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育 - 個人簡介
朱載育(1536--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又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卒謚端清,河南省懷慶府(今沁陽市)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朱載育深受父親鄭恭王修德講學,布衣蔬食,能書能文,折節(jié)下士的影響,自幼儉樸敦本,聰穎好學。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恭王非罪削爵,被禁固高墻。年僅十五歲的朱載育,篤學有至性,筑土室于宮門外,開始了席篙獨處的淡泊生活。在漠落坎坷十九年的漫長歲月里,朱載育拜結(jié)賢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專心攻讀音律,歷算。隆慶二年(1568年),恭王冤白還爵,三十二歲的朱載育理應恢復世子冠戴,但他無視紫誥金章,高車駟馬,毅然自甘淡泊,在音律研究上
窮追不舍,又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lǐng)域。朱載育自負學任,志在革新,三十五歲才當了新郎。萬歷十九年(1591年)。鄭恭王駕薨,朱載育理當嗣爵,他為述家學,成父志,卻累疏懇辭,高風讓國。他從五十七歲起,決然走出宮門,開始過“門無車馬終年靜”的隱居生活。朱載育隱居在懷慶府城北30多華里的九峰山之陽。這里前有丹水縈洄,后有九峰屏峙,左修竹,右植桑,與晉時竹林七賢所處的翠筠現(xiàn)僅有三華里。如同七賢一樣,受“五祖七真”的“求真”影響,他在那紙窗茅舍,竹榻鋤侶的田園里,一方面與農(nóng)樵雜處,耕植喂養(yǎng)為手段,挖掘整理民間藝術(shù)(金鼓)為目的;一方面撰雕印裝,集大成著。萬歷三十九年,朱載育走完了從王子到布衣曲折的人生道路,回到了他歸宿的絢麗星空。
朱載育越祖規(guī),破故習,反判宋明理學,注重實踐和實驗,一生刻苦求真,嘔心瀝血,共完成《律學新說》、《算學新說》、《嘉量算經(jīng)》、《樂律全書》和《醒世詞》等二十多部立說巨著。他在珠算上進行開平方,開立方計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數(shù)列,首創(chuàng)十二平均律,提出了“異徑管說”,設(shè)計并制造出弦準和律管;他創(chuàng)立“舞學”,繪制了大量舞譜;他發(fā)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確地計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與地磁偏角,還精確計算出回歸年的長度值和水銀的比重。早在明代,朱載 就為我國奪得了多項世界第一!八睦碚撌且魳穼W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發(fā)明”,他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誕生出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樂律學家、音樂家、樂器制造家、舞學家、他又是算學家、物理學家、天文歷法家、在美術(shù)、哲學、文學方面也有驚世的建樹。朱載育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的偉大巨星之一,是我們炎黃子孫精神支柱之一!薄霸谒纳砩希錆M了科學、哲學和辯證思想的光輝!睍r至今日,朱載育的不少學術(shù)成果,在現(xiàn)代科技中還發(fā)揮著潛在的作用。中外學者驚嘆他為“不可思議的異人”,稱他為“神人”,尊崇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圣人”。朱載育是真正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朱載育 - 個人成就
在漠落坎坷獨居19年的漫長歲月里,朱載育拜結(jié)賢哲,出入俗理,以追逐日月的精神,專心攻讀音律,歷算,并開拓了邊緣學科的廣闊領(lǐng)域。朱載育24歲時,寫出了他的第一部學術(shù)專著《瑟譜》。之后又相繼寫出了《樂律全
書》、《律呂正論》、《律呂質(zhì)疑辯惑》等一系列音樂理論著作。朱載育越祖規(guī),破故習,注重實踐和實驗,一生刻苦求真,嘔心瀝血,共完成《律學新說》、《算學新說》、《嘉量算經(jīng)》、《樂律全書》和《醒世詞》等20多部立說巨著。他在珠算上進行開平方、開立方計算,得出了求解等比數(shù)列,首創(chuàng)十二平均律(或稱十二等程律、新法密率),提出了“異徑管說”,設(shè)計并制造出弦準和律管;他創(chuàng)立“舞學”,繪制了大量舞譜;朱載育不僅精于音樂研究,功于舞蹈設(shè)計,而且在天文、算學等方面也碩果累累。在天文學上,萬歷九年他完成了《律歷融通》這部歷學著作;之后,又在總結(jié)前人歷史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寫出了兩部新歷《黃鐘歷》和《圣壽萬年歷》。在算學上,他首次運用珠算進行開方,研究出了數(shù)列等式,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小數(shù)換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發(fā)明了累黍定尺法,精確地計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與地磁偏角,還精確計算出回歸年的長度什和水銀的比重!八睦碚撌且魳穼W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發(fā)明”,他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誕生出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樂律學家、音樂家、樂也有驚世的建樹。早在明代,朱載育就為我國奪得了多項世界第一。中外學者尊崇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圣人”。朱載育是真正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朱載育 - 個人軼事
朱載育生于公元1536年的河南沁陽,卒于公元1611年。他是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然而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隱居在山王莊鎮(zhèn)的九峰山下,潛心于天文、歷算、樂律和音樂藝術(shù)的研究。
朱載育從小聰明好學,很早就跟隨舅舅何塘學習天文、數(shù)學,后來對樂律的理論特別感興趣,一方面學琴、作曲,一方面對各種樂律進行試驗計算。14歲那年,父親飛來橫禍,由于為人正直,得罪了皇帝,皇帝記恨在心,遂趁皇族內(nèi)部發(fā)生矛盾有人誣告他“叛逆”之機,削去他的爵位,將他關(guān)進監(jiān)獄。面對專橫的皇朝,血氣方剛的朱載育滿腔怒火,決心冒死洗雪父親的冤案。他在皇宮門外蓋了一間小小的土室,四周沒有窗戶,僅留一個小氣孔。屋里無坑無椅,只在地上鋪了一些草。朱載育把自己關(guān)在這個土室里,并聲明:“何時放我父親,自己就何時從土室出來。” 在黑暗的土室里,他專心致志地研究樂律,反復地計算、思考、寫作。。。。。把個人生死致之度外,每天僅靠送進來的一點點食物充饑。春去秋來,經(jīng)過整整19個年頭,當他從土屋中出來時,已從少年變成了像老頭般蒼老的人了。父親死后,他雖有承襲爵位的機會,卻甘愿放棄,不愿參與皇族宗室間的爭權(quán)奪利。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著書立說直至終身。他首創(chuàng)了“新法密律”(即12平均率),是音樂律學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比德國音樂家威爾克邁斯特提出的同樣理論早了一百多年。70歲時,朱載育把多年心血的結(jié)晶“律學新說”、“樂說新學”等13種著作,匯編成系統(tǒng)的音樂理論巨著“樂律全書”進獻皇帝。但是他的偉大著作卻被明、清兩代統(tǒng)治者束之高閣,未能發(fā)揮其應有作用。
朱載育曾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稱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圣人”。朱在音樂,數(shù)學、天文歷法、美術(shù)、舞蹈、哲學方面都有驚人的建樹,但他最值得驕傲的當數(shù)他在音樂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西方譽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的十二平均律是其最大貢獻。1997年江主席訪美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曾經(jīng)盛贊我國歷史上對人類有杰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其中就有朱載育。他說:“朱載育首創(chuàng)的十二平均律,后來被認定為國際通行的標準音調(diào)!
一般來說,要理解十二平均律的含義需要具備一定的數(shù)學、計量學以及聲學、律學等知識。也正因為它的深奧才不為一般人所知。所謂的十二平均律,是一種律制,把一個八度分成十二個相對均等的音程,每一個音程是一個半音,兩個音程是一個全音十二平均律一經(jīng)出現(xiàn),世界上有十分之八九的樂器發(fā)音和理論標準都是參照十二平均律的。比如說被稱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就是依據(jù)十二平均律的原理發(fā)明的。十七世紀,朱載育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關(guān)鍵數(shù)據(jù)——“根號2開十二次方”被傳教士帶到了西方,巴赫根據(jù)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鋼琴。現(xiàn)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十二平均律仍被廣泛應用。此外他根據(jù)十二平均率的理論反復研制、創(chuàng)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發(fā)音準確的樂器--"弦準",這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與科學性。
朱載育一生潛心研究術(shù)數(shù)樂律,不僅是現(xiàn)代音樂理論的先驅(qū),而且還是現(xiàn)代科學的開拓者。他創(chuàng)造36個"世界第一"。他第一個發(fā)現(xiàn)了平均律原理;第一個創(chuàng)造了弦準;第一個提出了"舞學";第一個在數(shù)學上得出了求解等比數(shù)列的方法;第一個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換算方法;第一個在算盤上進行開方運算。在天文歷法方面,精確地計算出回歸年的長度值,判定出當時北京的地理緯度和地磁偏角。他一生著述甚豐,有《琴譜》、《律歷融通》、《律學新說》等已收入其名著《樂律全書》。另外還有《韻學新說》、《先天圖正誤》、《律呂正論》、《嘉量算經(jīng)》等。
朱載育在著書立說之余混跡于鄉(xiāng)間百姓之中,擷取民間音樂和鄉(xiāng)土文化之精華,被世人稱為“布衣王子”,因此也留下了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故事。相傳,朱載育于1546年被封為世子后,曾經(jīng)歷過王室內(nèi)部傾軋、父親被削爵并遭受禁錮的家庭變故。作為一個品行獨特的奇男子,朱載育雖然心情沉痛,卻不以權(quán)勢為意,“筑土室于宮門外,席藁獨外者十九年”,一直到他父親得到昭雪、復爵、還邸。這以后,朱載育仍然尋師訪友,和音樂藝人、樂工、學者們相互探討藝術(shù)和學術(shù),專心于著述,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王位繼承權(quán)。自1591年父親去世后,他更連續(xù)七次上疏,要求把王位讓給曾經(jīng)與他父親結(jié)仇的一系后人,并且因此得到“讓國高風”的褒獎。百姓知道他的讓國事跡,卻仍在民間傳說中稱他為“鄭王”。據(jù)說,在明萬歷年間朱載育去世的時候,曾囑咐子孫不要給他立碑,如果真的要立,就在墓前立一快無字碑。但是所立墓碑在幾年之后居然片甲不留,至此朱載育墓地前后一共立過三次墓碑。原來,傳說載育不僅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是個精通醫(yī)術(shù)的名醫(yī)。他曾為鄉(xiāng)鄰們治愈過噎食病(食道癌),許多人聞訊后千里迢迢來請醫(yī)求藥,可惜鄭王已經(jīng)去世。眼看治病無望,他們在墳上祭奠之后,就把鄭王的墓碑敲了一小塊,回去研成粉沫,在藥鍋里煎熬喝下。奇怪的是,病人每喝必好,好似靈丹妙藥。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說是鄭王墓碑顯靈,有病之人都來鄭王墳前尋藥,就連過往的客商,也要捎帶一點回去,時間久了,墓碑也就隨之消失了。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說過,科學和藝術(shù)是一個山峰的兩面,它們是融為一體,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這兩方面都精通的人,才能站在峰的頂端。朱載育正是這樣一個站在峰頂?shù)娜恕?/p>
朱載育 - 朱載育墓
朱載育墓位于沁陽縣東北15公里處的山王莊鄉(xiāng)張坡村東九峰山下。北依太行,南瞰懷川,墓周流水潺潺,環(huán)境優(yōu)雅。原有明代書法家王鐸書寫的神道碑,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炸毀。墓上原有高大封土堆,墓面有神道,神道兩側(cè)有石像生等,“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逐漸被毀,夷為平地。1986年國家撥款對其進行修復。墓上封土高2.5米,底部直徑7.6米,四周壘砌了保護墻。修復了寬10米,長126米的神道。墓前樹碑。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朱載育是中國明代的偉大科學家,對音樂、歷法、數(shù)學等都有杰出貢獻。朱載育 - 個人詩作
山坡羊 十不足(朱載育)
近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 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并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后少跟隨。家人招下十數(shù)個,有錢沒勢遭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低。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fā)牌鬼來催。不是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朱載育 - 相關(guān)條目
聶耳 陳鋼 陳其鋼 程懋筠 光未然 郭文景 何訓田 賀綠汀 賈鵬芳 雷振邦 黎錦暉
朱載育 - 參考資料
http://soft.icchina.com/Ibsbiz/LocalInfo/Personality/getinfo.asp?id=15281&style=0&city=%BD%B9%D7%F7
http://www.pp168.com/news/2006/9-19/23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