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祚寺,意喻“水錫祚胤”,始建于明朝萬歷中葉,當時僅有文峰塔,為“永明寺”。朱敏淳請五臺山顯通寺主持福登和尚,來太原主持擴建。建造雙塔,并補充大雄寶殿、三圣閣、方丈殿等。順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三十年(1691年)陸續(xù)建造并成現(xiàn)狀;民國十六年(1927年)補建。
2018年4月,山西雙塔因封閉改造,9月30日前停止接待游客。
基本簡介
永祚寺總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進院落。自北面山門而入,第一進院是20世紀80年代仿明代形制擴建而成,兩廂為配殿,辟為展室,稱陳列院。第二進院為“祗園勝景”,稱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園林的韻味;向東伸展建成的展室,陳列著從市內搜集來的碑刻、造像等。第三進院為“永祚禪林”,稱禮佛院,有大雄寶殿、三圣閣、禪堂、客堂等。大雄寶殿五間為結構精巧的兩檐樓閣式,全用青磚磨砌成柱、檐、斗〖FJF〗拱〖FJJ〗、雀替、垂花柱及圖案等,仿木結構筑砌,殿內施拱券頂,不用一釘一木,是明代典型的無梁式建筑,故稱“無量殿”。殿內正中供奉高3.85米的阿彌陀佛立式貼金銅像,兩側有釋迦、藥師佛鐵鑄坐像,是凈土宗的禮佛場所。殿前有明代所植丁香和牡丹兩株。大雄寶殿頂上建有三圣閣,單檐歇山頂建筑,頂部用磚雕斗〖FJF〗拱〖FJJ〗,層層出挑,疊澀而上,形成套拱,筑成下大上小的磚砌藻井,是中國古建筑無量式殿閣中的珍品。殿內原有“西方三圣”塑像,現(xiàn)供明塑的三大士像,工藝精湛,也是明塑中的佼佼者。
歷史沿革
永祚寺始創(chuàng)于1599年(明萬歷二十七年),初名永明寺,1608年(萬歷三十六年),五臺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續(xù)建,易名永祚寺。清初又續(xù)建了山門,完善了禪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規(guī)模的寺院。但在戰(zhàn)亂歲月,古寺飽經(jīng)滄桑,到民國末期,已是滿目瘡痍、遍體鱗傷了。新中國成立之后,曾多次維修。新建碑廊,仿建前院,廣植牡丹,使古剎面貌一新。
文化廟會
太原市郝莊第23屆永祚寺雙塔文化廟會于2011年7月18日在雙塔寺文化廣場隆重開幕,這是郝莊歷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屆廟會。7月17日至22日,連續(xù)6天推出精彩紛呈的文藝節(jié)目。廟會活動主旨是“來郝莊,逛廟會、看大戲、品美食、觀社火、賞書畫、登雙塔、納百!。
雙塔凌霄
禮佛院東側門通往塔院。塔院與永祚禪林相對而言,也稱上院。永祚禪林的中軸線是南北向,而塔院的軸線則是東南—西北向,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觀念特別是道家以東南之氣祈增文運的寓意。沿這一軸線依次有新塔、過殿、舊塔和樓閣式的后殿。雙塔高均為54米,南北對峙,相距46?6米,均用磚砌仿木構筑,與大雄寶殿結構一致。塔呈樓閣式梭形,隨著塔身的上升,每層高度逐漸降低,斗〖FJF〗拱〖FJJ〗由五踩重翹變?yōu)槿葐温N,符合人們仰視時下低上高的視覺。兩塔的不同之處是舊塔收分不顯,素邊檐子,雕飾牡丹葉子;新塔收分明顯,琉璃剪邊檐子,飾有蓮花。雙塔塔心中空,階梯設在外壁與內壁之間,游人可盤旋而上,直至第11層。塔身每層辟有四門通向出檐,可眺望晉陽的美麗山川。
寺廟牡丹
被古人譽為“雙塔凌霄”、“文筆雙峰”的雙塔是永祚寺內最引人注目的景觀。雙塔巍然高聳,直插云天,雄健地屹立在晉陽大地上。因其坐落于高山之上,在進入太原市之前,人們遠遠就可看到其身影,仿佛在笑迎八方來客。因此,它多年來一直是太原城的標志。雙塔從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寺中舊塔原名文峰塔,是1599年(明萬歷二十七年)所建;新塔是9年后妙峰和尚所建,建成后與舊塔一起并稱宣文塔。1984年和1996年,政府又撥巨款先后維修了在解放戰(zhàn)爭中受創(chuàng)的宣文新塔和傾斜的舊塔。
永祚寺院內的牡丹有姚黃、魏紫、趙粉、豆綠、狀元紅、青龍臥墨池、碧雪丹沙等40多個珍貴品種。更可貴的是有數(shù)十株明代牡丹,品名叫紫霞仙,也叫紫云仙。這種牡丹種植年代久遠,較為稀少。花型為單瓣,花期較長,在眾多牡丹品種中,它開花最早;ǘ浯T大如盤,初開時花瓣呈肉紅色,馥郁芳香,為玫瑰香型,盛開之際呈淡紫色,馨香更濃;臨近晚期則為正紫色,是牡丹品種中的佼佼者。
植于寺院大雄寶殿前的紫霞仙牡丹,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個春秋的風霜,雖老干虬枝,卻仍然蒼勁旺盛。在這里牡丹已不單是民俗文化中富貴的象征,而且更重要的是寓有靜候“東南之氣”到來之意,一旦東南“溫厚之氣”到來,紫霞仙會率先綻放,預示著文運昌興的境界。
寺廟碑碣
永祚寺二重院落東側為墨園。穿過花墻月門,雕梁畫棟的碑廊內嵌有兩套晉陽名帖—《寶賢堂集古法帖》和《古寶賢堂法帖》的碑刻!秾氋t堂集古法帖》俗稱“大寶賢堂法帖”,由明代晉藩王世子奇源于1489年(弘治二年)始刻,1496年(弘治九年)刻成,1980年由傅公祠遷入永祚寺,鑲嵌入廊。其間薈萃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十余個朝代、120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翰,真、草、隸、篆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真可謂歷代書法之全璧、書林之瑰寶。游客至此,莫不潛心品琢。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傅山先生對此帖頗有見地,他認為“汴帖撫勒無豐采,肅帖豐肥濃態(tài)側出,晉帖(即《寶賢堂集古法帖》)圓秀遒媚,出周、肅之上,二王鉤勒尤為精妙”。由此可見《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的書法水平和藝術價值。《古寶賢堂法帖》俗稱“小寶賢堂法帖”,刻于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由太原知府李清鑰,選取唐褚遂良,宋蘇東坡、黃庭堅、朱熹,元趙孟睿魈埔、螑荔t骷扒宄醵洳⑼躅、傅山底岥家墨宝摹勒甚r,?9塊。
碑廊最北處有一套蘇東坡醉筆所書《赤壁懷古》碣石三塊,是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由鄂弼按家藏舊拓復鉤摹勒上石而成,是蘇東坡草書的傳世之作,筆勢奇?zhèn),淋漓盡致,與詞之豪放雄健相得益彰。此外,寺院內還收藏有清中葉以來著名書法大家,曾位列道光、咸豐、同治三朝閣老的祁雋藻所書的“子史粹言”石刻四通,以及明萬歷年間曾任山西提刑按察使的呂坤之家訓碑一通。
封閉改造
2018年4月,山西省雙塔景區(qū)發(fā)布公告,從即日起至9月30日,該景區(qū)將實行全封閉施工,暫停接待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