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劉慎諤

    劉慎諤

    劉慎諤,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地植物學家和林學家,中國植物學科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年建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曾赴西北進行植物、森林考察,并只身由新疆赴西藏、印度進行植物地理考察。

    劉慎諤 - 人物簡歷

    1897年8月26日 生于山東省牟平縣。
    1918—1919年 保定留法高等工藝學校預備班學習。
    1920—1923年 法國郎西大學農(nóng)學院學習。
    1923—1924年 法國孟伯利埃農(nóng)業(yè)?茖W校學習。
    1924—1925年 法國克來孟大學理學院學習。
    1925—1926年 法國里昂大學理學院學習。
    1926—1929年 法國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獲法國國授理學博士學位。
    1929—1949年 任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并先后在北平中法大學、北平大學農(nóng)學院、中國大學、輔仁 大學和東北大學農(nóng)學院兼課。
    1937—1940年 任武功西北農(nóng)學院西北植物調(diào)查研究所所長,兼西北農(nóng)學院教授。
    1941—1943年 北平研究院遷昆明,兼西南聯(lián)大教授。
    1950—1952年 任哈爾濱東北農(nóng)學院植物調(diào)查所所長。
    1953—1954年 任中國科學院林業(yè)調(diào)查研究所籌備處副主任。
    1954—1975年 中國科學院林業(yè)土壤研究所副所長兼植物研究室主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1963)、中國林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遼寧省植物學會理事長(1959)。
    1975年11月23日 逝世于沈陽。

    劉慎諤 - 生平概況

    劉慎諤,字士林,1897年8月26日生于山東省牟平縣隅峽河村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家境比較艱苦。幼時在四伯父辦的私塾里讀書,后受其兄的資助,考人濟南第一中學。畢業(yè)后,考人了保定留法高等工藝學校預備班,于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

    劉慎諤于法國先后在郎西大學農(nóng)學院、孟伯里埃農(nóng)業(yè)專科學校、克來孟大學理學院、里昂大學理學院和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他勤奮學習,刻苦攻讀,就是在星期天和節(jié)、假日也很少休息。他帶著面包和植物標本夾到法國各地去采集植物標本和調(diào)查研究。1926年,地植物學家勃朗喀先生給劉慎諤提出了有關法國高斯山區(qū)植被的幾個問題,他為了解答這幾個問題,單身一人在高斯山區(qū)辛勤工作了3年,于1929年在巴黎大學提出《法國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學術論文,并通過答辯,獲得法國國授理學博士學位。

    劉慎諤在法國留學期間,時刻懷念著祖國,關心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他和留學歐洲的同學先后共同發(fā)起和組織了幾個學會。1924年他在法國郎西參加了“新中國農(nóng)學會”,擔任植物病理組干事并參加蠶學組工作。1925年他在法國里昂大學組織了”中國生物科學學會”,被推選任該學會的總書記。同時他還參加了法國林奈植物學會。劉慎諤在法國留學近10年期間,幾乎走遍了法國的名山大川,采集了2萬多號植物標本,對法國的植物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學習和工作精神以及他的著作,都受到法國朋友們的稱贊。1972年,中國科學代表團在法國巴黎參觀訪問一個植物研究機構時,受到了法國朋友們隆重的歡迎和熱情的接待。他們特意展出了劉慎諤在法國時期的著作,并說:“劉慎諤先生是第一個研究法國植物的外國人!1929年,劉慎諤懷著研究和發(fā)展中國植物學科的雄心壯志,帶著一箱子書籍、資料和大量植物標本回到了祖國。

    劉慎諤回國后,被聘為北平研究院新成立的植物學研究所所長兼專任研究員。他一面從國內(nèi)外收集有關研究資料和圖書,一面組織孔憲武、夏緯英、王云章、王作賓、劉繼孟和郝景盛等同事分頭到各地去采集植物標本。他還親自培養(yǎng)人才,教所內(nèi)工作人員學習法文,講授有關植物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同時還選派人員出國學習。這一切努力使科研工作逐步走上軌道,從無到有地發(fā)展起來,為中國植物學科研究奠定了基礎。

    劉慎諤在西域近兩年的采集標本和科學考察工作,為中國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區(qū)的植物種類、植物地理分布、植物區(qū)系、植被類型和植被區(qū)劃等方面收集了最早的一批珍貴科學資料。他在當時中國那樣交通不便和動亂的社會環(huán)境里,為了探索科學真理,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冒著生命危險,在人跡罕至的世界屋脊只身進行了近兩年的科學考察,這種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曾贊揚劉慎諤這次西北科學考察之行有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精神。

    劉慎諤1933年由印度回國后,在北平萬牲園的西部籌建植物園,還先后在北平的幾個大學兼課。1936年底,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從東三省向關內(nèi)進犯,北平形勢緊張。劉慎諤為了避免損失和能夠繼續(xù)進行科研工作,把植物學研究所遷到武功,和國立西北農(nóng)學院聯(lián)合成立了西北植物調(diào)查研究所。他親自到西北各地挖掘苗木、收集花木,又籌建了一個植物園。1941年,他隨北平研究院南遷到昆明,住在昆明西山的一個廟里,繼續(xù)采集植物標本和調(diào)查研究,同時還在西南聯(lián)大兼課,并在昆明又籌建了一個植物園。在那動亂的年代里,他勤勤懇懇地工作,走到哪里研究到哪里,走到哪里把植物園建立到哪里。他散布的科學種子到處生根、發(fā)芽。

    劉慎諤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北平研究院遷回北平,劉慎諤除繼續(xù)從事原來的研究工作外,還在北平輔仁大學和東北大學農(nóng)學院兼課。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圍困北平,國民黨政府準備把一些有名望的科學家接去臺灣。他就躲了起來,和王云章相約絕不跟國民黨走。當國民黨軍隊進駐萬牲園時,他和幾個同事就躲在寒冷的空鍋爐房里看守著溫室、植物標本和圖書設備,滿懷激情地迎接中國的新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為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哈爾濱東北農(nóng)學院院長劉成棟為了在東北這片植物學科研究方面還是空白的地區(qū)開展植物資源的調(diào)查研究,專程到北京請劉慎諤相助。劉慎諤到東北看了以后,深深地愛上了浩瀚的原始森林和無邊無際的大草原。1950年秋,劉慎諤來到了哈爾濱,任東北農(nóng)學院植物調(diào)查所所長。他滿懷發(fā)展植物科學和為國家建設服務的激情,在這片美好的白山黑水之間扎下了根。他立即組織人分別到長白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內(nèi)蒙古大草原等地采集植物標本和調(diào)查研究,在東北地區(qū)開創(chuàng)了植物學科學研究的新基地。

    1950年,美國在侵朝戰(zhàn)爭中竟對中國東北地區(qū)投擲細菌彈。劉慎諤等幾位老專家以確鑿的科學論據(jù)指出,美國空投負載有細菌的山胡椒和朝鮮紅柄青岡櫟的葉子是在南朝鮮分布的樹種,在中國境內(nèi)沒有分布,為揭露美國發(fā)動細菌戰(zhàn)提出了有力的罪證。他因反擊美國的細菌戰(zhàn)做出了貢獻,被授予有毛澤東主席題字的獎狀和獎章。1954年,劉慎諤被調(diào)任中國科學院林業(yè)土壤研究所副所長兼植物研究室主任。他除了領導植物學科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之外,對于東北林區(qū)的采伐更新問題和東北西部的治沙、造林以及西北包蘭鐵路的治理沙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1958年,劉慎諤參加中蘇科技合作的中國科學院黑龍江流域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隊,赴蘇聯(lián)進行綜合考察;1961年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進行植物、土壤考察。

    劉慎諤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1951—1952年曾兼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委員,60年代曾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二、三屆代表,遼寧省政協(xié)常委,和沈陽市副市長等職。

    劉慎諤 - 紅松林

    50年代,東北不少林區(qū)推廣“大面積皆伐”采伐方式。劉慎諤懷疑這種采伐方式對于紅松針闊葉混交林是否合適,因此在小興安嶺林區(qū)連續(xù)做了幾年關于紅松林特性、群落結構和更新關系等多方面的調(diào)查研究,并根據(jù)他在歐洲考察森林的資料,認為有異齡復層結構的紅松針闊葉混交林不適于皆伐。因為紅松在幼苗和幼齡林階段,要在一定上層林木蔽蔭下才能更新,皆伐破壞了森林環(huán)境條件,將對紅松更新再次長起新林不利。而人工造林即使成活,也有樹冠橫向發(fā)展、早分杈、早開花結實和枝下高降低而不能成大材的后果。另外,他根據(jù)老擇伐跡地上保留的中、小徑木能加快生長的現(xiàn)象,主張對紅松針闊葉混交林實行擇伐。這樣既有利于增加林木生長量以縮短輪伐期,又能保持各層林木的陸續(xù)更新,以達到連續(xù)不斷地提供大量木材的目的。為此,他寫文章、做報告,堅決反對大面積皆伐。他于1964年親自帶領一個小組和伊春林業(yè)管理局、伊春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共同進行采育兼顧伐樣板采伐試驗。通過調(diào)查和擇伐試驗,他提出伐后保留一定郁閉度和一定數(shù)量的中、小徑木,為天然更新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這是保證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關鍵問題。

    劉慎諤在當時大面積皆伐和擇伐兩種觀點的爭論中,堅決反對大面積皆伐,呼吁采伐森林要為子孫后代著想,不能吃祖宗飯,造子孫孽;要保護森林資源,不能殺雞取卵,采伐必須做到青山常在、永續(xù)利用。

    伊春林業(yè)管理局宮殿臣回憶說:“1974年(劉慎諤去世的前一年),劉慎諤還給他寫信,詢問采育擇伐的推廣和執(zhí)行情況,并且囑咐一定要珍愛紅松林這個寶貴的森林資源,一定要做到青山常在,永續(xù)利用!薄皠⑸髦@老先生最關心林業(yè)生產(chǎn),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受林區(qū)職工尊敬和愛戴的老一輩科學家!

    劉慎諤 - 治理沙漠

    東北西部風沙地區(qū)是科爾沁沙漠的東部邊緣,隨著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對于沙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破壞,使?jié)L滾的流沙向東蔓延。它侵占了草場、吞沒了農(nóng)田、阻塞了交通,對人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造成了威脅和損害。早在50年代,中國科學院林業(yè)土壤研究所就在遼寧省章古臺開展固沙試驗研究。當時,劉慎諤就把治沙做為重點,經(jīng)常到東北西部風沙地區(qū)對沙生植物的生態(tài)特性、分布規(guī)律和演替規(guī)律進行調(diào)查研究,特別注意差不嘎蒿和小黃柳的固沙作用,同時進行沙障和草方格等機械固沙試驗。1954年,他在草方格內(nèi)進行栽植樟子松試驗獲得成功。后來章古臺地區(qū)大面積發(fā)展樟子松,變成了茫茫的樟子松林海,引起了國內(nèi)外有關方面的注意。

    1956年,中國科學院林業(yè)土壤研究所接受了鐵道部在西北騰格里大沙漠修建包蘭鐵路的固沙任務。劉慎諤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副隊長。參加這項任務的專家們面對寧夏中衛(wèi)縣沙坡頭地區(qū)無邊無際的流動沙丘,考慮到當?shù)氐娘L沙大,降水量又很少,都擔心用植物固沙能否成功?劉慎諤就帶領大家站在大沙丘上遙望黃河南岸一片由油蒿固定的沙丘說:“這片固定沙丘就是我們的樣板,將來鐵路沿線要能達到這種程度,通車就沒有問題了。我們看了這個樣板就要有信心,一定能做到!彼倪@些話使大家增加了植物固沙的信心。劉慎諤在幾年調(diào)查中,對選擇主要的固沙植物的蒿子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學的分析。他說:“蒿子在這里我們把它當做‘草’。實際上它是非草非木。冬季時它的上部枯死,下半截卻不死,但木質(zhì)化程度不高,叫做半灌木。由于大氣候不同,蒿子的種類也不同。在東北西部及小騰格里沙地東部有差不嘎蒿;在內(nèi)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一直到甘肅河西走廊有油蒿和籽蒿。這幾種蒿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固沙。因此在固沙開始時期我們就需要它。籽蒿的枝條是直立的,我把它比做筷子,它不能覆蓋地面,也很少積沙;而油蒿卻能形成一個堆,枝條密而平鋪,能夠抓沙。所以在沙坡頭固沙必須把蒿子配合進去,而且一定要用油蒿而不是籽蒿。但是在固沙方面蒿子只能起草的作用,還必須和灌木〔檸條、花棒等〕配合起來才行;而灌木也須要草本植物的幫助才能起到治沙的作用。如在科爾沁沙地小黃柳的根系雖然發(fā)達,但因為容易被風刮出來,所以也不能單獨固定流沙,必須有蒿子配合護住沙面,小黃柳的根系就不容易被風暴露出來。所以必須草、灌結合才能達到治沙的目的,才能加快改造自然的速度!

    劉慎諤 - 植物分類學

    植物分類學科在20世紀初,都是外國人在中國采集植物標本來研究中國植物,所以有很多植物種都是由外國人來定名的。劉慎諤為了發(fā)展中國自己的植物分類學事業(yè),在法國留學期間就潛心研究植物分類學。他大量采集植物標本,廣泛收集有關研究中國植物的文獻和圖書資料,廢寢忘食地刻苦鉆研。有一次他在標本室里專心一意地看植物標本,竟忘記了下班時間,被鎖在標本室里,一直到第二天上班時才出來。他在法國近十年的勤奮學習和努力工作,在植物分類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慎諤在植物分類學方面的研究范圍較廣,造詣較深,威望也較高,所以當時在植物學界被譽為“南胡北劉”(胡指胡先驌)。他在法國曾發(fā)表過銹菌和苔蘚的論文,以后又發(fā)表過法國地衣的論文,還組織、研究了東北地區(qū)的食用菌和毒菌。在高等植物方面除組織編寫地方植物志之外,在許多科、屬,如薔薇科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發(fā)表了一些論文,并和曹新孫合譯了1956年法文版的《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 。另外,他非常重視地方植物志和圖志的出版工作,可以說他到一個地方,就抓一個地方的植物志工作。他編寫了《黃山地區(qū)植物志要》 、 《昆明習見植物名錄》等,并主編了《中國北部植物圖志》 、 《東北木本植物圖志》 、 《東北植物檢索表》 、 《東北資源植物手冊》 《東北藥用植物志》和正在陸續(xù)出版的《東北草本植物志》等。這些著作為有關學科研究工作的開展和農(nóng)、林、牧、副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東北的許多植物是由北部的阿爾泰經(jīng)西伯利亞移動到中國東北、朝鮮、日本和北美的。歐洲植物在漫長的移動過程中,有的植物種在新的環(huán)境條件下發(fā)生了變化而成為新種及種下分類單位。劉慎諤結合他多年來在歐洲和亞洲的考察經(jīng)驗和研究結果,列舉了大量在中國各地區(qū)由于植物移動而發(fā)生變化的植物種。如在歐洲分布的歐洲赤松在東北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區(qū)就成為樟子松,是在歐洲分布的本種的變種。

    劉慎諤 - 良師楷模

    劉慎諤出身農(nóng)村,一生非常簡樸,平易近人。他耿直的性格和獻身科學的事業(yè)心,使他毫無保留地、熱情地培養(yǎng)青年人。他對青年人要求嚴格。青年人和他一起到野外考察,回來后必須提交考察報告和他所講問題的記錄。他熱情地幫助年青人,如西北農(nóng)學院聞洪漢教授回憶,他在1947年曾將一篇《渭河灘地植物社會構造之研究》寄請劉慎諤審閱。劉慎諤仔細看完以后,用毛筆寫了長達10頁有6000多字的回信。他在信中詳細介紹了當時國外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并給以熱情的鼓勵和指導,使聞洪漢非常感動,至今還念念不忘。他熱心傳播科學知識,除了專題講座之外,還多次應邀到長春、哈爾濱、北京、武功、呼和浩特和蘭州等地的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和有關林業(yè)、地植物學和植物分類學方面的學術報告。他熱情地鼓勵和幫助青年人鉆研業(yè)務,常說:“搞科研要人迷,一天八小時出不了科學家!痹趯n}講座中,每天開始講課時,他總是把頭一天所講的內(nèi)容幾乎一字不差的重復一遍,表現(xiàn)出他驚人的記憶力。在共同備課時,為了怕打斷思路,他連飯也顧不得吃,一再催促才吃點,放下飯碗就說“接著來”,有時累得氣喘病犯了也不肯休息,總是說“大家時間都很寶貴,不能因為我一個人浪費了大家的時間”!扒喑鲇谒{勝于藍”,這是他對青年人殷切的希望。

    劉慎諤 - 相關詞條

    魏曦,陳志潛,許世瑾,楊銘鼎,童村,姜達衢,李承祜,曾廣方,裴鑒,朱任宏,湯騰漢,陳克恢。

    劉慎諤 - 參考資料

    http://50zn.iae.ac.cn/web/50zn_article.php?i=263
    http://www.gushiba.com/kejiao/zhiwu/13438.shtml
    http://www.gmw.cn/content/2005-08/15/content_285624.htm

    TAGS: 中華名人 中國人 教授 文化人物 林學家
    名人推薦
    • 趙世忠
      趙世忠,相聲演員,1933年出生于北京,1949年拜著名相聲老藝術家譚伯如為師,學習相聲,后專攻捧哏藝術。他的舞臺風樸實大方,語言幽默滑稽,翻包袱...
    • 羅錫文
      羅錫文,男,1945年12月出生,湖南省株洲市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2018年1月8日,羅錫文,憑借參與水稻精量穴...
    • 劉述先
      劉述先,原籍江西吉安,筆名音衍,1934年生于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yè),臺灣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當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
    • 李零
      李零,1948年6月12日年出生于河北省邢臺市,祖籍山西武鄉(xiāng)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國古漢語研究。主要著作有《孫子古本研究》...
    • 林郁
        林郁,農(nóng)業(yè)昆蟲學家。畢生致力于中國水稻三化螟的防治和農(nóng)藥的研制工作。他根據(jù)螟蟲發(fā)生規(guī)律提出了“四田”概念,使我國螟蟲防治工作處于世界領...
    • 孫優(yōu)賢
      孫優(yōu)賢 ,浙江諸暨人,工業(yè)自動化專家,民盟成員。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現(xiàn)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工業(yè)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