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平生
宋微子,子姓,名啟,世稱微子、微子啟,后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稱微子開。微子啟為宋國(今河南商丘)開國遠祖,第一代國君,死后葬于宋國故地,今商丘市睢陽區(qū),建有微子祠。相傳微子啟為華姓、花姓、宋姓、墨姓的先祖,《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干為“殷三仁”。
關于微子的身世, 也即微子與紂的關系, 典籍所載有如下三種說法:
(1)紂之同母庶兄!秴问洗呵·當務》:“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 太史據(jù)法而爭之曰:u2018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u2019 紂故為后。用法若此, 不若無法。 ”
(2)紂之異母庶兄!妒酚·殷本紀》:“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庇帧妒酚·宋微子世家》:“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彼抉R遷謂“啟母賤……辛母正后”, 故知二人不同母。
(3) 紂之叔父!睹献·告子上》:“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奔q為兄之子, 則微子為紂叔父。
如今多采信第二種說法,即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史載其為政賢能,為殷民所愛戴。微子曾多次親諫紂王,見“紂終不可諫”,便謀于太師箕子、少師比干。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便遠離紂王逃到微!拔ⅰ笔俏⒆拥姆鈬诮裆轿魇÷撼强h東北,后微子又遷到山東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稱為“微”。周武王滅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說明自己遠離紂王的情況。周武王很受感動,乃釋其縛,“復其位如故”,仍為卿士。約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國于宋,即今商丘一帶,微子成為宋國國君、始祖。
微子壽終后,在宋國(今商丘)建有微子祠。微子墓立于微山上,后微山塌陷,山頂成為微山島,附近成為微山湖,微山島上有微子墓。
后世紀念
微子祠
微子祠、先賢堂、微子墓
殷微子祠《微子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西南部十二公里的路河鄉(xiāng)青崗寺村。宋氏宗祠源出商殷王朝的大廟。宋國之后,其祠廟在都城之外的皇林中,以沿襲商殷祭祀的各項制度。唐代文人賈至,來到宋州居官,在他的《微子廟碑頌》中寫道:“皇帝(唐玄宗)二十有一載,予作吏于宋,思其先圣遺事,求于故老與人,則得君廟存焉。盛衰紛綸,年紀超忽,喬木老矣,靈異儼然……”明代倪岳《重修微子廟碑》云:“舊歸德儒學東偏,故有祠一所,自宋、元以來,祀殷上公微子,歲久祠壞,祀亦廢缺。蓋自趙宋,以王業(yè)所基建諸墓側,后徙城內西南隅。國朝景泰間,知州席貴移植學東,后圯于水。天順間知州蔣魁重建于學內之東偏,即今祠所在……”據(jù)族譜記載:微子墓周有古柏四株,墓前有石碑與石器,碑前有拜殿三楹,內設牌位和祭器。拜殿東有微子廟,大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前有廟門三間,殿內有微子塑像與三十二公的牌位,并有全套祭奠設備。四周有高大的圍墻與寬敞的庭院。廟東側是寺院,其僧人是管理廟院和負責祭祀微子的事宜,并有廟田八十余畝。宋、元以后祠廟遷移至城中,明嘉靖六年,提學副使肖鳴鳳,改祠廟于今城西北隅。清康熙二十年,知府胡國佐重修,有記,石碑尚存,祠廟毀于20世紀50年代初。原有“殷微子墓”古碑一通,碑高2·23米,寬0·88米,厚0·18米,橫額“仁參箕比!睘闈h丞相匡衡所立,漢代著名書法家南昌尉梅福篆寫書丹,碑陰有小字,難以辨認,此碑后被移走?滴趸实塾n祠聯(lián)一副:官箴三命凜 家學一經傳 。
微子墓
在微山島西北部的一個小山上,此山海拔91.6米,山雖不高,卻是全島的最高點,這山因微子墓而得名,湖又因山取名,縣也因山而冠名。微子,名啟,是殷帝乙的長子,殷紂王的同母庶兄,孔子及宋襄公之祖。因反對紂王的暴政而出走,周成王時受封于宋,死后葬于宋國留邑(留縣治,今微山島西湖內)東山上,即今微山島上,F(xiàn)在,該墓為山東省重點保護單位。
主建筑有正殿,偏殿,碑亭等,已形成了仿古建筑群。拜臺上方磚鋪地,上置供案寶鼎;正殿內雕梁畫棟,古樸典雅。高 3.5 米的微子塑像栩栩如生給人以撲面古風。 微子墓呈圓形,高10米,底徑7.5米。墓前有石碑4幢。墓上翠柏叢叢,滴翠凝綠。
平生經歷
微子肉袒請罪
武王滅商后,微子持商王室宗廟禮器,來到武王軍營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雙手捆縛于背后,跪地膝進,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向武王請罪。武王將他釋放,宣布恢復他原有爵位,以示寬厚為懷。
宋姓始祖
微子名啟,微是封地(今山東省梁山縣西北一帶),子是姓,故稱之為微子啟。他是先商帝乙的長子,殷商最后一個帝王———殷紂王的兄長。據(jù)說,微子賢明仁德,頗具王者風范。帝乙曾有將王朝傳于他之意,但太史不允,因為當時有規(guī):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而微子啟出生時其母尚未被立為正妃。帝乙死后,按規(guī)立三子辛為王,史稱商紂王。殷商末年,紂王荒淫無道,窮奢極欲,暴虐嗜殺,導致眾叛親離,國勢日衰。微子啟與太師箕子、少師比干屢次進諫,不被采納。后來,微子啟出走,箕子裝瘋被殷紂王囚禁,比干因再三直諫而被剖腹挖心。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fā)滅商。微子啟赤身攜帶祭器到武王營門前,請求武王保留商族的后裔。武王應允。武王死后,他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及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被周公旦所滅。微子啟沒有參與叛亂。平叛后,周武王的兒子成王封微子啟到商族的發(fā)祥地商丘,封國號為宋,爵位為公,成王特準其用天子禮樂祭祀祖先。
微子啟仁愛賢良,深受殷商遺民的愛戴。微子啟死后,埋葬在宋城外(今商丘古城西南約12公里處青崗寺),陵墓前立有一塊明代萬歷四十年的石碑,正面刻有“殷微子之墓”5個大字。宋國歷傳26世32君,在公元前286年,被齊、楚、魏所滅。
對于宋氏起源,很多史書有記載, 《元和姓纂》中說:“宋,子姓。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周武王封于宋……子孫以國為氏!倍问献遄V記述得更加詳細,據(jù)《古宋族譜》記載:“自周朝定鼎,封微子于宋,以祀商殷,以公為爵,建立宋國,以國為姓,為宋氏之始。由此可見,宋開國國君微子啟乃宋氏始祖。宋氏傳續(xù)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對于微子啟的封地宋國即商丘之說,有很多佐證!洞呵镝尩亍酚涊d:“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是也!薄稘h書·地理志下》記載:“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墟也!鼻蹇滴跛氖哪辍渡糖鹂h志》記載:“(周)封微子啟于閼伯之墟,今商丘,故宋都也!
民間有“宋戴一家,宋孔同祖”一說。據(jù)《史記·孔子世家》索引《孔子家語》云:“孔子,宋微子之后。”據(jù)中國宋氏文化研究會、中國宋氏商丘慈善理事會會長宋孝祥說,據(jù)考證,孔子是微子啟的二弟微仲衍的第十五世孫。我市夏邑縣即是孔子祖籍地。東周時期,孔子為宣揚他的儒家思想,周游列國,途經宋國時都要祭祀其祖先。正因如此,在商丘附近才保留了那么多與孔子有關的遺跡,如商丘縣的文雅臺,永城市芒山鎮(zhèn)夫子山南麓的孔夫子避雨處、曬書臺、夫子廟,夏邑縣孔子還鄉(xiāng)祠等。
孔子遠祖
《史記·孔子世家》開篇即說:“(孔子)其先宋人也!彼螄氖甲媸俏⒆訂ⅰN⒆訂,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代最后一個王紂王的庶兄,子姓?鬃幼匀灰簿褪巧倘说暮笠崃。商代的開創(chuàng)者是商湯,為古之圣人,孔子自然也就是圣人的后裔了。微子啟既然是孔子的遠祖,寫孔子家族的歷史,首先就要從微子啟談起。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微子啟的母親為妾時生微子啟,后來其母被扶正,生帝紂。帝乙立紂為王,封微子啟為卿士!妒酚浖狻芬装矅脑捳f:“微,畿內國名;子,爵也!庇纱宋覀冎溃⑹菃⑺鈬,子是爵名,啟是其本名!妒酚·宋微子世家》作微子開,是為了避漢景帝劉啟之諱。
微子啟被封的微國,到底在何處?有人認為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十五里的微子鎮(zhèn),有人說在河南商丘一帶,也有人認為在原山東壽張縣西北的故微鄉(xiāng),說法不一。因皆無確鑿的史料根據(jù),故不好肯定。
宋國立國700多年,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滅掉。微子啟的后人以國為姓,稱宋氏。據(jù)考,宋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西河郡(今山西離石縣),一說居京兆郡(今陜西長安以東)。
史籍記載
從先秦至西漢初年的典籍來看,關于宋國的歷史敘述散見于《尚書》、《詩經》、《春秋》及其傳記和諸子論說等等,而對微子啟以及宋國歷史沿革的介紹,則詳見于《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
1、《尚書·商書·微子第十七》
殷既錯天命,微子作誥父師、小師。
微子若曰“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我祖厎遂陳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亂敗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獲,小民方興,相為敵仇。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殷遂喪,越至于今”。
曰“父師、少師,我其發(fā)出狂。吾家耄遜于荒。今爾無指告,予顛隮,若之何其”。
父師若曰“王子。天毒降災荒殷邦,方興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長舊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用以容,將食無災。降監(jiān)殷民,用又讎斂,召敵讎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詔。
商今其有災,我興受其敗。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詔王子出,迪我舊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顛隮。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我不顧行遁”。
2、《論語·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弧耙笥腥恃伞。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微子祠
3、《水經注疏·卷八》
《春秋·莊公二十八年經》書:冬筑郿。京相璠曰:《公羊傳》謂之微。東平壽張縣西北三十里,有故微鄉(xiāng),魯邑也。杜預曰:有微子冢。(守敬按:杜語見《釋例》小國地內。又《地形志》,留縣有微山、微子冢!端逯尽罚艨h有微山!对椭尽罚缴嫌形⒆于,去沛縣六十五里。《通典》,沛縣微山,微子葬處。又《續(xù)漢志》薄縣劉《注》,西有微子冢。梁玉繩從之。而《寰宇記》云,聊城縣有微子城,紂之庶兄封邑于此。《地形志》則謂壺關縣有微子城!堵肥·國名紀》微,本扶風之郿縣,紂徙畿內,則不在聊城。今故城在潞。徐氏《史記測議》主此說,豈城與冢不同地歟!
4、《史記·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國自微子啟封國,至宋康王為齊國所滅,前后歷經777年(BC1063-BC286),35任君主:宋微子 → 微仲 → 宋公稽 → 宋丁公 → 宋湣公 → 宋煬公 → 宋厲公 → 宋僖公 → 宋惠公 → 宋哀公 → 宋戴公 → 宋武公 → 宋宣公 → 宋穆公 → 宋殤公 → 宋莊公 → 宋閔公 → 子游 → 宋桓公 → 宋襄公 → 宋成公 → 公弟御 → 宋昭公 → 宋文公 → 宋共公 → 宋平公 → 宋元公 → 宋景公 → 啟 → 宋昭公 → 宋悼公 → 宋休公 → 宋桓侯 → 宋剔成君 → 宋康王。宋國自西周以至戰(zhàn)國的歷史在《史記·宋微子世家》有詳細的敘述。
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于政,微子數(shù)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九國,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于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于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于上,紂沈湎于酒,婦人是用,亂敗湯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并興,相為敵讎。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于今”曰“太師,少師,我其發(fā)出往。吾家保于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天篤下菑亡殷國,乃毋畏畏,不用老長。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乃被發(fā)佯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于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武王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xù)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
武王曰“于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
箕子對曰“在昔鯀陻鴻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從鴻范九等,常倫所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鴻范九等,常倫所序。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治,明作智,聰作謀,睿作圣。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拔寮o: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shù)。
“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傅錫其庶民,維時其庶民于女極,錫女保極。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維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女則念之。不協(xié)于極,不離于咎,皇則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則錫之福。時人斯其維皇之極。毋侮鰥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國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女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毋好,女雖錫之福,其作女用咎。毋偏毋頗,遵王之義。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惡,遵王之路。毋偏毋黨,王道蕩蕩。毋黨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王極之傅言,是夷是訓,于帝其順。凡厥庶民,極之傅言,是順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不友剛克,內友柔克,沈漸剛克,高明柔克。維辟作福,維辟作威,維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人用側頗辟,民用僭忒。
“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濟,曰涕,曰霧,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立時人為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女則有大疑,謀及女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女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而身其康強,而子孫其逢吉。女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女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女則逆,卿士逆,吉。女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兇。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
“庶徵:曰雨,曰陽,曰奧,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序,庶草繁廡。一極備,兇。一極亡,兇。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治,時旸若。曰知,時奧若。曰謀,時寒若。曰圣,時風若。曰咎徵: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奧若。曰急,常寒若。曰霧,常風若。王眚維歲,卿士維月,師尹維日。歲月曰時母易,百谷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百谷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不寧。庶民維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也。
其后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當國。管、蔡疑之,乃與武庚作亂,欲襲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于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愛之。
微子開卒,立其弟衍,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煬公熙立。煬公即位,湣公子鮒祀弒煬公而自立,曰“我當立”,是為厲公。厲公卒,子釐公舉立。
釐公十七年,周厲王出犇彘。
二十八年,釐公卒,子惠公覸立;莨哪,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秦始列為諸侯。
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為魯惠公夫人,生魯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
宣公有太子與夷。十九年,宣公病,讓其弟和,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讓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馬孔父謂曰“先君宣公舍太子與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與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馮”穆公曰“母立馮,吾不可以負宣公”于是穆公使馮出居于鄭。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與夷立,是為殤公。君子聞之,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
殤公元年,衛(wèi)公子州吁弒其君完自立,欲得諸侯,使告于宋曰“馮在鄭,必為亂,可與我伐之”宋許之,與伐鄭,至東門而還。二年,鄭伐宋,以報東門之役。其后諸侯數(shù)來侵伐。
九年,大司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華督,督說,目而觀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國中曰“殤公即位十年爾,而十一戰(zhàn),民苦不堪,皆孔父為之,我且殺孔父以寧民”是歲,魯殺其君隱公。十年,華督攻殺孔父,取其妻。殤公怒,遂殺殤公,而迎穆公子馮于鄭而立之,是為莊公。
莊公元年,華督為相。九年,執(zhí)鄭之祭仲,要以立突為鄭君。祭仲許,竟立突。十九年,莊公卒,子湣公捷立。
湣公七年,齊桓公即位。九年,宋水,魯使臧文仲往吊水。湣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修,故水”臧文仲善此言。此言乃公子子魚教湣公也。
十年夏,宋伐魯,戰(zhàn)于乘丘,魯生虜宋南宮萬。宋人請萬,萬歸宋。十一年秋,湣公與南宮萬獵,因博爭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魯虜也”萬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殺湣公于蒙澤。大夫仇牧聞之,以兵造公門。萬搏牧,牧齒著門闔死。因殺太宰華督,乃更立公子游為君。諸公子犇蕭,公子御說犇亳。萬弟南宮牛將兵圍亳。冬,蕭及宋之諸公子共擊殺南宮牛,弒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說,是為桓公。宋萬犇陳。宋人請以賂陳。陳人使婦人飲之醇酒,以革裹之,歸宋。宋人醢萬也。
桓公二年,諸侯伐宋,至郊而去。三年,齊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迎衛(wèi)公子毀于齊,立之,是為衛(wèi)文公。文公女弟為桓公夫人。秦穆公即位。三十年,桓公病,太子茲甫讓其庶兄目夷為嗣;腹x太子意,竟不聽。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茲甫立,是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為相。未葬,而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襄公往會。
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與雨偕下。六鶂退蜚,風疾也。
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于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不聽。秋,諸侯會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己甚,何以堪之”于是楚執(zhí)宋襄公以伐宋。冬,會于亳,以釋宋公。子魚曰“禍猶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zhàn),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zhàn)于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阨,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爾,又何戰(zhàn)為”。
楚成王已救鄭,鄭享之。去而取鄭二姬以歸。叔瞻曰“成王無禮,其不沒乎。為禮卒于無別,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是年,晉公子重耳過宋,襄公以傷于楚,欲得晉援,厚禮重耳以馬二十乘。十四年夏,襄公病傷于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成公元年,晉文公即位。三年,倍楚盟親晉,以有德于文公也。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于晉。五年,晉文公救宋,楚兵去。九年,晉文公卒。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十六年,秦穆公卒。
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殺太子及大司馬公孫固而自立為君。宋人共殺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為昭公。昭公四年,宋敗長翟緣斯于長丘。七年,楚莊王即位。
九年,昭公無道,國人不附。昭公弟鮑革賢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欲通于公子鮑,不可,乃助之施于國,因大夫華元為右?guī)煛U压霁C,夫人王姬使衛(wèi)伯攻殺昭公杵臼。弟鮑革立,是為文公。
文公元年,晉率諸侯伐宋,責以弒君。聞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須與武、繆、戴、莊、桓之族為亂,文公盡誅之,出武、繆之族。
四年春,鄭命楚伐宋。宋使華元將,鄭敗宋,囚華元。華元之將戰(zhàn),殺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馳入鄭軍,故宋師敗,得囚華元。宋以兵車百乘文馬四百匹贖華元。未盡入,華元亡歸宋。
十四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楚,楚復釋之。
十六年,楚使過宋,宋有前仇,執(zhí)楚使。九月,楚莊王圍宋。十七年,楚以圍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莊王。王問“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莊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三日糧”以信故,遂罷兵去。
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譏華元不臣矣。
共公九年,華元善楚將子重,又善晉將欒書,兩盟晉楚。十三年,共公卒。華元為右?guī),魚石為左師。司馬唐山攻殺太子肥,欲殺華元,華元犇晉,魚石止之,至河乃還,誅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為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師魚石。四年,諸侯共誅魚石,而歸彭城于宋。三十五年,楚公子圍弒其君自立,為靈王。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
元公三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自立為平王。八年,宋火。十年,元公母信,詐殺諸公子,大夫華、向氏作亂。楚平王太子建來犇,見諸華氏相攻亂,建去如鄭。十五年,元公為魯昭公避季氏居外,為之求入魯,行道卒,子景公頭曼立。
景公十六年,魯陽虎來奔,已復去。二十五年,孔子過宋,宋司馬桓魋惡之,欲殺孔子,孔子微服去。三十年,曹倍宋,又倍晉,宋伐曹,晉不救,遂滅曹有之。三十六年,齊田常弒簡公。
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于是候之,果徙三度。
六十四年,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殺太子而自立,是為昭公。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孫也。昭公父公孫糾,糾父公子褍秦,褍秦即元公少子也。景公殺昭公父糾,故昭公怨殺太子而自立。
昭公四十七年卒,子悼公購由立。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休公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襲剔成,剔成敗犇齊,偃自立為宋君。
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盛血以韋囊,縣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于是諸侯皆曰“桀宋”!八纹鋸蜑榧q所為,不可不誅”。告齊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齊湣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地。
太史公曰:孔子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