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德棻 - 個人簡介
令狐德棻,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出身于名門望族,祖父令狐整為北周大將軍,父親令狐熙在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儀同大將軍,“善騎射,解音律,涉群書,尤明《三禮》”。德棻才華出眾,博涉文史,早年就有文名。
隋煬帝末年,德棻授官為藥城(今安徽亳縣東南)長。當(dāng)時天下紛亂,煬帝已是窮途末路,德棻很明智地沒有遠程跋涉去就職。待李淵起兵反隋后,李淵從父弟李神通在今陜西鄠縣起兵響應(yīng),德棻就加入了這支反隋軍隊,在總管府任記室。李淵入據(jù)長安后,先為丞相,奉代王楊侑為傀儡,德棻即任大丞相府記室。李淵稱帝后,德棻隨即轉(zhuǎn)為起居舍人,“甚見親密”,又遷秘書丞。在貞觀年間德棻歷任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太子右庶子,雅州刺史,秘書少監(jiān);在唐高宗時,任過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太常卿,國子祭酒,兼授崇賢館學(xué)士。
龍朔二年(662),德棻以八十高齡致仕,仍加金紫光祿大夫,又四年,卒于家。
德棻的爵位是步步上升的。貞觀六年(632)賜爵彭陽男,又五年,進爵為子,高宗時,進爵為公。在近半個世紀的仕宦生涯中,他同唐初三位皇帝都有較親密關(guān)系。皇帝信重德棻,不斷委以修史重任,而德棻也殫精極慮,竭誠盡忠。由于令狐一門為關(guān)中望族,而李唐皇家也發(fā)跡于關(guān)中,故把關(guān)中貴族集團作為政權(quán)的重要支柱。
令狐德棻 - 歷史貢獻
奏請購募遺書
參與八史撰修
德棻所做的另一件大事是首倡修史。唐初史學(xué)成就是極輝煌的,而“創(chuàng)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德棻對高祖李淵說了一番言辭懇切的話:“竊見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至周、隋遭大業(yè)離亂,多有遺闕。當(dāng)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更數(shù)十年后,恐事跡湮沒。陛下既受禪于隋,復(fù)承周氏歷數(shù),國家二祖功業(yè),并在周時。如文史不存,何以貽鑒今古?如臣愚見,并請修之!边@段話從史學(xué)和政治兩個角度,十分扼要地強調(diào)了修前代史的重要性。從史學(xué)上看,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史學(xué)出現(xiàn)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高潮,朝代興替頻繁,反映各朝歷史的撰述也大量涌現(xiàn),一朝史可達幾種至十幾種。但由于多以私人之力完成,內(nèi)容又往往不能包舉一代,所以資料豐富、首尾完整的著作并不多見。而且由于戰(zhàn)亂頻繁,史書隨出隨亡。德棻所舉的梁、陳、齊、周、隋五代,均無完整史書。其中梁、陳、齊,尚有一些文籍保存,而周、隋文籍散失尤為嚴重。所以,如果不利用時代相連、“耳目猶接”的有利條件抓緊修史,那么以后再修就困難了。可見德棻具有史家的高度責(zé)任感。從政治上看,隋代北周,唐代隋,一脈相承,而且恰好這三代帝王祖籍同出關(guān)中武川,并且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北周政權(quán)的核心“八柱國”之一,死后追封為唐公,李淵的父親李昺也在北周襲封唐公,為柱國大將軍。所以德棻指出“國家二祖功業(yè),并在周時”。如果能通過修前代史而向世人強調(diào)北周一隋一唐的一脈相承的正統(tǒng)觀念,進而宣傳李唐祖先功業(yè),那么對于鞏固剛剛建立的唐政權(quán),是再好不過的明智之舉了。德棻的及時建議和扼要分析引起了唐高祖的慎重考慮,經(jīng)過一番籌劃,于武德五年(622)十二月正式下詔修前代魏、周、隋、梁、齊、陳六史,對各史編修人員作了分工。負責(zé)周史的是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但這次修史“歷數(shù)年,竟不就而罷”。未成的原因雖然史無明文,但據(jù)事分析,大約有以下幾點:
一是未明確諸史撰修的總監(jiān)和主編,各組撰修人員工作不會很協(xié)調(diào)。編纂方針、內(nèi)容和體例的意見不一,是避免不了的;
二是沒有很好地考慮各人特長。若要使集體修史揚長避短,就要既發(fā)揮眾人協(xié)作的長處,又要以有專長者為主,免得眾口不一。如北齊史,隋時李德林已有部分撰述,梁史也有陳時姚察撰述相當(dāng)多篇卷,但詔令卻沒有安排李百藥和姚思廉分別主修北齊史和梁史,使他們未能繼承父業(yè),未能發(fā)揮家學(xué)優(yōu)勢。而另一方面,詔令中指定的修史人員近半數(shù)并不長于撰史;
三是當(dāng)時地方戰(zhàn)事未完全平息,隋末造成的破壞還未很好恢復(fù),大規(guī)模修史所需甚多,但此時財政和圖書資料是難以充分保證的。
待到貞觀三年(629)唐太宗又下詔修前代史,則計劃措施顯然更周密切實了。這次由于眾議以《魏書》已有魏收、魏澹二家,已為詳備,遂決定不再修《魏書》。對其他各史的分工是:令狐德棻、岑文本修周史,德棻又奏
引崔仁師佐修;李百藥修齊史;魏徵、孔穎達、許敬宗修隋史;姚思廉修梁、陳史;魏徵與房玄齡總監(jiān)諸史。值得注意的是,令狐德棻和魏徵起了全面負責(zé)指導(dǎo)的作用。魏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wù)存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德棻除主周史外,“仍總知類會梁、陳、齊、隋諸史”?梢,所修五史均有德棻參與。所謂“總知類會”,即是負主編之責(zé)。有意思的是,魏徵作為總監(jiān),為隋史寫了序論,為梁、陳、齊三史各寫了總論,但獨于周史未寫,這反映了他對德棻是相當(dāng)尊重的。
此次修史,由于有長于史學(xué)的魏徵和長于運籌的房玄齡為總監(jiān),主編令狐德棻又為當(dāng)時史家先進,分工考慮到修史諸人特點,加上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人力物力財力都能保證,因而工作效率很高,貞觀十年(636)正月五史修成上進。由于這五史只有紀、傳兩部分,沒有志,貞觀十五年(641)詔修《五代史志》,德棻又參加了修志,其他參加者有于志寧、李淳風(fēng)、韋安仁、李延壽、敬播等,至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德棻升任《五代史志》監(jiān)修。是書于高宗顯慶元年(656)上進,共10 志,30 卷,后附入《隋書》,稱《隋志》。
貞觀年間修成的另一部正史是《晉書》。貞觀二十年(646)閏三月,唐太宗詔修《晉書》,當(dāng)時德棻以公事免職在家,于是房玄齡特意奏請起用德棻參與修撰。在當(dāng)時同修的二十余人中,“并推德棻為首,其體制多取決焉”?梢姷聴鄙顬楫(dāng)時史家所推重。
李延壽在當(dāng)時史家中,年紀較輕,地位不高。他繼承父親李大師遺志,撰成《南史》、《北史》,因是私人修史,對能否得到官方認可沒有把握,于是先請任監(jiān)修國史、國子祭酒令狐德棻審查,德棻作為史學(xué)前輩,大力提攜后進,充分肯定了李延壽的工作,并作了一些修改,之后這兩史才正式奏進于朝廷,獲得公開流傳的機會。
唐代所修的《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晉書》、《南史》、《北史》共八部正史,或飽含著德棻的大量勞動,或受到德棻的具體指導(dǎo),總之,均和德棻有直接、實際的聯(lián)系。一個人的名字能與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發(fā)生聯(lián)系,這是史學(xué)史上的奇跡。
國史、實錄及其他
令狐德棻的史學(xué)貢獻除了修前代史,他還參加了本朝國史和實錄的撰寫。據(jù)《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載,“顯慶元年(656)無忌與史官、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綴集武德、貞觀二朝史為八十卷,表上之”。
永徽元年(650),德棻參與修撰的《太宗實錄》上進,起貞觀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勒成20 卷。顯慶四年(659),德棻參與修撰的《高宗實錄》上進,起高宗貞觀二十三年即位至顯慶三年,成書20 卷。
令狐德棻還撰有《凌煙閣功臣故事》4 卷,《令狐家傳》1 卷,《皇帝封禪儀》6 卷,《令狐德棻集》30 卷,但可惜這些著述均已遺佚。流傳至今的令狐德棻文字,《全唐文》卷一三七收上奏二狀和二碑銘并序,《全唐詩》卷三三收五言詩一首。
令狐德棻是一個異常博學(xué)的人,他的著述才能也是多方面的,并不僅局限于史學(xué)。他曾參與了類書、政書、律書等各方面的大量撰述。
武德五年(622),德棻與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成書100卷,武德七年奏上。
貞觀十一年(637),同修《新禮》上進,成書100 卷。貞觀十二年(638),同修《氏族志》上進,成書100 卷。
永徽元年(650),同撰定律令,第二年上新刪定律令格式,勒成律12卷,令30 卷,式40 卷,頒行全國。
令狐德棻勤奮一生,“國家凡有修撰,無不參預(yù)”,“暮年尤勤于著述”,他以自己過人的才華和罕見的勤勉,在中國史學(xué)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寫出燦爛的一頁。
編修《周書》
令狐德棻著述雖富,但傳至今最有價值是《周書》!吨軙分饕獮榈聴彼,助手有岑文本、崔仁師。岑文本,字景仁,鄧州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貞觀元年(627)除秘書郎,兼直中書省!杜f唐書》本傳稱:“與令狐德棻撰周史,其史論多出于文本!钡缎绿茣繁緜鞑惠d其同修周史。崔仁師,定州安喜(今河北定縣)人,武德年間由陳叔達薦為史官,曾參與修梁、魏史。貞觀初,為殿中侍御史。兩《唐書》本傳均不載其參與修周史。由于德棻主修《周書》,又負同修諸史的主編之責(zé),因此可以認為,《周書》的編纂形式,內(nèi)容去取和點明鑒戒之處的史論,主要體現(xiàn)了令狐德棻的思想意圖。后人了解德棻的政治、歷史觀點也主要根據(jù)《周書》。在同時所修的五史中,《周書》突出地全面體現(xiàn)了李唐皇朝的修史宗旨、觀點。
令狐德棻 - 《周書》特色
北周自公元557 年由宇文覺取代西魏而建立,到公元581 年外戚楊堅代周建隋,立國僅二十五年。但事實上宇文氏政權(quán)的歷史是從東、西魏分裂,宇文泰擁立西魏文帝(535)開始的,所以《周書》也就增加記載了西魏的歷史,這符合歷史實際,表明了德棻的識見。
德棻在修前代史建議中曾強調(diào)史書的作用是“貽鑒今古”,接著唐高祖修史詔也指出史書的作用為“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多識前古,貽鑒將來”。唐太宗更是經(jīng)常闡述“以古為鏡”的思想。德棻既負“總知類會”之責(zé),對唐皇朝的意圖自然領(lǐng)會得相當(dāng)透徹,在《周書》中,以史為鑒的觀點得到了全面體現(xiàn)!吨軙分懈鱾類傳的立意,都與封建政治緊密聯(lián)系起來!缎⒘x列傳》樹立了一些愚忠愚孝的典型,傳序明確指出這些忠孝事跡可以“垂范方來”,“有助于名教”!度辶謧餍颉穭t著重指出儒學(xué)的重大現(xiàn)實意義就在于“正君臣,明貴賤,美教化,移風(fēng)俗”!吨軙穼Ψ叫g(shù)技巧也有新的見解。一般封建統(tǒng)治者和封建史家,或把方技視為奇技淫巧、雕蟲小技而不屑一顧,或是迷信其修仙煉金之詭說,耗費錢財,甚至送命!吨軙返摹端囆g(shù)傳》則把方技視為對于社會有廣博用處的技術(shù)手段,并且可以和仁義教化相輔相成,“仁義之于教,大矣,術(shù)藝之于用,博矣”。
貞觀初,唐太宗對監(jiān)修國史房玄齡說:“比見前、后漢史載錄揚雄《甘泉》、《羽獵》,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等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誡,何假書之史策?其有上書論事,詞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從與不從,皆須備載。”唐太宗要求史書所載內(nèi)容以能否資治為取舍標(biāo)準(zhǔn)。德棻對皇帝的這一指示心領(lǐng)神會,如《樂遜傳》中就這樣記載:“武成元年六月,以霖雨經(jīng)時,詔百官上封事。遜陳時宜一十四條,其五條切于政要!睂Τ缰畏健⑹≡熳、明選舉、重戰(zhàn)伐、禁奢侈五條,因“切于政要”而全部照錄傳中,其余九條全刪。
德棻不但崇儒,也篤誠于佛教。唐高宗為稍抑佛教,提高君權(quán),于龍朔二年(662)下“制沙門等致拜君親敕”,令僧、道對君、親也要行致拜禮節(jié)。僧、道行不行俗禮,這在當(dāng)時是個很大的事情,敕文一下,在朝野引起軒然大波。一個月后,朝廷九品以上文武官員和州、縣官等千有余人,專門召開會議討論這件事。令狐德棻慷慨陳詞,認為僧、道為出家離塵之人,“功深濟度,道極崇高”,如拜俗則不倫不類,“披法服而為俗拜,踐孔門而行釋禮,存其教而毀其道,求其福而屈其身,詳稽理要,恐有未愜”。會議之后,唐高宗于六月八日又下“停沙門拜君詔”,許不拜君,但須拜親。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德棻推崇儒家禮義王道之說,卻同時又篤于佛教之規(guī),頗耐人尋味。還在東晉時,儒佛兩家就圍繞僧人見皇帝應(yīng)否跪拜發(fā)生爭執(zhí),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儒、道、佛三家逐漸調(diào)和,既相互斗爭,也相互補充,有合流的趨勢。德棻既崇儒又尊佛,就是一個例證。
德棻在《周書》中所表現(xiàn)的歷史觀,是完全符合唐皇朝要求的。同時所修諸史關(guān)于天人關(guān)系的看法,姚思廉的《梁書》、《陳韋》和魏徵的《隋書》,表現(xiàn)出注重人事的進步史觀;李百藥的《北齊書》,雖然也承認人事的作用,但過多地突出了天命的作用,以至于魏徵不得不在該書帝紀總論中加以匡正;德棻所主《周書》則天命人事并舉。如認為魏“水歷將終”,北周代魏是以木代水,天命所歸,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按髮殹辈豢梢浴傲φ鳌保吧裎铩辈豢梢浴扒蟮谩。宇文泰本來“田無一成,眾無一旅”,但能成功,就因為“屬興能之時,應(yīng)啟圣之運”,天命系于此人,“非夫雄略冠時,英姿不世,天與神授,緯武經(jīng)文者,孰能與于此乎”。但天命也須人事相配,宇文泰“推至誠以待人,弘大順以訓(xùn)物。??德刑并用,勛賢兼敘,遠安邇悅,俗阜民和”。德棻所宣揚的天命人事并舉的觀點是符合李唐利益的。唐朝建立于隋末農(nóng)民大起義之后,君臣深切感到總結(jié)前世施政經(jīng)驗教訓(xùn)的迫切性,但同時為了欺騙人心,又要給新皇朝披上應(yīng)天命的外衣,所以唐初統(tǒng)治者的總的宣傳方針總是天命和人事均予以強調(diào)。
《周書》對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方面的重要史實記載較具體,保存了一些珍貴資料。西魏、北周地處較偏僻的西北,本來經(jīng)濟落后,國弱民窮,在與東魏、北齊的抗衡中處于劣勢。但經(jīng)過宇文泰和其子宇文覺、宇文邕的相繼改革,國力逐漸強盛,終于統(tǒng)一了北方。所以,改革是西魏、北周歷史上的關(guān)鍵事件!吨軙穼Υ擞涊d頗為詳明。宇文泰所建立的府兵制,在北周統(tǒng)一北方過程中發(fā)揮很大作用,并且為隋、唐所沿用,直至唐玄宗天寶年間才名存實亡。關(guān)于府兵制的一些情況、特點,《文帝紀》、《蘇綽附蘇椿傳》、《韓褒傳》、《郭彥傳》、《韋瑱傳》等都有記載。西魏、北周時期,各族人民起義屢屢發(fā)生,《周書》出于總結(jié)教訓(xùn)和宣揚統(tǒng)治者武功的目的,對這些起義記載較多、較具體,這在同時所修諸史中是最突出的。從中可以看出起義之多,聲勢之大。
《周書》很注重記載周邊各民族情況和鄰國大事,顯示出德棻具有縱觀全局的眼光和風(fēng)度!懂愑騻鳌饭2 卷,序文說:“斯皆錄其當(dāng)時所記”,可見所據(jù)資料來源于魏、周人當(dāng)時記錄,史料價值是很高的。另外,《周書》對于東魏、北齊和南朝梁、陳的重要史事,都在本紀或有關(guān)列傳中簡要敘及,顯示出天下大勢的主要脈絡(luò),這是個突出的優(yōu)點。
《周書》的文字比較簡潔,反映出令狐德棻出色的史學(xué)才能。清代史家趙翼稱贊《周書》“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
德棻修《周書》主要采三種資料,一是西魏大統(tǒng)年間秘書丞兼領(lǐng)著作柳虬所修起居注;二是西魏、北周的國史;三是隋開皇中秘書監(jiān)牛弘追撰《周紀》十八篇。從《周書》行文中,仍可見到采用周代國史之語句,如,“陳人于是以魯山歸我。我?guī)煵焕薄!端囆g(shù)傳序》說:“茂雅、元華、許奭,史失其傳!痹诰砟┯趾喡蕴峒笆窨ばl(wèi)元嵩,“史失其事,故不為傳”。這明確說明有些資料遺佚,另外也是存疑備考,雖作不成傳,但記下名字,
給后人查考留下線索。
德棻所修《周書》并不是沒有缺點的。例如人情佳傳之多,在同時所修諸史中是較突出的。推崇門閥士族的傾向也是較明顯的。德棻對“并在周時”的李唐“二祖功業(yè)”是盡力宣揚的,在排列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順序時,將李世民曾祖李虎赫然列第一位。還夸耀說:“當(dāng)時榮盛,莫與為比。故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云。”德棻既出身于閥閱之家,對自己家世門第也是很自豪的!吨軙窞榈聴弊娓噶詈鳎绞龅聴备噶詈、叔祖令狐休等,炫耀令狐家族官爵、門第。這雖與當(dāng)時社會風(fēng)氣有關(guān),但作為史家而津津樂道于此,則不能不說是史學(xué)思想的局限了。
令狐德棻 - 詩歌作品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賦一字得趣高門聊命賞,群英于此遇。
放曠山水情,留連文酒趣。
夕煙起林蘭,霜枝殞庭樹。
落景雖已傾,歸軒幸能駐
令狐德棻 - 參考資料
1.[白壽彝]中國通史
2.http://www.chinaqw.com.cn/hwjy/hykt/200710/11/90532.shtml
3.詩詞在線http://www.chinapoe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