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教育
1900年9月,湯恩伯出生在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湯村。
1912年,入武義縣壺山小學讀書。
1916年,高小畢業(yè),入省立金華第七中學就讀。
1917年,轉(zhuǎn)入浙江省體育?茖W校學習。
1918年,與永康籍馬阿謙結婚。
1919年,浙江體專畢業(yè),留校任教。后入援閩浙軍講武堂學習。
1920年,講武堂畢業(yè),任浙軍第1師排長,是陳儀的部下。浙軍潰敗后回鄉(xiāng),任東皋警察所巡官。
1921年,與武義巨富之子童維梓東渡日本。
1922年3月,考入日本明治大學法科,主修政治經(jīng)濟學。
1924年5月,輟學,回國籌集求學經(jīng)費。經(jīng)陳儀保送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8步兵科學習。
1926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回國任教陳儀部第一師少校參謀。與王竟白結婚。
軍中升遷
1927年,任南京國民革命軍第19軍中校副團長,后任總司令部參謀處中校參謀,嗣后升任作戰(zhàn)科科長。1928年,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12月升任該校第七期第一總隊教育處少將教育長。在校期間著《步兵中隊(連)教練之研究》,博得蔣介石賞識。
1929年,任軍校軍官教育連副連長,連長,軍官教育團步兵營營長。1930年任中央軍校教導第二師第一旅少將旅長,部隊改編后任陸軍第四師副師長兼第十旅旅長。
1931年,任國民革命軍第2師中將師長。
1932年,任國民革命軍第89師師長,后兼第四師師長。
1933年,任“剿共”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剜l(xiāng)祭祖,巧理糾紛后重修嶺下湯恩伯祖墳,蔣介石為其墓碑題詞“中山發(fā)祥”。
1934年初,率89師由江西進攻福建人民政府,1月13日攻入福州,2月任贛粵閩鄂“剿共”軍東路軍第五路軍第十縱隊總指揮兼第四師師長,夏,接連擊敗紅軍,攻克蘇區(qū)將樂縣、泰寧縣、建寧縣、石城縣,11月,湯恩伯部陳大慶旅率先突入中央蘇區(qū)首都瑞金。
1935年,任陸軍第十三軍軍長兼第四師師長,4月8日晉升為陸軍中將。
1936年,兼任陜北“剿共善后辦事處”主任。率部駐綏遠省集寧縣,抗擊偽蒙勾結日偽進犯。
抗日建功
1937年8月,任第七集團軍前敵總指揮,指揮所部第13軍在南口地區(qū)抗擊日軍進攻。9月任第20軍團軍團長兼第13軍軍長。10月在河北漳河南岸阻擊日軍,掩護河北國民黨軍轉(zhuǎn)移。10月底率第13軍馳援晉綏第二戰(zhàn)區(qū),參加子洪口戰(zhàn)役。1938年3月,率部參加臺兒莊戰(zhàn)役和徐州會戰(zhàn),獲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嘉獎,被授予青天白日勛章。6月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隨后參加武漢會戰(zhàn)。
1939年5月,參加隨棗會戰(zhàn)。春夏兼任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教育長。年底參加冬季攻勢。
1940年5月,參加棗宜會戰(zhàn)。冬,任魯蘇豫皖邊區(qū)黨政分會主任兼邊區(qū)總司令、第31集團軍總司令。
1941年1、2月間,參加豫南會戰(zhàn)。
1941年兼任魯蘇皖豫四省邊區(qū)委員會主任。他曾與李品仙等部進攻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制造國共摩擦。
1942年1月14日升任第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四省邊區(qū)總司令,主要精力用于對付八路軍和新四軍。他在四省邊區(qū)擴充實力,擁兵自重,除正規(guī)軍外還收編游雜部隊,總計達四十萬人。湯及其所部在所在地區(qū)橫行霸道,苛征暴斂,肆意殺人,禍害至深,民眾苦不堪言,比之與蝗蟲一樣,當?shù)赜小八祷葴敝f,連其好友戴笠都深感不安。
1943年,湯恩伯發(fā)動軍民搶修黃泛堤防。2月當選為三青團中央委員會干事。
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戰(zhàn)役中潰敗。因為貴州方面的張發(fā)奎不斷告急,11月蔣介石調(diào)其出任黔桂邊區(qū)總司令。12月初獨山縣陷落,陪都震動,急調(diào)湯恩伯部孫元良29軍由四川入貴州解圍。
1945年3月,任陸軍第3方面軍司令官,兼任滇黔戰(zhàn)區(qū)前線總指揮,率部參加桂柳會戰(zhàn)。4、5月份以一部參加湘西會戰(zhàn)。5月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5~7月在廣西發(fā)動華南大反攻。9月抵上海,主持京滬地區(qū)日軍受降。
退去臺灣
1946年2月,加上將銜,任京滬衛(wèi)戍區(qū)總司令加上將銜。7月任陸軍副總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1947年3月,兼第1兵團司令官,率部參加對山東解放區(qū)的重點進攻。5月孟良崮戰(zhàn)役所部整編第74師被全殲。湯恩伯被撤職查辦。7月代理陸軍總司令。
1948年8月,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12月升任京滬警備總司令。
1949年1月,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奉蔣介石之命憑借長江天險固守京滬杭地區(qū)。4—5月,所部主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發(fā)動的渡江戰(zhàn)役、上海戰(zhàn)役中被殲,殘部潰退廈門,5月任國防部廈門指揮所主任。7月任金門縣廈門防衛(wèi)部主任,8月任福建省主席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廈門分署主任。10月參與指揮金門戰(zhàn)役,月底由金門去臺灣,任臺灣“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1954年5月,赴日本醫(yī)治胃病。6月29日在日本東京都慶應義塾大學醫(yī)院去世,一說是被日本醫(yī)生謀殺。后軍銜被追贈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7月15日,湯恩伯靈柩自殯儀館送往臺北縣南宮壺山下葬,何應欽、陳良、胡宗南、蔣經(jīng)國為其送葬。后遷葬于五指山公墓。
人物評價
蔣介石的愛將湯恩伯因在南口抗日打過硬仗一時全國有名。 然而,他在因功晉升、統(tǒng)御大規(guī)模部隊后,數(shù)十萬成分復雜的軍隊單靠對河南省征收糧餉,無力顧全軍紀。有人認為河南人以“水旱蝗湯,河南四荒”形容河南當時之四大災害,其中的“湯”就是湯恩伯。依照李宗仁在其回憶錄的暗示,湯恩伯軍隊的軍紀非常敗壞。據(jù)稱吳國楨親眼目睹湯恩伯吃空額、盜賣軍用汽油等行為。
個人軼事
作戰(zhàn)習慣
湯恩伯將軍作戰(zhàn)時的指揮習慣頗有意思,他在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時,參謀長為宋濤,副參謀長萬建藩。宋參謀長每天在湯恩伯總部管理大大小小的瑣事,總部人員譏之為常務參謀長,萬副參謀長平常不大到總部上班,一有戰(zhàn)事,宋參謀長留守,萬副參謀長則到總部指揮作戰(zhàn)。湯恩伯在作戰(zhàn)時,喜帶參謀一人(帶地圖),副官一人,短槍衛(wèi)士七八人,電臺一部,乘汽車一輛到前線找個軍部住下,隨軍行動,對前線部隊就近用有線電指揮,對總部用無線電指揮。湯恩伯往往親自擬稿,交譯電員譯好發(fā)出,若交通困難則改騎馬。
喜怒無常
湯恩伯之喜怒無常有一趣事,1943年初湯恩伯到安徽省臨泉縣巡視,當?shù)卣垳鞑磻,排了個棒打薄情郎。湯恩伯看完,即吩咐將總部某秘書謝某關起來。眾人與謝秘書均莫名其妙,原來這個謝秘書也丟了一個小腳老婆在總部的鎮(zhèn)平留守處,不給生活之資變相遺棄。謝太太悲憤之余,有個冒失鬼出主意,不妨攔車告狀,于是一次湯恩伯車隊經(jīng)過,謝太太即攔車遞上狀紙,湯恩伯看看就忘了。這回看了戲觸景生情,馬上主持正義,莫明其妙地將謝秘書關起來,關起來后卻又忘了,沒再追問,總部就將人放了,不了了之。是為一時之笑談。孟良崮慘敗
1947年,湯恩伯奉命率軍對山東解放區(qū)進行重點進攻,其第一兵團的主力——張靈甫的整編74師前進到沂蒙山區(qū)的坦埠附近,其他部隊沒有及時跟進,結果,整編74師在孟良崮高地,被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全殲。蔣介石的愛將張靈甫亦被擊斃。消息傳到南京。蔣介石極為震怒。蔣介石竟當著眾將領的面,勒令對孟良崮慘敗負有責任的湯恩伯跪下,舉起手杖就打,致使湯恩伯滿頭是血。
個人家庭
湯恩伯祖父是湯李乾,祖母是群妹,父親是武義縣地主湯家彩,母親是林秀鳳。湯恩伯第一任妻子是馬阿謙,后湯恩伯給其300銀元與之離婚,兩人育有長子湯建元,第二任妻子是陳儀的義女王竟白,兩人育有長女湯國梅、次女湯國蘭、三女湯國芳、四女湯國麗和幼子湯建平。1950年陳儀被處決后,王竟白對湯恩伯產(chǎn)生怨恨,除四女湯國麗留在臺灣外,與其余三女一子前往美國定居。
湯恩伯孫女有湯曉娟,另有胞弟湯恩華和侄子湯建宏。
人物遺跡
故居
湯恩伯故居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湯村,是一座舊式磚木結構的帶樓層的四合院。外墻通體白色,院落進門是天井,兩邊是廂房,堂屋正中掛著湯恩伯身穿戎裝的照片,兩邊掛著湯恩伯生前好友及后人的對聯(lián)和對湯恩伯生平事跡的概略,客廳里布滿了湯恩伯及其家人的照片。1998年故居被列為武義縣文物保護單位。公館
湯恩伯公館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三步兩橋12號,為面朝南的平房,以拱形門和踏步強調(diào)入口,屋頂設煙囪。公館原為廣東李氏兄弟在20世紀20年代建造,抗戰(zhàn)期間被日軍侵占為軍官司宿舍,1946年湯恩伯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副總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后,以其妻王竟白名義,用法幣2500萬元購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