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馮班生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1614),是明清之交著名文學家馮舒的弟弟。年幼時智慧超人,與其兄齊名,人稱“海虞二馮”,但隨著成長兄弟分道揚鑣。馮舒很快就考中科舉,踏上仕途。而同時學習制藝、刻苦攻讀的馮班卻屢試不第、一氣之下,棄絕科舉,專心治學。他才華橫溢、雅善持論,有時非常傲然不群,不愿與俗世交往。和別人一起討論問題或爭辯緣由,如果意見差別很大,他往往掉頭就走,連個招呼都不打,常令別人十分難堪。馮班治學非常刻苦,常常獨坐冥思苦想,一有所得,喜歡用高聲慢調將其吟頌出來,其聲高且慢,似有所堵不能暢發(fā),故名鈍吟,自號“鈍吟居士”。
馮班一生很不得意,可謂愁苦潦倒,但其性格剛毅,不愿屈身佞事。因而空懷滿腹才學,無處施展。每當好友相聚、他往往舉杯痛飲,然后就在座中旁若無人地嚎啕大哭,人咸以為怪。又有時賓客聚會、稠人廣座之中,馮班倍覺無聊或者抑郁憤悶,往往也“就座中慟哭”。人們都以為他得了癡癥,又因馮班排行第二,所以叫他“二癡”。馮班入清后棄舉業(yè),在鄉(xiāng)里教授弟子以終老。
馮班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在詩著上尤有其過人之處,他不喜歡江西詩派的風格,因而在和其兄馮舒評點《才調集》時,對其極力貶斥。他自己則推崇昆體,專意古學。對明代以來空疏浮華的弊端和以新奇怪異炫世的現(xiàn)象十分不滿,因而他作學問非常扎實,不是信而有征,決不輕下一字。其鈍吟實沉穩(wěn)之態(tài),絕非江郎才盡之尷尬。有一次他和他的兒子馮武講課時,見其子在看《少微通鑒》,就正色對兒子說:“昔人之事,成敗已見,得失顯然、不須更翻公案,凡為此者,不過好立議論,求免耳食之誚耳,須善審時勢,不可一昧將正心誠意套語、妄斷前人”。對于那種投機取巧、專在古人成文著作中吹毛求疵,以沽名釣譽者予以深刻揭露。對于前人著作,倒也不是不可評論,但專一尋釁滋事,只不過欺負他不能為自己辯護罷了,這種思想就是今天,也還是有其實際意義的! ●T班墓在虞山之麓,仲雍墓道前側,原景道堂之后。曾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僅存“高山仰止”石坊。
個人成就
文學主張
馮班為錢謙益弟子,被稱為“虞山詩派”的傳人之一。論詩反對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的“妙悟”說,以為“似是而非,惑人為最”(《嚴氏糾謬》)。他主張“詩以道性情”,但最后又歸結到溫柔敦厚。他也主張善于學古,“不善學古者,不講于古人之美刺,而求之聲調氣格之間,其似也不似也則未可知,假令一二似之,譬如偶人芻狗徒有形象耳”(《馬小山停云集序》)。他提倡“隱秀之詞”,“隱者,興在象外,言盡而意不盡者也;秀者,章中迫出之詞,意象生動者也”(《鈍吟雜錄》)。他的論詩主張對反神韻說的趙執(zhí)信很有影響。他在晚年的著述《碧云仙師筆法錄》中將馮班稱作“碧云仙師”,奉若神靈。也正因文學宗尚的異趣,導致了王士禛與趙執(zhí)信的詩學之爭,趙執(zhí)信著《談龍錄》攻訐王士禛的“神韻說”,遂使二人之爭演為清初詩學的一大公案,對整個清代詩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不難看出馮班《鈍吟雜錄》于清代詩學研究的重要性!垛g吟雜錄》在馮班的著述中版本也最多,并被收入《四庫全書》。
詩作特色
馮班作詩,宗法晚唐,于李商隱用力尤深,力求錘煉藻麗。他有一些詩傷離念亂,有一定內容深度,如《雜詩》:“誦君慟哭書,詠君黍離詩。悠悠寸衷事,百歲誰當知”!侗蠼浛R門故人廢園有感》:“雀亂鴉啼燕不回,曲池平后劫成灰。……蔓草江淹何限恨,青楓宋玉有余哀!庇秩纭杜R桂伯墓下》、《江南曲》等篇,都寄寓了故國之思。錢謙益稱馮班之詩“沈酣六代,出入于義山、牧之、庭筠之間”。
擅長書法
馮班還非常精通書法藝術,正草隸篆四書都很擅長,尤其小楷更是出眾,時人得其筆墨,往往珍藏于家中。而馮班自己寫作則無定所,往往是興至索紙筆、隨便書定,或是書頭、或是紙角,這就使其過世后,搜求其著述十分困難,馮武竭力以求,幸虧別人珍惜馮班墨跡,往往珍藏,才得以聚腋成裘、匯成一部,因其父號“鈍吟居士”,故題名為“鈍吟雜錄”。也正因為是聚合在一起的,往往顯得支離破碎,不成系統(tǒng),但總體來說,仍能反映馮班之學術觀點和思想風格。
著述名錄
馮班一生著述頗豐,除《鈍吟雜錄》外,尚有《鈍吟集》是其代表作。影響頗大。《鈍吟集》共十卷,包括《鈍吟集》三卷、《鈍吟余集》一卷、《鈍吟別集》一卷、《游仙詩》二卷、《馮氏小集》三卷,幾乎將馮班一生的詩作都搜羅在此,并由其同鄉(xiāng)浦江周心如為其校定成冊,刊于紛欣閣叢書中。另有《常熟二馮先生集》,是與其兄馮舒的合集,為馮班的同鄉(xiāng)后學張鴻,出于弘揚鄉(xiāng)賢的目的編印,為后人研讀馮班這位清初詩壇名家,“虞山詩派”重要詩人的詩作、詩論提供了便利。
負面評價
馮班論詩極力反對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的“妙悟”說,其《鈍吟雜錄》第五卷為《嚴氏糾謬》,專駁此說。以為“妙悟”說似是而非,惑人為最。而嚴羽的《滄浪詩話》卻是清初詩壇領袖王士禛所創(chuàng)“神韻說”的理論淵源之一。王士禛推崇嚴羽的“妙悟”說,他說:“嚴滄浪(嚴羽)以禪喻詩,余深契其說!保ā缎Q尾續(xù)文》)所以,王士禛對馮班的《鈍吟雜錄》極為反感。這從他的《分甘余話》中可見一斑:嚴滄浪論詩,特拈“妙悟”二字,即所云“不涉理路,不落言詮”,又“鏡中之象,水中之月,羚羊掛角,無亦可尋”云云,皆發(fā)前人未發(fā)之秘,而常熟馮班詆諆之不遺余力,如周興、來俊臣之流,文致士大夫,鍛煉周內,無所不至,不謂風雅中乃有此《羅織經》也。昔胡元瑞作《正楊》,識者非之。近吳殳修齡作《正錢》,余在京師亦嘗面規(guī)之。若馮君雌黃之口,又甚于胡、吳輩矣。此等謬論,為害詩教非小,明眼人自當辨之。至敢詈滄浪為“一竅不通,一字不識”,則尤似醉人罵坐,聞之者唯掩耳走避而已。(卷二)
王士禛對馮班的這一批駁是非常嚴厲的,他把馮班列為詩教罪人,將其比附為歷史上的周興、來俊臣等亂臣賊子,足見其對馮氏的厭惡。
代表作品
詩作
【有贈】
隔岸吹唇日沸天,羽書惟道欲投鞭。
八公山色還蒼翠,虛對圍棋憶謝玄。
【朝歌旅舍】
乞索生涯寄食身,舟前波浪馬前塵。
無成頭白休頻嘆,似我白頭能幾人?
【題友人聽雨舟】
篷窗偏稱掛魚蓑,荻葉聲中愛雨過。
莫道陸居原是屋,如今平地有風波。
名言
好小利必有大不利。
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