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洞屬道教廟宇。在安徽省銅陵市城東二十五公里處的杏山間,洞內(nèi)的壁白石如玉,有石床、石幾等古跡,傳為晉代葛洪曾經(jīng)修道于此,故而聞名。又傳葛洪修道于此期間常在山中種植杏樹,故曰杏山,F(xiàn)在的葛仙洞一般指葛仙洞公園,位于銅陵縣順安鎮(zhèn)陶山村,距市區(qū)15公里。它以擁有萬年造化、千載陳跡的“葛仙洞”為主體景觀,輔之以“花堰泉”、“凡井”、“響洞”、“杏山”等構(gòu)成公園整體。洞內(nèi)險峻奇特,洞外風景佳麗,該園既展示了自然景觀的奇妙壯美,又顯現(xiàn)出人類悠久歷史文化的風采神韻,是人們探幽攬勝、休憩娛樂的理想場所。
主要景點
葛仙洞自然溶洞
葛仙洞為石灰石巖層經(jīng)長年流水侵蝕形成的自然溶洞,距今約1萬8千余年。洞口海拔35米。進入洞口下行兩米處,游人便有峰險石奇、幽深莫測之感。洞內(nèi)“八卦臺”、“大象峰”、“天柱峰”、“萬年靈芝”等景觀如神工斧削,形象逼真,順曲幽石階下行,就是一個近3000平方米的“ 大廳”。往左側(cè),有恰似重云疊霧的“云山”和“萬象臺”,它顯示自然界萬千動物的形態(tài),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就能得到不同的發(fā)現(xiàn)。那上面還臧有十二屬相,只要你細心查找就會找到你的生肖。再向下走到陡峭險坡處,穿過一小洞口,可見當年葛洪種杏煉丹時隱居下榻處“天臺”,現(xiàn)有石床、石幾之類遺存。自大廳往右側(cè),曲折蜿蜒處是“天井護駕”。
相關(guān)典故
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一次被元兵追趕,慌亂之中,躲入此井,待元兵趕到搜查時,從洞里飛出一群群黑鳥,顯然是沒有人跡的樣子;當元兵第二次趕到此處時,發(fā)現(xiàn)井口被蜘蛛結(jié)了一層蛛網(wǎng),又以為無人入內(nèi),便調(diào)頭奔向它處。游人再往前尋,從一石隙縫中可窺“海眼”,海眼流水,碧綠甘甜,終年不竭,在它的下邊有條地下河,據(jù)說直通長江。當你回首向右轉(zhuǎn)彎上跨數(shù)肯,便是“丹爐生輝”,這里就是葛仙筑爐煉丹的場所。
周邊景點
花堰泉──位于杏山西麓,葛仙洞下方。相傳葛洪當年飲用和栽桿杏樹用的就是這花堰泉水,因這水有些熱度,故又有“溫泉”之稱,據(jù)嘉靖《銅陵縣志》記載,葛洪有山坡種杏,其下有溪流。每到奏,山上杏花紛紛揚揚飄落在堰上,花堰由此得名,其溪流便稱“花堰泉”。歷代文人墨客贊嘆不已,詠唱題詩。
響洞──據(jù)方志記載:“響洞在杏山,游者投石有聲,始若敲巨鐘,繼若擊鐵馬,裊裊不絕,莫知所底”今已發(fā)現(xiàn)葛仙洞東邊有一溶洞群,四個洞口,其中一洞可攀援上下,洞中水清如鏡,潺而流,游人若向洞中投擲石頭時,洞內(nèi)先有鐘點鳴當當、后有馬蹄篤篤之聲回響,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丹井──相傳此井為葛洪煉丹汲水所用,后人取名為丹井。該井水清澈潤涼,旱不竭,盈不溢。清朝順治七年(1650),銅陵縣縣令劉日義捐俸筑亭于井旁,后來此井被善男信女當作行善積德的放生池。
葛洪其人
葛洪(公元284──364年),東晉道教理論家,醫(yī)藥學家、煉丹術(shù)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晉書》載其以“儒學知名”,“究覽典籍,尤好神仙導養(yǎng)之法”。據(jù)明朝嘉靖《銅陵縣志》記載,葛洪曾在此山修道養(yǎng)生,種杏煉丹,杏山和葛仙洞也由此得名。相傳,葛洪在杏山煉丹為山發(fā)治病,治愈天花、狂犬病患者數(shù)百人,受到山民們的愛戴和尊重,并稱他為“葛仙”。當人們得知葛洪謝世后,便在此建了一座“杏山庵”,堂中懸掛葛仙繪像及神位,四時祭祀,香火不絕,眾多游人來此憑吊、游覽,文人墨客也常來此吟詩作賦尋訪仙跡,后來,因戰(zhàn)爭頻繁,導致庵毀洞塞,杏山荒蕪。1992年8月,在銅陵市政協(xié)的建議下,銅陵縣政府興建了葛仙洞公園,使這一被湮沒了幾百年的名勝古跡重現(xiàn)于世,并增建樓閣亭榭、公園門坊及介紹該園的碑刻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