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 - 個人概述
侯喜瑞(1892~1983),京劇演員,工架子花臉;刈。原籍河北衡水。11歲入喜連成科班,為該社最早成名的八大弟子之一,曾從李壽山學梆子老生,從蕭長華、韓樂卿學京劇,后拜名凈黃潤甫為師,得其真?zhèn)。融合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世稱侯派。他在表演上注重形式美,矯健、細膩、唱念口勁嚴緊、字韻準確,常用炸音、沙音、立音,講究頓挫。武功精湛,身段利落。他利用長腰、立腰等以彌補身材瘦小之不足。他的臉譜形象生動,尤以細致見稱,自成一家。他晚年執(zhí)教于中國戲曲學院和北京戲曲學校等藝術(shù)院校,文化大革命期間備受迫害。弟子有馬崇仁、尚長榮、袁國林等。有名的形象有《戰(zhàn)宛城》的曹操 、《取洛陽》的馬武 、《連環(huán)套》的竇爾墩、《法門寺》的劉瑾、《清風寨》的李逵等。他又擅演重要配角,如《回荊州》的張飛、《失街亭》的馬謖、《群英會》的黃蓋等。他在《 朱痕記 》里飾的李仁,《荒山淚》里飾的楊德勝,均極盡綠葉牡丹之致。著有《學戲和演戲》。
侯喜瑞 - 職業(yè)生涯
幼入喜連成科班(后來改為富連成)喜字科,先學梆子老生,又從蕭長華、韓樂卿學架子花臉。
他出科后拜黃潤甫為師,都得實授,頗能再現(xiàn)黃派的神韻。他曾與楊小樓、高慶奎、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云、孟小冬眾多名家合作,曾經(jīng)在富連成社擔任武生凈行教師,晚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北京市戲曲學校任教,許多學生都得到他的教益。但能得其真諦者不多。
侯喜瑞 - 活動年表
1920年9月18日,農(nóng)歷庚申年八月初七日:張勛1920年堂會第一天
張勛在天津英租界耀華里自辦大型堂會第一天。名角薈萃,陣容整齊。余叔巖、楊小樓、梅蘭芳、陳德霖、劉景然、羅福山、尚和玉、龔云甫、郝壽臣、侯喜瑞、王鳳卿、慈瑞全等都參與演出。
演出劇目
倒第三《連環(huán)套》(楊小樓,郝壽臣)
壓軸《木蘭從軍》(梅蘭芳,王鳳卿)
大軸《罵曹》(余叔巖)
1920年9月19日,農(nóng)歷庚申年八月初八日:張勛1920年堂會第二天
張勛在天津英租界耀華里自辦大型堂會第二天。名角薈萃,陣容整齊。余叔巖、楊小樓、梅蘭芳、陳德霖、劉景然、羅福山、尚和玉、龔云甫、郝壽臣、侯喜瑞、王鳳卿、慈瑞全等都參與演出。兩天堂會戲結(jié)束后,張勛設(shè)宴款待藝人,席間給每個演員發(fā)紅包。余、楊、梅“三大賢”拿的是第一等戲份,每場一千零七十元,所帶配角,戲份另開。
倒第三《林沖夜奔》(楊小樓)
壓軸《木蘭從軍》(梅蘭芳,王鳳卿)
大軸《定軍山》(余叔巖)
1922年10月,農(nóng)歷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演于亦舞臺,同行有羅癭公、榮蝶仙、吳富琴、李多奎、侯喜瑞等。
在上海,程艷秋在羅癭公陪同下拜訪了康有為、陳散原、袁伯夔、周梅泉、樊樊山、陳叔通、金仲蓀、吳昌碩等前輩。
后因上海警察找余叔巖麻煩,小報也散布流言蜚語,余叔巖只身返回北京,使得頭牌空缺。于是程艷秋改掛頭牌,特邀王又宸助演。
1922年12月16日,農(nóng)歷壬戌年十月廿八日:中和園1922年12月16日演出
本日中和園日場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大軸:《寶蓮燈》帶“打堂”(尚小云飾王桂英,馬連良飾劉彥昌,侯喜瑞飾秦燦)
1923年,農(nóng)歷癸亥年:天津李士偉家堂會
天津李士偉家堂會,壓軸言菊朋、章小山、侯喜瑞《寶蓮燈》,大軸程艷秋、程繼先《奇雙會》。
1923年3月10日,農(nóng)歷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艷秋首演《紅拂傳》
程艷秋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紅拂傳》。程艷秋飾紅拂,侯喜瑞飾虬髯公,郭仲衡飾李靖。
1923年8月18日,農(nóng)歷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艷秋首演《風流棒》
程艷秋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風流棒》。程艷秋飾李珠英,王又荃飾荊瑞草,侯喜瑞、榮蝶仙、郭仲衡、張春彥合作演出。
1924年8月8日,農(nóng)歷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艷秋組鳴盛社
程艷秋改組和聲社為鳴盛社,社長為其岳父果湘林。因羅癭公病逝;編劇金仲蓀,羅之未竟遺作《碧玉簪》,由金仲蓀接手完成。“鳴盛社”的班底有李洪春、曹二庚、慈瑞泉、文亮臣、張春彥、侯喜瑞、王又荃、吳富琴等原和聲社老伙伴;王瑤卿先生則退出,搭入尚小云、譚富英的重慶社。在北京三慶戲院演出。
1925年8月20日,農(nóng)歷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鳴盛社改為鳴和社
在鳴盛社支持一年有余后,社長果湘林先生不勝勞煩,程艷秋亦不忍老岳受累,決定自行出面組班,特聘梁華亭先生任社長,經(jīng)理內(nèi)外社務(wù),改組鳴盛社為鳴和社,班底成員有郝壽臣、侯喜瑞、曹二庚、慈瑞泉、郭仲衡、文亮臣、金仲仁、王又荃、周瑞安、李洪春、張春彥、董俊峰、李多奎等原和聲社老伙伴。請高登甲先生抱本子任后臺管事,文武場面則有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陳鴻壽及錫子剛等。由金仲蓀任編劇,程艷秋掛頭牌自兼編導(dǎo)和唱腔身段設(shè)計。
1925年9月12日,農(nóng)歷乙丑年七月廿五日:尚小云首演《林四娘》
本日協(xié)慶社在中和園打炮。其中《林四娘》為初次公演。
演出劇目
《貪歡報》(尚富霞)
《殷家堡》(九陣風,茹富蘭)
《馬上緣》(小翠花)
《林四娘》(尚小云,言菊朋,侯喜瑞)
1925年12月3日,農(nóng)歷乙丑年十月十八日:言菊朋自協(xié)慶社辭班
協(xié)慶社在三慶園夜戲,尚小云貼演《紅綃》,侯喜瑞、朱素云、范寶亭、尚富霞演出。譚小培、王長林在壓軸合演《天雷報》,而把言菊朋與尚富霞的《胭脂虎》派在倒第三。言菊朋演完辭班。
1925年12月4日,農(nóng)歷乙丑年十月十九日,晚:1929年12月4日三慶園演出
本日協(xié)慶社在三慶園演出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鬧府》(譚小培)
大軸:《巴駱和》(尚小云,茹富蘭,王長林,侯喜瑞)
1925年12月12日,農(nóng)歷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文姬歸漢》
程艷秋于北京三慶園日場首演《文姬歸漢》。程艷秋飾蔡文姬,王又荃、王瑤卿、郭仲衡、貫大元、周瑞安、侯喜瑞、曹二庚合作演出。
1925年12月17日,農(nóng)歷乙丑年十一月初二日,晚:1925年12月17日三慶園演出
協(xié)慶社在三慶園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賣馬》(譚小培)
大軸《寶蓮燈》(帶“打堂”)(尚小云,馬連良,侯喜瑞)
1925年12月20日,農(nóng)歷乙丑年十一月初五日:1925年12月20日三慶園演出
協(xié)慶社在三慶園日場。
演出劇目
倒三:《黃鶴樓》(譚小培,朱素云,茹富蘭,侯喜瑞)
壓軸:《盜宗卷》(馬連良,劉景然,王長林)
大軸:《貞女殲仇》(尚小云)
1926年2月,農(nóng)歷乙丑年:楊小樓重組忠慶社
楊小樓、余叔巖之雙慶社報散。楊小樓重組忠慶社,演于新明戲院,言菊朋應(yīng)邀短期搭入。
2月5日,新明夜戲,壓軸言菊朋《法場換子》,大軸楊小樓、侯喜瑞、錢金福、九陣風《戰(zhàn)宛城》。
1926年2月4日,農(nóng)歷乙丑年十二月廿二日,晚:小翠花首演《貂蟬》
又興社在開明夜戲。其中《貂蟬》為初次公演。
演出劇目
壓軸:《打漁殺家》(言菊朋,玉幼卿,王長林)
大軸:《貂蟬》(小翠花,孫毓堃,侯喜瑞,劉景然,李洪春)
1926年2月20日,農(nóng)歷丙寅年正月初八日:1926年2月20日開明戲院演出
又興社在開明戲院白天戲。因為《汾河灣》是言菊朋的招牌戲,大戲《戰(zhàn)宛城》甘居壓軸。
演出劇目
壓軸:《戰(zhàn)宛城》(小翠花,孫毓堃,侯喜瑞)
大軸:《汾河灣》(言菊朋,王幼卿)
1926年5月28日,農(nóng)歷丙寅年四月十七日:1926年5月28日吉祥園演出
本日協(xié)慶社在吉祥園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鬧府》(馬連良,侯喜瑞)
大軸:《奇雙會》(尚小云)
1926年5月29日,農(nóng)歷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沈云英》
程艷秋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沈云英》。程艷秋飾沈云英,王又荃、文亮臣、郭仲衡、吳富琴、周瑞安、侯喜瑞、曹二庚合作演出。
1926年11月27日,農(nóng)歷丙寅年十月廿三日:1926年11月27日開明戲院演出
本日玉華社在開明戲院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失街亭》(馬連良,侯喜瑞)
大軸:頭二本《梅玉配》(小翠花,水鮮花)
1926年11月28日,農(nóng)歷丙寅年十月廿四日:1926年11月28日開明戲院演出
本日玉華社在開明戲院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打嚴嵩》(馬連良,侯喜瑞)
大軸:三四本《梅玉配》(小翠花,水鮮花)
1927年4月30日,農(nóng)歷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艷秋首演《朱痕記》
程艷秋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朱痕記》。程艷秋飾趙錦棠,張春彥飾朱春登,侯喜瑞飾李仁,文亮臣飾朱母,曹二庚飾宋成,李四廣飾宋母,慈瑞泉、慈少泉飾兩衙役。
1928年1月13日,農(nóng)歷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臺演出
本日第一舞臺“窩窩頭會”義務(wù)戲。
演出劇目
《大回朝》(裘桂仙)
《馬鞍山》(時慧寶)
《收關(guān)勝》(尚和玉)
大軸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老生三杰(余、高、馬)等名伶合演的全本《紅鬃烈馬》:
《彩樓配》(王琴儂)
《三擊掌》(陳德霖,貫大元)
《母女會》(王幼卿,松介眉)
《投軍別窯》(李萬春,程玉菁)
《誤卯三打》(周瑞安)
《趕三關(guān)》(馬連良,朱琴心)
《武家坡》(余叔巖,程艷秋)
《算軍糧》(荀慧生,高慶奎)
《銀空山》(王鳳卿,于連泉,朱素云)
《大登殿》(楊小樓,梅蘭芳,尚小云,李多奎,侯喜瑞,張春彥)
1928年12月3日,農(nóng)歷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
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配演的有貫大元、郭仲衡、侯喜瑞,演于新市場大舞臺。從12月3日到12日,演出了《花舫緣》、《玉堂春》、《紅拂傳》、《鴛鴦!、《紅髻烈馬》等新老劇目。程艷秋首次來武漢,大受歡迎,天天滿座。
1928年12月14日,農(nóng)歷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艷秋為鄂北工賑會義演
12月14日至12月16日三天,程艷秋與一同首次赴武漢演出的貫大元、郭仲衡、侯喜瑞等為鄂北工賑會義演。
1929年2月21日,農(nóng)歷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艷秋二次赴武漢演出
因為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賣座太好,剛過春節(jié),漢口民樂園內(nèi)舉辦“中華國貨展覽會”,又聘請其來演出一個月。這次隨來的有譚小培、侯喜瑞,武旦九陣風。
1929年4月,農(nóng)歷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臺夜戲山西賑災(zāi)會募款義演
第一舞臺夜戲山西賑災(zāi)會募款義演。梅蘭芳、余叔巖、楊小樓、高慶奎、荀慧生、程艷秋、王又宸、馬連良、尚和玉、侯喜瑞、閻嵐秋等名伶參加演出。
演出劇目
壓軸《游龍戲鳳》(梅蘭芳,余叔巖)
大軸《八蠟廟》(楊小樓反串張桂蘭,梅蘭芳反串黃天霸,余叔巖反串朱光祖,程艷秋反串賀人杰,馬連良反串關(guān)泰,閻嵐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費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壽臣反串小老媽,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壽山反串丫鬟,諸茹香反串秦義成)其中余叔巖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脫脫一位極好的開口跳。特別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個大頂,又直又干凈,前后臺都服了。后來,譚富英在北京,楊寶森在香港,均按余叔巖的路子反串過朱光祖。
1929年5月18日,農(nóng)歷己巳年四月初十日,晚:1929年5月18日中和園演出
徐碧云的云慶社在中和園演夜戲。
演出劇目
壓軸:《失街亭》(言菊朋,侯喜瑞)
大軸:《盧小翠》(徐碧云,程繼仙,蕭長華)
1929年8月3日,農(nóng)歷己巳年六月廿八日,晚:楊小樓首演《野豬林》
楊小樓的永勝社在第一舞臺夜戲,新排首演《野豬林》(頭本《林沖發(fā)配》),侯喜瑞飾魯智深。壓軸言菊朋《失街亭》,錢金福的馬謖,裘桂仙的司馬懿。
1929年8月4日,農(nóng)歷己巳年六月廿九日,晚:楊小樓首演《山神廟》
楊小樓的永勝社在第一舞臺夜戲,新排首演《山神廟》(二本《林沖發(fā)配》),侯喜瑞飾魯智深。壓軸言菊朋的《鬧府》,錢金福的煞神,裘桂仙的葛登云。
1930年,農(nóng)歷庚午年,年初:斌慶社于廣德樓演出最后一場戲
斌慶社于廣德樓演出最后一場戲。
演出劇目
《群英會》(王文源,俞步蘭,侯喜瑞,陳富瑞,王斌芬,朱斌仙)
《貴妃醉酒》(雪艷琴,朱素云,曹二庚)
《青石山》(俞振庭,徐碧云,王斌芬,范斌祿,俞贊庭,蘇斌泰,朱斌仙)
1930年1月30日,農(nóng)歷庚午年正月初一日:1930年1月30日廣德樓演出
廣德樓本日由斌慶社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雙搖會》(王盛意)
《彩樓配》(俞步蘭)
《草橋關(guān)》(裘桂仙)
《連環(huán)套》(耿長春)
《蟠桃會》(俞振庭)
《定軍山》(劉又萱,王文源,孫毓堃)
《陽平關(guān)》(侯喜瑞,陳富瑞,曹璽彥)
《御碑亭》(雪艷琴,郭仲衡,朱素云,雪艷舫,曹二庚)
1931年8月,農(nóng)歷辛未年:程艷秋首演《春閨夢》
程艷秋于北京中和園首演《春閨夢》。程艷秋飾張氏,俞振飛飾王恢,哈寶山飾曹襄,吳富琴飾李氏,文亮臣飾劉氏,蘇連漢飾趙克媽,曹二庚飾李信,李四廣飾孫氏,侯喜瑞飾公孫瓚,慈少泉飾丫鬟。
1935年4月3日,農(nóng)歷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李多奎外,新增小生俞振飛。
當時漢口市戲劇審查委員會規(guī)定,要先登記辦證,然后才準上演。又因程硯秋缺少便裝照片,刁難不給辦證。程硯秋過江去武昌謁見了行轅主任張學良和省主席張群,又親自去戲?qū)彆菘,這樣才獲準于4月11日先上演后補發(fā)登記證。
在程硯秋下榻的東方旅館,有某報記者請他題字。有位本地的“聞人”在旁插嘴說:“就題‘受寵若驚’這四個字吧!”程硯秋正色說:“我并沒有驚啊!”于是提筆書寫“戲有益”三字。語云:“勤有功,戲(玩耍,一作嬉)無益”。程硯秋把“無”字換了個“有”字,強調(diào)戲曲的移風易俗教育作用,為戲曲藝人爭取社會地位。
1935年4月11日,農(nóng)歷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第一天打炮戲為《玉堂春》。
1935年4月12日,農(nóng)歷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第二天打炮戲為全本《柳迎春》。
1935年4月13日,農(nóng)歷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第三天打炮戲為全本《碧玉簪》。
1935年4月22日,農(nóng)歷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最后一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本日期滿,共演12天。最后三天為滿足觀眾要求加售站票。
此后鳴和社赴湖南演出。6月,由湖南北返路過武漢,新市場大舞臺挽留了5天。
1935年10月28日,農(nóng)歷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硯秋首演《亡蜀鑒》
程硯秋于北京中和園首演《亡蜀鑒》。程硯秋飾李氏,侯喜瑞飾鄧艾,曹二庚飾馬邈。此戲僅演兩場后即遭禁演。
1936年3月12日,農(nóng)歷丙子年二月十九日:言菊朋與楊小樓在天津?qū)ε_
言菊朋赴天津演于北洋大戲院。同行有周瑞安、侯喜瑞等。同時,楊小樓演于國泰,形成對臺。
1937年2月4日,農(nóng)歷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
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余叔巖、程硯秋、侯喜瑞、俞振飛、吳彥蘅等名伶都參加演出,是晚余叔巖演《托兆碰碑》,唱做念打不減當年,特別是后場幾個軟刀花及碰碑之身段,無處不美觀。工夫之深,足以超越儕輩。
1937年4月9日,農(nóng)歷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費宮人》
程硯秋于上海黃金大戲院首演《費宮人》。程硯秋飾費貞娥,俞振飛飾崇禎帝,侯喜瑞飾李闖,鐘喜久飾李過,吳富琴飾公主。
1937年4月21日,農(nóng)歷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組秋聲社
程硯秋組秋聲社,社長吳富琴。程硯秋與王少樓并掛頭牌,成員有曹二庚、慈瑞泉、李四廣、侯喜瑞、程繼先、鮑吉祥、哈寶山、李多奎、蘇連漢、鐘喜久、鐘鳴岐、扎金奎、俞振飛、劉永利、張蝶芬;司鼓白登云,琴師周長華、任志林,大鑼高文誠,舞臺監(jiān)督高登甲。不久昆曲音樂家韓子和亦加入,俞振飛八月份脫離返滬由顧玨蓀易之。張春彥代鮑吉祥和哈寶山,慈瑞泉年邁以慈少泉繼之,以孫甫亭代已故老旦文亮臣;當年新搭入的有葉盛茂、李克昌。
編劇事宜雖由金仲蓀先生統(tǒng)籌,由于金主持中華戲校、戲曲研究所和《劇學月刊》常務(wù),勢難分身,遂先后延聘杜穎陶、陳墨香,特別是翁偶虹先生參與新劇的編撰工作。
1956年8月28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三日:天津市京劇團成立演出舉行
天津市京劇團舉行成立演出。首場楊寶森大軸《失空斬》,特邀資深名凈侯喜瑞配演馬謖,厲慧良前面以《鐘馗嫁妹》壓軸;第二場厲慧良以《挑滑車》大軸,楊寶森則以《擊鼓罵曹》壓軸。楊、厲輪流挑梁,劇團欣欣向榮。
1959年6月3日,農(nóng)歷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馬連良收梁益鳴為徒,授業(yè)拜師典禮舉行,參加者有張夢庚、馬富祿、李洪春、貫大元、于連泉、曾平、梅蘭芳、張仲翰、侯喜瑞、李桂春、蕭長華、郝壽臣、馬彥祥、馬少波、李多奎、徐蘭沅、錢寶森、茹富華、于永利、周益瑞、言少朋、馬崇仁、李慕良、魏靜生、雪艷琴、譚富英、張君秋、葉盛章、劉連榮、袁世海、裘盛戎、栗金池、李少春等。
1961年2月13日,農(nóng)歷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劇團舉行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北京京劇團全體演員、樂隊以及舞美等工作人員為歡度佳節(jié),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演出了一臺豐富多彩的文藝節(jié)目,歌舞、雜技、戲法外,精彩的大軸戲是全團藝術(shù)家通力合作,聯(lián)袂演出反串京劇《大八蠟廟》。這出戲的舞臺監(jiān)督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侯喜瑞老先生。演出陣容是:扮演費德功的是馬連良(老生反串武花臉),扮演朱光祖的是譚富英(老生反串武丑),扮演金大力的是張君秋(青衣反串大花臉),扮演小張媽的是裘盛戎(銅錘花臉反串彩旦),扮演黃天霸的是趙燕俠(青衣花旦反串武生),扮演賀仁杰的是李世濟(青衣反串武小生),扮演褚彪的是小王玉蓉(花旦反串武生),扮演秦義成的是李多奎(老旦反串老生),扮演施士倫的是馬富祿(小花臉反串老生),扮演費興的是陳少霖(老生反串小花臉),扮演關(guān)泰的是李毓芳(青衣反串大花臉),扮演來龍的是趙麗秋(花旦反串武花臉),扮演竇虎的是李淑玉(花旦反串武二花),扮演張桂蘭的是張洪祥(架子花臉反串武旦),扮演小姐的是周和桐(架子花臉反串青衣)!洞蟀讼瀼R》的演出中間,還有戲中串戲:男旦青衣任志秋學唱名家時慧寶先生的《朱砂痣》京劇唱段,著名京胡演奏家唐在炘清唱了《鎖麟囊》中“春秋亭”一場的選段。
這場京劇大反串,雖說是劇團內(nèi)部的辭歲的大聯(lián)歡,對外“封箱”不售票,但由于名家薈萃、云集一堂,使得能容納1300多位的劇場座無虛席,就連樓上樓下兩旁的走道都宣告“客滿”。
下午5點半,馬連良先生就來到后臺,同后臺的人們寒喧一陣之后,就去化妝室扮戲。當年馬連良雖已年逾花甲,但其精氣神非常飽滿,沒有多大功夫就勾完費德功的臉譜。他很謙虛地對站在身旁的周和桐說:“勾臉戲我在富連成科里唱過,但演反面人物,我還是頭一回來,這,您得替我兜著點啊!”馬連良先生扮演的費德功一出場就獲得了熱烈的“碰頭好”。他從亮相、臺步、身段到眼神,都非常準確地把費德功的陰險、毒辣、貪戀酒色的大惡霸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尤其手里那把特別的大扇子,耍得又溜又帥,幾乎全身都是戲。待到“雙膀臂力壓泰山,全憑袖箭鎮(zhèn)淮安,結(jié)交綠林英雄漢,誰不聞名心膽寒”四句定場念白剛一結(jié)束,觀眾席里即發(fā)出一片震耳的喝彩聲。
譚富英先生反串的武丑朱光祖,更是堪稱一絕。當年譚先生已近花甲之年,其扮相不僅俏、美、邊式,而且一招一式均不失“開口跳”的架勢,即真是抬腿有尺寸,舉手是地方!疤角f”那場戲里,不僅“走邊”動作優(yōu)美,而且“鸞帶”踢得干凈利落,踢腿能到鼻尖,上桌時的一個“高臺”亮相,臺底下立即就是“炸窩”的滿堂好。不難看出這也是老先生幼年在科班奠定的扎實武功基礎(chǔ)。據(jù)譚元壽先生講:“反串武丑戲,這也是譚門的祖?zhèn),從前只要是名角大反串,我老祖(譚派藝術(shù)創(chuàng)始人譚鑫培老先生)就專來武丑這一行!
反串黃天霸的趙燕俠更有獨到之處,她扮相英俊,功架漂亮。出場的“馬趟子”和“跑圓場”,還真有大武生的氣勢和派頭。她穿三寸高的厚底,一個穩(wěn)健的“垛泥”,就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同譚元壽(扮演費府家將)的刀槍開打,不僅配合默契,套路嫻熟,而且又沖又快,甚是火爆。
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當年已是60開外的人了,在奔走公堂告狀的路上,突然來了一個離臺板一尺多高的“吊毛”,這個動作對年輕演員不算什么,但對年過六旬的李老卻不是件鬧著玩的事。他唱了一輩子老旦戲,還從來沒有起過這么高“吊毛”的“范兒”。當時臺上臺下的觀眾,都替他捏了把汗,站在下場門看戲的裘盛戎趕緊走過去,既親切又半開玩笑地說:“多爺!您今晚怎么玩上老命了?是不是不打算過年啦?”李老面帶笑容,很幽默地對大伙兒說:“別看我歲數(shù)大點,可腰腿還算靈活,說真的,沒有兩手絕的,也不敢應(yīng)今兒晚上這個活兒!”
馬富祿先生可謂是文武全才的名丑,尤其一條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又亮又甜又“響堂”,聽起來真過癮。那次他反串老生應(yīng)工的施士倫,在場上的念、做都很規(guī)矩、講究,簡直聽不出來他是唱小花臉的。
張君秋反串的金大力,也一反平日的胭脂粉相,一張紫紅色的臉譜勾得莊重、好看,舉止豪邁、粗獷,儼然一副“楞頭青”的喜人形象。
裘盛戎扮演的小張媽,更是別具一格,論臺風和光彩,還真有點名家小翠花的味道。他在臺上整個的表演不是活潑、俏麗的花旦,而是詼諧、風趣、引人發(fā)笑,地地道道的彩旦風范。在“搶親回府”勸說小姐(周和桐反串)那場戲里,裘盛戎插科打諢地說:“我說小姐呀,別裝著哭啦,請放心,我們大爺是不會要你的,因為你和我一樣,都是唱大花臉的!”這幾句臨場“抓哏”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小王玉蓉扮演的褚彪,體態(tài)大方,身手矯健,尤其胸前那口二尺多長的“白滿”,表演得得心應(yīng)手,灑脫自如。如果沒有扎實的“髯口功”,這場重活兒是應(yīng)不下來的。除上述之外,其他幾位串演的角色也都有聲有色,維妙維肖。從場內(nèi)陣陣的掌聲和此起彼伏的喝彩聲,足見這些藝術(shù)家們的演技水平確已達到了登峰造極、游刃有余的境界。
1961年12月22日,農(nóng)歷辛丑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文化局和劇協(xié)上海分會邀請侯喜瑞、劉仲秋、錢寶森、小毛豹舉行觀摩演出會上海文化局和劇協(xié)上海分會聯(lián)合舉行觀摩演出會。邀請中國戲曲學校教師侯喜瑞、劉仲秋、錢寶森和寧波市京劇團老藝人小毛豹分別演出京劇《牛皋下書》、《打棍出箱》和《坐樓殺惜》。
1962年1月15日,農(nóng)歷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侯喜瑞收趙志遠為徒
侯喜瑞在北京崇文門里鴻賓樓收天津17歲的趙志遠為徒,是為侯喜瑞的關(guān)門弟子。拜師會十分隆重。蕭長華、馬連良、譚富英、蘇連漢、葉盛蘭、裘盛戎等到場祝賀。隨后,侯老手把手親傳侯派代表戲:《陽平關(guān)》、《連環(huán)套》、《取洛陽》、《牛皋下書》、《青風寨》、《法門寺》、《回荊州·蘆花蕩》等。
1962年3月,農(nóng)歷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武生臺柱,論名氣,二人在全國京劇舞臺皆享有盛譽,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時,張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僅有陳少霖、劉雪濤、李四廣、鈕榮亮等幾人隨同,演出班底則為武漢京劇團。他來漢為武漢京劇團作助演,武漢文藝界齊到車站歡迎,演出中一票難求,場場演出爆滿,掌聲經(jīng)久不衰。武漢京劇名家高百歲、關(guān)正明、王婉華等均配合演出,亦轟動三鎮(zhèn)。除了拿手戲《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代表作外,還演出了《玉堂春》、《鳳還巢》、《秦香蓮》等劇目。其中與武漢市京劇團聯(lián)合合演《四郎探母》,關(guān)正明、高百歲分飾前后楊四郎,楊菊萍飾蕭太后,高維廉飾楊宗保,董少英飾佘太君。聯(lián)合演出《紅鬃烈馬》,張君秋與李薔華、陳瑤華分飾王寶釧,高百歲、郭玉昆、關(guān)正明分飾薛平貴,王婉華飾代戰(zhàn)公主。此二場戲連團體票也不出售,個人限購2張,最高票價為1元8角。
武漢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僅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其余由北京京劇團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譚元壽、馬長禮、張洪祥、李世濟、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圓滿返漢。其間場場暴滿,轟動京師,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戲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別是形成了街談巷議楊派武生藝術(shù)氛圍,北京藝術(shù)界的名家和理論家還召開了研討會,對高的武生藝術(shù)進行了藝術(shù)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師蕭長華老先生親自為高先生配戲演出贊高的《挑滑車》,稱其撲、跌、騰、翻,整場步伐一步不亂。在北京先后演出了《挑華車》、《英雄義》、《鐵籠山》、《洗浮山》、《走麥城》、《連環(huán)套》、《長坂坡》等戲,頗受好評,特別是《鐵籠山》一劇,被楊派專家朱家溍列為榜首。期間周總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觀看演出并與高親切會見,而以蕭長華以及侯喜瑞為首的富連成科班在京之喜、連、富、盛、世、元、韻,各科師兄弟場場不拉,京劇武生名家孫毓堃、李少春、張云溪、厲慧良、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場,臺上觀摩,臺下切磋,交流氣氛極為熱烈,在京掀起了熱議楊派武生藝術(shù)的熱朝。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lián)合演出《連環(huán)套》,高盛麟飾黃天霸,裘盛戎飾竇爾墩,谷春章飾朱光組(原定其師葉盛章),馬長禮飾施公,高寶賢飾彭朋,張洪祥飾梁九公。演于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天演出的6000多張戲票,兩小時一搶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長,工力悉敵,臺下觀眾應(yīng)接不暇興奮不已。演出后,觀眾在場外將他們重重包圍,高呼二人之名。氛圍熱到極至。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lián)合演出《長坂坡》,高盛麟飾前趙云后關(guān)羽,裘盛戎飾曹操,馬長禮飾劉備,李毓芳飾糜夫人。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lián)合演出《走麥城》,馬盛龍、劉盛通、高寶賢均參加合作飾廖化等,譚元壽則飾高之馬童。高的關(guān)羽形象,被專家和觀眾稱為有天上關(guān)帝威嚴,有人間英雄氣概,各場演出后,總是在暴風雨般掌聲中多次謝幕。
高在京期間,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廣和劇場組織兩次藝術(shù)報告會,由高先生作武生藝術(shù)的報告,受到文藝界聽眾和北京各劇團武生演員們、戲校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這次走馬換將,文化部還下達二人各自收徒任務(wù)。因此,張君秋在武漢收了陳瑤華、王婉華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楊少春、李可后,茹富蘭堅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為徒,并要茹元俊正式磕頭拜師收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四團又推薦俞大陸拜高為師。經(jīng)高推薦,裘盛戎也收陳鴻均為徒。此次張、高二人走馬換將時間一個多月,掀起了京劇在京漢兩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園傳為佳話。
1966年8月23日,農(nóng)歷丙午年七月初八日: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學藝術(shù)家聯(lián)合會”的作家、藝術(shù)家和干部被批斗
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學藝術(shù)家聯(lián)合會”的作家、藝術(shù)家和干部老舍被拖到文廟批斗毒打,共29人,包括老舍、駱賓基、荀慧生、白云生、侯喜瑞、顧森柏、方華、郝成、陳天戈、王誠可、趙鼎新、張孟庚、曾伯融、蘇辛群、季明、張國礎(chǔ)、商白葦、金紫光、王松生、張增年、宋海波、張治、張季純、端木蕻良、田蘭、江風、肖軍等。
當天上午,北京大學和北京第八女子中學的紅衛(wèi)兵學生闖到文化局和文聯(lián)機關(guān),對那里的“牛鬼蛇神”動手施暴。幾個女紅衛(wèi)兵用銅頭皮帶劈面抽打肖軍,給他掛上了“反動文人肖軍”、“反革命份子肖軍”等幾塊大黑牌子,還在他的名字上畫了紅色的大叉子,并且把他的頭發(fā)剪掉。
下午3點,在烈日下,這29人被一個一個叫出來,排成一排站在院子里。每叫出來一個人,就在這個人的頭上套上一塊寫著他的名字和罪名的牌子,4點多,這29人被用兩輛大卡車,從他們在西城區(qū)的機關(guān)被運到東城區(qū)國子監(jiān)“文廟”的院子里。那里曾是皇帝時代的最高學術(shù)和教育機構(gòu),后來成為首都圖書館。
紅衛(wèi)兵在院子里架起了一個大火堆,焚燒戲劇服裝和書籍等等,烈焰熊熊。口號聲震天響:“打倒反革命黑幫!”“打倒反黨份子某某某!”“某某某不投降,就叫他滅亡!”“誰反對毛主席就砸爛誰的狗頭!”……
這29人被強迫在火堆前圍成一個圈子,跪下來,以頭觸地。站在他們身后的有數(shù)百名紅衛(wèi)兵。有的紅衛(wèi)兵拿來了舞臺道具木刀、長槍和金瓜錘,對他們劈頭蓋臉地亂打。有的紅衛(wèi)兵解下腰間的軍用銅頭皮帶,狠狠地抽打他們。當時正值盛夏,人們身穿單衣,銅頭皮帶打下去,一下一塊血漬,打得衣服的布絲都深深嵌進肉里。這29人前有大火堆,后有紅衛(wèi)兵,無處躲閃。
肖軍說,當他跪在燒書的火堆前,被身后的紅衛(wèi)兵用棍棒和銅頭皮帶毒打的時候,心中真是憤怒至極。肖軍年輕的時候練過武功,他心里想,如果他動手反抗,憑他的功夫,可以打倒十幾個人。但是,他看到老舍先生就跪在旁邊,臉色煞白,額頭有血流下來。他想,如果他反抗,寡不敵眾,他會被打死,其他28個“牛鬼蛇神”,包括文弱的老舍先生,一定會跟他一道統(tǒng)統(tǒng)被打死在現(xiàn)場。他不應(yīng)該連累別人。不要連累老舍先生被打死的念頭使肖軍壓下反抗的沖動,忍受了三個小時的毒打和折磨。
在這三個小時里,沒有人出來制止暴行,也沒有人打電話報告市里和中央的領(lǐng)導(dǎo)請求制止暴行。因為當時的人都知道,類似的事情正在整個北京城里轟轟烈烈地發(fā)生,而這一切都是文革的領(lǐng)導(dǎo)人正在熱烈支持的,不可能有上級或者警察來制止這場毆打。
在“文廟”被毒打過之后,這29人被拖上卡車回到文化局機關(guān)。老舍被帶回到機關(guān),繼續(xù)遭打。當時在場的女作家楊沫,在三個月后的日記中當日的情景道:“在文聯(lián)樓門前的臺階上,有幾個女學生緊圍他,詢問他,不時還用皮帶抽打兩下。我們都被迫圍繞在這個會場邊。當時,我不敢走開,站在旁邊,心如火燎。我們中的一位作家還當場站出來,義憤填膺地批判老舍拿了美金!
老舍當晚又被揪到公安局,半夜才獲準回家,并被命令第二日仍去機關(guān)接受“批斗”。
1981年,農(nóng)歷辛酉年:高盛麟、袁國林、李榮威、陳永玲、尚長春公演《大戰(zhàn)宛城》
高盛麟、袁國林、李榮威、陳永玲、尚長春公演《大戰(zhàn)宛城》,被譽為自侯喜瑞之后的該劇的藝術(shù)經(jīng)典演出。當時由侯喜瑞親自把場,一來為徒。二來為高,其中高盛麟飾張繡,袁國林、李榮威分飾曹操,陳永玲飾鄒氏,尚長春飾典韋。
這是文革后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演出的“禁戲”。
侯喜瑞 - 代表作品
他會戲很多,如《群英會》、《長坂坡》、《陽平關(guān)》中的曹操,《青風寨》、《丁甲山》中的李逵,《法門寺》中的劉瑾,《下河?xùn)|》中的歐陽芳等,都是他的拿手戲。侯派劇目中有大段唱工的不多,僅《坐寨·盜馬》等數(shù)出,大部分劇目均屬于念、做并重者。
侯喜瑞 - 入室弟子
他的入室弟子有關(guān)鴻賓、馬崇仁、袁國林、李榮威、尚長榮等,票友中有王竹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