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陳能寬

    陳能寬

    陳能寬(1923.4.28-- 2016.5.27) 著名金屬物理學家。湖南省慈利縣人,男,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核武器科學家、爆 轟物理專家、金屬物理專家。陳能寬歷任第二機械工業(yè)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實驗部主任、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科技委副主任等職。曾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陳能寬于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遺體告別儀式于2016年6月2日上午十點,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簡介

      陳能寬,長期從事金屬物理和物理冶金的基礎研究,在多種金屬單晶體形變、再結晶以及核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行為方面,解決了一系列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理論和實驗問題,對中國材料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并多次在技術上參與領導和組織了國家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的研制和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立下功勛。在領導、制訂和實施國家863計劃過程中,為推動中國激光技術領域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他是中國核武器爆轟物理學的開拓者,多次在技術上參與領導和組織了國家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的研制和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立下功勛。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fā)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組織并參加了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以及核裝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較短的時間內,攻克了技術難關,實現(xiàn)預期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先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一項,國家發(fā)明獎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三項。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進步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個人經歷

      1923年5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慈利縣。1942~1946年在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

    陳能寬

    大學,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礦冶工程系學習。1946~1947年在天津煉鋼廠當分析員。1947~1950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學習。1949年獲物理冶金學碩士學位,1950年獲博士學位。1950年6月~1955年6月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Johns.Hopkins)機械工程系任物理冶金副研究員2年,助理教授3年。1955年6月~1955年11月任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研究實驗室研究工程師。1956年~1960年任中科院應用物理所(后改名物理所)研究員,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員。1960年6月調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即九院)歷任室主任,實驗部主任,1964年2月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1984年10月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6年7月任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1987年2月任國家863-410激光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1988年12月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職副主任。1996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

    個人榮譽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發(fā)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組織并參加了聚合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以及核裝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較短的時間內,攻克了技術難關,實現(xiàn)預期結果。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4年,獲國家發(fā)明獎二等獎;1985年,獲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人物經歷

    1923年5月,陳能寬出生于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zhèn)一個山溝里。

    1942年,陳能寬從雅禮中學畢業(yè),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1946年畢業(yè)。

    1947年,考上了由政府資助的自費留學,赴美國耶魯大學。

    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電氣)研究員。

    1955年,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研究員,二機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3] 

    1964年起,先后任第3、4屆全國人大代表,第5、6、7、8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1982 年,陳能寬領導進行的“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獲得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4年,獲國家發(fā)明獎二等獎,同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獲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6 年,同鄧稼先一起作為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領獎代表登上主席臺,接受國家的最高獎勵。

    1986年,任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2月,任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

    1988年,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進步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

    1999 年,被授予研制“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并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人物貢獻

    金屬物理學

    陳能寬在早期科學研究中,曾與3位美國學者發(fā)表多篇論文,他們觀察到室溫下體心立方金屬鉬變形后的亞結構,有別于鋁、銅、鎳等面心立方晶系的結果。陳能寬與R.B.Pond合作共同發(fā)表了“鋁中滑移帶的動態(tài)形成”;與K.T.Aust共同發(fā)表了“取向差對鋁雙晶體范性形變的影響”。他與R.B.Pond合作發(fā)表的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是金屬物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創(chuàng)舉。

    回國后,為適應經濟建設急需,陳能寬的大部分研究內容偏重于能較快得到應用者,他與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員進行了硅鋼片的加工結構與再結晶結構的研究,并在鐵硅合金中獲得立方結構的形成,發(fā)表了“鐵硅合金中立方結構的形成”等論文。1959 年,陳能寬和金屬所李薰、龍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體缺陷和金屬鍵統(tǒng)一的金屬強度理論”的建議。1960年3月,陳能寬和陶祖聰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蘇聯(lián)學術考察2個月,就金屬強度等方面的問題與蘇聯(lián)同行進行詳細有益的交流。[5] 

    爆轟物理

    陳能寬經過多年的科學積累和刻苦鉆研,很快進入了爆轟物理的前沿,并逐步開拓了中國的爆轟物理專業(yè)。陳能寬率領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攻關隊伍,在化工技術、聚合爆轟設計技術、“增壓”技術、材料狀態(tài)方程和相應實驗測試技術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63年陳能寬相繼取得為進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核試驗所必不可少的成果。

    兩彈攻關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他馬上又投身于原子彈的武器和氫彈的攻關工作。在中國兩彈及核武器的發(fā)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特殊材料及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

    隨著原子彈、氫彈相繼研制成功,陳能寬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進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輕量等方向上。他通過調研分析,力主開展中國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態(tài)特種材料的充分利用;參與“外套”與“內容物”適配性和相容性研究。他也不放過看似細小卻很關鍵的技術細節(jié),例如金屬與炸藥的粘結,武器化工程因素對核武器動作的可能影響等。

    冷態(tài)核爆

    1981年陳能寬等人在金屬所

    冷態(tài)核爆就是不用真正的核爆炸,但又能嚴格考核核裝置在飛行環(huán)境下的各項性能。早在設計中國第一個原子彈初期,王淦昌、陳能寬等人就有一項“聚合爆轟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的物理成果。這一成果也包括一種可能途徑,即通過非活性材料的爆轟,來判定換上活性材料后能否實施正常的核爆炸。

    然而,要把這一思想應用于體積嚴格受到限制的彈頭上,需要設計特殊的遙測系統(tǒng),這是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工程。陳能寬是主管武器研制的副院長,他與龍文光、俞大光等帶領一批工程師和電子學家,組成攻關隊伍,歷經十余春秋,完成研制工作。70~80年代,中國核導彈從近程、中程一直延伸到洲際,都改用這種新方法來獲取定型數(shù)據(jù)。陳能寬帶領摸索出的一整套冷試驗的物理思想、方法、技術途徑直至工作制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實驗方法。

    強激光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陳能寬開始參加“863”高科技研究的前期論證,之后擔任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陳能寬從零起步,制定并實施強激光研究發(fā)展計劃,組織全國各優(yōu)勢單位的科技力量協(xié)同攻關,為中國強激光技術在15年內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礎。

    培養(yǎng)人才

    陳能寬(右)

    陳能寬一直主張老一輩科學工作者必須注意既抓科研也培育人才,他很注意深入淺出,能用通俗的語言把難懂的原理表述清楚。他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經常提攜、鼓勵自己身邊的青年學者,一貫重視青年人提出的想法和建議,支持他們進行新方向、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探索。作為院士,雖然陳能寬有著各種各樣的榮譽和學術成就,但他往往記得最多的是與人協(xié)作攀登高峰的愉悅、看到中青年成長成才的愉悅。在他的師友、集體中間常傳的一句話是:“我們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寫篇大論文!”

    主要論著

    《鋁單晶體范性形變的結構研究》,陳能寬

    《矽鋼片的加工織構及再結晶織構》,陳能寬、劉長祿

    《鐵硅合金中立方織構的形成》,周邦新、王維敏、陳能寬

    《鎳金屬中氫摻雜的電子結構》,馮艷全、王崇愚、陳能寬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nickel metal with hydrogen impurity》,馮艷全、王崇愚、陳能寬

    《定向金屬單晶體的成批制備》,陳能寬、何壽安

    《利用區(qū)域熔化法提純鋁和錫的一些試驗》,陳能寬、劉民治

    《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R.B.Pond、陳能寬

    創(chuàng)新研究

      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期間,陳能寬先后受聘于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機械工程系物理冶金副研究員2年,助理教授3年,從事金屬物理研究。當時,金屬物理學正處于蓬勃發(fā)展時期。金屬宏觀特性的微觀機理研究正在深入,金屬晶體塑性形變和位錯理論已漸趨成熟,但還缺少細致的直觀檢驗驗證。陳能寬以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睿敏的思維遨游于金屬晶體空間,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從他在這一時期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著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待科學研究,甚至于對待人生的嚴肅和執(zhí)著求索的一貫宗旨和信念,實際上發(fā)軔于這一時期。在這期間,陳能寬曾與3位美國學者發(fā)表多篇論文。陳能寬與R.Maddin合作發(fā)表了“金屬單晶體范性形變的幾何學研究”,他們觀察到室溫下體心立方金屬鉬變形后的亞結構,有別于鋁、銅、鎳等面心立方晶系的結果。陳能寬與R.B.Pond合作共同發(fā)表了“鋁中滑移帶的動態(tài)形成”;與K.T.Aust共同發(fā)表了“取向差對鋁雙晶體范性形變的影響”。他與R.B.Pond合作發(fā)表的金屬晶體中滑移線傳播的微觀電影顯示是金屬物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創(chuàng)舉,陳能寬在美國金屬學會學術會議(1952.10)上宣讀這一論文后,當即引起了《紐約時報》科學記者的重視,迅速給予新聞報道。W.T.Read主編

    的《晶體中的位錯》和CharlesS.Barrett等主編的《金屬結構》(結晶到方法、原理和數(shù)據(jù))等專著均引用這些結果。1955年6月,他應物理學家C.Zener的聘請,到西屋電器公司研究實驗室任研究工程師;貒螅瑸檫m應經濟建設急需,陳能寬的大部分研究內容偏重于能較快得到應用者,他與合作者周邦新等研究人員進行了硅鋼片的加工結構與再結晶結構的研究,并在鐵硅合金中獲得立方結構的形成,發(fā)表了“鐵硅合金中立方結構的形成”等論文。1959年,陳能寬和金屬所李薰、龍期威等曾提出“建立晶體缺陷和金屬鍵統(tǒng)一的金屬強度理論”的建議。1960年3月,陳能寬和陶祖聰受中科院委派赴前蘇聯(lián)學術考察2個月,就金屬強度等方面的問題與蘇聯(lián)同行進行詳細有益的交流。

    工程成果

      隨著原子彈、氫彈相繼研制成功,9院在核武器科技高峰的攀登上卻沒有停頓。陳能寬把注意力集中在核武器的進一步安全、可靠、小型、輕量等方向上。他通過調研分析,力主開展中國新一代起爆方式;支持不同相態(tài)特種材料的充分利用;參與“外套”與“內容物”適配性和相容性研究。他也不放過看似細小卻很關鍵的技術細節(jié),例如金屬與炸藥的粘結,武器化工程因素對核武器動作的可能影響等……

    1966年10月,“東風二號”導彈從酒泉基地起飛,攜帶原子彈彈頭在羅布泊上空核爆炸,驗證了原子彈中的各種精巧部件確能隨彈道飛行惡劣環(huán)境的考核。為了確保沿途居民絕對安全,國家采取了興師動眾的疏散措施。試驗成功之后,周恩來總理希望9院能尋找和創(chuàng)造一種替代方法,不用真正的核爆炸,但又能嚴格考核核裝置在飛行環(huán)境下的各項性能。早在設計中國第一個原子彈初期,王淦昌、陳能寬等人就有一項“聚合波人工熱核反應研究”的物理成果。這一成果也包括一種可能途徑,即通過非活性材料的,來判定換上活性材料后能否實施正常的核爆炸。然而,要把這一思想應用于體積嚴格受到限制的彈頭上,需要設計特殊的遙測系統(tǒng),這是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工程。這時的陳能寬已是主管武器研制的副院長。他與龍文光、俞大光等帶領一批工程師和電子學家,組成默默無聞的攻關隊伍。從失敗到成功,從炮場到導彈靶場,歷經十余春秋,周總理所期待的“替代方案”終于被我們完全掌握。

    70~80年代,中國核導彈從近程、中程一直延伸到洲際,都改用這種新方法來獲取定型數(shù)據(jù)。陳能寬帶領摸索出的一整套冷試驗的物理思想、方法、技術途徑直至工作制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實驗方法。從以上不難看出,陳能寬不僅僅是杰出的實驗物理學家,而且還善于帶領隊伍把物理成果轉換成工程成果,把科學技術轉換成戰(zhàn)斗力。

    開拓新領域

      1984年10月,根據(jù)張愛萍將軍的建議,9院成立科技委,由陳能寬擔任首屆科技委主任。1986年,陳能寬被任命為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陳能寬出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在此崗位上他不負眾望,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和有益的嘗試。80年代后期,陳能寬傾心于對具有戰(zhàn)略性、長遠性和影響全局性的國防科學技術問題研究,定期以召開專家會議形式,對重大問題提出決策建議,形成了制度。

    這不僅為9院核武器事業(yè)開展了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也為更高層次的涉及重大國防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為了開展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他積極組建隊伍,確定研究方向,領導制訂計劃,積極參與了由國防科工委主持,朱光亞院士親自領導的2000年國防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陳能寬擔任戰(zhàn)略核武器等兩項重要課題的項目負責人,親自執(zhí)筆起草綱要。

    在1985年11月國防科工委召開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上,陳能寬做了重要發(fā)言和提交兩課題的書面報告,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后來多數(shù)被采納的重要見解。80年代早期開始,陳能寬就積極組織了院內外專家的跟蹤研究,動態(tài)消化分析,參與了中國跟蹤世界高科技發(fā)展的863計劃的前期論證、綜合分析和評估;863計劃有關領域的起草、制訂和實施工作。

    1987年4月陳能寬出任國家863計劃激光領域的首任首席科學家。他不遺余力,一如既往,全身心地積極投入到又一輪新的緊張的拼搏中。他和專家組的同志們一道從“零”起步組織科研隊伍,團結院內外科研力量,強調發(fā)展高科技要有創(chuàng)新思路,走中國式自己的路。

    人物評價

      陳能寬謙虛好學,無論對學友、長輩或年輕人,他均能平等待人,不恥下問。時至1997年,陳能寬還在和著名固體物理學家葛庭燧院士書信切磋年輕時自己提出的關于“用內耗測量滑移帶與亞晶粒界面的動態(tài)性能”的物理方案。年過70的他還迷上了計算機和因特網。陳能寬在長期科研實踐中,總是以“嚴”字著稱,學風嚴謹,一絲不茍。大家都沒有忘記,陳能寬年輕時還在當室主任時,就對全室科技人員進行過一次突然的英語測驗。他親自出題、評卷和講評。他還親自擬定提綱,開展全室學術交流。有的年輕人說“跟著陳主任干,他要求太嚴,但即使很‘苦’,‘苦’中有樂,能學到嚴謹作風,能學到東西”。為了修改論文報告,陳能寬逐字逐句、嚴格要求,甚至連標點符號也從不放過。為了趕寫報告和研究工作,即使年近70的陳能寬仍能偶爾通宵達旦地與年輕人一樣加班熬夜、廢寢忘食、忘我工作。陳能寬得益于從年輕時起就養(yǎng)成的另一個特點:工作再忙、再累、再艱苦,哪怕只有幾分鐘的休息,他也不忘鍛煉,步行、騎車、游泳、打排球、書法等都是他的愛好。這就使他能有健康體魄、充沛精神和樂觀人生。面對國家任何繁重艱難科研重任,“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近年在繁忙的學術生涯中自勉,“不甘遲暮,壯心不已”,“奮飛莫!薄

    東方之子

      人物簡介:陳能寬 83歲

    著名的金屬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原子彈、氫彈最主要的研制者之一

    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解說:1964年10月16日,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億萬中國人難以忘懷的一天。當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xù)播發(fā)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新聞公報》。無數(shù)人涌上街頭,如同慶祝盛大的節(jié)日。在此后數(shù)十年里,由于特殊需要,原子彈的研制者們長期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中,而這種狀態(tài)對金屬物理學家陳能寬來說早已成為習慣。1960年剛剛回國5年的陳能寬接受了研制核武器的任務,之后他便開始了長達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隱姓埋名的生活。

      陳能寬:太不同了,家庭生活你像甚至給我老伴都不能告訴她,我做什么事情,一直到原子彈爆炸之后,她看到好像恍恍惚惚地在照片里看見晃過去有我的照片,她也心照不宣地知道我做的是原子彈的這個工作。

      解說:陳能寬曾在美國 留學,并獲美國耶魯大學物理冶金博士學位,1955年,陳能寬放棄國外的優(yōu)厚待遇,攜妻子兒女回到祖國。1960年,他被任命為當時的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這個神秘單位負責的正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任務。新的職責要求陳能寬放棄原先的金屬物理學專業(yè),轉為原子彈專業(yè)。雖然這個領域對他來說還算不上一張白紙,但也十分陌生。 

      陳能寬:我連炸藥是什么東西都沒看到過,什么叫炸藥里面叫做黑素今,什么TNT 不知道,雷管,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雷管,都沒碰到過。而這天我們這個里面有過去從礦山調下來的,也有從普通常規(guī)武器和手榴彈里面這些,他們就比我經驗多一點,他們也是我的老師。有時候,我們當時叫做是自力更生過技術關,然后能者為師互相學習,這樣的口號還是比較,不光是口號,當時就是大家都是心平氣和地來照這個做。

      解說:就這樣,陳能寬邊學邊做,帶領團隊在北京遠郊的古 長城下,開始了原子彈研制中的“”物理實驗。在不斷地實驗,不斷地收集數(shù)據(jù)的過程中,挫折在所難免,而做為領軍人物,壓力對陳能寬更是家常便飯。 

      陳能寬:到了晚上不能睡覺,都得想。有時候看到這個長城外面的那個山都好像那個波形,總是一高一低的,不像海平面很平。

      解說:六十年代的中國,經濟基礎相對比較落后。要搞世界最尖端的技術,研制耗費巨資的核武器,談何容易。

      陳能寬:當時的條件非常簡陋,就是土法上馬。沒有計算機,像這樣高級的計算機有時就使用算盤,算盤有時候它也有它的用處,你用得好的時候,看起來算盤它也還可以解決尖端武器所要的問題。

      解說:現(xiàn)在的人們很難想象,安裝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里的精密零部件的形狀和體積,竟然是靠那些簡單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計算出的。更不可思議的是,在實驗中,為了溶解炸藥,他們用的工具,居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那些盆盆罐罐。

      陳能寬:本來是用炸藥應該比較高級的什么什么,以后我們是用什么真空爐什么自動化的東西,當時沒有的,那就是在帳篷里面有鋁鍋,先拿鋁鍋把炸藥熬了,滿足要做實驗的人打炮的人的要求。

      解說:研制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正趕上我國三年困難時期,由于糧食、副食品短缺,許多工作人員嚴重浮腫。但這些對他們來說并不算什么,更具挑戰(zhàn)的是他們有時還要面臨生命危險。

      陳能寬:實際上我們的雷管比普通雷管都安全,但是它就是有一個因素不認識,它最怕靜電

      而靜電最主要的是比如我們脫衣服的時候啪啪啪很響,那個靜電對雷管有時候可以讓它爆炸。先不允許說,有同志天氣冷拿個雷管拿在手里,脫大衣的時候就容易爆炸。

      解說:妻子并不知道陳能寬在什么地方,對她來說,那只是一個抽象的信箱號碼。幾年中,陳能寬從一個信箱“走”到另一個信箱,帶著他的夢想和詩情,帶著那些雷管和炸藥。其實,陳能寬和同伴們何嘗不知道他們經常面臨的危險和艱辛,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開。當年我們拋棄洋房、轎車,帶著兒女回國,正是為了干一番事業(yè),讓祖國富強。”

      陳能寬:我們那個時候從北京這些人都要到青海去。年紀大的也好,年紀輕的也好都有妻室兒女,但是要說走就走。那么互相鼓勵吧,寫詩寫詞,有一首詩我倒是記得的,就是陸游吧。我剛才講的陸游,我覺得比較出名的一首詩大家都知道,叫做死去原知萬似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是陸游的詩。當時我們要到青海去,那時到那個地方,所以我就想了一首詩叫做是八百年前陸放翁,一身甘愿九州同,華當夜度精神爽,萬里西行一起龍,那時候大家互相鼓舞吧。

      解說:陳能寬帶領著隊伍,在接連不斷的實驗中證明自己也否定自己。為了從當時的實際條件出發(fā),加快研制進程,陳能寬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帶領團隊創(chuàng)造了有別于當時世界有核國家的新試驗方法——冷試驗,由此改寫了中國核武器定型方法的歷史。

      陳能寬:冷實驗是個代名詞,它是跟熱實驗相比它是冷的。熱呢,我們這所謂熱那是有核反應的,很熱很熱,幾百萬度上千萬度的溫度。冷呢一般都使用炸藥,那意義還是很大的,可以借用材料,都是熱實驗。中國哪有那么多油啊,鈽啊什么,可以起裂變反應的。

      解說:這個地方名叫馬蘭,它至今還未在 中國地圖冊上標出,因為夏季盛開美麗的馬蘭花而得名,當時中國的核試驗基地就設在這里。  

      陳能寬:暴風沙大了,有時候風沙簡直是沒有法子拿這個繩子都拽不住,有時候把這個帳篷

      都刮走了,都有。

      解說:1964年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甘肅酒泉的一個秘密工廠裝配出來,通過專列運送到了馬蘭核試驗基地。

      陳能寬:原子彈大概就是個球形。第一個原子彈以后就不是了,然后外面很多很多的雷管,很多很多電纜,從外面往里面去就是火供品,雷管,元件,炸藥,金屬,金屬有不同的金屬,有的是先使普通的金屬,什么鋁啊,鋼啊,鐵啊,再多一點奇怪的鈹。再往里面去就是鈾啊

      或者是不起反應的鈾,還有再里面就是起內在反應的核材料。大概是這么一個一層一層從外面到里面。

      解說:西北戈壁的試驗基地,每個人都感到一種前所末有的責任和期待,大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默默傳遞著這種心情。陳能寬還記得,當時負責國防科技工作的張愛萍將軍曾有過一個有趣的舉動。

      陳能寬:因為他這個人非常瀟灑,要求很嚴格,但是對下面的人也挺現(xiàn)在講很通人情。他也知道我們這些人都很緊張,因為我們第一次原子彈實驗提的口號很多,但是最主要是要響不響就是假的,所以他的帳篷上寫得很大的字,可能比一個“響”字就寫在賬篷上,我們每天過去都要經過賬篷看到那個“響”字,所以提醒我們一定要爆響。

      解說:最后的起爆時刻即將來臨,工作人員開始撤離現(xiàn)場。

      陳能寬:最后快爆炸的時候,我不在掩體,我在碉堡里面吧。但是里面已經是指揮的人員在里面,各方面的領導都坐在最前面,具體操作的人更在前面一層,分工非常清楚。有的人只看不動手的,有的人又動手又看的,有的人隔得近一點,有的人隔得遠一點,我也看也動過手,但是動手又不像第一線的動手,又比光是看的隔得遠遠的又不一樣。壓力有,緊張也有,不過最大的還是期望。

      解說:1964年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羅布泊試驗基地主控站操作員按下了電鈕,十秒鐘后,強光一閃,火球迸放,隨著隆隆的巨響,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

      陳能寬:那時候隊伍都有紀律,雖然我們那個碉堡有窗戶可以看,都是關上的,因為萬一閃光可以致盲的,所以那一瞬間我們都沒看。等到我們要去看的時候,已經是火球開始出來了

      形成了,外面聽到聲音以后已經是蘑菇云在往上漲了,東方一聲巨響。但是此后的是,故事說有些不信邪的戰(zhàn)士躲在外面不是碉堡里面,他想看看前面,據(jù)說曾經在不知道哪一個我們國家還是,我不記得,曾經有一個眼睛給燒傷過的。

      解說:震徹大地的東方巨響,向世界昭示著中國國防科技的又一次騰飛,此時的實驗現(xiàn)場一片歡騰。

      陳能寬:自己的百感交集想說的話很多,說不出來了,當時大家又看張愛萍那個帳篷上不是一個“響”字,我大概就是寫了一篇打油詩,東方巨響,大漠天蒼,云似蘑菇騰地長,人伴春雷鼓掌。

     

    彈指一揮間

      2006年4月,陳能寬不幸摔傷了腿,股骨脫臼,一年多來很少走動。3月2日下午,當他在北京出席一個很重要的會議時,噩耗傳來:彭公走了!那位與他共度“兩彈一星”日夜的忘年交、那位樸實的長者、那位曾與他有10年詩詞緣的彭公永遠地離開了,他再也不能聽到彭公親切地喊他“老陳”了。 

      噩耗來得那么突然。 

      “如果彭公身體還可以,他一定也會出席這個會。”陳能寬一聽說記者要采訪關于彭桓武的事,立刻答應。開完4個小時的會后,他匆忙吃了晚飯就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彭公比我大近十歲。我上世紀60年代從美國回國進當時的二機部第九研究所時,彭公是副所長。他是長者,也是我的領導。我把他當老師,而他可不把自己當老師,他叫我‘老陳’,我稱他‘彭公’。他非常隨和,別人都這么叫他!标惸軐捘樕戏浩鹆擞H切的笑容。 

      陳能寬和彭桓武一樣都是“兩彈一星”元勛。當時,他們一個搞試驗,一個搞理論。一樣的科學理想、一樣的科學目標讓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友誼也從此開始。 

      陳能寬說,彭桓武雖然是搞理論的,但對試驗也很關心,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科學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我們在一起只會談科學談研究,其實我們的話題很多,即使是在做‘兩彈一星’研究的時候。我們在一起從來不會冷場,都是搶著說話,從科學問題到詩詞,甚至到天文地理、宗教。偶爾也會拉家常,他給我講他的父親、愛人、兒子……” 

      陳能寬說,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他們每次閑談或談話必不可少的,就是關于年輕人的培養(yǎng)!芭砘肝涑Uf,摸爬滾打應該是在年輕的時候,年紀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年紀大的人就做兩件事:一是把握方向,讓年輕人少走彎路;其次是培養(yǎng)年輕人,不光是技術方面,也要在道德品質、修養(yǎng)方面進行培養(yǎng)。” 

      彭桓武和陳能寬都有一個愛好就是喜好格律詩詞,談詩賦對是兩位老人一生的樂趣。1996年,陳能寬寫了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回顧三十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彼麑ψ约旱南侣(lián)不滿意,就把上聯(lián)寄給了彭桓武,彭桓武回應:“俯瞻洞庭湖內外,乾坤日夜。憾赐ズ窟B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簡直絕對。我在上聯(lián)中用了岳飛的詩句,他就在下聯(lián)中用了毛澤東的詞,不僅形式工整,內涵也很深奧! 

      “彭公很欣賞中國的文化,他是一位很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長者!标惸軐捳f,彭桓武文化根基很深厚,不僅自己說話言簡意賅、非常嚴謹,而且還教導年輕人向西方學習時應該有選擇地學習,應該繼承中國的傳統(tǒng)。 

      談起詩詞,談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陳能寬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春天他去彭桓武的新家拜訪:“他搬到新房子后,邀請我去他家作客,我也一直說要去拜訪他。那一次不是簡單的串門,是很正式的拜訪,我們整整聊了兩個多鐘頭!奔词惯^去兩年了,陳能寬仍對那段經歷記憶猶新:“他給我講為什么要那么對我的上聯(lián),還打開電腦給我演示他電腦里的東西,給我看他的新詩……他居然把自己的詩集全部打進了電腦,讓我很佩服! 

      談到這里,陳能寬停頓了一下,聲音哽咽:“沒想到那是最后一次。都兩年了,可我覺得時間并沒有那么久,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一點一滴都歷歷在目。”陳能寬說,那天臨走時,彭桓武還執(zhí)意送他下樓,在電梯里他們還繼續(xù)聊。 

      “彭公依依不舍,最后我說,多保重啊!他笑著說,我身體挺好的! 

      談起彭桓武,陳能寬有說不完的話,84歲的他似乎忘記了自己下午已連續(xù)開了4個多小時的會沒有休息過,似乎忘了他的腿傷沒有完全好。當他的助手提醒記者采訪該結束時,陳能寬卻拿起報紙,指著本報一篇報道彭桓武最后時日的文章說,他本來還打算去醫(yī)院看彭桓武,但沒有想到這么快噩耗就傳來了!澳懿荒馨萃心銈冇浾甙讶タ催^他的人都采訪一下?我們是40年的工作忘年交,我很想了解他最后的時刻,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想知道。”

    逝世時間

    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根據(jù)安排,陳能寬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將于6月2日上午十點,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名人推薦
    • 陳洪淵
      陳洪淵,分析化學家,1937年12月出生,1961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化學系,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洪淵在電分析化學基礎與應用的多個前沿領域做出...
    • 陳煥鏞
      陳煥鏞(1890 07.12 - 1971 01.18),著名植物學家,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祖籍廣東新會,1890年6月6日生于香港。1919年畢業(yè)于...
    • 陳芳允
      陳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出生于浙江黃巖,中國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wèi)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 陳賽娟
      陳賽娟,1951年5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
    • 陳鑒遠
      陳鑒遠,化學工程專家。江蘇淮安人;瘜W工業(yè)部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 高級工程師。1940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化工系。1948年獲美國依阿華大學碩士學位,19...
    • 陳難先
      陳難先,物理學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1937年10月30日生于上海,籍貫浙江杭州。196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