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能打的猛將,前九名基本上爭議不大,也就是在排名各有不同認識。但第十名是誰,大家的爭議就比較大了。前十名:呂布、張飛、顏良、關羽、馬超、趙云、典韋、許禇、黃忠?我把三國武將這前十名按照階梯狀分成幾個層次:無敵勇士1人:呂布。強超級猛將2人:張飛、顏良
中超級猛將3人:關羽、馬超、趙云。弱超級猛將4人:許禇、典韋、黃忠。咱們逐個來聊聊這些猛將,檢點一下他們的實力。
一、呂布
名符其實的天下第一勇士,當之無愧的王者。在漢末三分時代,只有呂布能夠扛住兩個超級猛將的聯(lián)手夾擊而不落下風,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巔峰期的呂布虎牢關獨戰(zhàn)桃園三英,濮陽城大戰(zhàn)曹軍六將,武力值之高令人咋舌。青年時代的呂布加上青年時代的赤兔馬,所向披靡,天下無敵。
得到徐州后的呂布走向了下坡路,小沛一戰(zhàn),被張飛百合戰(zhàn)平,已現沒落之勢。下邳城外,呂布與高順車輪戰(zhàn)被張飛擊退,日薄西山,勇武不再,天下第一的寶座拱手讓人。
二、張飛
三分時代,唯一一個能令呂布心生忌憚的猛將,唯一一個能百合戰(zhàn)平呂布的狠角,唯一一個在正面單挑中擊敗過呂布的勇士。張飛之強不僅在于武藝之高,耐力之久,更在于悍不畏死的勇氣,敢于以命抵命的戰(zhàn)法,令所有與之對陣敵人都心生懼意。
張飛是“公敵”,呂布對他恨又怕,許禇對他又恨又怕,張郃也對他又恨又怕。
三、顏良
三分時代,超級猛將和一流猛將之間有個標桿,就是徐晃。武力值勝過徐晃的,就能跨入超級猛將的行列。而顏良在二十合之內,碾壓了徐晃。這樣的實力,可沒有幾個人。強如馬超和趙云,具備二十合打跑張郃的實力,但要想二十合擊敗徐晃,幾無可能。即使是關羽,也要打個問號。
顏良之死,純屬意外,以他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連一個回合的招架之功都沒有,就被關羽斬殺。
四、關羽
關羽是那個時代斬殺名將最多的猛人。華雄、車胄、顏良、文丑、蔡陽、龐德都死于其手。這樣輝煌的戰(zhàn)績無人可比。過五關斬六將、擒于禁、斬龐德、兵絕北道、水淹七軍,戰(zhàn)功赫赫,唯一一個被公認為“威震華夏”的猛將,不愧武圣之名。土山一役,以一己之力獨退許禇(超級猛將)與徐晃(強一流猛將)的夾攻;延津渡一戰(zhàn),三合就令文丑心怯而逃,可見其強悍。
到了荊州以后的關羽進入下坡路,武力值下降迅速,連龐德、徐晃都能欺負到頭上來,真是英雄遲暮。
五、馬超
馬超被曹操稱為“不減呂布之勇”,戰(zhàn)斗生涯未逢一敗。渭水之戰(zhàn),八九合擊敗于禁,二十合打跑張郃,將曹魏第一猛將“虎癡”許禇逼得脫光光,葭萌關讓張飛拋掉頭盔,可見馬超的實力。
但客觀的講,葭萌關之時的張飛年已五旬,體力和勇氣都大不如前,早不復當年之勇,馬超戰(zhàn)平的是個打了折扣的張飛。
六、趙云
趙云是三分時代綜合實力最強的戰(zhàn)將。攻守平衡,實用性強。能單挑廝殺,能沖鋒突陣,能亂軍混戰(zhàn),能獨立斷后,能斬將破圍。趙云還有個特殊之處,他的武力值從來沒有下降,從少年一直到老年,都一直很能打,戰(zhàn)斗狀態(tài)始終維持得特別好。
趙云是三分時代戰(zhàn)績最好的將領,他的戰(zhàn)斗次數,斬殺率和擒敵數目都是任何其他將領望塵莫及的。
七、許禇
許禇的武藝與典韋旗鼓相當,但取得的戰(zhàn)績遠遠勝之,是曹魏陣營中頂梁柱。二十合平呂布,數百合平典韋,三十合平趙云,數百合平馬超,獨退韓當和周泰的夾攻。三分時代,許禇遇到強敵最多:呂布、典韋、徐晃、趙云、關羽、張飛、馬超、高覽、龐德、韓當、周泰。戰(zhàn)斗含金量很高。
但他三次被張飛欺負,又在與徐晃聯(lián)手夾攻的情況下,被關羽奮力擊退,感覺上有檔次上的差距。
八、典韋
還沒來得及充分發(fā)揮實力,典韋就壯烈犧牲了。所以,典韋的戰(zhàn)績很不堪,實際上,典韋沒有斬殺過一個有名有姓的敵將,曹魏第一勇士的稱號名過其實了。
典韋曾經對戰(zhàn)過的強手也太少,只有兩個:許禇和呂布。其中呂布還是在夾攻圍毆之下。所以說,雖有猛虎過澗之勇,單臂擎旗之力,獨退四健將之能,三次救主之忠,但咱們只能按照戰(zhàn)績做為最終依據。典韋只能排在許禇之后。
九、黃忠
如果說典韋是人生不幸,那么老將黃忠則是生不逢時。青年時期的黃忠空有屠龍之術,但趕上了世界一片和平,沒有展示的機會。壯年時代,荊州又在劉表的統(tǒng)治下重文輕武,社會上講求吟詩作賦,像黃忠這樣的糾糾武夫不受待見,沒混出來。
年至六旬,黃忠才得以一展才華,百合戰(zhàn)平關羽,“全無破綻”,若在壯年時代,黃忠的武力值能高到何種程度,真令人難以想象,至少不會輸給張飛,當可與呂布爭雄。蜀漢五虎將中,黃忠是唯一一個戰(zhàn)死沙場的,光明壯烈。但“老將不以筋骨為能”,五十合被李嚴逼平,又被張郃和徐晃夾擊不能脫圍,也是英雄遲暮啊。
前九名基本上就是這些,但第十名爭議比較大,列出幾個備選名單,以供參考:文丑,李嚴,文鴦、孫策,太史慈,徐晃,龐德、甘寧、諸葛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