醉不已,岸邊,鬼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的雕刻藝術庫“魚龍窟"。

    紫山筆架山

    惠安紫山筆架山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處,海拔752.3米,是惠安的最高峰。山頂三峰相連,猶如筆架,山以此而得名。這里紅花遍野、新綠滿山、泉水淙淙、林濤陣陣,是一個休閑避暑勝地。筆架仙公寺傳說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是泉州仙公始祖。寺中兩根巨大的青龍石柱,氣勢磅礴,騰云駕霧,如擺脫羈絆飛向藍天;左邊是“仙公閣”,中間是“觀音殿”,右邊是“三寶殿”,三殿處于同一水平面,甚是壯觀。

    螺陽靈山仙境

    靈山仙境位于螺陽鎮(zhèn)錦東村坑內,與張坂鎮(zhèn)交界。景區(qū)怪石林立,風景秀麗。惠安縣志有“平山寺仲聲傳靈山”的記載。明末惠安知縣陳玉成“賜進士”,棄官出家,于靈山寺題下“孝泣幽明”四字。這里的“仙公祠”傳說更為神奇。

    山霞青山宮

    青山宮位于惠安縣東南沿海山霞鎮(zhèn)青山村,青山宮即“靈安王廟”,靈安尊王又稱青山公是為道教宮觀,青山王祖廟,供奉著五代人物神——張悃。它與湄洲島上的天妃宮、龍海的慈濟宮一起聞名遐邇,被同稱為“閩中三宮”。青山宮背靠青山,面對浩海,有青山虎穴、羊嶼浮練、燭山晨照、古軍事地形諸勝,整體規(guī)模較大,是旅游、景仰的圣地。

    山霞青山灣

    惠安青山灣位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 瀕臨崇武西沙灣,是閩東南地區(qū)的海濱避暑勝地。連綿13公里的秀麗沙灘上,沙質細膩、無一礁石,具有海平面開闊、大陸架平坦、風浪較小的特點。沙灘寬達百米,適合娛樂、休閑,又可開展游泳、沙灘運動及水上運動等體育運動項目,是一個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海水浴場。

    凈峰潮顯宮

    凈峰潮顯媽祖宮,位于泉州市惠安縣凈峰鎮(zhèn)上廳村,惠女灣海邊北段,宮廟南連凈峰寺,北毗斗尾港,東倚東白山,西接城鎮(zhèn)交通要道。與小岞半島遙遙相望。沿海為半月形堤岸惠女灣,皚皚一片白沙。海岸樹木蔭翳,郁郁蒼翠。時有沙鷗成群,雁飛陣陣,宛如天然畫景。時當晴空萬里,天水一色,極目遠眺,漁帆點點,波濤不興,水平如鏡。如此良辰美景。令人心曠神怡,難以忘返。東角是滬內澳直通大海,歷來為商漁船避風良港。有如此良好的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正待今后能開發(fā)為觀光勝地。

    著名人物

    ●盧 琦:元代大詩人、政治家、元末閩中文學四大名士之一;

    ●溫 革:宋代文學家、科學家,著有百科全書編著《分門瑣碎錄》

    ●黃宗旦:北宋文學家、詩人,被譽為“國朝才子”;

    ●黃吾野:明代大詩人,自號“吾野山人”;

    ●張 岳:明代“泉州三狂士”之一,與嚴嵩同朝為官,諍臣;

    ●黃彥標:清初名畫家,吳門畫派代表,福建繪畫宗師,康熙甲戌進士;

    ●張 勇:清代水師名將。

    ●劉望海:明代萬歷進士,官至七省巡按使;

    ●李 周:清代南派石雕一代宗師,創(chuàng)“南獅”風格和“針黑白”技藝(即今影雕);

    ●辜鴻銘: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時稱“文壇怪杰”;

    ●辜振甫:;鶗岸麻L,“汪辜會談”之“辜”;

    ●陳金城:清代進步思想家、愛國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

    ●陳伯達: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

    ●吳文季:歌唱家、作曲家,民歌《康定情歌》的采編者;

    ●曾紀華:20世紀香港和東南亞著名的華人實業(yè)家,愛國僑領;

    中國作家協(xié)會:陸昭環(huán)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方照華、李弗辛、陳玉峰、黃志生、黃輝煌、鄭景賢、莊毓聰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康耀仁、賀錦龍、林景輝、梁碧龍、何若鴻、吳國雄、莊永堂、胡溫平、陳超勇、何棟桂、吳耿陽、陳淵明、黃斌專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林水坤u2018、吳其萃

    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黃泉福、鄭國明

    地方特產

    惠安石雕、惠安影雕、惠安瓷雕、惠安泥雕、惠安漆雕、惠女服飾、惠安布袋戲、崇武魚卷、紫山余甘、小岞魷魚干、小岞黃花魚、崇武活梭子蟹、輞川切章魚、惠安五花腸、惠安褶牡蠣、惠安魚松、后洋菜頭(白蘿卜)、獺窟魚餅、魚簽、惠安燒肉粽、惠安豆腐、豆干、惠安“鐵羅漢”茶、凈峰熊膽酒、凈峰煎“跌”、菜頭糕(蘿卜糕)、蚵仔煎(海蠣煎)、地瓜粉捏、糯米丸子、香炸果、五香卷(雞卷)、清蒸鰻魚干、白水豬腳、八爪章魚、面線糊、油酥餅、牛百葉、冰石花

    榮譽記錄

    改革開放以來,惠安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xù)十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2010年縣域經濟位居“全國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29位,榮膺“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fā)展百強”第44位、“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第28位及 “全國最具區(qū)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等殊榮。惠安素有“雕藝之鄉(xiāng)”、“建筑之鄉(xiāng)”、“漁業(yè)強縣”、“食品工業(yè)強縣”之美譽,先后榮獲了中國石雕之都、中國民間藝術(雕藝)之鄉(xiāng)、全國食品工業(yè)強縣、科普示范縣、科技進步先進縣“五連冠”、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國家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示范縣、國家園林縣城以及省級優(yōu)秀建筑之鄉(xiāng)、福建省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驗區(qū)、省級文明縣城、省級優(yōu)秀旅游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省級綠化模范縣城、雙擁模范縣“四連冠”、優(yōu)秀旅游縣、最佳旅游目的地、計生優(yōu)質服務先進縣等榮譽。

    ● 崇武古城:中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花崗巖濱海石城;

    ● 惠安石雕:中國石雕之都,南派石雕的代表;

    ● 惠女服飾:中國唯一穿著奇特服飾的漢族女性群體;

    ● 惠安影雕:被譽為“中華一絕”;

    ●劉碧蘭:中國第一影雕師;

    ●崇武巖雕: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大地巖雕藝術”;

    ● 國家園林縣城:福建省首個“國家園林縣城”;

    ●走馬埭基本農田保護區(qū):福建省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qū);

    ●外走馬埭圍墾工程:中國最大的圍墾工程,圍墾面積5.15萬畝;

    ● 崇武鎮(zhèn):中國十佳古鎮(zhèn),中國魅力鄉(xiāng)土民風名鎮(zhèn):

    ● 大岞村:福建十大最美的鄉(xiāng)村之一:

    ● 崇武海岸: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崇武港:國家中心漁港之一;

    ● 斗尾港:中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

    ●2017年工業(yè)百強縣(市);

    ●2018年“綜合實力百強縣”;

    ●2018年全國綠色發(fā)展百強縣市;

    ●2018年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百強縣市;

    ●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zhèn)化質量百強縣市。

    ●2021年3月,入選“2021中國放心食品百佳縣市”榜單。4月, 入選2021(第二屆)《中國文化百強縣》。

    城市排名

    2018年11月,惠安縣入選2018 年工業(yè)百強縣(市),排名第63位。

    2018年12月,惠安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榜第72位。

    2020年8月10日,惠安縣入選2020中國百強縣名單,排名第三十六名。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