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公亭在資陽大橋南端西側(cè)的白鹿山上,是益陽市區(qū)一座小巧玲瓏的袖珍公園。古代的裴公亭,幾經(jīng)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1923年由地方捐資重建的裴公亭,亭高三層,氣勢恢宏,門上有直書的“裴公亭”門匾,亭內(nèi)供奉有斐公畫像,和出生在益陽的明末江西巡撫郭都賢、清代翰林院學(xué)士胡達源二位先賢的神位牌。
現(xiàn)在裴公亭,是1982年重新修建的,它既保持了古典樓亭的風格,又富有現(xiàn)代建筑的氣派。亭上三個蒼勁雄渾的行書字裴公亭,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
景點簡介
裴公亭,位于資江南岸,在資陽大橋南端西側(cè)的白鹿山上,是益陽市區(qū)一座小巧玲瓏的袖珍公園,是市民雙休度假的一個好去處。
主要景點
古代的裴公亭,幾經(jīng)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1923年由地方捐資重建的裴公亭,亭高三層,氣勢恢宏,門上有直書的“裴公亭”門匾,亭內(nèi)供奉有斐公畫像,和出生在益陽的明末江西巡撫郭都賢、清代翰林院學(xué)士胡達源二位先賢的神位牌。登亭頂遠眺益陽古城,漫江碧透的千里資江,滔滔北去,流入洞庭;江北的十里麻石街,商賈云集,生意紅火。一幅迷人的畫圖,確實叫人心曠神怡。并且由于裴公亭,依江而筑,古樹環(huán)抱,遠望樹色蒼茫,煙云繚繞飄逸。因此被墨客詠名為“裴亭云樹”,為益陽古十景中之一景。
現(xiàn)在屹立在橋頭的裴公亭,是1982年重新修建的,它既保持了古典樓亭的風格,又富有現(xiàn)代建筑的氣派。亭上三個蒼勁雄渾的行書字:裴公亭,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亭門兩邊,雕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lián):裴亭月隱千年樹,白鹿鐘回萬里云。
在亭一層的廳中,有一幅裴公的全身畫像,面對滔滔北去的資江,神情是那樣瀟灑飄逸。登上亭頂,極目四望,一窗一處景,一方一幅畫。向北望,彩虹飛架南北,益陽大廈沖去霄;向南看,國道上車水馬龍,古城象一支紅杏出墻來;向東望,新修的沿江風光帶,重現(xiàn)了“西灣春望”的畫圖;向西望,千里資江如彩練,白鹿群雕在亭下聆聽“古城進行曲”。小巧玲瓏的裴公亭,集樓召亭閣于一體,江樹木花草流水于一處,亭周建有著名作家葉紫紀念臺,匯集益陽古十景畫的藝術(shù)長廊,塑有白鹿群雕,人造石鐘、通幽的曲徑臺階,小巧的望江亭閣,雙休假日,信步到裴亭一游,真不失為是一種美的享受。附:重修裴公亭記。
景點故事
裴公亭,一曰裴休亭。據(jù)《清?一統(tǒng)志》云,乃唐宰相裴休讀書之所。
休字公美,孟州濟源(在今河南)人。大和三年擢進士第;六年,進同書門下平章事,轉(zhuǎn)中書侍郎,卓有政聲。晚歲為荊南節(jié)度使,鎮(zhèn)長沙,常往還于湘資之間,結(jié)交隱逸,徜徉山水;并曾僑寓資城,構(gòu)亭于此,日讀書其間,以適其志。后人因以其姓氏名亭;T文獻,宋黃山谷、李綱、趙鼎,明郭都賢、羅允衡與民初之海印、羅德源、陳天倪諸人,均曾登亭攬勝,題詠抒懷,麗句華章,至今傳誦!百Y江十景”雖已不可遍指,然浮丘遠峙,爽氣西來;資水縈回,晴瀾東逝。南望則崇樓竣宇,掩映于丹崖翠竹之間;北眺則瓊湖洞庭,明滅于薄靄長天之表。倘春秋佳日,選勝登臨,指點山川,放懷今昔,既足以攝兩間之浩氣,拓萬古之心胸,亦將有感于前朝舊跡,幸煥彩于明時;先哲遺徽,得久垂于爾后,則斯亭之重建為不虛矣!
癸亥十月
相關(guān)內(nèi)容
每當風和日麗,山下一江碧水,滾滾東流;山頂幾片白云,徐徐北繞。亭外參天古樹,四季長青,灌木鮮花,環(huán)繞亭榭。亭下長虹飛架,車流如梭,江上百舸爭馳,往來如織。當你漫步登亭,極目四望,瀟湘風景,洞庭波光,青山綠水之秀色,大橋廣廈之雄姿,盡收眼底。真?zhèn)是:老樹掩新亭,收盡滿城春色;青山棲白鹿,迎來百代風流(筆者題聯(lián))。無怪乎古往今來,遠近游人,絡(luò)繹不絕,名人逸士,墨跡甚多。最著名者有明代郭都賢之題聯(lián):
代裴公稱一日主人,風月江山,與此老平分千古;
坐石上問三生舊約,宰官仙佛,想當年定許重來。
近代白鹿寺主持,海印禪師之題聯(lián)亦膾炙人口。其聯(lián)云:
資水滔滔,淘盡古今人物,問裴公何處?云樹猶存,遺址悵空亭,白鹿不來秋欲老;
江風浩浩,吹開天地塵氛,憶古寺夕陽,鐘聲宛在,名山尋舊約,黃花應(yīng)笑我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