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jīng)歷
成就
鮑勃·迪倫被認(rèn)為是20世紀(jì)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搖滾歌手,并被視為20世紀(jì)60年代美國民權(quán)運動的代言人。他直接影響了一大批同時代和后來的音樂人,例如尼爾·楊、大衛(wèi)·波維、婁·里得、布魯斯·斯普林斯丁、約翰·列儂等人,并被時代雜志列入本世紀(jì)最有影響力的100人的名單。如果沒有迪倫,無疑搖滾樂將走一段彎路,將不會有“披頭士”(THE BEATLES)的《佩珀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不會有“滾石”的《乞丐的宴會》(Beggar’s Banquet),也不會有“樂隊”的《來自大平克的音樂》(Music form Big Pink),這就是他的影響程度。他對音樂的最主要的貢獻(xiàn),這點也影響了列儂和麥卡特尼之后的很多歌手,那就是歌詞的深刻寓意與音樂成為同等重要的一部分,從他一開始的抗議歌曲,就展示了他的歌詞比他的音樂更感召力、更激動人心?v觀其音樂生涯,Bob Dylan 真正賦予了搖滾樂以靈魂。
成長
1941年5月24日他生于明尼蘇達(dá)州德盧斯(又譯杜勒斯)城,6 歲時全家移居到一個叫希賓(Hibbing)的靠近礦區(qū)的小鎮(zhèn)上。他在希賓附近的高中上學(xué)時,他在一個搖滾樂隊中進行了一段短暫的演出。少年時期的鮑勃·迪倫只不過是一個喜愛音樂的平凡男孩,對鄉(xiāng)村樂感興趣。以Arthur Rimbaud、Hank Williams, James Dean, Woody Guthrie 和 Robert Johnson為偶像。直到14歲時,他在戲院里看到了《Blackboard Jungle》中的搖滾狂熱, 從此他發(fā)現(xiàn)了音樂的另一種功能——它的社會學(xué)效應(yīng)。搖滾樂的歌詞使人振奮,反映著青少年的個性、野心與叛逆。自此以后,希賓小鎮(zhèn)再也拴不住他的心了。 他來到明尼阿波利斯,入學(xué)那里的明尼蘇達(dá)大學(xué)。不過,他沒有去上課,他不喜歡學(xué)校(據(jù)他在紀(jì)錄片《迷途之家》的采訪),而是去表演場所唱歌。在那里,羅伯特·齊默爾曼更名為鮑勃·迪倫,他開始成名是在民歌界的圣地紐約格林尼治村。他決心成為一位“著名的民歌手”,并不顧他少年時期的許多其他音樂的影響,朝著這一方面揚起風(fēng)帆。
1961年1月,鮑勃·迪倫從明尼蘇達(dá)州立大學(xué)輟學(xué),開始專心致力于歌唱工作,并來到紐約Cafe Wha?、民謠音樂城(Folk City)和煤氣燈(Gaslight)等著名的表演場所演出。由于他的民謠歌曲受到知識分子的喜愛與支持,Columbia Records制作人John Hammond 與他正式簽定了合約,不久Albert Grossman擔(dān)任了迪倫的經(jīng)紀(jì)人。
成熟
1961年經(jīng)驗豐富的制作人約翰·哈蒙德(John Hammond)使他與Columbia(哥倫比亞)公司簽約,在他錄制的最初幾張唱片中,幾乎沒有表現(xiàn)出他對漢克·威廉斯(Hank Williams)或查克·貝里(Chuck Berry)的喜愛——盡管他偶爾也無意中像“埃弗利兄弟”(the Everly Brothers)那樣即興演唱。相反,迪倫的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民歌復(fù)興的主流之音,而且優(yōu)美動聽,有時是那么光彩照人。
鮑勃·迪倫的處女作《Bob Dylan》于1962年發(fā)表。其中收錄了Woody Guthrie 推崇的《Song To Woody》和談紐約生活感觸的《Talking New York》,整張專輯的風(fēng)格,帶有濃厚的Woody Guthrie式民謠氣息。 反響平平,銷量很小。Bob早期的一些作品是以傳統(tǒng)旋律為基礎(chǔ)的,后來逐漸吸取了鄉(xiāng)村音樂的因素和黑人音樂并加以創(chuàng)新。
Dylan 的抗議歌曲對當(dāng)時青年人的心靈起了巨大的震撼作用,因而促使六十年代美國青年的大覺醒。他很快被公認(rèn)為與像湯姆·帕克斯頓(Tom Paxton)這樣的青年詞作家一樣最有才華。他的歌曲成為參加民權(quán)和反戰(zhàn)運動的白人學(xué)生的圣歌,有像《在風(fēng)中飄蕩》(Blowin’ in the Wind)和《大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這樣的抗議歌曲,有像傳統(tǒng)的《科里納,科里納》(Corrina Corrina)和以傳統(tǒng)為基礎(chǔ)的《來自北部鄉(xiāng)村的女孩》(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這樣的愛情歌曲,還有像唱法多種多樣的《我將會自由》(I Shall Be Free)這樣的滑稽歌曲。
其曲調(diào)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通常取自傳統(tǒng)民歌題材),而他的演唱技能(無論在演唱方面還是在吉他與打擊樂的演奏方面)在民歌音樂界中來說是純樸自然的,但他的影響卻引人注目。迪倫正在創(chuàng)造一種調(diào)式,他所描繪的音樂方式不需要很復(fù)雜。他的歌喉、吉他演奏和有時不很完美的口琴聲幫助確定音調(diào),使其音樂從中得以展開并在國內(nèi)引起轟動。在古巴導(dǎo)彈危機和核裁軍運動的世界中沒有什么比聽迪倫演唱《戰(zhàn)爭的主人》(Masters of War)和《大雨將至》更令人振奮。
轉(zhuǎn)變
正是在這一時期(1963-1964),迪倫成為民歌界和激進分子的英雄。但在更為廣大的流行音樂界中,他的歌曲卻被認(rèn)為不過是“最適于別人來翻唱”,其中以“彼得,保羅和瑪麗”所翻唱的歌曲最為著名。由于兩個原因,把這一切都改變了。第一個原因是他反復(fù)扮演的激進分子領(lǐng)袖的角色開始使他惱怒,這種惱怒表現(xiàn)在他的歌曲中,以第4張唱片《鮑勃·迪倫的另一面》(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1964)最為明顯。在尚不成熟的歌曲《我的不太有價值的新聞》(My Back Pages)中迪倫對“人生是黑白相間的謊言”進行了譴責(zé),并對其早期堅定的誓言評論說“那時我是多么老,現(xiàn)在我比那時年輕了”。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1963年和1964年期間英國流行音樂的革命。
據(jù)報道,當(dāng)?shù)蟼惖谝淮温牭健皠游铩保ˋNIMALS)樂隊演唱他的傳統(tǒng)歌曲《旭日之家》(House of the Rising Sun)時,他跳出汽車的座椅,因為這完全是無禮的改編。不過這件事在他眼前展現(xiàn)了一個嶄新的音樂世界,并使他認(rèn)識到他同時表達(dá)對查克.貝里和Woody Guthrie的熱愛是可能的。他的下一張唱片名為《席卷而歸》(Bringing It Back Home),微妙地論及了英國藝人喚醒了他對美國搖滾樂的興趣的贊美。該唱片的一面錄的卻是搖滾樂歌曲,每隔一首歌曲錄一段”滾石“(The Rolling Stones)的即興演唱。在唱片封套上他尖刻地寫著:“我已放棄對盡善盡美的追求!彼囊魳窔g快而無拘無束地跳躍,他演唱的由查克.貝里的《沒完沒了的惡作劇》(Too Much Monkey Business)直接派生的歌曲《隱秘的思鄉(xiāng)病布魯斯》(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
1965年8 月,Dylan的專輯《重訪61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發(fā)表,獲得好評, 此時他的身價已躍升到了流行音樂的頂點,并正式確立了搖滾音樂家的地位。七十年代Dylan 的作品吸收了Jazz 和Blues的元素,歌詞充滿了哲理性,促使七十年代的美國青年不 再做狂熱的反抗者,而是逐漸安定下來,出現(xiàn)了哲理性的趨向。迪倫在方向上的轉(zhuǎn)變使他失去了一些從前的追隨者,但不管怎樣,該唱片還有另一面,其上收錄了《手鼓手》(Mr.Tambourine Man)和幾乎是政治性的歌曲《好極了,媽媽》(It’s All Right,Ma)。
但是他在1965的紐波特民謠音樂節(jié)上,他與保羅·巴特菲爾德(Paul Butterfield)布魯斯樂隊的演出戲劇性地分裂了他的觀眾,而實際上迪倫正是由于對純民謠的“背叛”才變成搖滾樂界崇拜的偶像。歌曲《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1965年名列排行榜第2)的成功足以彌補失去的純民謠聽眾。這一時期的唱片《重訪61號公路》和雙唱片《美女如云》(Blonde on Blonde)代表鮑勃.迪倫的錄音生涯的頂峰。與他合作過的樂手阿爾.庫珀(KOOPER,AL)、羅比.羅伯遜(Robbie Robertson)和納什維爾的樂手如查利.麥科伊(Charlie McCoy)和肯尼.巴特里(Kenny Buttrey)是貫徹迪倫把多年吸收的各種風(fēng)格融合在一起的想法的最佳人選。這些歌曲結(jié)構(gòu)仍很簡單,采用陳腐的反復(fù)樂句,但它們通常更長一些、更流暢一些。庫珀那豐富的風(fēng)琴樂音使《近似女王簡》(Queen Jane Approximately)和《像一塊滾石》等歌曲具有權(quán)威性效果,迪倫的抒情詩是至關(guān)重要的,雖然現(xiàn)在線條的連貫性已崩潰,但豐富的、無數(shù)的形象蜂擁而至。他們的景象是具有強大而特殊的夢想邏輯性的內(nèi)心景象。有時【在歌曲《墓碑布魯斯》(Tombstone Blues)、《荒涼的街道》(Desolation Row)中】它充滿著有關(guān)聯(lián)的奇怪的歷史人物,有時它們具抒情性【表現(xiàn)在歌曲《約翰娜的景象》(Visions of Johanna)和12分鐘的《目光憂傷的低地女人》(Sad Eyed Lady of the Lowlands)中】,使人看到一種把布魯斯改變成鄉(xiāng)村音樂的原型形象。迪倫滑稽而又面無表情的幽默感在《雨天的第12和第35號女人們》(Rainy Day Women #12 & 35)和《豹皮藥盒帽》(Leopard Skin Pill Box Hat)中仍明顯可見。
迪倫的個人生活方式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的千變?nèi)f化的無秩序中得到準(zhǔn)確的反映。他似乎正驅(qū)使自己以驚人的步伐前進(在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發(fā)行了《席卷而歸》、《重訪61號公路》和《美女如云》3張唱片)。“他將成為傳奇人物”,皮特·西格(Pete Seeger)說,“如果他最終沒有精神失常的話”。即將發(fā)生內(nèi)向爆炸的感覺在
他1966年與“鷹” 【The Hawks,后來變成“樂隊(The Band)】巡回演出時進行的精神發(fā)泄性演唱中特別強烈。
1966年7月迪倫遭遇一次摩托車禍,他有差不多兩年沒有與公眾見面,不過他的風(fēng)采卻無處不在,從每個主要商店的廣告畫到新聞界對他急切返回歌壇的不斷傳聞,非法銷售的音樂會(如1965年曼徹斯特Free Trade Hall 演唱會,當(dāng)時被誤認(rèn)為是倫敦的Royal Albert Hall,所以后來發(fā)行的正版仍然使用這個名稱)唱片也很流行。此后一段時間,他的創(chuàng)作開始自我回歸,具有宗教式的超脫感。他的沉默相反卻促使他的藝術(shù)絕技有所發(fā)展,具有不同程度的輕信和明智的迪倫學(xué)家活躍起來。在1967年間迪倫與“樂隊”(他1965-1966年與該樂隊一起進行巡回演出)在伍德斯托克居住了一段時間,他的音樂在這種隱居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發(fā)展。這一時期錄制的唱片(這些唱片不久在非法交易中可以買到)被歪曲為可探查迪倫要成為新的搖滾樂歌王的想法。有些歌曲是令人狂笑的滑稽的酒后胡言,《讓亨利夫人狂歡》(Please Mrs Henry)、《百萬美元狂歡會》(Million Dollar Bash),但是那些較憂郁的歌曲決定了整體情緒是悔罪的、充滿不詳?shù)念A(yù)兆感。在歌曲《狂怒之淚》(Tears of Rage)和《太多微不足道的事》(Too Much of Nothing)中他似乎對他的過去感到罪責(zé)難逃,并對他所扮演的——公認(rèn)的=不知不覺地——那些角色感到懊悔。在歌曲《我將得到解脫》(I Shall Be Released)和《輪子著火了》(Wheel’s on Fire)中似乎模模糊糊地、下意識地意識到一次迫近的、可能是迪倫演唱的所有歌曲中最有個性、最動人的。絲毫沒有表現(xiàn)他以往出版的大多數(shù)作品中的乏味、毫無信心、也毫無驕傲之感。他以哀怨而又不加雕飾的聲調(diào)演唱這些歌曲,偶爾還加入理查德.曼紐爾(Richard Manuel)的和聲。迪倫與“樂隊”在1967年演唱的所有歌曲被冠以《地下室磁帶》(The Basement Tapes)之名非法銷售,它是迪倫最質(zhì)樸、最具藝術(shù)性的唱片(披頭士樂隊成員麥卡特尼說,”甚至比披頭士的作品還要好“)。如果說唱片《佩珀軍士孤獨心靈俱樂部樂隊》和《美女如云》是對60年代新反主流文化的樂觀主義最好的慶祝,那么唱片《地下室磁帶》則是對這種樂觀主義的另一面的關(guān)鍵表達(dá)。在這一方面,它必定會被列為70年代非烏托邦式的探索流行語言的一系列主要唱片中的先驅(qū)。最后,這些唱片在錄制完8年之后的1975年,由Columbia公司正式發(fā)行。
生活
上世紀(jì)70——80年代迪倫仍受到他在前10年中所受到的注意。1971年他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他在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中扮演一個簡短而突出的角色。他那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公開演出(為孟加拉國舉辦的音樂會、伍迪.格思里紀(jì)念活動)預(yù)示著對他1974年與“樂隊”進行的美國巡回演出的響亮的回答。演出門票售出600萬張,還錄制了實況唱片《在洪水到來之前》(Before the Flood),從這張唱片可以看到迪倫和“樂隊”都有效地回到他們早年最好時代。當(dāng)?shù)蟼惻cColumbia公司的合同期滿時,他轉(zhuǎn)到Asylum公司的英國公司Island。這張唱片和另一張唱片《行星波浪》都是在Asylum公司錄制出版的。與Columbia的關(guān)系一直是風(fēng)波疊起,特別在中止合同的兩年和傲慢的克萊夫.戴維斯(Clive Davis)出任最高行政官以后。他試圖把合作的音樂業(yè)務(wù)形象擬人化,而Asylum唱片公司的戴維.格芬則在藝人們的幫助下取得長足的進展。在這以后Columbia公司出版了有感染力的唱片《迪倫》(1974),這是一張只有迪倫歌迷才感興趣的憤世嫉俗的選編唱片。結(jié)果,《行星波浪》與這張唱片相對較大的銷售量在1974年致使迪倫與Columbia公司簽訂了又一個5年的合約。
70年代中期,迪倫在“滾雷”巡回演出(與瓊.貝茲及其他人一起)中表現(xiàn)自己是同行中的音樂家。然而他被謠言和像A.J.韋伯曼(A.J.Weberman)這樣的迪倫學(xué)家們的嚴(yán)密監(jiān)視所糾纏,A.J.韋伯曼總是樂于接受對迪倫的私生活和親以色列的同情感“揭露”的職責(zé)。他與妻子薩拉的關(guān)系并不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關(guān)系正在惡化,他將利益的痛苦與絕望充滿于唱片《軌道上的血》(1974)和《欲望》(Desire,1975)之中,后一張唱片中包含了幾首與雅克.萊維(Jacques Levy)合作創(chuàng)作的歌曲。1977年迪倫與薩拉正式離婚。迪倫又投入到另一次“滾雷”樂隊巡回演出中,并從中產(chǎn)生了一段長達(dá)4個小時的超現(xiàn)實影片《雷納多和克拉拉》(Renaldo and Clara),該影片中插入了一段由迪倫表演的半自傳性的音樂會。1978年,即該影片上演的那一年,又發(fā)行了唱片《江湖合法》(Street Legal),從這張唱片可以明顯地聽到迪倫正發(fā)生著宗教信仰的改變,那生動形象的描述和類似福音音樂的伴唱不久就使他著了迷。1979年迪倫聲稱自己是一個再生的基督教徒,宗教的主題是他后面4張唱片的核
心,這4張唱片是《慢車開來》(Slow Train Coming,1979)、《得救》(Saved 1980)、《愛的射擊》(Shot of Love,1981)和《異教徒》(Infidels,1983)。1985年發(fā)行了《帝國諷刺劇》(Empire Burlesque)和《疲憊裝載》(Knocked Out Loaded),后者是與劇作家山姆.謝潑德和湯姆.佩蒂(PETTY,TOM)合作的。
1986年,迪倫恢復(fù)巡回演出。這回是與湯姆.佩蒂和為他伴奏的“傷心人”樂隊一起,音樂廳和體育場中仍然人山人海。由丹尼爾.拉努瓦(Daniel Lanois)制作的怪異恐怖的《噢,天哪》(Oh Mercy)也成為迪倫成功專輯之一,由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的巡演和1992年的專輯《像我一樣對你好》(Good As I Been to You)中可以看出,迪倫的那種獨特的木吉他加沙啞嗓音的民謠形式已日漸衰敗。為慶祝迪倫50歲生日,CBS公司發(fā)行了令人注目的三合一專輯《私錄卡帶系列》(The Bootleg Series),收錄了他1961-1991年的非法出版的歌曲。
演藝經(jīng)歷
1962年鮑勃·迪倫發(fā)表第一張專輯專輯《BobDylan》 。
1965年,鮑勃發(fā)行專輯《重訪61號公路》。
1971年鮑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塔蘭圖拉》。1973年鮑勃參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鮑勃與瓊·貝茲在“滾雷”巡回演出。
1974年發(fā)行專輯《軌道上的血》 。隔年,發(fā)行專輯《欲望》。
1977年鮑勃與妻子薩拉正式離婚,同年鮑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滾雷”樂隊巡回演出中,并據(jù)此推出了一部長 達(dá)4小時的影片《雷納多和克拉拉》,影片中還插入了一段由鮑勃表演的半自傳性的音樂會。
1978年,鮑勃發(fā)行了唱片《合法街區(qū)》。1979年,鮑勃宣布自己成為“再生基督徒”,后期他的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出濃厚的宗教色彩,此后鮑勃發(fā)行的4張唱片《慢車開來》、《得救》、《愛的爆發(fā)》和《異教徒》均帶有宗教意味。
1985年發(fā)行了《帝國諷刺劇》和《疲憊裝載》。
1986年,鮑勃恢復(fù)巡回演出。1989年發(fā)行專輯1992年的《Good 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謠,翻唱許多并不廣為人知的歌曲。
1991年為慶祝鮑勃50歲生日,CBS公司發(fā)行三合一專輯《私錄卡帶系列》此專輯收錄了他1961-1991年的出版的歌曲。
1992年10月16日,在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辦了一場紀(jì)念迪倫踏入歌壇三十年的演唱會,其中包括尼爾·楊(Neil Young)、埃里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前披頭士吉他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場表演。
1994年,迪倫在MTV音樂臺錄制不插電演唱會;1997年初,由于突發(fā)心臟病,當(dāng)年的歐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復(fù)出院,甚至還于當(dāng)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表演。
1997年9月30日,迪倫發(fā)行了由Daniel Lanois制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他上一張原創(chuàng)專輯《Oh Mercy》有八年之久。
2001年9月11日,鮑勃發(fā)行《Love and Theft》;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為《Chronicles, Vol. 1》的自傳,書中主要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斗的經(jīng)過;中年陷入創(chuàng)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該書停留于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長達(dá)19周。該書中文簡體版譯名為《編年史》(也譯為《像一塊滾石》);繁體中文版譯名為《搖滾記》。
2005年,導(dǎo)演馬丁·斯科塞斯執(zhí)導(dǎo)了鮑勃自傳記錄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鮑勃發(fā)行了他第四十八張專輯《Modern Times》,隨即登上美國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別在臺北小巨蛋、北京工人體育館、上海大舞臺舉辦演唱會。從4月12日,連續(xù)三晚,在香港獻(xiàn)唱。這是現(xiàn)年70歲的鮑勃·迪倫首次在中國登臺演出。
2012年發(fā)行專輯《Tempest》。
2015年發(fā)行最新專輯《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年2月6日,鮑勃迪倫在格萊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萊美音樂關(guān)懷年度人物這一獎項。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
2017年11月28日,鮑勃·迪倫的專輯《Triplicate》獲得第60屆格萊美獎最佳傳統(tǒng)流行演唱專輯提名。
主要作品
電影作品
電影名 | 類型 | 導(dǎo)演 |
---|---|---|
《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 | 音樂紀(jì)錄片 | 馬丁·斯科塞斯 |
《工廠女孩/工作室女孩》(Factory Girl) | 傳記電影 | 喬治·海肯盧珀 |
《我不在場/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 | 傳記電影 | 托德·海恩斯 |
《別回頭》(Don’t Look Back)
| 音樂電影
| 彭尼貝克
|
音樂作品
專輯名稱 | 發(fā)行時間 | 語言 | 詳情 |
---|---|---|---|
Shadows in the Night | 2015-02-03 | 英語 | |
Tempest | 2012-09-10 | 英語 | |
Christmas in the Heart | 2009-10-13 | 英語 | |
Together Through Life | 2009-04-28 | 英語 | |
Modern Times | 2006-08-29 | 英語 | |
Love and Theft | 2001-09-11 | 英語 | |
Time Out of Mind | 1997-09-30 | 英語 | |
World Gone Wrong | 1993-10-26 | 英語 | |
Good as I Been to You | 1992-11-03 | 英語 | |
Under the Red Sky | 1990-09-10 | 英語 | |
Oh Mercy | 1989-09-18 | 英語 | |
Down in the Groove | 1988-05-30 | 英語 | |
Knocked Out Loaded | 1986-06-14 | 英語 | |
Empire Burlesque | 1985-06-10 | 英語 | |
Infidels | 1983-10-27 | 英語 | |
Shot of Love | 1981-08-10 | 英語 | |
Saved | 1980-06-23 | 英語 | |
Slow Train Coming | 1979-08-20 | 英語 | |
Street-Legal | 1978-06-15 | 英語 | |
Desire | 1976-01-05 | 英語 | |
The Basement Tapes | 1975-06-26 | 英語 | |
Blood on the Tracks | 1975-01-20 | 英語 | |
Planet Waves | 1974-01-17 | 英語 | |
Dylan | 1973-11-19 | 英語 | |
Pat Garrett & Billy the Kid | 1973-07-13 | 英語 | |
New Morning | 1970-10-19 | 英語 | |
Self Portrait | 1970-06-08 | 英語 | |
Nashville Skyline | 1969-04-09 | 英語 | |
John Wesley Harding | 1967-12-27 | 英語 | |
Blonde on Blonde | 1966-05-16 | 英語 | |
Highway 61 Revisited | 1965-08-30 | 英語 | |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 1965-03-22 | 英語 | |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 1964-08-08 | 英語 | |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 1964-01-13 | 英語 | |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 1963-05-27 | 英語 | |
Bob Dylan | 1962-03-19 | 英語 |
榮譽記錄
格萊美獎 |
2017 60 最佳傳統(tǒng)流行演唱專輯 《Triplicate》 (提名) 2016 59 最佳傳統(tǒng)流行專輯 (提名) 2006 18 最佳搖滾歌手 (獲獎) 2006 48 最佳當(dāng)代民謠專輯 (獲獎) 2001 43 最佳當(dāng)代民謠專輯 (獲獎) 1997 39 最佳搖滾男歌手 (獲獎) 1997 39 年度最佳專輯 (獲獎) 1997 39 最佳當(dāng)代民謠專輯 (獲獎) 1994 36 最佳傳統(tǒng)民謠 (獲獎) 1991 33 終身成就獎 (獲獎) 1989 31 最佳搖滾演唱組 (獲獎) 1973 15 年度專輯獎 《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 (獲獎) 1963 5 最佳民謠錄音 《Bob Dylan》 (提名) |
格萊美名人堂 |
2006 34 格萊美名人堂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Rock》 (獲獎) 2002 30 格萊美名人堂 《Mr. Tambourine Man》 (獲獎) 2002 30 格萊美名人堂 《Highway 61 Revisited》 (獲獎) 1999 27 格萊美名人堂 《Blonde on Blonde Rock》 (獲獎) 1998 26 格萊美名人堂 《Like a Rolling Stone》 (獲獎) 1994 22 格萊美名人堂 《Blowin’ in the Wind》 (獲獎) |
奧斯卡獎 |
2000 72 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 (獲獎) |
金球獎 |
2001 59 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獎 (獲獎) |
法國藝術(shù)勛章 |
1990 軍團騎士 (獲獎) |
普利策獎 |
2008 92 特別榮譽獎 (獲獎) |
諾貝爾獎 |
2006 諾貝爾文學(xué)獎 (提名) 1996 諾貝爾文學(xué)獎 (提名) |
2016 諾貝爾文學(xué)獎 (獲獎) |
獲獎事件
北京時間201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學(xué)院宣布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但一直沒有聯(lián)系上鮑勃·迪倫本人。多次聯(lián)系未果之后,瑞典皇家學(xué)院表示放棄聯(lián)系鮑勃·迪倫,學(xué)院的常務(wù)秘書Sara Danius表示,他們堅信迪倫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的頒獎晚宴上一定會出現(xiàn)。
2016年10月21日,美國知名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的官方網(wǎng)站將其獲得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相關(guān)信息移除。
2016年10月28日,鮑勃·迪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愿意接受諾貝爾文學(xué)獎。
2016年12月10日,鮑勃·迪倫未出席諾貝爾頒獎禮。
2017年3月29日,瑞典學(xué)院宣布,2016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鮑勃迪倫將于該周的周末在斯德哥爾摩領(lǐng)取諾貝爾獎證書和獎牌。
2017年4月2日,鮑勃·迪倫領(lǐng)取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
人物評價
1、鄭鈞(音樂人)
鮑勃·迪倫對于喜歡搖滾樂的人來說,就像神一樣。搖滾樂從貓王開始,但鮑勃·迪倫卻是真正賦予它靈魂的人,因為他的歌詞探討的都是關(guān)于人生、人文主義。他的音樂不僅僅是娛樂,而是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反思的東西,他讓音樂真正變成表達(dá)人生觀和態(tài)度的一個工具。鮑勃·迪倫的不少歌詞已經(jīng)寫入美國的小學(xué)課本,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答案在風(fēng)中飄蕩》(blowing in the wind)。
2、樸樹(音樂人)
我眼中的鮑勃·迪倫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老頭,我推薦大家看他那本很有意思的傳記《像一塊滾石》,將他心里軟弱的那一面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給了大家。鮑勃·迪倫的這次中國行我肯定會去看,希望這些國外的搖滾大師來得越多越好。
3、何勇(搖滾歌手)
我眼中的鮑勃·迪倫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音樂家,他是我對整個上世紀(jì)六十年代最感興趣的代表人物。我是從上世紀(jì)八十年代開始聽他的歌,最喜歡的他的作品和大家都差不多,都是他最有名的那幾首,比如《答案在風(fēng)中飄蕩》(blowing in the wind)和《敲響天堂之門》(Knockin on heaven’s door)。
4、張楚(搖滾歌手)
鮑勃·迪倫對我的影響主要是他的歌詞,非常樸素誠懇,在音樂上又去掉了很多花哨的東西,只有那個時代才能出現(xiàn)像他那樣的藝術(shù)家和文學(xué)家。他的形象也是經(jīng)典的,雖然是一個明星,卻又不像一個明星,就像塞林格小說里的人物。
5、左小祖咒(音樂人)
鮑勃·迪倫是上世紀(jì)六十年代最具創(chuàng)作才華的民謠搖滾歌手和音樂家,他和貓王不同的是他對于政治的敏銳判斷力,在他看來搖滾歌手必須為底層和弱勢群體說話。他寫歌的方式影響了同時代的很多人,像披頭士、滾石樂隊、地下絲絨等,這些人大部分也都不同程度地影響過我,我對他非常感恩。我最喜歡的其實是《敲響天堂之門》(Knockin on heaven’s door)的“槍花”翻唱版。
6、高曉松(音樂人)
鮑勃·迪倫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在音樂上的意義,更多的是文化意義上的影響,用“教父”兩個字都不足以概括他的地位。他生而逢時,在那個風(fēng)起云涌的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影響了千百萬人,1994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就開始紀(jì)念他了,現(xiàn)在又過去了17年。他的歌也是我心中的大愛,特別喜歡《敲響天堂之門》(Knockin on heaven’s door),好多個翻唱版本都特別好,包括“槍花”翻唱的金屬版本。
7、張有待(DJ)
鮑勃·迪倫是一個偉大的人,影響力從上世紀(jì)六十年代一直到現(xiàn)在,早期的音樂比較有批判性,后期的音樂更多的是自醒和反思人性。我最喜歡的一首鮑勃·迪倫的歌是《再一杯咖啡》(one more cup of coffee),這是他寫的一首情歌,雖然他有名的作品都不是情歌,但這首情歌比其他的情歌更深刻地探索了人類的情感。
8、孫凌生(果味VC主唱)
鮑勃·迪倫對我來說是民謠音樂和搖滾音樂的鼻祖,他歌詞的意義超越了他音樂的意義,當(dāng)你深刻地理解了他的歌詞時,他會指引你一條路,讓你打開許多你自己意識不到的一些想法。我會推薦朋友去看他的演唱會,因為他能在這個歲數(shù)來到中國真的不容易。我最喜歡的他的歌應(yīng)該和大家一樣是《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
9、楊樾(樂評人)
鮑勃·迪倫是一個為20世紀(jì)世界搖滾樂樹立了標(biāo)桿和定義的人,他證明了搖滾樂首先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然后才是一種音樂類型。說實話,我覺得他的歌挺難聽的,越老越難聽。但他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很大,即興性也很強,中國人骨子里沒有他所生存的那種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所以并不容易融入到他的音樂里。最有印象的是他的兩張專輯《重訪61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和《帝國雜劇》(Empire Burles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