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步云 - 人物生平
宋步云先生1910年生于山東濰坊,1928年在濰縣文華中學讀書時,聯(lián)合在校愛國學生組織抗議帝國主義奴化教育和宗教侵略的學潮,受到反動勢力的迫害。1930年起,宋先生先后在濟南愛美藝術師專、北平京華美術學院、杭州國立藝專等校就讀,從師林風眠、李苦禪等名門大家,研習油畫、水彩畫、國畫等。在此期間,宋先生會同大批進步學生組成聯(lián)合請愿團,在南京冒死游行、請愿、臥軌,要求出兵抵御日寇的侵略。1934年東渡,在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專攻油畫。學習期間,他參加過當時在日本的郭沫若指導的中國愛國學生的演劇活動,并在公開場合憤怒披露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罪行;在日期間,宋先生博采眾長,潛心研究世界各國優(yōu)秀美術作品和各種藝術理論,并創(chuàng)作了大幅油畫《流亡圖》,反映遭到外族侵略的中國人民蒙受的巨大苦難。1937年,他毅然回國投身抗日大潮,以藝術之筆從事各種抗日救亡工作,并在重慶與王琦先生等發(fā)起并組織了進步的“中華全國木刻家協(xié)會”,任常務理事:1940年應陳之佛先生之聘執(zhí)教于重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并與豐子愷--留日同學傅抱石切磋中西藝術合壁和國畫創(chuàng)新;1942年在重慶國立藝專任講師,教授水彩畫。1942年至1944年間,宋先生踏遍巴山蜀水,寫生并創(chuàng)作大量水彩作品;他先后在重慶等地舉辦過六次個人水彩畫展,轟動西南畫壇。藝術大師徐悲鴻親自為宋先生主持畫展,并將《嘉陵江夕陽》、《嘉陵江纖夫》兩幅作品收藏。吳作人先生1943年在《新蜀報》撰文,稱他的“水彩畫正給了我們真誠的感覺,地方色彩的表現(xiàn)極充分,宋步云先生畫嘉陵江兼?zhèn)髌渖駪B(tài)”,“想來是不僅能無愧于古人”。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他與吳作人等接管并籌建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任副教授,教授水彩畫課程,并兼庶務主任,代理總務主任。他受命于危難,在經費極其拮據(jù)的艱苦環(huán)境中,為創(chuàng)建藝專嘔心瀝血,對中國進步藝術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美術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個時期,宋先生的油畫代表作《白皮松》被國立藝專收藏。他會同徐悲鴻、齊白石等藝術巨匠,發(fā)起組織了“北平美術作家協(xié)會”,并任常務理事。新中國誕生前夕,宋先生受黨的地下組織之托,與徐悲鴻先生和進步教師保護校產, 堅決地抵制了學校南遷,他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地下黨組織的工作人員。作為美術教育家,他悉心指點年輕一代,培養(yǎng)了大批繪畫人材,其中許多人已成為我國藝壇各個方面的骨干。
宋先生治藝以誠,新中國成立后,即使在五十年代初期以后長期蒙冤的歲月里,他依舊筆勤不輟,潛心光大和弘揚中華民族繪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致力于中西繪畫藝術的合壁。他用畫筆歌頌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謳歌中華山河的壯美,創(chuàng)作了油畫《開山》及水彩畫《晚霞》、《蘆溝早春》等作品,《洪峰側流》等五幅大型油畫作品被黃河水利委員會展覽和收藏。應煤炭部之邀創(chuàng)作大幅油畫《新社會新礦工》等;1957年為擴建的山西省劉胡蘭紀念館創(chuàng)作油畫《英勇就義》等。1958年,宋先生應邀擔任人民大會堂寧夏廳的總設計師和美術顧問,為完成設計任務,遠足西北,留下大量寫生作品。1961年,由吳作人、傅抱石介紹加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1985年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80年代以后,宋先生雖患絕癥,但仍在古稀之年不避辛苦,以驚人的毅力再次遍歷中華名山大川,創(chuàng)作出許多宏篇巨制。1982年,他為吉林長白山賓館作巨幅國畫《長白山天池》,1984年為山東省人民政府作巨幅國畫《多壽圖》,1987年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創(chuàng)作巨幅國畫《萬壽圖》,為首都賓館作巨幅國畫《碩果迎賓》。國畫《人間重晚晴》、《風云長護古雄關》、《寒林落暉》、《月季》,水彩《靜月潭》、《黃海之晨》、《鏡泊湖濱》等,是宋先生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對蟠桃的獨特把握,更使宋先生享有“桃圣”的贊語。他的作品繼承傳統(tǒng)之精華,融匯西法,氣勢恢宏、筆力雄健、恣肆瀟灑、意韻深邃,色彩明快沉穩(wěn),無不躍動著強健的生命力。中國畫、水彩畫異途同歸,交叉并舉,寫生創(chuàng)造,中國畫空白與西方印象派光感的巧妙交融,色與水、色與墨、線與面的激揚交響,將中西畫法的探索成功地推向一個新高度,以清新典雅、空靈樸厚、出神入化的獨特美學品格,為祖國藝苑增添了一株奇葩。
宋步云 - 社會兼職
宋步云先生還受聘擔任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和北京詩詞學會顧問,中國老人文化交流促進會、中山書畫社和北京東城書畫協(xié)會理事等。
宋步云 - 人物評價
宋步云先生是位胸襟博大,藝貫中西的藝術家,從藝七十年,探索七十年。他師化自然,銳意進取,用畫筆勾勒出他對藝術和生活的理解。他熱愛陽光、生命。他的作品立足現(xiàn)實,面向人生,無不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情緒,風貌卓然,自成一家,因而享譽海內外,作品成為我國許多外交、國事重要活動中的珍貴饋贈,并被國內外許多博物館和藝術鑒賞家珍藏。1987年在中國美術館成功地舉辦 “宋步云藝術活動六十年”個人畫展;1990年,他的家鄉(xiāng)政府建立了“宋步云藝術館”,表達了人民對他的藝術及藝術精神的愛戴;1991年出版大型版本《宋步云畫集》。
近十年來,宋先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先后應邀為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市政協(xié)、遵義會議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籌備處、全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新建的香港培僑中學等許多單位作畫。這些作品無不表現(xiàn)出他藝術上的高深造詣、宏大氣魄。及奉獻精神。彌留之際,宋先生反復叮嚀:他的藝術取之于民,當還之于民,作品可在條件具備時,建立紀念館,以弘揚中華文化藝術,供后來者借鑒。
宋先生一生追求光明。在中國半個多世紀的風云際會中,他始終站在愛國、民主、進步的營壘一邊。他鄙夷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支持并親自參加共產黨領導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在藝術上,他信奉“筆墨當隨時代”,從不墨守成規(guī),以自己長年不倦的藝術實踐,豐富中華文明的寶庫,為祖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不間斷地奉獻。
宋步云先生一生剛直不阿、曠達寬厚、品德高尚,對人民、朋友、師長、學生,他樂善好施,深受人們的愛戴和欽敬。四十年代,他曾將重慶個人畫展所得全部捐贈抗日將士或賑濟災民。對腐朽和黑暗,他嫉惡如仇;對生活,他淡泊達觀,即使在逆境之中,他仍然堅信光明,認定一條藝術探索之路而矢志不渝。他企望善良,常書“善者多壽”以明心跡。他所畫的蟠桃,以及對許多作品的題鑒就是他的心靈和憧憬的真實寫照。
宋步云先生畢生獻身藝術,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事業(yè)辛勤奮斗,慷慨地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他的高尚品德與不朽業(yè)績將永遠載入中國美術史冊。
宋步云 - 作品特點
宋步云先生的作品銳意出新,但不存嘩眾之心,他秉承寫實主義的風格,同時兼顧印象畫派的視覺效果,注重神韻,講究筆觸,追求色彩的細微變化,并且在立意與構圖上吸取中國畫的精髓,大膽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既蘊涵渾厚質樸的古典美,又洋溢著充沛的新時代精神。尤其是在建國初期,宋步云先生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反映古都北京風貌的油畫,具有溫馨蘊藉,清新典雅的美學品格,并能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豐富中見協(xié)調,無論是從氣勢、構思還是手法上都顯示出了大家風范。
宋步云 - 藝術成就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掀起的第一波美術留學浪潮中,不乏東渡日本留學的莘莘學子。雖然,一衣帶水的東洋在移植歐洲的洋畫過程里已自覺與不自覺地滲入了東方文化的審美意識,但留學東洋的中國留學生在回國后依然存在將東洋油畫進行本土化探索的必要。而留日的中國西畫家,在回國后所進行的本土化探索的路徑也并不相同。作為留日的西畫家,宋步云的本土化實踐更偏重于寫實性與寫意性的探索。
宋步云無疑是徐悲鴻寫實主義繪畫體系的重要代表,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寫實主義繪畫創(chuàng)作和教育體系的構建與推廣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富有意味的是,在徐悲鴻寫實主義繪畫體系的骨干畫家中,宋步云是唯一的留日學生。這意味著,宋步云對于徐悲鴻的追隨,是他從印象派與后印象派向著寫實性油畫轉向而進行本土化實踐的重要契機。
作為國立北平藝專的教授、庶務主任和中央美術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一方面協(xié)助徐悲鴻做好教學秩序與后勤保障工作,為抗戰(zhàn)勝利后國立北平藝專的恢復和新中國成立后中央美院新的教學秩序的建立與新的教學體系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另一方面則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不離教學崗位,堅持在教學崗位上從事繪畫研究和創(chuàng)作,F(xiàn)在留下來的他的大部分作品,應該說,都是他在從事教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作成果。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油畫、水彩和中國畫三個方面。從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他偏重于油畫和水彩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從70年代到90年代主要從事水彩畫和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由此也形成了宋步云藝術創(chuàng)作的三個時期。即,光色與寫意的浪漫情懷時期(1934—1948)、平淡質樸的生活意趣時期(1949—1976)和蒼茫凝重的哲思寄寓時期(1977—1992)。
光色與寫意的浪漫情懷(1934—1948)
1934年宋步云考取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科,師從日本著名洋畫家中村研一(1895—1967)先生。曾留學法國的中村研一,承傳的是法國印象派與后印象派之間的畫風。名師對于法國畫風的師承,無疑也成為宋步云油畫技巧與審美觀念的基礎。宋步云對于西畫的研習主要在1934年至1936年他留日期間,并創(chuàng)作了反映中國社會底層生活的《流亡圖》,深受中村研一的賞識。除了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科的課堂學習,他還在日本觀摩了大量當時在東京舉辦的各種歐洲繪畫作品展覽,從而擴大了他對于歐洲古典寫實油畫、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油畫的鑒賞視野。宋步云這個時期的畫風,可以在他40年代的《自畫像》《畫家之妻》《葵花》《山花》《嘉陵江畔》和《嘉陵擺渡》等作品中看出!蹲援嬒瘛泛汀懂嫾抑蕖肥撬@個時期人物畫的代表作,尤其是《自畫像》面部主觀化的色彩處理和畫面整體偏于平面性的構成運用,都體現(xiàn)了后印象派將自然光色和平面結構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
如果說《自畫像》和《畫家之妻》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宋步云從日本學到的油畫畫風,那么,從1940年到1945年他在重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和重慶國立藝專所進行的油畫與水彩畫創(chuàng)作,則體現(xiàn)了他將這種日式油畫與中國人文環(huán)境相結合而開始的本土化實踐。在《嘉陵江畔》《山城一角》《兩江相匯在山城》《嘉陵擺渡》《重慶磐溪》和《竹樓》這一組作品中,不難看出,作者在表現(xiàn)重慶這座中國腹地的城市時所發(fā)生的畫風轉向。一方面他在霧都重慶尋找陽光下的山城景色,捕捉藍天白云之下山脈與江水所呈現(xiàn)的光色變化;另一方面也開始探尋中國山城那種特有的樸實敦厚的意蘊,因而也逐漸從后印象派轉入光色之中的寫實主義的探索。尤其是《竹樓》已鮮明地體現(xiàn)了霧都重慶以天空的陰灰色與傍山而筑的竹樓土褐色為主調的地緣色彩,畫面純樸而堅實,具有濃郁的中國油畫的本土風貌。
在留日期間便顯示出對水彩畫濃厚興趣的他,回國后一直堅持著水彩畫創(chuàng)作。在某種意義上,宋步云的藝術天賦與藝術成就更多地體現(xiàn)在水彩畫方面。在重慶他畫的最多的還是水彩,并在1942年至1944年之間舉辦了7次個人水彩畫展,得到了徐悲鴻、吳作人的稱賞,F(xiàn)在留下來的這一時期的水彩畫《重慶雨中都郵街》和《嘉陵江風光》充分地顯示了他在水彩畫方面的天賦!吨貞c雨中都郵街》真正體現(xiàn)了雨霧之中的山城,但宋步云雨中的山城依然具有豐富的色彩變幻,尤其是他在雨色的灰調中以純群青色處理的暗部,充分地顯示了宋步云印象派外光色彩的修養(yǎng)!都瘟杲L光》,也沒有將遠景的山城處理為灰色,而是賦灰色以豐富的色相變化。尤其值得稱賞的是,他用筆的概括與灑脫,體現(xiàn)了他在形色、水分與用筆之間高超的協(xié)調能力。這種寫意性的用筆,不僅增添了他畫面的靈動感,而且提高了他水彩畫的表現(xiàn)性。他把微妙的光色變化,和放縱灑脫的用筆有機地融于一體。
1946年他隨徐悲鴻先生一行收復國立北平藝專,在繁重的教務工作之余堅守教學崗位,并利用余暇畫了大量古城北平的人文風貌,為上世紀40年代末的北平留下了珍貴的故都影像。如《白皮松》《景山白皮松》《初秋》《故都瑞雪》《舊北海大橋》《午門》《歲寒三九雪》和《中山公園》等,(圖《舊北海大橋》) 這些作品或是描繪炎夏松蔭的光色變幻,或是再現(xiàn)故都黃瓦紅墻的古樸寧謐,或是表現(xiàn)北方雪景寒林的素穆純凈。而在油畫的本土化上,這些作品也更趨于寫實性,把印象主義的光色和樸素的寫實主義畫風結合在一起。如《故都瑞雪》以銀灰色統(tǒng)領畫面的整體基調,深藍、深黑與微暖的近景行人和柳樹更增添了灰白色天地的雪意古韻。《舊北海大橋》以樸實而寫意的筆觸勾畫了北海石橋的古樸渾厚,近景的紅墻與遠景的碧樹既形成對比也構成互補。畫面雖表現(xiàn)的是盛夏中午的陽光,卻色調渾樸儒雅,顯示出畫家從印象主義光色向寫實畫風轉向并體現(xiàn)出較濃重的本土化意蘊。《白皮松》是宋步云從后印象主義向寫實主義轉向并體現(xiàn)油畫的中國學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該作一方面運用條件光色表現(xiàn)了濃蔭之中白皮松的色彩變幻,尤其是畫面中濃蔭里那種冷紫色的處理賦予了畫面以暗中透亮的光色;另一方面畫面并不因單純的對于光色的追求而減弱對于白皮松形象以及整個松林的塑造,作品是在完整地表達空間關系、營造畫面意境的同時,也充分地呈現(xiàn)了印象光色的觀察方式與表現(xiàn)方式。該作用筆灑脫率性,松干上端以淺色勾點的細小松枝和松干根部細碎斑駁的蔭影,更增添了畫面的靈動感。
從1940年到1948年,宋步云以表現(xiàn)戰(zhàn)時重慶與故都京城為題材的油畫與水彩畫,因描繪中國本土的人文景物而開始了他油畫本土化的實踐與探索。一方面他將中村研一那種介于印象派與后印象派的洋畫拉向寫實主義繪畫,另一方面又在這種整合中滲入中國人文風貌的純樸與儒雅,從而形成了他追求實寫中的光色與敦厚中的灑脫的畫風。
平淡質樸的生活意趣(1949—1976)
伴隨著中央美術學院的建立,宋步云的工作、生活與創(chuàng)作也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受當時文藝政策的影響,他也嘗試著一些主題性的創(chuàng)作。如描繪工農兵形象的《女警察》《父與子》《歡慶解放》和表現(xiàn)英雄主義精神的《英勇就義》《啞巴河搶險》等,但總體而言,他并不擅長大型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真正能體現(xiàn)他藝術成就的,反而是那些不經意創(chuàng)作的風景畫。他的畫風,也由光色與寫意的第一個時期轉向平淡質樸的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仍然以北京人文景觀為表現(xiàn)對象,畫家捕捉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新中國首都的京城生活小景。那些畫面,既不是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沒有奇幻的氣候變化,而只是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幾乎可以被忽略的風景。但畫家恰恰通過這種平淡的日常描寫,融入了他平和雋永的詩意。
從畫家留下的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不難看到,宋步云對于不同的季節(jié)氣候所形成的不同光色變化的感受與反應。而對于這種氣候光色的敏感反應,恰恰是畫家描繪這些景色的靈魂。夏季的北京,天空純凈,草木繁茂,但又不乏古都特有的皇都氣象和歷史滄桑。在宋步云的筆下,無論是表現(xiàn)市內的《中山公園》《俯瞰故宮》《天壇》,還是描繪遠郊的《玉帶橋》《碧云寺》《琉璃塔》《須彌春》,他都注重表現(xiàn)瓦藍色的天空與游移的白云,以及陽光直射下古樸而又堅實的古建遺韻。筆觸既奔放概括,又穩(wěn)健厚重。秋天的北京,色彩斑斕,神清氣爽。在《景山》《舍利塔》和《五塔寺》等作品里,我們可以讀到畫家對于絢麗的北方秋天的感懷。那些充滿激情的筆觸與濃烈的色彩,都無疑是那短暫而又遼闊、壯美的秋色激發(fā)。冬天的北京,總是覆蓋著厚厚的白雪,這或許和今天北京少雪的冬天不盡相同。在宋步云的作品里,我們看到了他畫北京的雪比畫其他季節(jié)多得多的作品。比如《古建遺跡(雪景)》《陽春雪》《孟冬朝陽》《團城之冬》和《景山瑞雪》等,雪是潔白的,但在《古建遺跡》《陽春雪》《孟冬朝陽》作品里,我們看到因雪后陽光而形成的暖色調,特別是他描繪的街道上已融化的雪所反射的水影與覆蓋的雪地所構成的城市特有的雪景,更顯示出畫家觀察與表現(xiàn)的深入幽微。而帶著辮子的公交電車與街道上的行人,則增添了畫面濃厚的生活意趣。在《團城之冬》和《景山瑞雪》中,他著意于雪景中松柏精神的表現(xiàn)。碩壯的白皮松依然傲立于白雪皚皚的天地之間,松柏的蒼綠更顯得沉靜、莊重和肅穆。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油畫相對減少了光色變幻的絢麗性,而著眼于景物形體的造型感以及堅實性的表達,筆觸也變得穩(wěn)健厚重,追求畫面整體的質樸感。這種變化既體現(xiàn)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油畫寫實性的整體審美趨勢,也是受徐悲鴻藝術思想的影響和北地古都質感形態(tài)對象化的結果。
這一時期宋步云的繪畫成就更多地體現(xiàn)在水彩畫方面。和他的油畫敏于季節(jié)色彩的變化一樣,他此期的水彩畫更加鮮明地體現(xiàn)了他對于色彩平實質樸的審美追求。尤其是他對于夏季朝夕天空冷暖色調變化的捕捉,顯得敏銳而細微。如《名園側影》《故宮外景》《頤和園》以表現(xiàn)故宮和頤和園的古建筑為畫面主體,畫家著眼于早霞和夕陽那種瞬間天光彩云的變化,而映照著天光彩云的古建也籠罩在這種冷暖變化的色調之中,靈動的筆觸更增添了色彩的閃爍感。而《崇文門舊貌》《停車場一瞥》《美術館街頭》則凸顯了街景之中的古建與現(xiàn)代城市的對比,無軌電車、電線桿、林蔭道和著列寧裝的行人已成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京城人文風貌的歷史記錄。這些作品因表現(xiàn)弱光的戶外景色而削減了畫面色彩的對比度,畫面雖然以灰色調為主,但灰調之中卻不乏幽微的色調變化。畫家具有極好的色彩控制力,作品的節(jié)奏、調子、情韻和境界也便在這幽微的色調變化中而獲得舒緩雋永的表達!睹佬g館街頭》用簡約輕盈的筆觸呈現(xiàn)了夏季陽光的灼透感,而《瑞雪初霽》同樣用輕快靈巧的筆法述寫了雪霽初融的清新氣息。這些作品并不以濃烈的色彩對比取勝,卻體現(xiàn)了畫家爐火純青的畫技,是透而不薄、明而不艷的那種境界。
畫家對于平淡質樸生活意趣的表達,還表現(xiàn)在對于靜物的水彩寫生上。不論是隨意擺放的《直到心紅始成熟》《靜物》還是意匠經營的《水果》《綠筠朱實》,都表現(xiàn)了畫家對于生活真誠質樸的熱愛。那些紅綠相間、黃藍相望的番茄、蘋果、橙桔、香蕉和櫻桃,不僅以極其純樸的寫實語言表現(xiàn)了蔬果誘人的芬芳,而且這種實寫語言的本身就透現(xiàn)了畫家濃厚溫暖的鄉(xiāng)土情懷。這些寫生性的蔬果,無疑也是他純樸詩意的另一種表述。
蒼茫凝重的哲思寄寓(1977—1992)
宋步云的水彩寫生與創(chuàng)作一直延續(xù)到他的晚年。但經歷過“文革”的人在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總是難以撫慰,深沉、持重與堅韌是“文革”經歷者共同擁有的性格特征。因而,宋步云在“文革”之后所繪制的水彩,也形成了和五六十年代不盡相同的畫風。在總體上,那種非常純粹的實寫性轉變?yōu)橐庀笫降谋憩F(xiàn),色彩也呈現(xiàn)出較強的主觀化,用筆上因受他自己中國畫的影響而出現(xiàn)非常明顯的書法性的筆觸特征。
這一時期的水彩畫主要以風景寫生為主,而且這些風景因畫家的涉足遠游而擴大了風景的表現(xiàn)范圍,如1982年他的長白山之行、1986年他的廈門之旅等。這兩次遠足之游,既成為他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新藝術增長點,也是形成他這一時期水彩畫風格轉換的誘因。譬如,1982年的長白山之行,一路他畫出了《亂石飛流》《岳樺林》《天池冠橋》《原始森林》和《靜月潭》等近10幅水彩寫生。這些作品以概括凝重的色彩和酣暢淋漓的筆觸,即興記錄了他對于長白山區(qū)森林、灌木、溪流、淺灘的感奮。這些作品雖沒有前兩個時期的絢麗與細膩,卻在高度概括之中凸顯了他面對大自然的勃然激情,畫面所散發(fā)出來的清新氣息無疑也是他親近自然的結果。
如果說1982年寫生紀行的水彩呈現(xiàn)了他極其簡約的色彩概括力,那么,1986年的廈門之旅則更傾向于寫意性筆觸的運用,畫面也因此注重飛白空間的巧妙穿插與經營。廈門之旅,他畫了《鼓浪嶼》《僑鄉(xiāng)掠影》《鏡泊湖濱》《廈門漁戶》《海空逆光》《海濱浴場》等6幅作品。陽光下的海濱色彩和白雪覆蓋的長白山完全不同,畫家?guī)缀跆岣吡诉@一組畫的色調透明感,色相變化也豐富多彩,尤其是《僑鄉(xiāng)掠影》《鏡泊湖濱》《廈門漁戶》作品上的漁船、房屋和海灘,因飛白性筆法的運用而賦予畫面以靈動飄逸的激情,他甚至于用筆桿作畫筆,恣意刮出紙面上敷彩后的白色筆痕,從而使畫面更空靈飄動。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水彩畫作品是他彩墨畫的另一種形態(tài),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已。
宋步云畫水彩一直堅持到晚年。當他再難以走出戶外遠足山水的時候,他仍然以畫蔬果、花卉為題材。色彩依然保持著中年時代的絢麗和豐富,讓人們體驗到他對于生活與生命的熱愛與追求。如1989年的《葡萄》《曇花》和《東瀛風味》,色彩濃烈凝重,筆觸奔放灑脫,當是晚年爐火純青的佳構。
宋步云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起始于上世紀40年代的重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并深受傅抱石影響以畫山水為主,筆墨也頗得抱石散鋒皴的神韻。此后,因忙于接管并籌建國立北平藝專和中央美院行政事務與教學而無暇顧及。他大量開始中國畫創(chuàng)作,還是在“文革”以后。一方面是年事已高,西畫那種寫生性的創(chuàng)作已不能完全適應他的生活狀態(tài),另一方面則是傳統(tǒng)文化審美心理的作用,特別是“文革” 那樣一段特殊歲月的經歷,促使畫家從外在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轉向內心情感的表達。不過,他畫的中國畫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傳統(tǒng)文人畫,一個堅守了一生畫西畫的畫家,他的觀察方式和表現(xiàn)方式已成為某種定勢。因而,宋步云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都是彩墨畫,是他水彩畫在宣紙上的別樣呈現(xiàn)。
在1976年和1980年他的《橫行一時如春夢》和《適時而食》兩幅較早的作品中,不難看到他從水彩畫向彩墨畫轉換的演變過程。一方面是色彩如水彩那樣的鮮活濕潤,另一方面則是書法性筆墨的濃重灑脫。相對而言,他的畫中間性的淡墨較少,用墨與用色的界線較為明顯。開始形成宋步云自己中國畫風格的,是在1982年之后。該年,他有機會赴長白山旅行寫生,不僅創(chuàng)作了不少水彩畫,而且創(chuàng)作了數(shù)十幅中國畫。如《霧色泉聲》《初日照疏林》《天池晴雪》《巍巍長白山》《迷離風雪》《山川草木浴冬暉》《高山冰場》《寒林落暉》和《人間重晚晴》等,這些作品大多以寫生為基礎,因而鮮有閉門造車的雷同感,畫面構圖生動,細節(jié)豐富。但又沒有停留在寫生上,而是增強了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譬如,以筆墨為造型主體而對畫面的色彩空間進行了重新的整合。相對于他的水彩畫,這些作品的水彩性減弱了,但又比一般的山水畫家富有色彩感。再譬如,他非常注重意境的提煉與升華,幾乎每幅畫面都有自己的畫境,不論朝夕晨暮,他都能從自然的山水中尋找到一種獨特的詩意并將其升華為完滿的境界。還譬如,他十分注重筆墨在畫面上的精神性表達,從山石的皴染到雪松的勾畫,都非常精到,而且其筆墨的焦?jié)、邊緣的堅澀,都顯得蒼茫勁挺,峭拔樸茂。
在構圖上,他有益地借鑒了西畫風景的圖式,視焦點的縱橫捭闔賦予了他的山水以新穎的視覺感受,可謂大山大水,氣象萬千。如《初日照疏林》《山川草木浴冬暉》《高山冰場》《寒林落暉》等都將視平線壓得很低,畫面以描繪叢林為主,但透過叢林的山水日月卻給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間。而《天池晴雪》《巍巍長白山》《迷離風雪隱天池》則以俯瞰的大廣角透視,展現(xiàn)了天池仙境般的壯闊景色。近景焦墨勾皴的長白松林和遠景蒼茫寥廓的瑤池,既有反差也構成由近及遠的縱深感!睹噪x風雪隱天池》將西畫的塑造感巧妙地移用到白雪覆蓋的松林上,留白與濃墨雖著筆不多卻富有寒林雪景的意趣。
隨著年歲增高,宋步云已不便外出寫生,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逐年減少,而花鳥畫漸漸增多。他的花鳥畫題材以花卉和蔬果為主,他尤愛畫君子蘭、朱頂紅、紫藤、葡萄和壽桃。這些花卉與蔬果既有中國畫特有的筆意墨韻,用筆靈巧、濕潤、豐厚,又色彩鮮活、濃艷、厚重。他減弱了線勾點葉的傳統(tǒng)筆法而參以較多的水彩寫生法,因而他的花鳥畫也是一種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彩墨畫,并試圖將中西的筆墨與色彩、意象與實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他的為人們所喜愛的壽桃,既不同于吳昌碩也相異于齊白石,而是將壽桃的妖嬈與枝葉的虬勁融于一體,雖和嶺南畫派藝術理念相近,卻審美趣味相異。“歷經三夏暴風雨,傲霜秋實分外甜! 這首經常題寫在壽桃畫面的詩句,或許揭示了宋步云晚年酷愛畫壽桃的緣由!鞍了飳崱保舱撬尾皆浦袊嫷墓P墨精神與人格象征。
縱覽宋步云一生的藝術道路,他因藝術救國的藝術理想而學習西畫,所以他能在民族危亡之際而毅然歸國。他的西畫雖師從日本著名洋畫家中村研一,學得印象派與后印象派的繪畫觀念,但回國后因追隨徐悲鴻先生而發(fā)生了寫實主義的畫風轉向,并在描繪中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中進行了本土化的探索與實踐。他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水彩和油畫方面,尤其在水彩畫的風景創(chuàng)作上形成了樸實、平和與淡雅的風格,在注重水性技巧發(fā)揮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明快、豐富、絢麗的色彩特征。而畫面寫意性用筆,更賦予了他的水彩畫以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意蘊。他的油畫同樣具有樸實的格調,特別是那些描繪山城重慶和古都北京的作品,已成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城市的歷史記憶。他的中國畫無疑從西畫變出,它一方面表現(xiàn)了畫家將西畫切入中國繪畫的嘗試,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畫家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因而,他的中國畫也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行彩墨畫探索的重要作品。宋步云一生的藝術作品,大都以寫生為基礎,鮮有主題性的創(chuàng)作與大制作,這使得他和那個時代的畫家形成了鮮明的差異性。在藝術不斷被意識形態(tài)化的年代,他的這種選擇是尤為可貴的。至少,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出自于內心的需求和自然的流露。純樸、平和與淡雅,與其說是他的畫風,不如說是他人格的風范。因而,他的那些寫生之作,也因這種心性與才情而超越了習作的苑囿。從心靈流淌,從性情噴發(fā),從胸襟吞吐,賦予了他的這些寫生以創(chuàng)作的格調與品質。
宋步云的淡定平實,雖然不會使他成為藝術界叱咤風云的人物;但他的那種樸素恬淡的情懷,卻成就了那個特殊時代他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
宋步云 - 人物年表
1910年 庚戌 清宣統(tǒng)二年
9月17日(夏歷庚戌八月十四日),誕生于山東膠州半島濰縣泊子鄉(xiāng)臨海高莊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取名沛云。父宋思倫,母王存。
[自幼酷愛藝術。其仿制的“如來”、“觀音”、“雷公”、“電母”和“十八羅漢”等小泥塑惟妙惟肖,并在自家院墻仿繪大廟墻上的風俗畫。]
1917年 丁巳 七歲
進城就讀于濰縣模范初級小學。后轉入濟南模范初級小學
[后被其父轉讀私塾二年,因極為反感私塾先生的刻板教學和舊式教規(guī),聯(lián)合同窗好友上訴教育局,致使教育局查禁了這所私塾學館。]
1923年 癸亥 十三歲
畢業(yè)于濟南模范初級小學。同年進入濰縣模范高級小學。
1926年 丙寅 十六歲
畢業(yè)于濰縣模范高級小學。
1928年 戊辰 十八歲
就讀于濰縣由美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文華中學(即后來的廣文中學)。
[在校學習期間,參加了以王硯田為首的進步學生發(fā)起的愛國民主運動——反帝國主義奴化教育和宗教侵略的學潮,任糾察隊長。罷課、游行達數(shù)月之久,后被校方糾集國民黨縣黨部使用武力鎮(zhèn)壓下去,他和這次學生運動的十幾個學生被學校列榜開除。全國解放后,這次反宗教侵略運動被編入了山東省志。]
1929年 己巳 十九歲
改名為宋步云,自號“曉初”。
1930年 庚午 二十歲
投考濟南東魯中學,讀書半年,后考入濟南愛美高中藝術師范科,進三年級插班,與王式廓為同窗好友。
1931年 辛未 二十一歲
“九·一八”事變后,山東廣大學子響應北方學生運動的號召,走出課堂,組織請愿團赴南京向國民政府請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遭到山東軍閥韓復榘的鎮(zhèn)壓。宋步云作為請愿團的聯(lián)絡員,和全體請愿團員一起在濟南堅持臥軌斗爭,并得以 奔赴南京。平津、山東愛國青年學子聚集南京,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在遭到政府當局拒絕后,學生們憤然砸了中央日報社、國民黨中央黨部及外交部。最后,學生均被押送返鄉(xiāng)。
與王式廓、王仙坡相攜步出山東,投考北平京華藝專,同被錄取。在北平,他舉目無親,經介紹暫借住一家高姓的富裕人家(即京城“算房高家”,其祖輩曾為朝廷主持監(jiān)造頤和園及重修天壇等),由此結識了高淑貞(1918-2001年),彼此心儀。在他的引導下,高淑貞也考入北平京華藝專,入國畫系,后轉入西畫系學習。
1933年 壬申 二十三歲
春,南下杭州,轉學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師從林風眠、李苦禪等。該校以培養(yǎng)專門藝術人才,倡導藝術運動,促進社會美育為宗旨,是當時我國學制最長的(五年制)高等藝術學府。
林風眠力主啟發(fā)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擺脫古今中外藝術程式,創(chuàng)造具有個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新藝術,是杭州藝專對師生的要求”。 在此,宋步云受到嚴格扎實的素描、油畫技法的基本功訓練。而在中國畫上,他受李苦禪的啟,與之過往甚密,時?此鳟。
1934年 甲戌 二十四歲
高淑貞轉學國立杭州藝專,師從吳大羽教授。
在國立杭州藝專期間,宋步云與高淑貞參加了李樸國教授組織的國立杭州藝專劇社。在李樸園自編自導的反映抗日現(xiàn)實題材的話劇中,高淑貞扮演一個勇敢參加抗擊日寇并在作戰(zhàn)中英勇犧牲的姑娘,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
宋步云參加了以地下共產黨員房士圣為首的抗日青年學生秘密團體,成為骨干分子,被譽為抗日“四大金剛”之一。
秋,宋步云攜高淑貞東渡扶桑。
1935年 乙亥 二十五歲
4月1日,與高淑貞一同入東京日本大學美術科學習油畫,師從中村研一。
在日本,經常參觀在東京舉辦的世界各國繪畫原作展覽。并利用寒暑假,會同肖傳玖、王仙坡以及于沖、秦威等中國同學,走遍日本島國的各地海濱,作水彩寫生,留下了大量的畫作。
在水彩畫中,中村研一最稱道宋步云的《夏之晨》,認為畫中麥熟季節(jié)的暖色,典型地表現(xiàn)了夏天早晨的氛圍!断闹俊窞闁|京日本大學收藏。
8月4日,與同學秦威等赴千葉縣北條參加留日中國學生“追悼聶耳先生大會”。
1936年 丙子 二十六歲
創(chuàng)作《流亡圖》。畫面寬兩米,表現(xiàn)“九·一八”之后中國百姓無家可歸的場景,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三省的侵略罪行。中村研一稱贊《流亡圖》成功表達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畫面布局合理,造型簡潔?輼,寒風,緊縮的人物動態(tài)與開闊蕭疏的野外空間,構成一種內在的張力。原作由中村研一自行提出保存,后無音訊。
1937年 丁丑 二十七歲
宋步云和高淑貞參加了由梁廷武、陳北歐等中國留學生發(fā)起的“中國留日同學劇團”,在東京演出曹禺的《雷雨》等劇,并邀請當時流亡日本的郭沫若臨場指導。高淑貞在劇作家洪深《農村三部曲》之一的話劇《五奎橋》中出演女主角,受到劇團同仁及廣大觀眾的高度評價。
7月,宋步云攜高淑貞從日本回國,經由杭州、南昌到達武漢,在漢口遇秦威、陳北鷗等留日同學,并與他們一道去漢口海陸飯店郭沫若夫婦處拜訪。
數(shù)月后,考入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工作團,任美術干事,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武漢失守前,隨駐武漢機關撤離至重慶。
歲末,在重慶其父親的摯友張東禮家中,與高淑貞結婚。
1938年 戊寅 二十八歲
在重慶私立西南美術?茖W校任教。在西南大后方物資條件極端匱乏,家庭生活陷入空前貧困,卻從未灰心喪志,認真教書,并投入美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創(chuàng)作了許多水彩畫作品。
1939年 已卯 二十九歲
5月,大女兒降生,取名高坪。
1940年 庚辰 三十歲
1月1日,《抗建通俗畫刊》創(chuàng)刊,宋步云與王建鐸、艾德榜、何惟志、房公秩、邵恒秋、黃子君、鄭伯清等任編輯,由青年書店發(fā)行。該刊至1942年7月出版第2卷第2期后停刊。
1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木刻《救國不分老幼》(四幅)。
2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2期)發(fā)表木刻《動員農村婦女推廣手工紡織》、《我們應當節(jié)省娛樂費救濟難胞》(兩幅)、《女英雄》。
3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3期)發(fā)表木刻《推廣國民教育》。
4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4期)發(fā)表木刻《黑暗世界——奴化教育》及《黑暗世界——毒化教育》。
5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5期)發(fā)表木刻《為大眾謀安全的石工》、《無涯的泥潭——敵兵吟詩反戰(zhàn)》(五幅)。
6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6期)發(fā)表木刻《以建設答復轟炸——行都的電話兵》、《敵機炸毀了我們的家》、《防空洞一角》、《協(xié)助抗屬插秧》、《被敵寇劫持的女同胞》、《民族復興的紀念地——蘆溝橋》。
10月10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7期)發(fā)表木刻《倭寇南進初步的獵獲物》、《愛國老人李清標送子從軍》、《前方戰(zhàn)士著衣單》、《踴躍捐寒衣》、《抗敵宣傳》。
參加中華全國美術會。該會于1940年5月在重慶成立,其前身為中國美術會(1933年11月12日成立于南京),抗戰(zhàn)爆發(fā) 后遷至重慶,與中華美術界抗敵協(xié)會(1938年6月6日成立于武漢)、重慶美術界抗日協(xié)會等團體聯(lián)合重組,其宗旨為“聯(lián)絡全國美術家感情,集合全國美術界力量,研究美術教育,推動美術運動”。張道藩任理事長,徐悲鴻、傅抱石、陳之佛、汪日章、呂斯百、黃君璧、秦宣夫、李瑞年、謝稚柳、黃顯之、張書旗、吳作人、潘天壽等人先后任理事,吳稚暉、陳樹人、蔣復璁、宗白華、頎樹森等人任監(jiān)事。
1941年 辛巳 三十一歲
1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8期)發(fā)表木刻《沉默的戰(zhàn)士——悼傷兵慈母蔣鑑女士》(三幅)。
3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9期)發(fā)表木刻《寒夜歸途》。
3月,會同在重慶的木刻工作者,再議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木刻組織,因原“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xié)會”被國民黨中央社會部以三年來該會未提交工作報告為由取締。
6月1日,在《抗建通俗畫刊》(第10期)發(fā)表木刻《回憶前年的“五三”——寇機慘炸陪都》、《待運軍火的力夫》及《候車》。
7月16日,《新蜀報》刊登了宋步云與盧鴻基、劉鐵華、丁正獻、張望、王琦、梅建鷹、邵恒秋等40余人共同署名的啟事,曰:
……但我國數(shù)千木刻工作者豈可一日無組織,木刻抗建宣傳工作豈可一刻暫停,有鑒于此,同人等邀集在渝木刻同志并各地木刻先進,重新組織全國木刻團體,現(xiàn)已向社會部重新請求組織,想不日即可準下,一經籌備完竣,即可征集會員,前木協(xié)會員,只須登記,即可入會。
8月16日,《新蜀報》刊《木刻簡訊》曰:“木刻協(xié)會自奉令撤銷后會務工作不得已暫停,但一般木運工作仍照常推進,并集合在渝木刻同志,發(fā)起組織全國的木刻團體。近聞負責人談,木刻團體已得社會部準許組織,但須改名為中國木刻研究會,批文日內可送達,并即定八日內召開籌委會云!
經陳之佛推薦,受聘于重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并遷入中央大學農場山坡上一個廢棄舊碉堡里,自己改建成居室,與吳作人等相鄰。期間,與在該系任教的留日同學傅抱石過往甚密,成為摯友,經常在宋步云的“碉堡”中喝酒談藝,會心切磋。在傅抱石的影響下,拿起筆墨,開始嘗試中國山水畫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
1942年 壬午 三十二歲
1月3日,中國木刻研究會在重慶中蘇文化協(xié)會正式成立,宋步云與各發(fā)起人及在渝木刻家丁正獻、王琦、廖冰兄、羅頌清、邵恒秋、宋尚虎、宗其香、王樹藝、韓尚義等人出席了會議,部分中央大學藝術系、國立藝專的學生也參加會議。大會選舉了王琦、丁正獻、劉鐵華、羅頌清、邵恒秋為重慶總會常務理事,盧鴻基、汪刃鋒、劉平之、宋步云、黃克靖等21人為理事。其中,宋步云作為中央大學藝術系的代表,黃克靖作為國立藝專的代表,另有湖南的李樺、福建的宋秉恒、浙江的野夫、廣西的劉建庵、廣東的劉倉、江西的徐甫堡、貴州的楊漠因、云南的劉文清等為各省代表。會議還通過了在各省成立分會、原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xié)會會員重新登記入會等決定。
2月12-14日,宋步云參加了中國木刻研究會在重慶市中區(qū)夫子池勵志社舉辦“響應國家總動員文化界宣傳周·中國木刻研究會第一次展覽”,該展覽展出木刻作品260件,參展作者50余人。
6月29日,在國立中央大學舉行的歡迎徐悲鴻回國的儀式上,經傅抱石介紹,認識徐悲鴻。
[這一時期,宋步云或早或晚常與徐悲鴻漫步嘉陵江畔,細語長談,砥礪藝事。徐悲鴻喜歡宋步云那些描繪嘉陵江的水彩,鼓勵宋步云把嘉陵江風景畫好。他說:“在一個風景好的地方,可以畫出許多好的畫來,因為時間的不同,晨夕、風雨、陰晴等調子變了,畫也就不同了! 此時期是宋步云水彩畫藝術迅速發(fā)展的階段,經常利用學校假期外出寫生,足涉巴蜀山川。]
8月,受重慶國立藝術?茖W校校長陳之佛之聘,任藝專講師,教授水彩畫。
10月,徐悲鴻在重慶磐溪籌辦中國美術學院,自兼院長,聘宋步云為中國美術學院研究員。該院為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于是年提議,由中英庚款委員會撥款,每月經費10000萬,為創(chuàng)作研究院性質,籌備處的地址設在磐溪石家花園石家祠。先后應聘的研究員、副研究員有張大千、吳作人、李瑞年、沈逸千、馮法祀、張倩英、張安治、陳曉南、費成武、孫宗慰、宗其香等。
在重慶中蘇文化協(xié)會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展出百幅水彩畫。
到內江寫生,應邀舉行個人水彩畫展,展品有不少為本地風光。該展與豐子愷的漫畫展鄰廳展出,豐子愷時任重慶國立藝專教務主任。宋步云得以幸會豐子愷,并得豐子愷以“天作巧合”為題,即興賦詩一首;“內江留客住,雙輔八字開。不期步云至,對酌敘開懷!
來到重慶北碚寫生。曾為北碚縉云山下的溫泉寺觀音殿創(chuàng)作觀音畫像一幅,后由藝術家賀白先等人泥塑為丈余高大的白衣觀音。該寺創(chuàng)建于南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俗稱鐵瓦殿(石柱鐵瓦),是重慶首屈一指的古建筑。
1943年 甲申 癸未 三十三歲
3月6日,吳作人在《新蜀報》上,以《宋步云的嘉陵江》為題,評述宋步云的水彩畫。其言道:“幸喜宋步云先生的水彩畫正給了我們以真誠的感覺,地方色彩的表現(xiàn)極充分。宋先生畫嘉陵江兼?zhèn)髌渖駪B(tài)。我們雖未能見得李思訓、吳道子的嘉陵江圖,然論江山云霧的氣勢,朝暮明晦的變幻,江岸灘頭的各種景態(tài),纖夫一群群的俯伏同行與逆流掙扎,搬運工人,小買賣者,蕓蕓攘攘。宋先生卻不加自己的成見,客觀地、忠實地描寫,想來是不僅能無愧于古人!
夏,宋步云赴峨眉山旅行寫生,冒酷暑,背行囊,攀險山,寫生作畫14天,并感懷寫下“峨眉天下秀,步云獨自游”的詩句。下山后,經樂山南行,沿岷江行程數(shù)百里,至三江交匯的敘府,又用時一個月,共作水彩畫數(shù)百幅。返回重慶后,精選新作百余幅,舉辦大型水彩畫展。
是年,經高象久(解放后任山東省民政廳廳長)介紹,宋步云結識馮玉祥,參加了馮玉祥發(fā)起組織的"利他社"——其宗旨是"人生以服務為目的,革命以利他為本務",推行抗日獻金運動,促進民主,維護和平。并在馮玉祥的鼓勵下,為賑災開一次個人畫展,由山東省政府駐渝辦事處主持義賣,得來的酬金全部獻出賑災。[中原地區(qū)連續(xù)干旱之后又遇蝗災,寥廓中原,赤地千里,餓莩遍野,僅河南一省就餓死300萬人之多。8月2~16日河南西部山區(qū)發(fā)生局地性大暴雨,山洪暴發(fā),堤防潰決,致使沿河兩岸河南、安徽兩省部分地區(qū)近20個縣造成嚴重洪澇災害,百年不遇。為此,重慶各界紛紛開展賑災活動。]
徐悲鴻與廖靜文出席畫展開幕式。徐悲鴻仔細觀看每幅作品,并說:“英國水彩畫馳名世界,只因倫敦多霧適宜作水彩畫,重慶也是多霧,人們常謂‘霧重慶’,重慶四季都在霧中,作水彩畫非常適宜……希望你還要不斷地刻苦練習,爭取在水彩畫上能有獨到之處,這是最重要的!毙毂欉x購了《嘉陵江夕陽》、《嘉陵纖夫》兩幅水彩畫,表示支持。
入秋,徐悲鴻“為紀念友誼的開始”,贈其一本冊頁,題標簽“友聲集”,并畫了一匹奔馬。隨后又攜宋步云去趙少昂、謝稚柳、黃君碧府上拜訪,讓他們在“友聲集”上作畫留念。
冬,宋步云獨自去江津,沿途對景水彩寫生。后應江津地區(qū)之邀舉辦畫展,展出了百幅新作。
1944年 甲申 三十四歲
3月1日,經教育部審核獲批大學講師資格證書。
6月,長子降生。豐子愷聞訊后,次日一早即登門,送來紅帖,取名慧京。
與造紙廠聯(lián)系,經過多次實驗,研制出一批“布紋水彩畫紙”,解決了水彩畫教學中的材料匱乏問題,也為大后方的繪畫材料市場補充了新的品種,緩解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的繪畫用品奇缺的問題。
1945年 乙酉 三十五歲
7月28日,重慶《中央日報》發(fā)表“美英中三國政府領袖公告”,促其立即無條件投降。
8月15日,日本天皇頒發(fā)無條件投降詔書。
是年,因重慶中央大學藝術系領導更迭而辭去教職,旅行寫生作畫,在重慶舉辦水彩畫展。并熱衷于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
1946年 丙戌 三十六歲
春,徐悲鴻同夫人廖靜文輾轉尋到宋步云的“寒窯”,約請他赴北平參加接管并籌建國立北平藝專的工作。是夜,徐悲鴻夫婦留宿在宋步云家,從繪畫到治學推心置腹交談一晚。
5月,馮玉祥離開重慶赴南京,宋步云到朝天門碼頭相送。馮玉祥臨別囑咐:“要牢記藝術為人民”。
6月29日,徐悲鴻自南京寫信(由廖靜文代筆)給宋步云,信中寫到:“弟已接受教育部聘任國立北平藝專之職,擬請吾兄相助。如蒙允可,敬希即刻設法啟程,務請于7月底以前到達北平,以便進行復校事宜。弟將偕吳作人先行赴京!笔招藕,宋步云即攜家人啟程到達北平。
7月21日,徐悲鴻親筆致信宋步云:
步云吾兄惠鑒:
得手書欣知已抵北平。我等六人將于二十四日晨乘船至秦皇島,二十六日夜約能抵北平,至遲二十七日必能到達。請兄設法至王府井梯子胡同一號詢盛成先生得一暫時落腳之處。我一到秦皇島即電,兄來車站一接。又,壽石工先生系我老友,也系校中將來同仁,請告其一切并求彼相幫,覓臨時住處。壽石工先生住西安門外迤北黃城根十八號。
此須 近安
悲鴻 白
內子附候
七月二十一日
昨日先派王竹聲君乘舟赴津來平,請告盛成先生與兄接洽。
遂與盛成、壽石工等共同解決徐悲鴻一行來北平的住所等問題。
8月,接收工作正式開始。在北平各高校復建中,國立北平藝專被列為臨時大學第八分班,校址在貢院西街東總布胡同10號。
8月,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聘書,聘任為副教授,教水彩畫課程,并兼任庶務主任,代理總務主任的職責,全權負責行政管理工作,而吳作人負責教務工作。
高淑貞受聘任國立北平藝專圖書館館員,負責籌備擴充學校圖書館工作。
[在國立北平藝專復校過程中,在徐悲鴻的領導下,通過不斷協(xié)商,克服重重困難,爭取了王府井帥府園的新校舍,并購買或簽租水磨胡同、洋溢胡同14號院和47號院、煤渣胡同、火神廟胡同、罐兒胡同以及東總布胡同、大雅寶胡同、裱背胡同等多處四合院,作為各地來校應聘的教授宿舍。同時,完善各種教學基本設施,為創(chuàng)建全新的國立北平藝專,做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工作。]
10月,參與發(fā)起組織“北平美術作家協(xié)會”,齊白石為榮譽會長,徐悲鴻任會長,吳作人任理事長、宋步云、劉鐵華、李宗津等任常務理事,鄧以蟄、溥心畬等為名譽會員。成立時舉辦大型“濟貧義賣展覽會”。會址設在洋溢胡同14號吳作人家中。(洋溢胡同14號住有三家:吳作人、宋步云及李宗津夫婦。院內有畫室,提供晚上畫畫,并以北平國立藝專名義成立“晚畫會”。)
[1946年3月25日“美術節(jié)”,中華全國美術會北平分會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開成立大會,推鄧以蟄為理事長。同日《華北日報》曾辟"美術節(jié)特刊"專版,刊登鄧以蟄《美術的生命與使命》、秦仲文《美術節(jié)漫話》及《中華全國美術會北平分會成立大會宣言》諸文。翌年8月間召開第二屆年會第一次理監(jiān)事聯(lián)席會議,公舉鄧以蟄、張伯駒為正副理事長,李辰冬、壽石工、陸鴻年、李智超、吳幻蓀為常務理事。曾一櫓、門榮華、潘素為常務監(jiān)事,趙夢朱為秘書。]
十二月,宋步云次子降生,徐悲鴻為其子取名慧成。
1947年 丁亥 三十七歲
8月,被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續(xù)聘為副教授,并兼任庶務組主任。
由中共地下黨工作人員錢開泰介紹,參加“冀熱察華北分區(qū)行政公署工作團”的革命工作,任務是利用身份掩護黨的地下工作,該團負責人是藍公武。為地下黨組織傳遞信息,掩護被追捕的地下黨同志,保護進步師生免遭迫害。
10月2日,國立北平藝專國畫組秦仲文、李智超、陳緣督三位教授罷教,不滿校長徐悲鴻減少國畫新生入學名額及授課時間,指定授課范圍等做法,提出“改善國畫組設施”。次日,中華全國美術會北平分會立即召開常務會議及記者招待會,聲援三教授,并散發(fā)傳單,刊登《反對徐悲鴻摧殘國畫》文章。15日,徐悲鴻也召開記者招待會,發(fā)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與《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依然主張以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之基礎。中華全國美術會留平會員宋步云和劉鐵華、黃養(yǎng)輝等十六人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認為北平分會的個別人員在理論上如有殊見,盡可善意建議,而不應以分會名義,發(fā)表宣言,攻擊私人!捌浯笠庵^:國畫應否改革之爭,即成過去,中國自明以降,即陷入‘師古’的泥沼,如不自拔,終必墜落絕境,今北平美術會在國畫理論上,既有殊見,盡可在理論上多所發(fā)表,或善意建議,豈可濫發(fā)宣言,肆意毀謗同一團體中之理事。劉等末謂:我們相信北平美術會不乏明達之士,為建設新文化,應多增團結力量,則中國藝術前途甚幸……等語,以響應徐校長的談話!(參見1947年10月《中央日報》、《華北日報》、《新民報》)
[受徐悲鴻委托,悉心照料矢崎千代二的生活。]
1948年 戊子 三十八歲
3月,次女降生,名高陽。
5月1日,積極參與籌備的北平美術作家協(xié)會、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美術學院三家聯(lián)合畫展在中山公園開幕,展期二周。其參展的油畫《白皮松》受到美術界和觀眾的高度評價。徐悲鴻當面稱贊《白皮松》:“杰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并決定為國立北平藝專收藏,作為教學范本(現(xiàn)藏于中央美術學院)。時至5月7日,天津《益世報》發(fā)表徐悲鴻《介紹幾位作家的作品》一文,即評價此次展覽諸家諸作,其中曰:“宋步云之《白皮松》,妙手偶得;另一女人像亦妙。”
秋,北平解放前夕,接受并完成了藍公武托地下交通員轉交的三項任務,即:一,挽留徐先生繼續(xù)掌校;二,反對學校南遷;三,保護校產。宋步云連夜向徐悲鴻轉達黨的指示,并研究了具體對策。在徐悲鴻主持召開的“應變委員會”會議上,率先陳述了反對學校南遷的理由。
入住米市大街煤渣胡同9號北平藝專宿舍,而國立北平藝專亦遷王府井校尉胡同新址。
1949年 已丑 三十九歲
1月20日,傅作義接受解放軍提出的條件,令其所屬的兩個兵團部,八個軍部、25個師,共20多萬人接受人民解放軍的和平改編;1月22日,傅作義率部出城;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城接管,北平和平解放。
4月,由組織派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三月,為第一期優(yōu)秀畢業(yè)學員。
國立北平藝專學校人員調整,受到不公正待遇,雖經徐悲鴻力保,仍不得不離開國立北平藝專。
高淑貞留任國立北平藝專圖書館,負責收集、保藏、整理、分編古代美術文物資料以及采編、出納等工作。
1950年 庚寅 四十歲
經徐悲鴻介紹,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普局任美術編輯。為各機關、工廠等處繪制領袖像多幅。
1953年 癸巳 四十三歲
參加“中華全國科學普及協(xié)會”工作,編繪農業(yè)科學、醫(yī)學衛(wèi)生等方面掛圖;為《科學大眾》、《知識就是力量》等刊物設計封
面及插圖(出版約一百余件)。
搬入火神廟31號中央美院宿舍(60年代更名為春雨胡同27號)。
9月26日, 徐悲鴻去世。
1954年 甲午 四十四歲
10月,徐悲鴻紀念館落成。
12月,三子宋立降生。
1955年 乙未 四十五歲
參加衛(wèi)生部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工作,編繪大幅衛(wèi)生教育宣 傳畫等,并出版發(fā)行。
1956年 丙申 四十六歲
應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之邀,沿黃河寫生,體驗生活,創(chuàng)作五幅大型油畫。其中,兩幅描繪舊社會黃河帶給民眾的災難,另三幅畫反映新時代治理黃河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勞動場面。此五幅畫曾參加其總部河南鄭州黃河水利委員會舉辦的“根治黃河”展覽,原作由該單位收藏。
高淑貞協(xié)助吳作人、肖淑芳、艾中信等進行北京天文館壁畫繪制工作。
1957年 丁酉 四十七歲
任輕工業(yè)部美術顧問。
應煤炭工業(yè)部邀請,到河北開灤煤礦體驗生活,創(chuàng)作表現(xiàn)解放前后煤礦工人工作和生活的大幅油畫作品并參展。
1958年 戊戌 四十八歲
赴十三陵水庫工地,工作六十多個晝夜,作多幅水彩畫和油畫,表現(xiàn)水庫的建設者以及翻天覆地勞動創(chuàng)造的場景。作品有《十三陵水庫工地》、《夜戰(zhàn)》、《勞動模范馬慶芝》、《青年突擊隊長》等。
因三門峽水庫修建而改線隴海鐵路,在三門峽鐵路工程地段,為鐵道部創(chuàng)作歌頌鐵路建設者的兩幅大型油畫作品:《開山》《劈路》
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推薦,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政府聘請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寧夏廳的總設計師和美術顧問。走遍寧夏,去賀蘭山指導采石,刻制毛澤東詞《六盤山》,沿途搜集素材,進行油畫寫生。作品有《六盤山》(56×80厘米)。采集賀蘭石自制硯臺一方,傅抱石為硯題寫“步云制此余始用之”,由其高足刻出。高淑貞接受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埃及王儲圖瑪?shù)、黑白夫婦的中國語言教學任務。
1959年 已亥 四十九歲
應山西省政府之邀,赴云周西村體驗生活,收集素材,為劉胡蘭紀念館創(chuàng)作油畫作品。在北京藝術師范學院任教。與傅抱石、關山月等于北京 民族飯店會晤,并合影留念。
1960年 庚子 五十歲
任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安全委員會美術顧問,講授繪畫課程,為公安系統(tǒng) 培養(yǎng)美術人才,同時創(chuàng)作了大量宣傳交通安全的巨幅油畫和歌頌人民警察先進事跡的作品。
1961年 辛丑 五十一歲
經吳作人、傅抱石介紹,加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
9月,與傅抱石等多位畫家會晤,傅抱石、關山月、李苦禪、許麟廬在《友聲集》上作畫留念。
1964年 甲辰 五十四歲
將油畫寫生《俯瞰故宮》再創(chuàng)作為250×400厘米的巨型油畫《故宮》(文革時被毀)。
1965年 乙巳 五十五歲
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繪制一套防空掛圖和一套防空畫冊,并印刷出版。
1966年 丙午 五十六歲
為許多機關單位創(chuàng)作巨幅毛主席油畫像。
1970年 庚戌 六十歲
開始融匯中西技法,潛心研究以桃為主題的國畫創(chuàng)作。寫生并 創(chuàng)作山水。
以“杞林齋”為齋號
1980年 庚申 七十歲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落實政策辦公室審查,正式下文,落 實政策,回到中央美術學院,恢復副教授職稱。以“多壽園”為齋號,自號“多壽園主”。孫墨佛題寫齋名。
1981年 辛酉 七十一歲
為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冠軍作《多壽圖》一幅,贈國家體委。
1982年 壬戌 七十二歲
赴吉林長春、長白山寫生作畫,夫人高淑貞隨行。由夏至秋而冬,歷時七個月,踏遍長白山的森林和山嶺,繪畫大量的水彩寫生。為畫好長白山天池,費時二十余日,走遍天池四周,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天池的美景。為長白山賓館作國畫《天池晴雪》、 《長白山天池》。8月5日-20日,于延吉賓館寫下長詩《天池游記》
1983年 癸亥 七十三歲
成為文化部的高級統(tǒng)戰(zhàn)對象,并享受離休干部待遇。
應文化部、統(tǒng)戰(zhàn)部之邀,赴大連棒棰島寫生三周,同行者有葉淺予、胡絜青、袁運甫等。水彩畫《棒錘島早潮》(27×39.5厘米)、《黃海之晨》(27×39.5厘米)、《海濱暮色》(27×39.5厘米)等皆屬此行之作。并為棒錘島賓館作畫《島上風光》、《多壽圖》。由大連直接去青島寫生一個月,創(chuàng)作水彩畫20多幅。代表之作 有《嶗山避雨》(27.5×40.5厘米)、《海濱浴場》(27×39厘米)、《花石樓》(22×39.5厘米)、《青島》(27×39.5厘米)、《青島棧橋》(27×39厘米)等。
8月24日記《嶗山游》一詩
1984年 甲子 七十四歲
被聘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
應山東省政府邀請赴濟南,為省政府作八尺《多壽圖》,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向故鄉(xiāng)父老獻上一份厚禮。
為山東省政府作《壽桃》一幅,作為國禮贈送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周年慶;顒拥男录悠驴偫砝罟庖。
為北京市政協(xié)和各民主黨派及工商聯(lián)聯(lián)合發(fā)起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義賣活動捐畫一張。
為全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畫,參加香港展覽以籌募基金。
為老山前線戰(zhàn)士贈送國畫《關山月》一幅。
為香港培橋中學建校捐贈《多壽圖》一幅。
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為遵義會議紀念館作國畫《碩果》。
致函遵義會議紀念館:
春,被診斷患肺癌。
7月,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做第一次手術。住院期間寫七絕兩首:《詠柳》《良醫(yī)頌》
10月,慶祝建國35周年作《萬壽圖》,并賦詩一首
1985年 乙丑 七十五歲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被聘為中山書畫社、北京市東城區(qū)書畫協(xié)會常務理事。
受文化部委托,創(chuàng)作大幅國畫《中巴友誼萬古長青》,作為國禮贈與巴基斯坦政府。
應邀赴煙臺、長島、招遠、蓬萊寫生,創(chuàng)作30多幅水彩畫作品。
在徐悲鴻先生誕辰九十周年之際,向徐悲鴻紀念館贈送《桃李滿天下》大幅蟠桃圖一幀,以表師生深厚之情。
1986年 丙寅 七十六歲
新春作《水仙》圖,并賦詩
6月,專程赴濟南參加李苦禪紀念館開幕式,作為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李苦禪先生第一屆畢業(yè)生中唯一在世的弟子被邀出席。贈《桃李滿天下》圖一幅,以示對國畫啟蒙之師的紀念。
隨中央文史館赴山東煙臺、威海寫生,作水彩畫《煙臺一角》(25.5×40厘米)、《威!(27.5×39.5厘米)、《?漳婀狻(27×39厘米)等。
應文化部、統(tǒng)戰(zhàn)部之邀赴牡丹江,觀鏡泊湖、地下森林。抱病弱之軀,登山千米觀看火山口,下巖洞進地下森林,創(chuàng)作《鏡泊湖飛瀑》(27.5×39.5厘米)、《鏡泊湖濱》(27×39厘米)等水彩畫20多幅。歸途去哈爾濱,應黑龍江書畫函授大學之邀作國畫錄像教學。
10月,赴廈門、鼓浪嶼寫生,作《福建僑鄉(xiāng)》(27×39.5厘米)、《鼓浪嶼》(27×39.5厘米)、《鄭成功像》(70×70厘米)、《廈門漁戶》(27×39厘米)、《僑鄉(xiāng)掠影》(27×39厘米)等一批水彩畫。
喬遷北京東郊新居。
1987年 丁卯 七十七歲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特批,提升為教授。
春,隨中央文史館赴山東菏澤。在牡丹之鄉(xiāng)菏澤市賞芍藥,繪牡丹。重游泰山、曲阜,去梁山縣水泊梁山的故處參觀。
夏,往遼寧省興城寫生。
參加中央美術學院老藝術家聯(lián)展,在美院陳列館展出,參展作品十幅。
參加日本著名和平人士西園寺公一“八十壽辰紀念活動”,并受文化部之托作《多壽圖》為其祝壽。
為中央文史研究館作一丈二尺國畫《萬壽圖》,蕭勞先生為作品題字。
受中央文史館委托,抱病為首都賓館新建館(在正義路)作一丈二尺國畫《碩果迎賓》。
9月,在協(xié)和醫(yī)院接受第二次手術。
10月22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宋步云藝術活動六十年”畫展。習仲勛、方毅、鄧力群、高占祥等中央及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畫展開幕式;方毅書寫蘇軾詩詞,鄧力群派人送來書信對畫展表示祝賀;吳作人題寫“氣象萬千”四字,白鷹書寫“獨具一格”,對宋步云的藝術成就予以高度評價。
寫七絕《暮年抒懷》:
1988年 戊辰 七十八歲
中央電視臺彩電中心落成,向中央電視臺贈繪畫作品一幅。
山東省美術館收藏《多壽圖》一幅。
為毛主席紀念堂作畫,并參加紀念毛澤東誕辰畫展。
11月,去天壇、陶然亭、慕田峪長城等地拍電視專題片。
11月7日寫詩《冬日郊游》
12月,北京電視臺播出電視專題片《桃圣——藝術大師宋步云》。
作題畫詩《寫竹》
1989年 已巳 七十九歲
春,攜夫人及子女回到山東濰坊老家。在山東濟南市美術館、濰坊市博物館舉辦“宋步云藝術活動六十年巡回個人畫展”,受到家鄉(xiāng)領導和父老鄉(xiāng)親的熱烈歡迎,并予以高度評價。
3月31日,完成《故鄉(xiāng)行》詩三首
1990年 庚午 八十歲
3月,山東濰坊市楊家埠成立“宋步云藝術陳列館”,方毅為藝術館題寫?zhàn)^名。在夫人高淑貞及子女的陪同下,出席“宋步云藝術陳列館”開館儀式。最后一次來到出生地高莊村,在鄉(xiāng)親 的引領下,尋到舊宅。
4月,應邀參加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
濰坊市博物館收藏《多壽圖》一 幅。
1991年 辛未 八十一歲
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禮賓局派人到宋步云寓所看望,說明鄧小平要選擇我國著名美術家的作品,作為向各國元首致賀新年卡片的封面畫,宋步云創(chuàng)作的《多壽圖》被選用為1992年中央領導對外贈送賀年片的畫面。后將鄧小平名片以及印好的賀年片、紀念證書送給宋步云留念。大型畫冊《宋步云畫集》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吳作人為畫冊題名。畫冊收集了宋步云從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油畫、水彩畫、國畫作品136幅。
為中南海作《多壽圖》一幅,并收入《中南海珍藏畫集》。
作品參加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的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赴港書畫展。
1992年 壬申 八十二歲
3月7日,宋步云先生因病逝于北京醫(yī)院,享年82歲。葬于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