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欣賞一個人,往往始于對方的顏值(在心理學(xué)上叫“首因效應(yīng)”,會根據(jù)對方外在的形象來判斷對方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敬于才華(對方的才華更容易成為吸引我們的閃光點),合于性格(性格上的相似或互補,才真正能使兩個人的關(guān)系更加親密),久于善良(人都希望和善良的人接觸,這是本性,兩個人的關(guān)系要想長久,必須有善良做為前提),終于人品(人與人關(guān)系的破裂,更多的是因為人品,或者說是三觀)。
然而,通過深入了解后會發(fā)現(xiàn),有人光鮮亮麗卻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揚卻讓人心生好感。前者讓人窒息,后者讓人舒服。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也許貌不驚人,也許才不出眾,卻在無形中有著一股別樣的魅力,讓你想要與之接近,放下心防,傾訴心中的秘密?
那么我們來回答標題的疑問,在人際交往當中,能夠讓人舒服,才是社交最頂級的人格魅力,也是情商最高的表現(xiàn)。
有些人總會把處處給人難堪以彰顯個人性格當做真性情,用壓制別人來體現(xiàn)自身的優(yōu)越。
這樣的人初看好像是個性張揚,但卻很難得到真心對待的朋友。真誠坦率是優(yōu)點,但前提是對別人的尊重與體諒。
雖然我們說:讓人舒服,是人際交往的最高人格魅力。但是,什么樣的行為是讓人舒服的行為呢?
1、說話有分寸
怎么說話才算是有分寸呢?在這里我們不怕打破沙鍋問到底,只有這樣的想法才能找到根源,學(xué)到更多東西。
所謂的說話有分寸,就是:不說閑話,不說狂話,不說怨話。
對于聽到的事情,不隨意論斷他人,不背后隨意議論。
做人盡量低調(diào)謙遜,狂話、大話不要說。說大話的人最終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少說怨話,遇事不要老是負面抱怨,也不要隨意埋怨他人。
與人相處,說話、做事一定要給自己和對方都留有余地,才能讓彼此和諧舒服地相處下去。
有人說:世界上最美麗的風(fēng)景,就是有一顆善良的心,散發(fā)著磁場和魅力。走到哪里,就照亮到哪里,溫暖到哪里。
何炅就是這樣一個人。這些年,娛樂圈里只要一提起何炅,每個人都對他贊不絕口。
因為他能把握說話的分寸,為別人著想,他的一句話可以讓所有人都感覺溫暖和舒服。
2、不讓別人感到難堪
是人就都會犯錯誤,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你是口無遮攔的批評并果斷的指出對方的缺點和問題,還是有分寸、有選擇、使對方更便于接受的方式指出?
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即使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低到了塵埃,但在他的人性深處會散發(fā)光芒。
所到之處,就像螢火之光,穿過黑暗,照亮別人的心。
如果說一個人的學(xué)識才華只是累積教養(yǎng)的磚瓦,那么高墻的堆砌則要靠他骨子里的教養(yǎng)。
讓人覺得舒服,不僅是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更是最高層次的教養(yǎng)。
有教養(yǎng)的人早已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中,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別人好,讓人感受到他的真誠。
這種魅力的背后一定有一顆善良、寬容、包容的心,一種在平淡中發(fā)現(xiàn)美好的情懷和一顆永遠童真的心。
3、細節(jié)里藏著人品
上面我們也提到,人際關(guān)系的終結(jié)往往是看人品,只有臭味相投的人才愿意和人品差的人交朋友。
讓人舒服,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迎合討好,而是長在心底里的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教養(yǎng)。
讓人舒服的人一定是細膩而聰明的。他們做事講道理、說話有分寸,也許只是一個眼神與舉動,都可以讓你感覺到這個世界的暖意。
他們能把每一句話都說到你的心里去,以柔克剛,化解問題于無聲之處。
4、能夠做到換位思考
任何人,任何事情,只有將心比心,才能相處的融合。只有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看問題、思考問題,才能理解對方為什么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選擇和決定。
讓人舒服的人,他懂得推己及人,不以情緒來判斷結(jié)論。
人這一輩子,懂得理解、尊重、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一定會收獲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