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小提琴大師
1912年10月,柏林。
來自俄羅斯的11歲小男孩海菲茲在著名的指揮家尼基什領導的柏林愛樂樂團的協(xié)奏下,以出乎在場所有人意料的成熟演技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一代風氣之先的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也在聽眾席上,聽了海菲茲的演奏,他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贊嘆到:“你我也許該懷著多么滿意的心情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啊!笨巳R斯勒與海菲茲,兩位20世紀小提琴的巨人,雖然分屬兩代人,但都是各自一代中最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他們倆不僅地位相當,連生日也是同一天,莫非冥冥之中上蒼果真屬意于這一天來造就人間的琴圣嗎?
海菲茲1901年出生于立陶宛,父親是首都維爾紐斯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當海菲茲3歲時,父親往他手里塞了一把小提琴,這就算是舉行了最簡潔的授徒儀式。父親教了兩年后便對琴技進展神速的兒子感到束手無策了。于是海菲茲被送入了維爾紐斯音樂學院師從馬爾金教授學琴。在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海菲茲的進步更為驚人。一年后,海菲茲便在音樂會上成功的演奏了門德爾松的協(xié)奏曲,一時間,“天才”、“神童”的桂冠紛紛落到了這位年僅6歲的孩子頭上。為了進一步提高和深造。奧爾慧眼識才,自然愿意親自培養(yǎng)這個孩子。怎奈沙皇的法律嚴禁猶太人入住圣彼德堡,況且學校也從未招收過如此年少的琴童,這可難煞另外海菲茲父子。所幸奧爾惜才如命,為此事積極與身為學院院長的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諾夫斡旋,方才解決了這道入學難題,那就是將父子倆雙雙招收入校,做奧爾大師的學生,其時海菲茲的父親已年逾四十。奧爾此舉堪稱用心良苦,有了父親在身邊照顧生活上的一切,海菲茲便毫無后顧之憂,他全身心的隨奧爾學習了整整六年,完美的掌握了作為一名優(yōu)秀小提琴家所應具備的一切技能,成長成為奧爾班上涌現(xiàn)的最杰出的“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代言人。
學成后的海菲茲躊躇滿志,1911年在烏克蘭的三場音樂會只算小試牛刀,便贏得了“小提琴天使”的美譽。1912年在柏林的一舉成名更使他人氣直升,勢頭直指那批前輩大師們。1917年,作為猶太人的海菲茲與父親一同遷居美國。就在同年的11月27日,16歲的海菲茲在卡內(nèi)基音樂廳舉行了他在美國的首演。他一口氣演奏了維尼亞夫斯基的《第二協(xié)奏曲》、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隨想曲》和維塔利的《恰空》等10余首技巧艱深的樂曲,博得聽眾們雷鳴般的掌聲。這場“劃時代的音樂會”向世人宣告:20世紀的小提琴的新王者誕生了!
此后海菲茲開始了他在世界范圍之內(nèi)的演出,1920年他在倫敦的皇后大廳以無可挑剔的技藝演奏了埃爾加的《B小調(diào)協(xié)奏曲》,最后便一路向東,先后在印度、以色列、蒙古、朝鮮、日本以及中國的上海和香港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當?shù)厝藗兊臒崃覛g迎。
海菲茨在1931年11-12月間,曾到中國旅行演出,分別于11月14日及17日在天津舉辦了兩場音樂會,地點均在天津的峽蝶影院;時在北平的德國人雷興與我國著名音樂家劉天華結(jié)伴,同觀了海菲茨的精彩演出。雷興為劉的摯友,也是業(yè)余鋼琴家,并在閑暇時光常與劉切磋技藝。當時劉天華學習小提琴技藝,并已達到相當精深的程度,關于海菲茨的北平演出,雷興曾記曰:在音樂會里,我坐在他(劉天華)旁邊,聽海菲茨表演。他用了極端緊張著的注意力,把每一次引弓的揮送,每一次發(fā)出的聲音,都吸收到他的腦中去。演畢后,我問他說:“這演奏你覺得怎樣?”“這真是我們的能力所了解不了的!彼卮鹫f,“你會說這話么?”我繼續(xù)說:“以你的本領說,自然也可以在他旁邊一顯身手的。”“不然,不然”他拒絕說:“我所能的,是每一個人都能用堅毅勤勉學來的,但是這里這位確實天才家!”聽了他的這些話,我不得不思及舒伯特了,它對于偉大的同代者貝多芬簡直視之為山斗,高高的不可攀,然而他自己并不知覺它也是可以一般地在他的旁邊存在的人物。
大提琴家費爾曼去世后,他和皮亞蒂戈爾斯基,魯賓斯坦, 組成三重奏團,錄制了幾乎所有的室內(nèi)樂,特別享名。 1925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美國猶太籍小提琴家龐大“家族”中的一員。這時,他的那些前輩或者同輩們又有誰能與之爭風呢?惟有偉大的克萊斯勒的地位兀自巋然不動。他們作為不同藝術風范的杰出代表,為對方樹立的一個參照的藝術對立面,從而雙峰并列的屹立在整個小提琴壇的最前沿。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小提琴的音準取決于演奏者手指按弦的位置是否準確,半毫米之差音已經(jīng)大不相同,因此小提琴演奏中出現(xiàn)雜音、錯音是再所難免的。然而,這條定律在海菲茲身上卻失去了作用。海菲茲的演奏就是以高度的精確和完美作為其最鮮明的藝術特征的。他是個完美主義者,容不得在演奏中出現(xiàn)一絲一毫的錯誤和閃失。每次演奏前,他都一絲不茍的設計好整部作品的布局和所需的弓法、指法。指揮泰斗托斯卡尼尼對海菲茲的這種卓絕超凡的才能贊不絕口,稱他是自己見過的小提琴家中“唯一能演奏得完美無缺的藝術家”。向來文筆犀利,出語辛辣的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先生對此耿耿于懷,終于有一次忍不住給海菲茲寫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說:“海菲茲先生,請問你能否拉錯一個音以表明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位神呢?”
1987年12月10日,一代琴圣病逝于洛杉磯。
這位生前曾在樂壇掀起驚濤駭浪的偉大小提琴家就這樣平靜的歸于永道;正如《時代周刊》在紀念他的文章中所說 :“如果海菲茲從來沒有存在過的話,小提琴演奏藝術將永遠不會達到今日的高度和如此完美的水準......作為個人,他給世界留下了撲朔迷離的問號;所謂小提琴演奏家,他將在今后的幾個世紀中引起無可估量的反響!
海菲茲曾經(jīng)坦言:“每一個有特點的提琴家都可以通過他的聲音,他的音調(diào)為人們所辨認出來,就象我們通過講話的聲音就可以知道是誰在講話那么容易。有誰能講清楚人們的內(nèi)在感情是怎樣和他的手指的顫動協(xié)調(diào)在一起的呢?我的小提琴所發(fā)出來的聲音是我內(nèi)心所感受到的聲音,這是一種非常有個性的感情。通過純粹的模仿永遠也不會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只是采用適合別人的方法是永遠也取不到最好的效果的。雖然我們可以從別人的經(jīng)驗中汲取有用的東西,但是必須使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當然是有一些學習小提琴技巧的標準方法,這些大家都非常熟習,用不到在這里講了。但是藝術的微妙之處,就是那些把一般的小提琴家和偉大的小提琴家區(qū)別開來的東西,這一定是來自演奏者的內(nèi)在感情而不是外界的影響。你可以造就一個提琴家,但你永遠也不可能造就一個藝術家!”
“盡管我把我的生命奉獻給了音樂,盡管我非常熱愛音樂,可我還是認為音樂不能是生活中的唯一內(nèi)容。假如我全部的生活就是聽音樂、想音樂、演奏音樂的話,那實在太可怕了!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去學習、去欣賞。我感到,我對其它的事情知道得越多,學習得越多,我就越是能成為一位更好的藝術家!
授權的傳記沒有 但是Axelrod 在海菲茲生前就寫了一本題名為《Heifetz》的傳記 在發(fā)行了第一版后海菲茲大為光火 將作者告上法院 不過后來達成和解。在第二版中刪除了一些海菲茲本人不認可的內(nèi)容和錯誤。另有海菲茲的學生 Sherry Kloss所撰寫的《我眼中的海菲茲 》存世。
海菲茲個人年表
1900
出生于俄羅斯的維爾納(Vilna,現(xiàn)在屬于立陶宛)
1903
開始和父親學拉小提琴
1905
在維爾納帝國音樂學校跟隨Ilya Malkin開始正式的小提琴訓練
1907
在Kovno,第一次公開演奏,演奏曲目是 門德爾松的 小提琴協(xié)奏曲
1910
在 圣彼得堡開始和Leopold Auer學琴
1911
4月30日,在圣彼得堡正式登臺
1912
10月28日在 柏林和Arthur Nikisch和 柏林愛樂登臺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并去 奧地利和斯堪的納維亞進行旅行演出
1917
10月27日在美國卡內(nèi)基音樂廳登臺演出。11月9日第一次錄音,為他伴奏的是Andre Benoist,并進行全美國巡回演出。
1919
開始和Samuel Chotzinoff(鋼琴伴奏)合作
1925
擬獲得美國 公民身份,Isidor Achron取代Chotzinoff成為合作伙伴。
1929
在南美登臺
1930
出版Dinicus作品《Hora Staccato》的錄音
1931
前往中國舉行演奏會
1934 Emanuel Bay成為他的合作伙伴。在俄羅斯舉行17天13場音樂會——僅限他的出生地
1936 和Lawrence Tibbett一起,得到美國音樂家工會的幫助。
1937 擔任美國聯(lián)邦廣播藝術家協(xié)會的第一副主席
1939 出演電影《They shall Have Music》
1942-44 舉行美國軍旅巡演,包括8個星期的在意大利和北非前線的45場音樂會。
1946 在Jim Hoyle的協(xié)助下,海飛茨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首流行歌曲,《When You Make Love to Me——Donu2019t Make Believe》。Bing Crosby和Margaret Whiting(可能是當時的歌星)都錄制了這首歌曲。
1947 開始他長達20個月的休演。
1949 4月27日Heifetz Mute(一種以海飛茨命名的裝在小提琴上的弱音器)獲得專利(Henryk Kaston發(fā)明)
1954 開始和Brooks Smith合作
1957 在加利福利亞參加安裝911緊急號碼的運動
1958-59 成為洛杉磯加利福利亞大學的董事音樂教授。
1961 成為南加利福利亞大學的小提琴教授。舉行Heifetz-Piatigorsky系列音樂會,最初在洛杉磯,之后到圣弗朗西斯科和紐約。
1970 在巴黎為美國廣播錄制電視節(jié)目
1972 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最后的音樂會,其錄音成為海飛茨最后的錄音。
1973-1987
和當?shù)睾蛠碓L的藝術家演奏室內(nèi)樂。開始致力于許多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包括他一系列的錄音和生態(tài)運動。在1983年中止在南加州大學的教職,但仍然私下從事小提琴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