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炳,1976年退休,退休前在廣東省曲藝團工作。曾任廣州市音樂業(yè)職業(yè)工人臨時代表會副主席,廣州粵劇工人臨時代表會組織干事,廣東民間樂團、廣東音樂曲藝團工會主席,第六屆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第五屆政協(xié)委員,廣州越秀、荔灣兩區(qū)政協(xié)委員,廣州今韻樂社社長。現(xiàn)時是廣州市文史館館員兼曲藝組組長,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成員。
蘇文炳原籍廣東佛山市石灣鎮(zhèn)。九歲隨七叔學打擊樂(業(yè)內(nèi)人稱為掌板)。七叔蘇明生,當時歌壇中頗有名氣的掌板師傅。為徒學藝,要訂合同,必須信守合同,這是行規(guī)。雖叔侄之誼,也無半點情面。合同除了任由師傅打罵、生死各安天命等苛刻條款之外,還禁止其和母親會面,必須包攬所有家務、勤雜。12歲(1927年)學徒期滿,出道謀生。初登廣州十八甫"嘉和"歌壇,與蔡保羅、連盈合作。13歲(1928年),轉(zhuǎn)"詠觴"茶室,(今廣州文明路),與音樂員梁以忠、女伶張月兒、佩珊等合作。1929-1930年,在永漢路"南如"茶樓歌壇當掌板師傅與小明星、李少芳、黃佩英等合作,至1938年廣州失陷。
1945年后,廣州開始重組劇團,(歌壇還未重組)蘇文炳加盟了"大泰山"粵劇團,任掌板副手,(第一掌板為何根)同時加盟的演員有陸飛鴻、杜龍珠、鄧碧云、馮鏡華等。
1946年,為求深造,轉(zhuǎn)到"大中華"粵劇團。自此,與羅家樹(業(yè)內(nèi)人稱打鑼樹)同班,跟打鑼樹做副手。得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技藝長進明顯。當同戲班的演員有:上海妹、呂玉郎、半日安等。后又與車秀英、羅品超合作,任第一掌板。同年,靚少佳、郎筠玉、龐順堯等從安南回來,組成"勝壽年"粵劇團,蘇文炳被聘為第一掌板。
1952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匯演。
1953年,參加中南區(qū)音樂舞蹈匯報演出。
1959年,參與由中央文化部門組織的"中國廣東民間樂團"赴蘇聯(lián)、匈牙利等國演出。演出的節(jié)目有何子霜演唱的《昭君出塞》、戰(zhàn)士歌舞團的《花木蘭巡營》等,還有廣東音樂。一曲《柳浪聞鶯》被匈牙利音樂界人士稱為"透明的玻璃"。
1960年隨民樂團到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陜西、四川等地演出了近一年。
1950年,被推選兼做新工會的組織工作,兼任廣州市音樂業(yè)工人的臨時代表。當時的工作是把粵劇界各部門人員組織起來,向舊班蛇、業(yè)主進行斗爭,搞生產(chǎn)自救、繼而組織成立民主班。一搞就是6年長,到1956年才結(jié)束。
1958年,加入"廣東音樂曲藝團"。
1961年蘇文炳脫離廣東音樂曲藝團一團,與葉孔超、招大銀、屈慶等,當上了老師,專心搞籌組青年隊的工作。
1966年4月,回到了"廣東音樂曲藝團"。并于1968年10月21日下放到九佛鎮(zhèn)紅衛(wèi)農(nóng)場集中搞運動。
1977年,參加了廣州市業(yè)余戲改組的活動,此后,醉心于業(yè)余曲藝的組織輔導工作。
其主要作品有:
廣東音樂《慶豐收》(1959年),廣東音樂《青年運河戰(zhàn)鼓響》(1958年),廣東音樂《迎春花》(1962年),廣東音樂《萬炮齊轟金門島》(1962年),廣東音樂吹打樂《花開錦繡》(1983年),廣東音樂《樂滿堂》(1985年),主編《傳統(tǒng)排子小曲十八首》(1987年),主編《廣東粵劇鑼鼓基礎知識》(1987年)
名人推薦
- 陳非儂(1899-1984年),粵劇名男花旦,原名陳景廉,香港影迷公主陳寶珠之父。一八九八年生,廣東新會外海人,父親陳伯寅,是前清的秀才。
- 傅全香,女,原名孫泉香,1923年8月30日出生于浙江嵊縣后莊村。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
- 讓·安東尼·華多(Jean—AntoineWatteau,1684—1721),法國18世紀羅可可時期最重要的也最有影響力的一位畫家。他畫了大量帶有喜劇色彩...
-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西班牙語: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3日),西班牙小說家、劇...
- 溫其球(1862—1941)字幼菊,號菊叟,別署語石山人,廣東順德龍山人。其父除園曾辦理建艦事宜,創(chuàng)辦廣東軍裝局并任總辦。
- 曳嵐,原名曳浩善,號逸仙翁,1941農(nóng)歷10月28日年生于西安灞橋。先后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專64級二班,西安教育學院藝術系大專美術班。從事美術教育...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