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迅猛之勢在全國深入進行,如何理解、把握新課程的精神實質,改變教學方法,落實課程改革的各項目標成為廣大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由此,教師在實施課程改革中必須加強教學改革實驗與研究,以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來推動教學改革,推進課程改革。通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一年來的實踐總結,本人認為,開展校本教研,及時解決課改中出現(xiàn)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新課程,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保證。下面,談談我在校本教研方面的點滴探索與思考。
把握基本原則,認識校本教研新實質。
校本教研與以往一般的教學研究有很多不一樣,只有正確把握校本教研開展的原則,才能有效的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才能把校本教研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我認為在開展校本教研時必須把握以下的原則:
㈡針對性原則:從學校和教師的實際出發(fā),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和研討活動。
㈢發(fā)展性原則:關注國際、國內教育發(fā)展趨勢,適應教育改革和教師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適當超前安排學習和培訓、教研內容。
㈣差異性原則:從學校和教師實際出發(fā),校本教研計劃的制定要突出學校特色,張顯教師個性,體現(xiàn)以校為本,以人為本。
㈤系統(tǒng)性原則:根據(jù)學校長遠發(fā)展目標和教師成長規(guī)律,統(tǒng)籌安排,分步、分類、分層實施,逐步提高學校和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㈥開放性原則:校本教研應有專家引領,開展多方合作、校際交流、網(wǎng)絡互通,實行社會參與的開放市模式。
二.把握科研方向,樹立校本教研新理念。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提出:"加強教育科學研究,要統(tǒng)籌規(guī)劃,突出重點,促進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的轉化,為教育宏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服務,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實踐服務,為繁榮教育科學服務。"這就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科研只有牢牢把握統(tǒng)籌規(guī)劃,突出重點,促進成果轉化這個原則,科研管理才不會迷失方向。因此學校必須牢固樹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思想,把重視和加強校本研究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大事來抓,以新課程為導向,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著眼于教學活動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升,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把開展校本教研作為學校發(fā)展的第一推動力、一把手工程、先導工程。
三.建立激勵機制,推動校本教研新進程。
構建教育科研管理是校本教研進行管理的基本條件。那么,什么樣的教學管理有助于激發(fā)教師的主體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答案只有一個--賦予自主權。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為本的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機制,創(chuàng)造有利于教師研究的氛圍,使教師有機會對改革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公開而自由的討論,鼓勵思維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加深教師對改革目標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作為研究者、作為主人來參與的,帶著疑問與困惑,進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不應該以任何形式、任何權威來壓制教師個人的專業(yè)見解。教師是在由社會發(fā)展所牽動的教育改革當中,通過批判性的反思,做出新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教師、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對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學校校本教研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要建立依法治校、教研工作規(guī)范化的機制。必須完善以下幾個制度:
一是理論學習制度。"引導教師學會理性地思考教學問題,不要小看理論思維",更加指向實踐中發(fā)生的真實問題。
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制度。進行信息的交換、經驗的共享、深度會談、專題研討。
三是建立課題研究制度,形成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例如,確定"新課程教研日",開展形式新穎、實效性強的教學研討活動,總結、交流、反思每周教學情況,思考、研討下周教學內容。通過集體備課、教學研討、教學觀摩、說課、評課、教學反思與交流、案例分析、問題會診、教師與骨干教師對話、專題研討、教育沙龍等,在實踐與摸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要求教師每周做一次教后記、提供一個典型個案、上一節(jié)研討課、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記錄、提供一個研究的問題等。同時,規(guī)定教師參加教研活動計入繼續(xù)教育學時,教研工作作為新課程實驗評估的主要條件之一,通過這些制度保障,使教學研討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
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機制,它需要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tǒng)與激勵機制作保證。
㈠加強領導,確保校本教研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各中小學校應建立由校長任組長的校本教研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籌管理校本教研工作。校長是校本教研的設計者和第一責任人。校長要整合學校教育教學骨干力量,組成專門班子,結合本校實際,根據(jù)教師不同時期的不同教學要求和不同個體的實際情況,組織設計符合學校實際的、能滿足每個教師個體發(fā)展需要的校本教研方案,制定校本教研規(guī)劃、實施意見、培訓模式和教師年度教研提高計劃,建立教師校本教研檔案。積極為教師參加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的寬松環(huán)境,采取有效形式,合理安排學習和研究時間和內容,嚴密組織,有計劃、分層次組織好教師提高培訓,確保校本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㈡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參加校本教研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教師是校本教研的直接參與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促進教師素質提高和共同發(fā)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隨著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對教師專業(yè)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競爭日趨激烈。廣大教師要認清形勢,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順應社會發(fā)展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校本教研,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要把學科教學與自身實際結合起來,制定個人成長方案,并努力實現(xiàn)。
㈢加強過程管理,重視檢查督促和考試考核。各學校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包括考勤、考核、獎懲等。用科學的管理模式和強有力的措施保證校本培訓的學習、研究有序而高效地開展,促進培訓學習和研究的良性互動,構建學習型組織,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提高培訓的整體質量。
㈣認真抓好典型,搞好典型帶動。要積極培養(yǎng)校本教研的典型和骨干力量,使其成長為具有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進行相關學科拓展能力、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教師,發(fā)揮他們在校本教研中的骨干、帶頭和輻射作用,從而大面積提高校本教研的質量。
㈤中心學校將不定期加強對校本培訓工作的評估檢查和督導力度。把校本教研開展情況列入對各學校教學工作評估的重要內容,作為考核中小學校長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作為評選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重要條件。通過評估、督導,評選一批校本教研的先進學校和先進個人。各學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搞好對教師校本教研的考核和量化,其成績作為教師評先選優(yōu)、參加職務評聘和崗位聘用聘任的必要條件之一。
四.深化課題實驗,提高校本教研新成效。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靈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實踐的土地上才能枝繁葉茂。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必須有一個統(tǒng)領的核心課題,才能更加明顯地提高成效。學校必須牢牢抓住如何實施新課程這個核心課題,將學習過程中最基本的問題凸現(xiàn)出來,把研究深入到師生課堂教學交往中的互動策略及教師教學方式等問題,并建立多子課題網(wǎng)絡,使教育教學、課改實驗及評價工作均以此為統(tǒng)領,融校本教研、課改實驗、素質教育與課題研究為一體,提高了實效性,使校本教研有效促進學校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一)強化課題管理,規(guī)范運作體系
課題研究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課題規(guī)劃的制定、課題研究的制度管理和過程管理。學校必須遵循"科學性、整體性、重點突出性、可行性、創(chuàng)新性"的原則,嚴把課題立項關。學校要提出"科研管理規(guī)范化,課題研究實用化"的口號,加大課題過程管理,以科研促教學、以科研促教改。
(二)強化課題服務,發(fā)揮科研興校優(yōu)勢
激烈的市場競爭牽動著教育。引起教育競爭的今天,個性化學校的發(fā)展成為學校生存的生長點。以課題化形式帶動學校有特色的發(fā)展,才能使學校真正體會到教育科研的效益。象我鎮(zhèn)三里畈初中承擔"新課標、課改下的校園文化研究"的國家級課改課題后,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全體教師參加,克服困難,因地制宜,勇闖學校發(fā)展之路。從校本培訓到校園建設,再到教育科研,全體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了,校園建設品位上升了。社會各界較高的評價和認可中,學校找到了科研與教研、科研與學校發(fā)展的結合點。
(三)實施課題引路,促進科研創(chuàng)新發(fā)展
科研的關鍵在于課題,課題的生命在于質量,質量的標志在于成果轉化。新形勢下的課題活動,必須找到新的生長點。必須認識到:只有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中求發(fā)展,才能使課題及其成果長久不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將課題實驗與校本培訓緊密結合,加強子課題實驗的針對性,在實用性、實效性下功夫,使教師在經驗加反思中成長。
2、課題要同課程改革緊密結合,注重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改革創(chuàng)新,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探索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使教師運用評價標準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分析和反思,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3、將課題同信息技術、網(wǎng)絡"虛擬教研室"相結合,及時吸納、傳輸課程改革和課題的信息與研究成果,引發(fā)對課題的爭鳴與交流,使課題研究在交互式、對話式等互動培訓方式中不斷深化發(fā)展。
總之,我們要通過校本教研,使不同層次的教師素質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較大提高,新的教育理念普遍掌握,知識結構得以及時拓展和更新,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學手段不斷豐富,新課程計劃得以全面順利實施。通過校本教研促進教師的自主成長和提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師崗位成長的運行機制,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通過校本教研指導教師學會自學,提高教師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通過校本教研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激發(fā)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興趣,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科研意識和能力。根據(jù)目前農村中小學經濟和師資狀況,我們認為加強校本教研是一條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實用之路,才能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持久深入開展并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