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馮道

    馮道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漢族,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五代時期政治家、大規(guī)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chuàng)始人。歷仕后唐、后晉(契丹)、后漢、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監(jiān)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其著有《榮枯鑒》一書,曾國藩曾評論此書是“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的一部官場秘笈,并稱此書“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實乃二千年不二之異書也!


    人物生平

    馮道出生在“為農為儒,不恒其業(yè)”的家庭。年輕時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事親孝而為學勤,頗有古風。 唐末天祐年間,馮道曾任劉守光的參軍,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劉守光失敗后,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在河東任監(jiān)軍使的宦官張承業(yè),當了巡官。后張承業(yè)把他推薦給晉王,被任命為河東節(jié)度掌書記。李存勗與后梁軍夾河對壘之時,郭崇韜要求裁減閑散人員,李存勗怒而欲“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令馮道草擬文告發(fā)表,馮道執(zhí)筆久之不寫。李存勗正色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韜向李存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膽量識見。李存勗稱帝后,馮道被破格升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馮道為人刻苦儉約。在晉梁交戰(zhàn)前線,他在軍中只搭一茅屋,室內不設床席,睡覺僅用一捆牧草。請將送他在戰(zhàn)爭中掠得的美女,他無法推卻時就安置于別室,等找到她原來的親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喪丁憂期間,遇到饑荒,他就盡自己所有用來救濟鄉(xiāng)里,親自種田背柴。有荒廢田地不耕種的人家和沒有能力耕種的人家,他就不聲不響地在夜里幫助耕種,事后人家十分慚愧,前來道謝,他認為這完全是應該做的。守孝期滿,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時,正遇上趙在禮魏州兵變后李嗣源帶兵進攻首都洛陽,孔循勸他等到局勢明朗后再走,他認為奉詔赴闕,不可擅留,依舊快速趕赴京師。

    李嗣源向來知道馮道的聲名,即帝位后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遷兵部侍郎。一年后,又遷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馮道引薦任用了不少有才識的孤寒士子,而對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盡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諷刺打擊,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太平無事。馮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東任掌書記時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過井陘(今屬河北)地區(qū)的險惡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沒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時以為可以放心大膽結果反而跌傷的事說:“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yè)業(yè),臣之望也!崩钏迷磫査S收年景的百姓情況時,他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辈⑶姨氐匾髡b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命人抄下經常誦讀。當李嗣源為得到一只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玉杯而高興時,他說:“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并且進一步指出這無形之寶便是“仁義”。他因勢利導地規(guī)勸明宗,即使對方樂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他還因為“諸經舛謬,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陜西西安)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板,流布天下”。這是中國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后,他在閔帝李從厚時仍任宰相。當李從厚出奔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時,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從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為宰相,后雖一度出為同州(今陜西大荔)節(jié)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晉滅后唐時,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事無巨細,悉以歸之。其榮寵程度更勝前朝。石重貴時,他仍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后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jié)度使,又徙鎮(zhèn)威勝(治鄧州,今河南鄧縣)!捌醯鐣x,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師。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u2018何以來朝?u2019對曰:u2018無城無兵,安敢不來。u2019德光誚之曰:u2018爾是何等老子?u2019對曰:u2018無才無德癡頑老子。u2019”這種自甘貶辱的態(tài)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興,被任為太傅。耶律德光曾問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說:“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庇腥苏f這種諂媚的諛詞討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歡,因而沒有夷滅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時,他一直隨從到了常山。劉知遠建漢稱帝后,他以太師奉朝請。后周滅后漢之后,馮道又被后周任命為太師兼中書令為首相。

    馮道在未發(fā)跡時曾寫過一首詩:

    馮道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反映了他既要潔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學。后來,有人因他“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余年”,而稱之為不倒翁。

    乾祐三年(950)夏,馮道寫了一篇題為《長樂老自敘》的文章,歷述自己在后唐、后晉、后漢三朝及契丹入主時期所獲官爵榮寵,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他寫道:“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于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認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為時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這不足在于“不能為大君致一統(tǒng)、定八方,誠有愧于歷職歷官”。因而他清醒地預見到后人對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后周取代后漢時,馮道已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政客,連郭威都要細察他的反應來決定行止。當郭威進攻洛陽,劉承祐為亂兵所殺后,郭威認為后漢大臣一定會推戴自己為帝?墒窃谝姷今T道時,發(fā)現馮道一點表示都沒有,只好像往常一樣先向他行禮,馮道仍像平時一樣受之。郭威就意識到取代后漢為帝的時機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劉赟為帝,并且派馮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當時的輿論并沒有把后漢之亡歸罪于馮道,而馮道對于改朝換代喪君亡國也因習以為常而并不在意。柴榮繼位后打算親征北漢劉崇,馮道以為不可,再三諫阻。當柴榮說要以唐太宗為榜樣時,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榮,親征時就不要他隨行而讓他去處理郭威的后事。結果郭威剛安葬完畢,馮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終年73 歲。謚文懿,追封瀛王。馮道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捻掌鎮(zhèn)。

    家庭成員

    曾祖父母

    曾祖父:馮湊,累贈至太傅

    曾祖母:崔氏,追封梁國太夫人

    祖父母

    祖父:馮炯,累贈至太師

    祖母: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

    父母

    父親:馮良建,秘書少監(jiān)致仕,累贈至尚書令

    母親: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妻子

    褚氏,故德州戶掾褚諱濆女,早亡

    孫氏,故景州弓高縣孫明府諱師禮女,累封蜀國夫人

    兒子

    馮平,長子,自秘書郎授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

    馮吉,次子,自秘書省校書郎授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

    馮可,三子,自秘書省正字授殿中丞、工部戶部員外郎

    馮義,五子,自秘書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衙內都指揮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議郎、太常丞

    馮正,六子,自協(xié)律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充定國軍節(jié)度使,職罷改授朝散大夫、太仆丞

    女兒

    馮氏,長女,適故兵部崔侍郎諱衍子太仆少卿名絢,封萬年縣君

    作品選摘

    《榮枯鑒》

    圓通卷一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

    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

    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

    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聞達卷二

    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悅上者榮,悅下者蹇。君子悅下,上不惑名。小人悅上,下不懲惡。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上疑禍本,下棄毀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

    富貴有常,其道乃實。福禍非命,其道乃察。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無羈無恥,榮之義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

    解厄卷三

    無憂則患烈也。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佘慶弗絕。

    上下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禍于上,無辯自罪者全。禍于下,爭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

    交結卷四

    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咸用也。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

    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yǎng)奸者賤。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

    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陽不制的。君子弗勝小人,殆于此也。

    節(jié)儀卷五

    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

    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羈也。難為獲寡,無羈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節(jié)低,人賤義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君子避于亂也,小人達于朝堂。

    節(jié)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jié)義之道,然生之道焉。

    明鑒卷六

    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福禍先知,事盡濟耳。

    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變則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天恩難測,惟財可恃。以奸治奸,奸滅自安。伏惡勿善,其患不生。

    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

    謗言卷七

    人微不諍,才庸不薦。攻其人忌,人難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謗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

    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

    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

    示偽卷八

    無偽則無真也。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

    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無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

    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伏人懾心,其志無改矣。

    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君子制于親,親為質自從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敗也。

    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

    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懼,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慮于近,不慮于遠。

    設疑而惑,真?zhèn)慰设b焉。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

    史籍文載

    出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床席。臥一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仆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置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居父喪于景城,遇歲饑,悉出所有以周鄉(xiāng)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其人后來愧謝,道殊不以為德。天成、長興之間,歲屢豐熟,中國無事。道嘗戒明宗曰:“臣為河東掌書記時,奉使中山,過井陘之險,懼馬蹶失,不敢怠于御轡,及至平地,謂無足慮,遽跌而傷。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明宗問曰:“天下雖豐,百姓濟否?”道曰:“谷貴餓農,谷賤傷農。”因誦文士聶夷中《田家詩》,其言近而易曉。明宗顧左右錄其詩,常以自誦。水運軍將于臨河縣得一玉杯,有文曰:“傳國寶萬歲杯”,明宗問之,道曰:“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惫试唬骸按髮氃晃,何以守位曰仁!泵髯谖洳粫云溲,道已去,召侍臣講說其義,嘉納之。

    翻譯:

    馮道為人刻苦簡約。當晉國和梁國臨黃河打仗時,馮道住在軍隊中,住在一間茅草棚中,不安設床和席子,睡在以捆柴草上而已。所得俸祿與隨從、仆人一起花,與他們吃一樣的伙食,感覺很安適的樣子。喪父后居住在景城故鄉(xiāng)時,正逢大饑荒,他傾家財救濟鄉(xiāng)民,自己卻住在茅屋里,還親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廢而沒有耕種和又沒有能力耕種,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種,主人得知后登門致歉答謝,他卻感到沒有什么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

    源于讀文士聶夷中的《田家詩》,其語言簡單易懂。明宗讓左右抄下這首詩,經常自己誦讀。水運將官在臨河縣得一只玉杯,上面刻著“傳國寶萬歲杯”。明宗問馮道,馮道說:“仁義才是帝王之寶,常言:u2018大寶是表示君主的地位,何以守位的是仁義。u2019并說了一通仁義的道理。明宗是個武人出身的君主,不懂他說的話,馮道已離去,就找來文臣解釋其義,(聽后)嘉獎并采納他的建議。

    人物軼事

    馮道,是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歷經桀燕皇帝劉守光、后唐莊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閔帝李從厚、后唐末帝李從珂、后晉高祖石敬瑭、后晉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后漢高祖劉知遠、后周太祖郭威,共四朝十帝。基本上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實的“官場不倒翁”,江湖稱:14哥。

    唐末投劉守光作參軍,劉敗后投河東監(jiān)軍張承業(yè)當巡官。張承業(yè)重視他的“文章履行”,推薦給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jié)度掌書記。后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后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契丹滅晉后,被任為太傅,后漢代晉后任太師,后周代漢后依然任太師。周世宗征北漢前,馮道極力勸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不讓他隨軍,令他監(jiān)修周太祖陵墓。當時馮道已患病,葬禮完成后就去世了,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就是這位馮道,竟引起了千古毀譽。

    [4]馮道從政三十余年,經歷了五朝(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還有契丹)十一位國君,且做得都是宰輔級官員,可謂位極人臣。他的從政履歷大約如下:一、曾任后唐三代皇帝的宰相:923年,在后唐首任皇帝李存勖下,官居副部長。926年后于后唐第二代領導人李嗣源麾下任宰相。934年于后唐第三代領導人李從厚屬下再任宰相。同年,皇帝義兄李從珂造反成為后唐第四代領導人,他仍續(xù)任宰相。二、曾為“兒皇帝”石敬瑭時權傾一時的心腹:936年石敬瑭引契丹人滅后唐建立后晉,馮道被封為魯國公,榮升宰相兼國防部長。942年“兒皇帝”兒子石重貴為帝,他的宰相職位依然。三、是契丹人看重的大臣:946年“兒皇帝”石敬瑭的兒子知恥后勇與契丹開戰(zhàn),后晉為契丹所滅,馮道被契丹任為太傅。四、他是后晉的太師:947年后晉大將劉知遠建后漢,任命馮道為太師。五、他是后周的“三公”:951年后晉大將郭威造反建立后周,他為太師中書令。954年后周第二代領導人柴榮即位不久,馮道辭世,享年73歲。

    馮道緣何能夠在混亂不堪的時代成為那些如狼似虎的軍閥們爭相延請的座上客,成為他們極其信服的能臣賢吏?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縱觀馮道的一生行事,他確實標新立異,特立獨行,他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卻能撇開儒家的是非原則,處處出手“道德”拳,為天下蒼生著想,成為一個超越了黑白二元邏輯的人物:他既是一些人眼中毫無廉恥的奸臣,又是大眾眼中與虎謀皮拯濟蒼生的一代能臣。他既是“兒皇帝”石敬瑭的心腹、認可外族皇帝的漢奸,又是從契丹皇帝里救下無數漢族人性命的英雄。他既是善于藏拙有所不為的滑頭,又是重視文化建設的一代賢士。他既是見風使舵的官場油葫蘆,又是至為克己的一代廉吏。他既是為后世鄙棄的無恥貳臣,又是當時公認的德高望重的“國老”。正是這種“無間道”的做法成為他在“虎狼叢中”立身的不二法則。

    馮道可謂不幸之極,他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時期,他一生從政三十一年,歷五朝十一帝,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余,每帝僅三年余,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也才享國只有八年。而且這幾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又是趁亂入侵的。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樣,其余都有各種劣跡暴政,晉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賣領土、引狼入室才當上兒皇帝的賣國賊。即使按照儒家的標準,這些帝王大多也夠得上是“亂臣賊子”或昏君暴君。但事實上他們又都是統(tǒng)治了中原地區(qū)的君主,連歐陽修也承認他們的正統(tǒng)地位,一一為之作紀。因此處于這種亂世的馮道除非住進桃花源,或者優(yōu)游林下“茍全性命于亂世”,否則總得為這些皇帝效勞,總得忠于這些皇帝或其中的某一人。逃避現實自然要容易得多,但如果當時的士人都是如此,難道真的要靠那些“亂臣賊子”和以殺戮為樂事的軍閥劊子手治天下嗎?更何況憑著馮道當時的大名,甚至想隱居桃源也是不可能的,這就逼得他不得不周旋于亂世。如何周旋關鍵在于他的處世秘方了。

    那他到底是如何處世的呢?在他的傳記中清楚地記敘著這些東西:一、他體恤民生艱辛、熱助鄰里。父親去世,馮道解職回河北老家守孝,不講排場,僅住茅草屋。他不僅深知民間疾苦,還自己親力親為種地砍柴親力。正逢家鄉(xiāng)饑荒,自己工資有余便接濟鄰里相鄰。老家當地官員送禮,他一律堅辭不受。二、他為官廉潔、嚴格自律。外出打仗,馮道依然住茅草屋,不設床席,席草而睡;自己不開小灶,與同事們一個鍋里吃飯,自己的工資經常接濟左右下屬同事。三、他待己甚嚴、不貪女色。人有了權位,一不貪錢,二不好色者少之又少。不過,馮道卻兼能之。在戰(zhàn)爭中,軍士將掠來的美女送給他,他推卻不去時,就安置起來,等到戰(zhàn)爭結束找到原來的親人再送她們回去。四、他富有遠見、重視文化。馮道少年時即以酷愛讀書,他當人宰相后與其他官員一起,以官方財力將刻在石頭上的儒家經典用雕版印數。這是歷史上首次以雕版大規(guī)模印刷儒家經典,即使改朝換代,馮道都全力推動,二十年不輟。亂世中能夠由如此文化盛舉,與馮道個人努力不可分。五、他寬容大度、獎掖賢能。馮道擔任宰相期間,貧寒的讀書人只要有真才實學,都能夠得到重用,而品行不端者則被其抑制。

    據說馮道辭逝后,天下“無賢愚,皆仰道偉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后周第二代領導人柴榮還下令朝廷停止辦公哀悼三天,追封他為瀛王。馮道也是一個為后來許多文人詬罵的對象,認為他是一個毫無骨氣的民族敗類,罵他罵得最來勁的就是宋朝文壇領袖歐陽修!安蛔詯燮渖,而忍恥以偷生”是歐陽修對他的整體評價。

    盡管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的《馮道傳》對他有不同的評價,但相當大一部分內容是一致的。馮道的不少好事,就是連稱他為“無廉恥者”的歐陽修也沒有否定,例如:他“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在隨軍當書記時,住在草棚中,連床和臥具都不用,睡在草上;發(fā)到的俸祿與隨從、仆人一起花,與他們吃一樣的伙食,毫不在意;將士搶來美女送給他,實在推卻不了,就另外找間屋子養(yǎng)著,找到她家長后再送回去。在喪父后辭去翰林學士回到景城故鄉(xiāng)時,正逢大饑荒,他傾家財救濟鄉(xiāng)民,自己卻住在茅屋里,還親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廢又沒有能力耕種,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種,主人得知后登門致謝,他卻感到沒有什么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地方官的饋贈也一概不受。

    后唐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比較安定,馮道卻告誡明宗:“我以前出使中山,在經過井陘天險時,怕馬有個閃失,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但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么值得顧慮了,結果突然給從馬上顛下受傷。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處于太平的環(huán)境卻因放松警惕而產生禍患,這是人之常情。我希望你不要因為現在豐收了,又沒有戰(zhàn)事,便縱情享樂!泵髯趩査骸柏S收后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馮道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歷來如此。我記得近來聶夷中寫過一首《傷田家詩》道:u2018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u2019”明宗讓左右抄下這首詩,經常自己誦讀。

    另一次臨河縣獻上一只玉杯,上面刻著“傳國寶萬歲杯”,明宗很喜愛,拿出來給馮道看,馮道說:“這不過是前世留下來的有形的寶,而皇帝應該有的卻是無形的寶!泵髯趩柺鞘裁,馮道說仁義才是帝王之寶,并說了一通仁義的道理。明宗是沒有文化的武夫,不懂他說些什么,就找來文臣解釋,聽后表示要采納。

    馮道擔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業(yè)、素知識者”,即貧窮的、無背景的讀書人和有真才實學、有事業(yè)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顯貴、品行不正、辦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無論如何,這是值得稱道的措施。

    明宗年間,馮道還與李愚等委派官員,將原來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用雕版印刷。這是見于記載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經》,是中國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此事竟然發(fā)生在戰(zhàn)亂不絕的五代時期,與馮道個人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馮道最受詬病的是他的政治道德,歐陽修自不必說,司馬光也稱他為“奸臣之尤”,就是對他持肯定態(tài)度的《舊五代史》,在盛贊“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之后,也不得不對他的“忠”提出了疑問:“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哉!”直到范文瀾作《中國通史》,還花了不小的篇幅對馮道大加撻伐,主要也是針對他的政治道德。這些批判看來都是大義凜然,但聯系馮道所處社會和環(huán)境的實際來分析,結論卻不是如此簡單。

    像歐陽修這樣生在承平之世的人,又遇到一個優(yōu)容士大夫的宋朝,實在是三生有幸的。所以他盡管也不時受到讒言的攻擊,在宦海中幾經沉浮,卻能位致宰輔,死后獲得“文忠”的美謚。他不必像生在亂世或改朝換代時的士人那樣,必須在不止一個的君主或朝代間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還可以從容地用“春秋遺旨”(見《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來審判馮道一類不忠之臣。

    相比之下,馮道可謂不幸之極,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晉、漢、周)加上契丹、十帝(唐莊宗、明宗、閔帝、末帝,晉高祖、出帝,漢高祖、隱帝,周太祖、世宗,遼太宗耶律德光)合計不過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余,每帝僅三年余,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也只有八年。如果馮道生在康熙、乾隆時,他的一生仕途剛剛超過皇帝享國時間之半,不用說換代,還等不到易君。而且這四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又是趁亂入侵的;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樣,其余都有各種劣跡暴政,晉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賣領土、引狼入室才當上兒皇帝的賣國賊。即使按照儒家的標準,這些帝王大多也夠得上是“亂臣賊子”或昏君暴君。但事實上他們又都是統(tǒng)治了中原地區(qū)的君主,連歐陽修也承認他們的正統(tǒng)地位,一一為之作本紀。因此馮道除非住進桃花源,或者優(yōu)游林下,“茍全性命于亂世”。

    歐陽修在嚴厲批判馮道的“無恥”時,提供了一個懂“廉恥”的正面典型:

    五代時山東人王凝任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司戶參軍,病故在任上。王凝一向沒有積蓄,一個兒子年紀還小,妻子李氏帶著兒子送其遺骸回故鄉(xiāng)。東行過開封時,到旅館投宿,店主見她單身帶一個孩子,心里有疑問,就不許她留宿。李氏見天色已晚,不肯離店,店主就拉住她的手拖了出去。李氏仰天大哭,說:“我作為一個女人,不能守節(jié),這只手難道能隨便讓人拉嗎?不能讓這只手玷污了我全身!”拿起斧頭自己砍斷了手臂。過路人見了都圍觀嘆息,有的彈指警戒,有的流下了眼淚。開封府尹得知后,向朝廷報告,官府賜給李氏藥品治傷,還給予優(yōu)厚的撫恤,將店主打了一頓板子。

    歐陽修明知此事不過是一篇“小說”,卻認為“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嘗有其人而不得見也”,然后教訓馮道們:“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言下之意,從李氏的例子說明即使在五代這樣的亂世,連一個女人都還是有廉恥之心的;不僅李氏,圍觀的人、開封府尹、朝廷也都是是非分明的;只是流傳下來的事例太少了。李氏能斷臂,馮道們?yōu)槭裁床荒苡米詺肀苊狻叭虗u偷生”呢?讀完這令人毛骨悚然的“節(jié)婦”事例,我非但不為歐陽修的良苦用心所感動,反而要為古人擔憂了。從公元九○七年朱溫代唐至九六○年趙匡胤黃袍加體,五十余年間換了六個朝代,皇帝有十個姓,如果大臣、士人都要為本朝守節(jié)盡忠,那就會出現六次集體大自殺;如果要忠于一姓,就得自殺十次;歐陽修效忠的這個宋朝在開國時就會面對一個沒有文人為之效勞的局面,或許就永遠不會有“宋太祖”和“歐陽文忠公”的稱號。

    相反,與馮道同時代的人對他就贊譽備至。馮道死時七十三歲,正好與孔子同壽,“時人皆共稱嘆”。宋初的名臣范質對馮道的評價是:“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引)顯然這是由于范質等人至少都有歷二朝、事二主的親身體會,理解馮氏的苦衷,不像歐陽修只要說現成話那么方便。其實,歐陽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為皇,當時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與宰相韓琦贊成,天章閣侍制司馬光、御史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等反對,結果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等都被貶黜,而贊同歐陽修意見的蔣之奇被他推薦為御史,被眾人目為奸邪。歐陽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風不正派。蔣之奇為了擺脫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對歐陽修進行查辦。歐陽修閉門接受審查,因得到故宮臣孫思恭的辨釋,蔣之奇等被黜逐,歐陽修也力求辭職,降任亳州知州。這一事件說明歐陽修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也不見得有李氏那樣的廉恥之心。引經據典迎合皇帝的心愿,貶斥持反對意見的人,早已超出了學術爭論的范圍。蔣之奇的行為說明此人完全是一個無恥小人,但因為贊同自己的意見,就加以引薦提拔,顯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當。受人污蔑后并沒有像他要求別人那樣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實實接受審查,以降職為臺階,看來事到臨頭就不像議論別人那么輕而易舉了。《宋史·歐陽修傳》說他“數被汗釁”,但他的反應至多只是要求退職,說明他從來就沒有李氏斷臂的勇氣。有人喝著參湯作發(fā)揚艱苦樸素光榮傳統(tǒng)的報告,帶著浩蕩的豪華車隊去訪貧問苦,兒子拿了綠卡后再提議限制出國,挪用公款后卻要公教人員體諒國家的困難;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責中國的知識分子沒有獨立人格,入了外籍后來教導我們應如何愛國;大概都深得歐陽文忠公的真?zhèn),繼承了假道學的傳統(tǒng)。

    馮道另一個污點是對契丹的態(tài)度。范文瀾寫道:“他(晉高祖石敬瑭)要馮道出使遼國行禮,表示對父皇帝的尊敬。馮道毫不猶豫,說:u2018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u2019好個奴才的奴才!”(《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重印本,第400頁)此事明見史籍,自然不能為馮氏諱,但全面分析馮道與契丹的關系就不難看出,他采取的是實用態(tài)度,與賣國賊石敬瑭還是有根本區(qū)別的。

    馮道并沒有參預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的賣國勾當,他說這樣的話,只是他“滑稽多智,浮沉取容”(《資治通鑒》卷二九一)的一貫本色。因為石敬瑭為了取悅于契丹,認為只有馮道才能充當使者,已經說了“此行非卿不可”的話,再說“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只是假惺惺表示關懷。老于世故的馮道自然明白自己的處境,索性表示得心甘情愿。據《舊五代史》所引《談苑》,契丹主曾派人勸馮道留下,他回答:“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皆為臣,豈有分別哉!”話說得很漂亮,實際還是不愿留在契丹。他把契丹的賞賜全部賣掉,得來的錢都用來買柴炭,對人說:“北方嚴寒,老年人受不了,只能備著!彼坪踝髁嗽诒狈介L住的打算。契丹主同意他返回時,他又三次上表要求留下,被拒絕后還拖了一個多月才上路,路上邊行邊歇,兩個月才出契丹境。左右不理解,問他:“別人能夠活著回去,恨不得長上翅膀,你為什么要慢慢走!瘪T道說:“你走得再快,對方的快馬一個晚上就追上了,逃得了嗎?慢慢走倒可以讓他們不了解我的真意!笨梢娝砻嫔系墓ы樦皇且环N韜晦的手段。

    契丹滅晉,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馮道應召到達,遼主問他為何入朝,答復倒也直率:“無城無兵,怎么敢不來?”遼主又責問他:“你是什么老子(老東西)?”馮道答:“無才無德,癡頑老子!边|主聽后歡喜,任他為太傅。有一次又問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說:“現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舉措,使他能在暗中保護漢族士人。契丹北撤時,他與晉室大臣被隨遷至常山,見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錢贖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為她們尋找家人領回。耶律德光死后,漢兵起來反抗契丹軍隊,驅逐了遼將麻答,馮道等到戰(zhàn)地慰勞士卒,軍心大振。失地收復后,馮道又選擇將帥,使軍民安定。

    馮道出使契丹的目的或許能推測為貪戀后晉的爵祿,那么他應遼主之召以及以后的行動就不能說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當時契丹軍只占領了開封一帶,他所在的南陽并無危險,要投奔其他割據政權也不難,以他的聲望和政治手腕,博取榮華富貴易如反掌。但他卻甘冒風險去開封,在復雜的形勢下減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壞。當時的文武大臣中,一心賣國求榮,爭當兒皇帝、孫皇帝的;趁機燒殺搶掠,大發(fā)戰(zhàn)亂財的;對遼主唯命是從,不敢稍有作為的;比比皆是。馮道的行為自然算不上大智大勇,但似乎也不應苛求了。

    前些年有人要為石敬瑭賣國辯護,說什么契丹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民族,所以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不是賣國行為,而是促進了民族團結。這種謬論不值一駁,因為當時契丹與后唐、后晉還不是一個國家,無論石敬瑭的主觀愿望和客觀效果都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可言。但如果認為賣給契丹罪孽深重,而賣給其他漢人政權就無所謂,那也是不公正的。尤其是到了今天,我們絕不能再用“華夷之辨”作為評判歷史是非的標準,對馮道與契丹的交往也應如此。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生在亂世的知識分子,應該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在這一點上,司馬光與歐陽修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jié)致死”才算得上忠(《資治通鑒》卷二九一臣光曰,以下同)。但他也知道在“自唐室之亡,群雄力爭,帝王興廢,遠者十余年,近者四三年”的情況下,不能要求大家都在國亡時殉葬,所以又提出了一個“智士”的標準:“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或滅跡山林,或優(yōu)游下僚”;你馮道縱然不能作忠臣死節(jié),當一個智士,不做官或只做小官總可以吧!這話其實也是欺人之談。且不說在亂世中有幾個人能自由自在地“滅跡山林”,就是在治世,要是皇帝看上了你能逃得了嗎?自從朱元璋創(chuàng)造了“不為君用”就有滅族罪的法律以后,士人連不服從、不合作的自由也沒有了,天地雖大,哪里還有山林可隱?再說,大官、下僚本無嚴格區(qū)別,更無本質不同;當大官是失節(jié),當小官就可保住“智士”身份,豈不是笑話?如果司馬光生在近代,看到曾國藩對“粵匪”斬草除根,蔣介石剿共時實行格殺勿論,或者在文革中連一般國民黨員、保甲長都要被揪出打倒,那就會懂得當“下僚”是再愚不過的事了。話說回來,馮道并不是絕對沒有選擇滅跡山林或優(yōu)游下僚的自由,不過馮道大概不愿意如此了其一生;他真這樣做了,歐陽修、司馬光和我們今天就沒有馮道其人可評論了。但還會有張道、李道,因為知識分子總是要扮演自己的角色,實現自己的價值的。

    現在可以討論文章開頭的問題了,要是馮道生在前南斯拉夫,在國家分裂、民族仇殺、宗教沖突時,他能做些什么?最容易的自然是“滅跡山林”,國內找不到,可以到國外去找,有錢就做寓公,沒有錢也可以當難民,先在外國愛國,等天下太平了再回去愛國。在國內“滅跡山林”就沒有那么方便,且不說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難保不中流彈,激烈的國家、民族、宗教情緒大概也容不得你置身度外,不過卻能避免后人說長道短。另一條路就是當忠臣,選擇一方后就竭盡全力,這樣無論生前生后都能博得一部分人的贊揚。但旁觀者已經可以看出,沖突中似乎沒有一方握有全部真理,忠于一方的代價必定是是非參半,或者是更多的生命財產損失。這樣的忠臣越多,戰(zhàn)爭持續(xù)的時間越長,人民蒙受的損失也越大。如果有第三條道路,那就是以人類的最高利益和當地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不顧個人的毀譽,打破狹隘的國家、民族、宗教觀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來調和矛盾、彌合創(chuàng)傷,尋求實現和平和恢復的途徑。這樣做的人或許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但他對人類的貢獻無疑會得到整個文明社會的承認。

    馮道走的就是第三條道路,盡管他沒有走得很好,也沒有最終成功,就像他在《長樂老自敘》中所說“不能為大君致一統(tǒng),定八方,誠有愧于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但與“滅跡山林”或效愚忠于一姓一國的人相比,他無疑應該得到更多的肯定。

    這位馮道有個有名的故事,他曾使人讀《老子》,自己臥而聽之。其人開卷,以第一句中“道”字犯相公諱,乃讀曰:“不可說可不可說,非常不可說!钡T道聽后哈哈大笑,讓他照原文讀下去,可知馮道是如何看待名諱的。

    從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道德來看,馮道和稱帝的袁世凱應該為人所不齒的,但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他們個人的命運怎樣能夠超越那個環(huán)境加之于身的束縛呢?誠然,他們個人的性格在其中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是,后人和史書對他們的評價又將道德凌駕于歷史現實之上。如何來看待歷史,看待這些歷史中確實曾經活生的人物,真的是一個問題。

    人物成就

    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馮道為印行經籍標準文本,經皇帝批準由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等人任詳勘官,李鶚、朱延熙等書寫,依唐刻《開成石經》,并和經注合刊,開雕“九經”:《易》、《書》、《詩》、《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周禮》、《儀禮》和《禮記》,以端楷書寫,能匠刊刻。

    到了后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五月雕印完成,歷時22年。同時刻成的有唐代張參撰《五經文字》、玄度撰《九經字樣》等書。因刻書事業(yè)由國子監(jiān)主持,故史稱“五代監(jiān)本九經”,創(chuàng)官刻書籍之始。當時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對此,元王禎評為“因是天下書籍遂廣”。印本后來失傳。

    人物評價

    南師懷瑾評馮道

    馮道,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傳奇人物,他有三不欺:

    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

    南懷瑾先生曾經為馮道伸冤,如下:

    我們舉出一個人來做例子,這是講到這里,順便討論歷史。在此要特別聲明,馮道這個人,是不能隨便效法的,F只是就學理上,作客觀的研究而已。唐末五代時,中國亂了八十多年當中,這個當皇帝、那個當皇帝,換來換去,非常的亂。而且都是邊疆民族。我們現所稱的邊疆民族,在古代都稱為胡人。當時,是由外國人來統(tǒng)治中國。這時有一個人名叫馮道,他活了七十三歲才死。在五代那樣亂的時候,每一個朝代變動,都要請他去輔政,他成了不倒翁。后來到了宋朝,歐陽修寫歷史罵他,說中國讀書人的氣節(jié)都被他喪盡了。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謂“有奶便是娘”,沒有氣節(jié)!看歷史都知道馮道是這樣一個人,也可以說馮道是讀書人中非;斓暗。

    我讀了歷史以后,由人生的經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這個人太奇怪。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么一個大變亂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第一點,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

    古今中外的政治總是非常現實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紛爭也總是不可避免的?墒钱敃r沒有一個人攻擊他。如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他,可太不簡單。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紀,自稱“長樂老人”,牛真吹大了。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敢這么吹牛,其中一個是當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幾年皇帝,活到八十幾歲死,樣樣都好,所以自稱人生已經十全了。做人臣的只有馮道,自稱“長樂老人”,這個老人真不簡單。后來儒家罵他喪盡氣節(jié),站在這個角度看,的確是軟骨頭。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歷史上、社會上,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財、色兩類,馮道這個人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他的文字著作非常少,幾乎可以說沒有什么東西留下來,他的文學好不好不知道。后來慢慢找,在別的地方找到他幾首詩,其中有幾首很好的,像:

    天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fā)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偶作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北使還京作

    去年今日奉皇華,只為朝廷不為家。

    殿上一杯天子泣,門前雙節(jié)國人嗟。

    龍荒冬往時時雪,兔苑春歸處處花。

    上下一行如骨肉,幾人身死掩風沙。

    像他《偶作》中的最后兩句,就是說自己只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為光明磊落,那么“狼虎叢中也立身”,就是在一群野獸當中,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獸吃掉。我看到這里,覺得馮道這個人,的確有常人不及之處。盡管許多人如歐陽修等,批評他誰當皇帝來找他,他都出來。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人有他的了不起處。在五代這八十年大亂中,他對于保存文化、保留國家的元氣,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為了顧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由他的著作上看起來,他當時的觀念是:向誰去盡忠?這些家伙都是外國人,打到中國來,各個當會兒皇帝,要向他們去盡忠?那才不干哩!我是中國人。∷运f“狼虎叢中也立身”,他并沒有把五代時的那些皇帝當皇帝,他對那些皇帝們視如虎狼。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清廉、嚴肅、淳厚,度量當然也很寬宏,能夠包涵仇人,能夠感化了仇人。所以后來我同少數幾個朋友,談到歷史哲學的時候,我說這個人的立身修養(yǎng),值得注意。從另外一面看他政治上的態(tài)度,作人的態(tài)度,并不算壞。幾十年后文化之所以保存,在我認為他有相當的功勞。不過在歷史上,他受到沒有氣節(jié)的千古罵名。所以講這一件事,可見人有許多隱情,蓋棺不能論定。說到這里,我們要注意,今天我們是關起門來討論學問,可絕不能學馮道。老實說,后世的人要學馮道也學不到,因為沒有他的學養(yǎng),也沒有他的氣節(jié)。且看他能包容敵人、感化敵人,可見他幾乎沒有發(fā)過脾氣。有些笨人,一生也沒有脾氣,但那不是修養(yǎng),是他不敢發(fā)脾氣。馮道能夠在如此大風大浪中站得住,實在是值得研究的。這是講歷史上比較大的事。我們看社會上許多小人物,一旦死了,他這一生到底是好人,或者是壞人,我們到殯儀館中去仔細推詳看,也很難斷定。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另外,在《莊子》講記中,南懷瑾先生講:

    看了《莊子》這一段,我們想起有一個人,永遠在歷史上留下了罵名,就是五代之間的馮道。我很替他不平,如果有姓馮的朋友在這里,應該替他申申冤。馮道一生經過唐末五代八十余年政治,五代五次亡國,他每一次都是站在最高位置,最后還封王。每一個朝代變動,都非請他出來輔政不可,他成了不倒翁。后來宋朝的歐陽修寫歷史,把他罵得一塌湖涂,說他是中國讀書人里最不要臉的東西,叫無恥之極。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謂“有奶便是娘”,沒有氣節(jié)。因為中國讀書人愛講氣節(jié),而且中國讀書人的氣節(jié),最后最高明是白養(yǎng)了一個頭,這個頭最后一定要割下來。如果這個頭還連在脖子上,不行。這是中國文化很特殊的地方,專門教人耍頭的,對與不對,這是人生哲學的問題。結果馮道后來活到很大年紀,自稱為“常樂老人”。

    我們年青時受老前輩的影響,都知道馮道把中國讀書人的氣節(jié)喪盡了。后來,人生的境界經過了,尤其在我們這一代活了七八十年,所看的太多了,我想起來,想找一個馮道很不容易,再一讀歷史,發(fā)現馮道真了不得。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那個時候,一個政治的變動中間,豈只領袖被殺。旁邊左右大臣都要殺掉,可是這個刀鋒決不會到馮道旁邊來,每一個政權更替,每一次大動亂,還非請他出來不可,當然得有他本身的條件,第一點,他本身的行為沒有缺點,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它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歷史上,社會上,不管是上至皇帝,下至挑夫,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兩件事情:一個是男女之間;一個是錢財。這兩件事很難有對證的事,譬如說他貪污,你看到了?看到不叫做貪污。但是馮道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沒有缺點抓在任何人手里。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潔,沒有嗜好,真的是學佛的。乃至他的兒子買了一條活魚,他一看到,把兒子叫過來,就把活魚放生了。

    你們要研究研究五代的馮道,在亂世中間撥亂反正要做到這樣一個人,太難太難。他一生著作很少流傳,只有幾首詩,像其中的兩句,“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他說自己只要心地好,站得正,思想行為光明磊落,那么“狼虎叢中也立身”,就是在一群豺狼虎豹里頭,也可以屹然而立,不怕被野獸吃掉。從他的著作上看,他并沒有把五代時的那些皇帝當皇帝,他對那些皇帝們視如虎狼?吹竭@里,我覺得馮道真是了不起,大家要他盡忠,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人,最高就是盡忠道,五代這一段八十余年的歷史,這個上來當皇帝,那個上來當皇帝,搞了幾年十幾年又下去了,都是野蠻民族外國人來當中國的老板,他為誰去盡忠。∷运f“虎狼叢中也立身”,他自己認為站在狼虎叢中,這是真的下地獄的精神。在五代這八十余年大亂中,他對于保存中國文化、保留國家的元氣,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為了顧全大局,背上了千秋的罪名。所以后來蘇東坡同王安石都贊嘆他,蘇東坡講馮道:“菩薩,再來人也!蓖醢彩v馮道,“佛位中人”。說他是活佛。都是宋朝的三個人,歐陽修那么罵他,蘇東坡王安石贊嘆他,在這點上,我投了蘇東坡和王安石的票,不但投了這一票,而且我在講《論語別裁》時為他伸冤,把這個歷史案子徹底翻了。因此我發(fā)現,人有許多隱情,蓋棺不能論定,歷史上很多人的冤枉帶到棺材里頭的。像馮道,我總算替他翻案了,辯護了。我一輩子做了三次辯護人:一次替馮道;一次替孔子,就是講《論語別裁》;還有一次替關公,在關公的傳記上寫了一篇文章。

    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馮道當宰相時,有一位青年才子,在他手里考取,考取了來見老師,馮道衣冠穿得很整齊地出來見這位學生。馮道坐在那里,把腿那么翹起,大概地問了一下,結果之間沒有什么話談了,因為馮道話也很少。這位學生就沒有話談找話談,他因為剛才低頭跪下來行禮,看到老師腳上穿的鞋子同自己剛剛買的新鞋子一樣,就問:“老師啊,你這雙皮鞋,”手一指腳上,“多少錢買來的?”馮道說:“五百!薄霸愀,我上當了!我的買成一千啦,F在商人好沒有信用,好可惡!瘪T道把腿一換,另一只腿又抬上來,說:“這一只也五百!蹦憧催@個教育之妙,這位青年才子,懷抱救國之志,你認為自己有本領有學問,性情那么急躁,脾氣那么壞,沒有定力,沒有耐心,你何以處世!就這雙鞋子上,馮道就很輕微地教育了他。當然還對這位青年說:“天下事,不要那么急,問話也清楚,做事也弄清楚。”這么一說,光是五百還不夠,就變成二百五了,就糟糕了。所以我們再看這一段話,從歷史上找出一個人物,就是馮道,那真是得了莊子的秘訣。

    (南懷瑾先生的《莊子》講記)

    寶璽疑蹤

    民國時期藍田縣縣長童冠文藏玉成癖,他平時對老百姓貪污勒索強征暴斂,得到的錢財大部分用來收藏古董玉石,他也曾出錢向盜墓賊懸賞那塊和氏璧玉璽,最終沒有找到一點線索,他又不愿相信玉璽已經燒毀,就憑借他的小人之心和盜墓賊慣有的想象力,猜測是馮道偷拿了玉璽,理由僅僅是“馮道位列三公之一”,目的也僅僅是為了死后陪葬。這也難怪,拉皮條的看誰都象嫖客,盜墓賊看一撮土堆也覺得那里頭有寶貝,個人素質決定的。后來童冠文因為催租逼稅逼死了不少老百姓,引發(fā)學生上街游行,饑民也群起而攻之,童冠文就這樣被老百姓趕下了臺,他費盡心機搜刮的不易之財和那些玉石古董,最終都被土匪搶走,還搭上了他的女兒,可見人的心術不正最終是不會有什么好下場的。

    玉璽的每一次轉手,都是沾著斑斑血淚,與其說它是傳國寶貝,還不如說是掃帚星下凡。馮道一生清廉節(jié)儉,不嗜珍玩,穿得布衣,住得草屋,并不以吃穿享樂為喜;馮道在《長樂老自序》中對自己的身后事交待得也很清楚,既不要珠玉相伴,也不要特別的衣服,只用粗竹席裹尸即可。馮道不吝錢財,也不收賄賂,有一次晉出帝石重貴心血來潮,想要賞賜馮道一筆“生日錢”,但馮道卻以“父母早亡,不記得生日”為由而拒絕了。這樣一個視錢財如糞土的人,又怎么會弄一個玉璽來陪葬?難到要去陰曹地府里與閻王爺爭奪帝位嗎?童冠文做人既已無恥,造謠便不奇怪,只是那些不分青紅皂白胡亂傳謠的人,又是何居心?是拿無知當個性,還是與童冠文一丘之貉?真是應了那句話:你心里想什么,就把別人看成什么。


    名人推薦
    • 馮宿
      馮宿 。厶疲荩ü吡吣曛涟巳辏┳止爸,(一作珙之)婺州東陽人。生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卒于文宗開成元年,年七十歲。
    • 馮延巳
      馮延巳(903年-960年)是五代時詞人,廣陵人。字正中,一說名延己,但支持延巳的較多。南唐時官至宰相。是后主李煜的老師。有《陽春集》傳世。馮延...
    • 馮暉
      馮暉,1969年10月出生于西安,中國男影視演員,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校表演系。2002年,在電視劇《午夜出擊》中飾演聞峰一角。2013年,參演電視劇《我...
    • 馮班
      馮班(1602~1671) 明末清初詩人。字定遠,晚號鈍吟老人。江蘇常熟人。明末諸生,從錢謙益學詩,少時與兄馮舒齊名,人稱“海虞二馮”。入清未仕,常...
    • 富嘉謨
      富嘉謨(?~706)字號不詳。雍州武功(陜西武功)人。唐代散文家。舉進士。武則天長安中累授晉陽尉,時吳少微也在晉陽,魏郡谷倚為太原主簿,三人均...
    • 高吹萬
      高吹萬(1878~1958),江蘇金山人。名燮,字時若,又號寒隱、葩叟、志攘、黃天等。南社詩人,與常州錢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稱“江南三名士”,又與南...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