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凡 - 簡介
藍凡,男,上海市人。上海戲曲學會副會長、上海語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1978年考入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為研究生,1981年獲文藝學碩士學位。
1991年被上海市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評為研究員,F為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大學藝術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藝術學》叢刊主編、全國藝術科學國家重點項目《中華舞蹈志》全國總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中國古典文學學會會員。
藍凡 - 主要研究領域
藝術史論。
藍凡 - 個人作品
藍凡教授曾主持完成全國藝術科學國家重點項目及省部級項目多項,現主持上海市教委社科項目一項及橫向項目多項。先后出版專著(主編)數十部,發(fā)表論文數十篇。
論文主要有:《“文化下鄉(xiāng)”的新世紀意義》、《上海社區(qū)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藝術活動架構》、《市場經濟下的文化中介機構》、《新世紀上海演出市場的新理念》、《培育文化生產要素市場、促進文化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中國傳媒生產要素市場的構建與走向》、《藝術思辨錄》、《廣播電視藝術學論綱》、《DV藝術的根基美學》、《電視舞蹈芻論》(上下)、《MTV的審美特征與意境創(chuàng)造》、《論電視劇的表演特征》、《論MTV中的鏡頭蒙太奇語言》、《電視舞蹈的美學特征》、《MTV/MV新論》、《DV藝術論》、《MTV的審美特質》、《戲曲電視劇論》、《邵氏黃梅調電影論》、《新世紀中國的戲曲精神》、《跳芭蕾的“梅蘭芳”》、《由內往外的力量——觀中國國家話劇院新戲〈趙氏孤兒〉》、《秧歌、花鼓、采茶、灘簧考辨》、《湯顯祖論》、《湯顯祖的“四夢”與佛學禪宗思想》、《呂天成評品戲劇作品的標準》、《徐渭戲劇批評思想論》、《中國民間舞蹈的信仰母題研究——龍》、《舞劇〈閃閃的紅星〉的現代意義》、《舞蹈形式導論》、《舞出新境界》、《面向大眾的美學原則》、《民族舞劇現代化的成功之作》、《走向世界的舞劇作品 ——大型舞劇〈霸王別姬〉觀后》、《坐著的菩薩和站著的基督——東西方舞蹈的文化比較》、《第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決賽觀后》、《舞蹈詩的理論概念及創(chuàng)作實踐》、《城市文化中的舞蹈——上海舞蹈讀解》、《中國大陸宗教舞蹈的生存和保存》、《邊界模糊的舞臺——上海舞蹈態(tài)勢》、《當前舞劇創(chuàng)作的三大弊病》、《吳曉邦舞蹈學架構辨識》等。
著作主要有:《中國京劇史》(上卷主編)、《上海文化通史》(撰稿)、《上海百年文化史》(撰稿)、《吳越民間信仰民俗》(撰稿)、《法老——古埃及文化》、《中西戲劇比較論稿》、《電視藝術通論》、,《中國古代的兒童戲劇》(撰稿)、《高則誠與琵琶積》、《戲曲美學論》(張庚原著/藍凡導讀)、《舞蹈論文選》、《芭蕾的故事》、《芭蕾》、《藝術家的錘子——米開朗琪羅》、《向日葵的生命——凡·高》、《神秘吳哥》、《千古羅馬》、《馬可波羅的中國傳奇》等。
近期出版的有:《戲劇比較通論》(即出)、《舞蹈藝術通論》。
近5年的科研項目和撰稿為:《中外藝術比較史》(三卷本)、《電影藝術通論》、《后現代電影教程》、《香港電影史》。
2010年開始,將傾力投入《世界電影藝術通史》(四卷本)和《中國戲劇批評思想史》(三卷本)的修改和出版工作。
藍凡 - 學術成就
藍凡教授曾獲全國藝術科學成果一等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國家圖書獎一等獎(《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舞劇〈閃閃的紅星〉的現代意義》),多次獲市社科和出版成果獎(《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中國京劇史》、《吳越民間信仰民俗》、《上海文化通史》等)。
藍凡 - 目前的研究領域和方向
電影基本理論、香港電影研究、后現代電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