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fā)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
(2)體力勞動對于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
(3)兒童恐怖的重要基礎既然是痛苦,鍛煉兒童使他們不恐怖不怕危險的方法就是使他們受慣痛苦。-- 洛克
(4)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末,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chuàng)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 蘇霍姆林斯基
(6)從兒童進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斷鞏固和發(fā)展他們身上所有好的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
(7)有了光明與黑暗的均衡的節(jié)奏,有了兒童的生命的節(jié)奏,才顯出無窮無盡莫測高深的歲月。-- 羅曼·羅蘭
(8)在兒童時期沒有養(yǎng)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后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盧梭
(9)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愛默生
(10)有些人,尤其是兒童,常常在生人或他們的長輩面前顯出一種村俗的羞怯態(tài)度,他們的思想、言辭、容貌,全都顯得狼狽不堪;自己在紊亂中也失去了主宰,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來顯得不自然,不優(yōu)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悅與歡迎。醫(yī)治這種毛病的惟一辦法也與醫(yī)治其他毛病的辦法一樣,要使他們通過練習養(yǎng)成一種相反的習慣,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種朋友。-- 洛克
(11)要使“祖國”這個詞能夠讓兒童一聽到它就激動得心跳,那就必須——形象地說——悉心地耕耘兒童意識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種子來進行播種。-- 蘇霍姆林斯基
(12)寧肯在成人的團體中被逐去,不可為兒童們所憎厭。-- 德納
(13)合理安排兒童每天的生活,使之總是忙于有益的事情避免無事生非或虛度時光。-- 夸美紐斯
(14)如果兒童任意地讓自己不論去做什么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 德謨克里特
(15)教育不能創(chuàng)造什么,但它能啟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以從事于創(chuàng)造工作。-- 陶行知
(16)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魯迅
(17)智慧屬于成人,單純屬于兒童-- 蒲柏
(18)兒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兩個季節(jié)所結的果實。-- 布萊爾
(19)道德行為訓練,不是通過語言影響,而是讓兒童練習良好道德行為,克服懶惰、輕率、不守紀律、頹廢等不良行為。-- 夸美紐斯
(20)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fā)現的應該盡量多些。-- 斯賓塞
(21)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 蘇霍姆林斯基
(22)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了傷害的兒童的心會萎縮成這樣一輩子都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布滿深溝。-- 卡森麥卡
(23)用語言、事物表揚,用警告、訓斥、懲罰及對特殊的個別的過錯采用體罰,以有教益的懲罰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態(tài)度,出以誠懇的目的”,使兒童理解這樣做是對他有好處的,正如吃苦藥治病一樣。-- 夸美紐斯
(24)兒童集體里的輿論力量,完全是一種物質的實際可以感觸到的教育力量。-- 馬卡連柯
(25)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 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