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子期 - 故事
史載俞伯牙鼓琴于漢江之濱,子期聞聲嘆曰:“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眱扇怂斐芍两。子期死后,伯牙以世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鐘子期 - 經(jīng)歷
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拜當(dāng)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學(xué)習(xí)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dāng)?shù)赜忻麣獾那賻。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惱,因為在藝術(shù)上還達(dá)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師連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對他說,我已經(jīng)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xué)習(xí)得很好。至于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xué)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xiàn)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guī)闳グ菀娝,跟他繼續(xù)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zhǔn)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jìn)發(fā)。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侯,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連成劃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連成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涌,回首望島內(nèi),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fā),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fā)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shù)的本質(zhì),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后來,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他日思夜想:人上一百,種種色色,晉國冇得,還有外國,單單不信冇得知音人。他抱琴回土生土長的楚國,一來為晉國求賢,二來尋找知音,那天,他把官船彎到漢陽的一座山坡下,面對漢江彈起“高山流水”的曲子,曲還冇彈完,一根主弦陡然繃斷。伯牙曉得弦斷得蹊蹺,必有知音到。你說那知音是個么樣的人咧?他不是豪門公子,也不是一介書生,偏偏是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dān)、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鐘子期。他聽到俞伯牙彈的“高山流水”,心合琴聲跳,斧隨琴聲舞,不想,一板斧劈斷一根大樹枝,主弦就繃斷了。
話長夜短,兩人不覺聊到東方魚肚子白。子期起身要走,伯牙難得知音,哪里舍得,硬要接他到晉國,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共操藝琴。無奈何子期上有年邁二老高堂,下無兄弟姐妹,遠(yuǎn)離不得,只好約定來年中秋在集賢村鐘家相會。
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來楚國漢陽,向一位白胡皓須的老翁問路:“請問老公,這里可是集賢村?”老翁說:“集賢村有上下兩個灣子,不曉得先生找的是哪個?”伯牙說:“找我的知音朋友鐘子期!崩衔桃宦犝f是找鐘子期,眼圈就紅了,眼淚一灑,號哭說:“您家莫是那個伯牙大人伯牙先生咧?我期兒墳上都長草了,今晝是他的百日,他閉眼那暫,還要聽先生彈琴哪!”伯牙一聽,跌腳捶胸,三泡眼淚四泡流,嗚嗚哭了一大場。他跟著鐘父到子期墳頭,把琴擱在拜石上,打起盤腳,愈哭愈彈。那上下左右灣的伢兒老小,聽說大臣都跟子期上墳,一窩蜂趕來看稀奇,一見伯牙打坐彈琴,以 為他好不懂事,還在取樂,就都噓之啦沙、嘰嘰哄哄地走了。伯牙一見,越發(fā)傷心,搜出解刀,割斷琴弦,舉起瑤琴,卯起來往拜石上一摔,高聲哭唱:“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后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深情厚誼,就把當(dāng)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臺;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鐘子期的家鄉(xiāng)集賢村,起名鐘家臺。
鐘子期 - 相關(guān)記載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鐘子期 - 鐘子期墓
鐘子期墓歷經(jīng)修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fù)。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huán)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鐘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鐘子期 - 相關(guān)作品
《伯牙鼓琴圖》
這是一幅人物故事畫,畫中的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一書。畫的是俞伯牙與鐘子期兩位知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畫面上共有五人,左邊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長髯,披衣敞懷,端坐石上,雙手撫琴。伯牙的對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著長袍,低頭靜心諦聽。兩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動、準(zhǔn)確的筆墨刻劃了兩個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內(nèi)心活動,彈琴者的專注,聽琴者的入神,都躍然絹上。為了襯托兩個主要人物,作者還安排了三個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應(yīng)來表達(dá)伯牙和子期之間用琴聲傳遞感情并成為“知音”的友誼。這幅畫在人物心理活動的描繪上達(dá)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繪畫技法上畫家王振朋很好地繼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畫法,線條挺拔有力,富有彈性,既連綿不斷,又有輕重、粗細(xì)、緩急、頓挫的變化。畫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石塊略加皴擦,這些豐富而簡潔的表現(xiàn)手法使畫面有變化而又含蓄,明快又不顯單調(diào)。
此圖最右邊略有殘缺。根據(jù)畫上所鈐印章可知,該圖在元朝時為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元仁宗之姐)收藏,清初歸著名收藏家梁清標(biāo)所有,乾隆時入內(nèi)府,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 。
鐘子期 - 參考資料
http://iask.sina.com.cn/b/11219108.html?from=relatedhttp://www.tuniu.com/places/10646/show_des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