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 - 簡介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在旅途中絕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于鼓琴。他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shù)之士數(shù)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后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劉安是我國豆腐的創(chuàng)始人。 《史記》有《淮南衡山列傳》,《漢書》有《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劉安 - 從政經(jīng)歷
文帝八年(前172)﹐遂封劉安為阜陵侯﹐后進封淮南王。劉安為人素有政治野心﹐好行小惠以籠絡(luò)民心。吳楚七國謀反時﹐劉安準備舉兵響應(yīng)﹐但因國相反對﹐未遂。武帝即位后﹐又勾結(jié)太尉田蚡﹐整治攻戰(zhàn)武器﹐以金錢賂遺郡國﹐覬覦帝位。王后荼和太子遷也專擅國政﹐奪民田宅﹐濫捕無辜﹐無視漢法。元朔五年(前124)﹐劉安因阻攔郎中雷被從軍擊匈奴﹐被削奪二縣。元狩元年(前122)﹐有人告發(fā)劉安謀反。武帝交丞相公孫弘和廷尉審理。劉安恐陰謀敗露﹐決定搶先發(fā)難。結(jié)果﹐為謀士伍被告發(fā)。劉安自殺﹐王后﹑太子被處死﹐賓客及與陰謀有牽連的列侯﹑二千石和豪杰等數(shù)千人都以罪受誅。淮南王國被廢﹐其地改置九江郡。
劉安 - 著述概覽
劉安曾招致賓客方術(shù)之士數(shù)千人﹐作《內(nèi)書》﹑《外書》和《中篇》。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外書》今佚﹐《內(nèi)書》亦稱《淮南鴻烈》或《淮南子》﹐流傳至今﹐為漢代道家學(xué)說的代表著作。
劉安 - 史書記載(文言版)
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復(fù)故城陽。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皆復(fù)得厲王時地,參分之⑤。東城侯良前薨,無后也。
①參:三。
孝景三年,吳楚七國反①,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fā)兵應(yīng)之。其相曰:“大王必欲發(fā)兵應(yīng)吳,臣愿為將!蓖跄藢傧啾;茨舷嘁褜⒈,因城守,不聽王而為漢;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吳使者至廬江,廬江王弗應(yīng),而往來使越。吳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堅守?zé)o二心③。
孝景四年,吳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為貞信,乃勞苦之曰:“南方卑濕!贬愫馍酵跬鯘保园。及薨,遂賜謚為貞王。廬江王邊越④,數(shù)使使相交,故徙為衡山王⑤,王江北;茨贤跞绻。
①吳楚七國反: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與趙、膠東、膠西、葘川、濟南諸王,以“清君側(cè)”殺晁錯為名,聯(lián)合舉兵叛亂。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②屬:交付。③按:此段與下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jù)文意分為二段。④邊越:邊界與越國相接。⑤按:景帝將廬江王遷往衡山國,是防范他和邊遠的越國結(jié)交,發(fā)展諸侯國勢力,對中央政權(quán)造成新的隱患;而衡山國在長江以北,便于朝廷進行控制。
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①,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②,流譽天下。時時怨望厲王死③,時欲畔逆④,未有因也⑤。
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時為太尉,乃逆王霸上⑥,與王語曰:“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宴駕⑦,非大王當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財物⑧。陰結(jié)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
建元六年,慧星見,淮南王心怪之;蛘f王曰:“先吳軍起時,慧星出長數(shù)尺,然尚流血千里。今慧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蓖跣囊詾樯蠠o太子,天下有變,諸侯并爭,愈益治器械攻戰(zhàn)具,積金錢賂遺郡國諸侯游士奇材⑨。諸辨士為方略者⑩,妄作妖言,諂諛王,王喜,多賜金錢,而謀反滋甚。
①弋:用繩系在箭上射獵。②行陰德:暗中施恩惠于人。 拊循:安撫。 ③怨望:怨恨。 ④畔:通“叛”。⑤因:機會。按:此段與以下兩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jù)文意分為三段。⑥逆:迎。 ⑦晏駕:車駕遲行。這句是用皇上乘坐宮車延遲起駕婉言其死。⑧遺:贈送。⑨游士:從事游說活動的人。⑩辨士:能言善辯的人。放略:計謀。
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辨。王愛陵,常多予金錢,為中诇長安①,約結(jié)上左右②。
元朔三年,上賜淮南王幾杖③,不朝④;茨贤跬鹾筝保鯋坌抑。王后生太子遷,遷取王皇太后外孫修成君女為妃⑤。王謀為反具⑥,畏太子妃知而內(nèi)泄事,乃與太子謀,令詐弗愛,三月不同席。王乃詳為怒太子,閉太子使與妃同內(nèi)三月,太子終不近妃。妃求去,王乃上書謝歸去之。王后荼、太子遷及女陵得愛幸王,擅國權(quán),侵奪民田宅,妄致系人⑦。
①诇(xiòng,去聲“兄”):偵察,刺探。②按:本段與下一段中華書局本原為一段,今據(jù)文意改為二段。③幾杖:幾案和手杖。④不朝:當時劉安年54歲,皇上照顧他年老,準許他不必按例入京朝見。⑤。和叭ⅰ薄"逓榉淳撸褐圃熘\反的器具。⑦此句是說任意加罪拘捕無辜的人。妄,胡亂行事,不守法。致,得到,此指把人抓來。
元朔五年,太子學(xué)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雷被巧①,乃召與戲。被一再辭讓②,誤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被即愿奮擊匈奴。太子遷數(shù)惡被于王,王使郎中令斥免③,欲以禁后,被遂亡至長安,上書自明。詔下其事廷尉、河南。河南治,逮淮南太子,王、王后計欲無遣太子,遂發(fā)兵反,計猶豫,十余日未定。會有詔,即訊太子④。當是時,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⑤,劾不敬。王以請相,相弗聽。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漢公卿⑥,公卿請逮捕治王。王恐事發(fā),太子遷謀曰:“漢使即逮王,王令人衣衛(wèi)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⑦,則刺殺之,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乃舉兵,未晚 !笔菚r上不許公卿請,而遣漢中尉宏即訊驗王⑧。王聞漢使來,即如太子謀計。漢中尉至,王視其顏色和,訊王以斥雷被事耳,王自度無何,不發(fā)。中尉還,以聞。公卿治者曰:“淮南王安擁閼奮擊匈奴者雷被等⑨,廢格明詔⑩,當棄市!痹t弗許。公卿請廢勿王,詔弗許。公卿請削五縣,詔削二縣。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罰以削地。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未知得削地,聞漢使來,恐其捕之,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及中尉至,即賀王,王以故不發(fā)。其后自傷曰:“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然淮南王削地之后,其為反謀益甚。諸使道從長安來,為妄妖言,言上無男,漢不治,即喜;即言漢廷治,有男,王怒,以為妄言,非也。
①靁:同“雷”。②一再:一次二次。③斥免:斥退免官。 即:就近,此指在淮南國就地審太子案,而不逮至河南郡。⑤丞:指縣丞。 留太子逮不遣:把河南郡逮捕太子的命令扣下來不發(fā)。⑥候伺:窺伺,偵察。⑦非是:指不正常的情況。⑧訊驗:詢問查證。⑨擁閼:阻塞,此指阻撓。⑩廢格:阻撓執(zhí)行詔令。
王日夜與伍被、左吳等案輿地圖①,部署兵所從入。王曰:“上無太子,宮車即宴駕,廷臣必征膠東王,不即族常山王②,諸侯并爭,吾可以無備乎!且吾高祖孫,親行仁義,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萬世之后,吾寧能北面臣事豎子乎③!”
王坐東宮,召伍被與謀,曰:“將軍上④,”被悵然曰:“上寬赦大王,王復(fù)安得此亡國之語乎!臣聞子胥諫吳王⑤,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⑥。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蓖跖滴楸桓改,囚之三月。復(fù)召曰:“將軍許寡人乎?”被曰:“不,直來為大王畫耳。臣聞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故圣人萬舉萬全。昔文王一動而功顯于千世⑦,列為三代,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故海內(nèi)不期而隨。此千歲之可見者。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吳楚,亦足以喻國家之存亡矣。臣不敢避子胥之誅⑧,愿大王毋為吳王之聽。昔秦絕圣人之道,殺術(shù)士⑨,燔《詩》《書》⑩,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zhuǎn)負海之粟致之西河(11)。當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女子紡績不足于蓋形(12)。遣蒙恬筑長城,東西數(shù)千里,暴兵露師常數(shù)十萬(13),死者不可勝數(shù),僵尸千里,流血頃畝(14),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15),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16)?”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請延年益壽藥!鄙裨唬骸叭昵赝踔Y薄,得觀而不得取!奔磸某紪|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17),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18),即得之矣!鼻鼗实鄞笳f(19),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20)。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21)。尉佗知中國勞極(22),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于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椭^高皇帝曰:‘時可矣 。’高皇帝曰:‘待之,圣人當起東南間!灰荒辏悇賲菑V發(fā)矣。高皇始于豐沛,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yīng)者不可勝數(shù)也。此所謂蹈瑕候間(23),因秦之亡而動者也。百姓愿之,若旱之望雨,故起于行陳之中而立為天子(24),功高三王(25),德傳無窮。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夫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26),復(fù)不朝,王四郡之眾(27),地方數(shù)千里,內(nèi)鑄消銅以為錢(28),東煮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shù)十兩車(29),國富民眾。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獨竇氏不與(30)。計室謀成,舉兵而西。破于大梁,敗于狐父,奔走而東,至于丹徒,越人禽之(31),身死絕祀(32),為天下笑。夫以吳越之眾不能成功者何(33)?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方今大王之兵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天下安寧有萬倍于秦之時,愿大王從臣之計。大王不從臣之計,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泄也。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34),于是作《麥秀之歌》(35),是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干也(36)。故《孟子》曰‘紂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是紂先自絕于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今臣亦竊悲大王棄千乘之君(37),必且賜絕命之書,為群臣先,死于東宮也。”于是(王)氣怨結(jié)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38),即起,歷階而去。
①案:考察。 輿地圖:地圖。②不即:要不就是。③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④將軍:依漢制,天子朝中有將軍,諸侯王無權(quán)委任。劉安稱伍被“將軍”,顯露出叛逆之志,故遭伍被拒絕。⑤子胥諫吳王:前494年吳王夫差戰(zhàn)敗越王勾踐后,驕縱輕敵,不再防犯越國的復(fù)仇之心。伍子胥屢次直言權(quán)諫吳王,吳王均不聽,前473年,越滅吳。詳見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⑥麋鹿:一種稀有哺乳動物,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頸似駱駝,又名四不象。姑蘇之臺:吳王曾在姑蘇山上建造高臺以游觀太湖。此句以麋鹿將出沒姑蘇臺廢墟的荒涼景象預(yù)示吳國的覆亡之兆。⑦文王一動:殷紂王當政荒虐無道,周文王為滅商紂率周族東進,自岐山遷都豐邑(今陜西西安灃水西岸)。詳見卷四《周本紀》。⑧子胥之誅:前484年吳王夫差攻齊,伍子胥認為越國才是心腹之患,反對出兵。吳王戰(zhàn)勝歸來,聽信太宰嚭(pǐ,匹)的讒言,賜伍子胥子刎。詳見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⑨術(shù)士:儒生。⑩《詩》《書》:儒家典籍《詩經(jīng)》和《尚書》。按:秦始皇焚書坑儒事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11)轉(zhuǎn):運輸。負海之粟:海邊的谷子。(12)績:破麻搓成麻線。(13)暴兵露師:泛言軍隊風(fēng)餐露宿、常年戌邊的艱苦生活。暴,同“曝”,顯露。(14)頃畝:百畝,這里是泛言面積廣大之意。(15)徐福:即卷六《秦始皇本紀》中的徐巿。 (16)西皇:西土皇帝,與東海大神相對而言。(17)芝:靈芝草,有延年益壽的作用,被古人視為仙草。(18)令名男子:良家男童。若:和。 振女:童女。“振”通“侲”。(19)說:“同“悅”,喜歡。(20)五谷種種: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據(jù)《漢書?伍被傳》疑此處衍出的一“種”字。(21)五嶺:即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和城嶺。(22)中國:指中原。(23)瑕:空隙,薄弱環(huán)節(jié)。間:空隙。(24)行:行伍。 陳:同“陣”,戰(zhàn)陣。(25)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26)祭酒:指很受尊敬的人。古代宴會和祭典時,先由有聲望的人舉酒示祭,故祭酒者位尊。 (27)四郡: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記其封地為“王三郡五十三城”。(28)消:通“銷”,熔化金屬。(29)兩:同“輛”。(30)竇氏:文皇有竇皇后,竇氏家族成為外戚。(31)禽:同“擒”。(32)絕祀:斷絕祭祀,指國家滅亡。(33)吳越之眾:吳楚七國之亂中東越曾追隨吳王反叛,故吳越并稱。事詳卷一一四《東越列傳》。(34)微子:《漢書?伍被傳》作“箕子”。據(jù)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麥秀之詩》的作者是箕子而非微子。(35)麥秀之歌:即《麥秀之詩》。殷亡后,箕子朝周,過殷故都,眼見昔日繁華2 為廢墟,十分感傷,遂作詩而歌。歌詞見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36)王子比干冒死權(quán)諫荒淫無道的殷紂王,紂王不聽,殺死了他。事見卷三《殷本紀》。 (37)千乘之君:指諸侯大國的國王。周制,天子出車萬乘,諸侯出車千乘。乘,一車四馬為一乘。(38)匡:通“眶”。眼眶。
王有孽子不害①,最長,王弗愛,王、王后、太子皆不以為子兄數(shù)②。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氣③,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④;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而淮南獨二子,一為太子,建父獨不得為侯。建陰結(jié)交,欲告敗太子,以其父代之。太子知之,數(shù)捕系而榜笞建⑤。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即使所善壽春莊芷以元朔六年上書于天子曰:“毒藥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今淮南王孫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建父不害無罪,擅數(shù)捕系。欲殺之。今建在,可征問,具知淮南陰事⑥!睍劊弦云涫孪峦⑽,廷尉下河南治。是時故辟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⑦,乃深購淮南事于弘⑧,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深窮治其獄⑨。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淮南王患之,欲發(fā),問伍被曰:“漢廷治亂?”伍被曰:“天下治!蓖跻獠徽f,謂伍被曰:“公何以言天下治也?”被曰:“被竊觀朝廷之政,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舉錯遵古之道⑩,風(fēng)俗紀綱未有所缺也。重裝富賈(11),周流天下,道無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南越賓服(12),羌僰人獻(13),東甌人降(14),廣長榆,開朔方,匈奴折翅傷翼,失援不振。雖未及古太平之時,然猶為治也!蓖跖,被謝死罪。王又謂被曰:“山東即有兵(15),漢必使大將軍將而制山東,公以為大將軍何如人也?”被曰:“被所善者黃義,從大將軍擊匈奴,還,告被曰:‘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于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騎上下山若蜚(16),材干絕人(17)!灰詾椴哪苋绱,數(shù)將習(xí)兵,未易當也。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休舍(18),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軍罷,卒盡已度河(19),乃度。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雖古名將弗過也。”王默然。
①孽子 :庶子,妾媵(yìng,映)所生。②數(shù):序數(shù),此指身為兒子和兄長的名分。此句《漢書?淮南王傳》“王后”前不重“王”字。③氣:此指意氣。有氣,即意氣強盛,不肯屈居他人之下的意思。④。禾揭晢柡。⑤榜:捶擊,捶打。笞:鞭打,杖擊。⑥陰事:秘事,即隱密之事。⑦大父:祖父。 ⑧深購:極力構(gòu)陷罪狀。購,《史記會注考證》據(jù)明代毛晉刻本認為當作“構(gòu)”,構(gòu)陷。⑨窮:追究到底。⑩舉錯:行事的措施。 錯:通“措”。(11)重裝:裝滿貨物的意思。(12)南越賓服:前196年,高祖劉邦封趙佗為南越王。呂后當政時,趙佗反叛,自稱南越武帝。文帝即位后招撫南越,至景帝朝趙佗稱臣歸漢。詳見卷一一三《南越列傳》。(13)羌僰人獻:克羌族一支,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為中心的今川南和滇東一帶。武帝元光年間下令治僰道,置犍為郡,開通了西南通中原的道路,從此當?shù)匚锂a(chǎn)入貢朝中。詳見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14)東甌人降:東甌又稱甌越。武帝初年,東越人內(nèi)部發(fā)生戰(zhàn)爭,閩越圍東甌,東甌向朝廷求救。閩越退兵,東甌請求舉國內(nèi)遷,定居在江淮之間。詳見卷一一四《東越列傳》。(15)山東:古代指殽山或華山以東的廣大地區(qū)。 (16)蜚:同“飛”。(17)絕人:非凡出眾。(18)休舍:休息住宿,此指行軍途中駐扎下來。(19)度:同“渡”,渡河。
淮南王見建已征治,恐國陰事且覺,欲發(fā),被又以為難,乃復(fù)問被曰:“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被曰:“以為非也。吳王至富貴也,舉事不當,身死丹徒,頭足異處,子孫無遺類①。臣聞吳王悔之甚。愿王熟慮之②,無為吳王之所悔。”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③。且吳何知反,漢將一日過成皋者四十余人④。今我令樓緩先要成皋之口⑤,周被下穎川兵塞轘轅、伊闕之道,陳定發(fā)南陽兵守武關(guān)。河南太守獨有洛陽耳,何足憂。然此北尚有臨晉關(guān)、河?xùn)|、上黨與河內(nèi)、趙國。人言曰‘絕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據(jù)三川之險⑥,招山東之兵,舉事如此,公以為何如?”被曰:“臣見其禍,未見其福也!蓖踉唬骸白髤、趙賢、朱驕如皆以為有福,什事九成⑦,公獨以為有禍無福,何也?”被曰:“大王之群臣近幸素能使眾者,皆前系詔獄⑧,余無可用者!蓖踉唬骸瓣悇佟菑V無立錐之地,千人之聚,起于大澤,奮臂大呼而天下響應(yīng),西至于戲而兵百二十萬。今吾國雖小,然而勝兵者可得十余萬⑨,非直適戌之眾⑩,釠鑿棘矜也(11),公何以言有禍無福?”被曰:“往者秦為無道,殘賊天下。興萬乘之駕,作阿房之宮(12),收太半之賊,發(fā)閭左之戍(13),父不寧子,兄不便弟(14),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15),民皆引領(lǐng)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16),故陳勝大呼,天下響應(yīng)。當今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nèi),泛愛蒸庶(17),布德施惠?陔m未言,聲疾雷霆,令雖未出,化馳如神(18),心有所懷,威動萬里,下之應(yīng)上,猶影響也(19)。而大將軍材能不特章邯、楊熊也(20)。在大王以陳勝、吳廣諭之(21),被以為過矣!蓖踉唬骸捌埲绻,不可徼幸邪(22)?”被曰:“被有愚計!蓖踉唬骸澳魏?”被曰:“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朔方之郡田地廣,水草美,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臣之愚計,可偽為丞相御史請書(23),徙郡國豪杰任俠及有耐罪以上(24),赦令除其罪,產(chǎn)五十萬以上者,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益發(fā)甲卒,急其會日(25)。又偽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逮)書,〔逮〕諸侯太子幸臣。如此則民怨,諸侯懼,即使辨武隨而說之(26),儻可徼幸什得一乎(27)?”王曰:“此可也。雖然,吾以為不至若此!庇谑峭跄肆罟倥雽m,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28),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漢使節(jié)法冠(29),欲如伍被計。使人偽得罪而西,事大將軍、丞相;一日發(fā)兵,使人即刺殺大將軍青,而說丞相下之,如發(fā)蒙耳(30)。
①無遺類:沒有活下來的人。遺,留下。據(jù)《史記集解》,“遺類”一作“噍類”。②孰:同“熟”。③此句意思是說男子漢言必信,甘愿為自己講出的一句話獻身。④此句是批評吳王不會打仗,沒有扼守住軍事要地成皋縣的虎牢關(guān);⒗侮P(guān)在縣城外,北臨黃河,絕岸峻崖,自古易守難攻。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與項羽的軍隊曾相持于此。⑤要:半路攔截。⑥三川:指伊水、洛水和黃河。⑦什:即“十”。⑧詔獄:皇上交辦的案子。⑨勝兵者:會使用兵器作戰(zhàn)的人。⑩適戍:被迫戍邊。適,同“謫”。(11)。釠(jī,機)鑿:鑿木制成弩機。釠,通“機”,弓弩上的發(fā)射裝置。棘:通“戟”,兵器名。矜:木柄。(12)阿房之宮:秦始皇營建的宏偉宮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樹五丈旗。詳見卷六《秦始皇本紀》。(13)發(fā)閭左之戌:古時居住里巷大門內(nèi)左側(cè)的貧苦居民本不當服役,秦時也征發(fā)了,可知當時徭役極為繁重。(14)便:安適。(15)熬然若焦:被煎熬得像燒焦了一樣。(16)叩心:捶胸,很激切的樣子。(17)蒸:通“烝”,眾多。(18)化馳如神:教化的迅速推行如有神力相助。(19)猶影響:好像影隨形、響應(yīng)聲一樣迅速。響:回聲。(20)不特:不只是。(21)諭:同“喻”,說明事理。(22)徼幸:同“僥幸”。(23)請書:向皇上提出請求建議的書奏。(24)豪杰:地方上有權(quán)勢、橫霸一方的人。 任俠:指俠義之士,專好抑強扶弱的人。 耐:通“耏”(nài,奈),古代一種剃掉須鬢的刑罰。一說“二歲刑以上為耐。耐,能任其罪”(《史記集解》引杜林語)。(25)會日:如約會合的日期,此指限期遷至朔方郡的日子。(26)辨武:辯士,善言辭的人。(27)儻(tǎng,躺):同“倘”,或許。(28)都官:中都官的省稱。(29)法冠:漢代使節(jié)和執(zhí)法者所戴的官帽。(30)發(fā)蒙:揭開蒙蓋器物的布,比喻行事輕而易舉。
王欲發(fā)國中兵,恐其相、二千石不聽。王乃與伍被謀,先殺相、二千石;偽失火宮中,相、二千石救火,至即殺之。計未決,又欲令人衣求盜衣①,持羽檄②,從東方來③,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發(fā)兵。乃使人至廬江、會稽為求盜,未發(fā)。王問伍被曰:“吾舉兵西鄉(xiāng)④,諸侯必有應(yīng)我者;即無應(yīng),奈何?”被曰:“南收衡山以擊廬江,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結(jié)九江之蒲⑤,絕豫章之口⑥,強努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⑦,東收江都、會稽,南通勁越,屈強江淮間⑧,猶可得延歲月之壽!蓖踉唬骸吧,無以易此,急則走越耳!
①求盜:掌追捕盜賊的士卒。②羽檄:插有羽毛、表示情況緊急的征召聲討文書。③東方:《漢書?淮南王傳》作“南方”,下文說“南越兵入界”,應(yīng)為南方。④鄉(xiāng):同“向”,朝向。⑤結(jié):打結(jié),此指扼住。⑥絕豫章之口:此指阻斷豫章水北入長江的彭蠡湖口。⑦禁南郡之下:阻止南郡軍隊順長江而下。⑧屈強:委屈和強大,此指勢力的收縮和擴張。
于是廷尉以王孫建辭連淮南王太子遷聞。上遣廷尉監(jiān)因拜淮南中尉①,逮捕太子。至淮南,淮南王聞,與太子謀召相、二千石,欲殺而發(fā)兵。召相,相至;內(nèi)史以出為解②。中尉曰:“臣受詔使③,不得見王!蓖跄瞠殮⑾喽鴥(nèi)史中尉不來,無益也,即罷相。王猶豫,計未決。太子念所坐者謀刺漢中尉④,所與謀者已死,以為口絕,乃謂王曰:“群臣可用者皆前系,今無足與舉事者。王以非時發(fā)⑤,恐無功,臣愿會逮⑥!蓖跻嘤溆,即許太子。太子即自剄,不殊⑦。伍被自詣吏,因告與淮南王謀反,反蹤跡具如此⑧。
①因拜:趁著拜見的機會。 ②以出為解:借外出為理由得以脫身。③受詔使:迎接皇上派來的使臣,即廷尉監(jiān)。④坐:因犯……罪。⑤非時:不合時宜,指時機尚未成熟。⑥會逮:前去受捕。⑦不殊:不死。殊:指身首異處。⑧具如此:指把所知內(nèi)情和盤供出。具,同“俱”。全部,都。
吏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上下公卿治①,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數(shù)千人,皆以罪輕重受誅。衡山王賜,淮南王弟也,當坐收,有司請逮捕衡山王。天子曰:“諸侯各以其國為本,不當相坐。與諸侯王列侯會肄丞相諸侯議②!壁w王彭祖、列侯臣讓等四十三人議③,皆曰:“淮南王安甚大逆無道,謀反明白,當伏誅!蹦z西王臣端議曰:“淮南王安廢法行邪,懷詐偽心,以亂天下,熒惑百姓④,倍畔宗廟⑤,妄作妖言!洞呵铩吩弧紵o將⑥,將而誅’。安罪重于將,謀反形已定。臣端所見其書節(jié)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驗明白⑦,甚大逆無道,當伏其法。而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⑧,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⑨,不能相教,當皆免官削爵為士伍⑩,毋得宦為吏。其非吏,他贖死金二斤八兩。以章臣安之罪(11),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毋敢復(fù)有邪僻倍畔之意(12)!必┫嗪、廷尉湯等以聞,天子使宗正以符節(jié)治王。未至,淮南王安自剄殺。王后荼、太子遷諸所與謀反者皆族。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13),欲勿誅。廷尉湯曰:“被首為王畫反謀,被罪無赦!彼煺D被。國除為九江郡。
①此句是說皇上把淮南王謀反案交給公卿大臣去審理。上,皇上。下,下達。②會肄:聚集起來商議。肄,研習(xí)。按:《史記索隱》本此句“丞相”后無“諸侯”二字,于文義更為順暢③列侯臣讓:據(jù)《漢書?功臣恩澤侯表》,元朔年間列侯中無人名“讓”,疑“讓”(讓)當作“襄”,即平陽侯曹襄。詳見《史記會注考證》引王先慎語。④熒惑:迷惑。⑤倍畔:通“背叛”。⑥無:通“毋”,不,不要。將:率領(lǐng),此指率眾作亂。按:這二句話系出自《公羊春秋》莊公三十一年,原文是“君親無將,將而誅焉。”⑦書節(jié)印圖:指謀反用的文告、符節(jié)、印璽、地圖。符節(jié):朝廷派官出使時作為憑證的信物。 驗:證據(jù)。⑧比者:此指接近于二百石而略低一些的官秩。比,比照。⑨不在法中:指未參與謀反,未觸犯法網(wǎng)。⑩士伍:士兵。(11)章:同“彰”,明顯。此指把罪惡充分暴露出來。(12)邪僻:邪惡。僻,不正。(13)雅辭:合乎規(guī)范的雅正的言論。此指伍被曾勸阻淮南王謀反所說的那些話。引:稱引,稱贊和例舉。
劉安 - 史書記載(白話版)
孝文帝十六年(前164),皇上遷淮南王劉喜復(fù)返城陽故地;噬习z淮南厲王因廢棄王法圖謀不軌,而自惹禍患失國早死,便封立他的三個兒子:阜陵侯劉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劉勃為衡山王,陽周侯劉賜為廬江王,他們都重獲厲王時封地,三分共享。東城侯劉良此前已死,沒有后代。
孝景帝三年(前154),吳楚七國舉兵反叛,吳國使者到淮南聯(lián)絡(luò),淮南王意欲發(fā)兵響應(yīng)。淮南國相說:“大王如果非要發(fā)兵響應(yīng)吳王,臣愿為統(tǒng)軍將領(lǐng)!被茨贤蹙桶衍婈牻唤o了他。淮南國相得到兵權(quán)后,指揮軍隊據(jù)城防守叛軍,不聽淮南王的命令而為朝廷效勞;朝廷也派出曲城侯蠱捷率軍援救淮南:淮南國因此得以保全。吳國使者來到廬江,廬江王不肯響應(yīng),而派人與越國聯(lián)絡(luò)。吳國使者往衡山,衡山王效忠朝廷,堅守城池毫無二心。
孝景帝四年(前153),吳楚叛軍已被破敗,衡山王入朝,皇上認為他忠貞守信,便慰勞他說:“南方之地低洼潮濕。”改任衡山王掌管濟水以北的地區(qū),以此作為褒獎。他去世后便賜封為貞王。廬江王的封地鄰近越國,屢次派遣使臣與之結(jié)交,因此被北遷為衡山王,統(tǒng)管長江以北地區(qū);茨贤跻廊蝗绻。
淮南王劉安的性情喜好讀書彈琴,不愛射獵放狗跑馬,他也想暗中做好事來安撫百姓,流播美譽于天下。他常常怨恨厲王之死,常想反叛朝廷,但是沒有機會。
到了孝武帝建元二年(前139),淮南王入京朝見皇上。與他一向交好的武安侯田蚡(fén,墳),當時做太尉。田蚡在霸上迎侯淮南王,告訴他說:“現(xiàn)今皇上沒有太子,大王您是高皇帝的親孫,施行仁義,天下無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宮車晏駕皇上過世,不是您又該誰繼位呢!”淮南王大喜,厚贈武安侯金銀錢財物品;茨贤醢抵薪Y(jié)交賓客,安撫百姓,謀劃叛逆之事。
建元六年(前135),慧星出現(xiàn),淮南王心生怪異。有人勸說淮南王道:“先前吳軍起兵時,慧星出現(xiàn)僅長數(shù)尺,而兵戰(zhàn)仍然血流千里,F(xiàn)在慧星長至滿天,天下兵戰(zhàn)應(yīng)當大興!被茨贤跣南牖噬蠜]有太子,若天下發(fā)生變故,諸侯王將一齊爭奪皇位,便更加加緊整治兵器和攻戰(zhàn)器械,積聚黃金錢財賄贈郡守、諸侯王、說客和有奇才的人。各位能言巧辯的人為淮南王出謀劃策,都胡亂編造荒誕的邪說,阿諛逢迎淮南王;茨贤跣闹惺謿g喜,賞他們很多錢財,而謀反之心更甚。
淮南王有女兒名劉陵,她聰敏,有口才;茨贤跸矏蹌⒘辏(jīng)常多給她錢財,讓她在長安刺探朝中內(nèi)情,結(jié)交皇上親近的人。
元朔三年(前126),皇上賞賜淮南王幾案手杖,恩準他不必入京朝見;茨贤跬鹾竺保ǎ舁,圖),淮南王很寵幸她。王后生太子劉遷,劉遷娶王皇太后外孫修成君的女兒做妃子;茨贤醪邉澲圃熘\反的器具,害怕太子的妃子知道后向朝中泄露機密,就和太子策劃,讓他假裝不愛妃子,三個月不和她同席共寢。于是淮南王佯裝惱怒太子,把他關(guān)起來,讓他和妃子同居一室三月,而太子始終不親近她。妃子請求離去,淮南王便上奏朝廷致歉,把她送回娘家。王后荼、太子劉遷和女兒劉陵受淮南王寵愛,專擅國權(quán),侵奪百姓田地房宅,任意加罪拘捕無辜之人。
元朔五年(前124),太子學(xué)習(xí)使劍,自以為劍術(shù)高超,無人可比。聽說郎中雷被劍藝精湛,便召他前來較量。雷被一次二次退讓之后,失手擊中了太子。太子動怒,雷被恐懼。這時凡想從軍的人總是投奔京城,雷被當即決定去參軍奮擊匈奴。太子劉遷屢次向淮南王說雷被的壞話,淮南王就讓郎中令斥退罷免了他的官職,以此儆(jǐng,井)示后人。于是雷被逃到長安,向朝廷上書申訴冤屈;噬显t令廷尉、河南郡審理此事。河南郡議決,追捕淮南王太子到底,淮南王、王后打算不遣送太子,趁機發(fā)兵反叛?墒欠磸(fù)謀劃猶豫,十幾天未能定奪。適逢朝中又有詔令下達,讓就地傳訊太子。就在這時,淮南國相惱怒壽春縣丞將逮捕太子的命令扣下不發(fā),控告他犯有“不敬”之罪;茨贤跽埱髧嗖蛔肪看耸,國相不聽;茨贤醣闩扇松蠒馗鎳,皇上將此事交付廷尉審理。辦案中有線索牽連到淮南王,淮南王派人暗中打探朝中公卿大臣的意見,公卿大臣請求逮捕淮南王治罪;茨贤鹾ε率掳l(fā),太子劉遷獻策說:“如果朝廷使臣來逮捕父王,父王可叫人身穿衛(wèi)士衣裳,持戟站立庭院之中,父王身邊一有不測發(fā)生,就刺殺他,我也派人刺死淮南國中尉,就此舉兵起事,尚不為遲!边@時皇上不批準公卿大臣的奏請,而改派朝中中尉殷宏赴淮南國就地向淮南王詢問查證案情。淮南王聞訊朝中使臣前來,立即按太子的計謀做了準備。朝廷中尉到達后,淮南王看他態(tài)度溫和,只詢問自己罷免雷被的因由,揣度不會定什么罪,就沒有發(fā)作。中尉還朝,把查詢的情況上奏。公卿大臣中負責(zé)辦案的人說:“淮南王劉安阻撓雷被從軍奮擊匈奴等行徑,破壞了執(zhí)行天子明確下達的詔令,應(yīng)判處棄市死罪!被噬显t令不許。公卿大臣請求廢其王位,皇上詔令不許。公卿大臣請求削奪其五縣封地,皇上詔令削奪二縣。朝廷派中尉殷宏去宣布赦免淮南王的罪過,用削地以示懲罰。中尉進入淮南國境,宣布赦免淮南王。淮南王起初聽說朝中公卿大臣請求殺死自己,并不知道獲得寬赦削地,他聽說朝廷使臣已動身前來,害怕自己被捕,就和太子按先前的計謀準備刺殺他。待到中尉已至,立即祝賀淮南王獲赦,淮南王因此沒有起事。事后他哀傷自己說:“我行仁義之事卻被削地,此事太恥辱了!比欢茨贤跸鞯刂,策劃反叛的陰謀更為加劇。諸位使者從長安來,制造荒誕騙人的邪說,凡聲稱皇上無兒,漢家天下不太平的,淮南王聞之即喜;如果說漢王朝太平,皇上有男兒,淮南王就惱怒,認為是胡言亂語,不可信。
淮南王日夜和伍被、左吳等察看地圖,部署進軍的路線。淮南王說:“皇上沒有太子,一旦過世,官中大臣必定征召膠東王,要不就是常山王,諸侯王一齊爭奪皇位,我可以沒有準備嗎?況且我是高祖的親孫,親行仁義之道,陛下待我恩厚,我能忍受他的統(tǒng)治;陛下萬世之后,我豈能事奉小兒北向稱臣呢!”
淮南王坐在東宮,召見伍被一起議事,招呼他說:“將軍上殿!蔽楸徊桓吲d地說:“皇上剛剛寬恕赦免了大王,您怎能又說這亡國之話呢!臣聽說伍子胥勸諫吳王,吳王不用其言,于是伍子胥說‘臣即將看見麋(mí,迷)鹿在姑蘇臺上出入游蕩了’,F(xiàn)在臣也將看到宮中遍生荊棘,露水沾濕衣裳了!被茨贤醮笈,囚禁起伍被的父母,關(guān)押了三個月。然后淮南王又把伍被召來問道:“將軍答應(yīng)寡人嗎?”伍被回答:“不,我只是來為大王籌劃而已。臣聽說聽力好的人能在無聲時聽出動靜,視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總是萬無一失。從前周文王為滅商紂率周族東進,一行動就功顯千代,使周朝繼夏、商之后,列入‘三代’ ,這就是所謂順從天意而行動的結(jié)果,因此四海之內(nèi)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追隨響應(yīng)他。這是千年前可以看見的史實。至于百年前的秦王朝,近代的吳楚兩國,也足以說明國家存亡的道理。臣不敢逃避伍子胥被殺害的厄運,希望大王不要重蹈吳王不聽忠諫的覆轍。過去秦朝棄絕圣人之道,坑殺儒生,焚燒《詩》《書》,拋棄禮義,崇尚偽詐和暴力,憑借刑罰,強迫百姓把海濱的谷子運送到西河。在那個時候,男子奮力耕作卻吃不飽糟糠,女子織布績麻卻衣不蔽體。秦皇派蒙恬修筑長城,東西綿延數(shù)千里,長年戍邊、風(fēng)餐露宿的士兵常常有數(shù)十萬人,死者不可勝數(shù),僵尸暴野千里,流血遍及百畝,百姓氣力耗盡,想造反的十家有五。秦皇帝又派徐福入東海訪求神仙和珍奇異物,徐福歸來編造假話說:‘臣見到海中大神,他問道:“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臣嗎?”臣答道:“是的!薄澳銇韺で蠛挝铮俊背即穑骸跋M蟮醚幽暌鎵鄣南伤!焙I裾f:“你們秦王禮品菲薄,仙藥可以觀賞卻不能拿取。”當即海神隨臣向東南行至蓬萊山,看到了用靈芝草筑成的宮殿,有使者膚色如銅身形似龍,光輝上射映照天宇。于是臣兩拜而問,說:“應(yīng)該拿什么禮物來奉獻?”海神說:“獻上良家男童和女童以及百工的技藝,就可以得到仙藥了!薄实鄞笙,遣發(fā)童男童女三千人,并供給海神五谷種籽和各種工匠前往東海。途中徐福覓得一片遼闊的原野和湖澤,便留居那里自立為王不再回朝。于是百姓悲痛思念親人,想造反的十家有六。秦皇帝又派南海郡尉趙佗(tuó,馱)越過五嶺攻打百越。趙佗知道中原疲敝已極,就留居南越稱王不歸,并派人上書,要求朝廷征集無婆家的婦女三萬人,來替士兵縫補衣裳。秦皇帝同意給他一萬五千人。于是百姓人心離散猶如土崩瓦解,想造反的十家有七。賓客對高皇帝說:‘時機到了!呋实壅f:‘等等看,當有圣人起事于東南方!坏揭荒,陳勝吳廣揭竿造反了。高皇帝自豐邑沛縣起事,一發(fā)倡議全天下不約而同的響應(yīng)者便不可勝數(shù)。這就是所謂踏到了縫隙窺伺到時機,借秦朝的危亡而舉事。百姓期望他,猶如干旱盼雨水,所以他能起于軍伍而被擁立為天子,功業(yè)高于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恩德流被后世無窮無盡。如今大王看到了高皇帝得天下的容易,卻偏偏看不到近代吳楚的覆亡么?那吳王被賜號為劉氏祭酒,頗受尊寵,又被恩準不必依例入京朝見,他掌管著四郡的民眾,地域廣至方圓數(shù)千里,在國內(nèi)可自行冶銅鑄造錢幣,在東方可燒煮海水販賣食鹽,溯江而上能采江陵木材建造大船,一船所載抵得上中原數(shù)十輛車的容量,國家殷富百姓眾多。吳王拿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宗室貴族和朝中大臣,唯獨不給皇戚竇氏。反叛之計謀劃已成,吳王便發(fā)兵西進。但吳軍在大梁被攻克,在狐父被擊敗,吳王逃奔東歸,行至丹徒,讓越人俘獲,身死絕國,令天下人恥笑。為什么吳楚有那樣眾多的軍隊都不能成就功業(yè)?實在是違背了天道而不識時勢的緣故。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吳楚的十分之一,天下安寧卻比秦皇帝時代好萬倍,希望大王聽從臣下的意見。若大王不聽臣的勸告,勢必眼見大事不成言語卻已先自泄露天機。臣聽說箕子路過殷朝故都時心中很悲傷,于是作“麥秀之歌”,這首歌就是哀痛紂王不聽從王子比干的勸諫而亡國。所以《孟子》說‘紂王貴為天子,死時竟不及平民 ’。這是因為紂王生前早已自絕于天下人,而不是死到臨頭天下人才背棄他,F(xiàn)在臣也暗自悲哀大王若拋棄了諸侯國君的尊貴,朝廷必將賜給絕命之書,令大王身先群臣,死于東宮!庇谑,伍被怨哀之氣郁結(jié)胸中而神色黯然,淚水盈眶而滿面流淌,即刻站起身,一級級走下臺階離去了。
淮南王有個庶出的兒子名叫劉不害,年紀最大,淮南王不喜愛他,王后和太子也都不把他視為兒子或兄長。劉不害有兒子名叫劉建,他才高負氣,時常怨恨太子不來問候自己的父親;又埋怨當時諸侯王都可以分封子弟為諸侯,而淮南王只有兩個兒子,一個當了太子,唯獨劉建父親不得封侯。劉建暗中結(jié)交人,想要告發(fā)擊敗太子,讓他的父親取而代之。太子知悉此事,多次拘囚并拷打劉建。劉建盡知太子意欲殺害朝廷中尉的陰謀,就讓和自己私交很好的壽春縣人莊芷(zhǐ,止)在元朔六年(前123)向天子上書說:“毒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今淮南王的孫子劉建才能高,淮南王后荼和荼的兒子太子劉遷常常妒忌迫害他。劉建父親劉不害無罪,他們多次拘囚想殺害他。今有劉建人在,可召來問訊,他盡知淮南王的隱密!睍嗌线_,皇上將此事交付廷尉,廷尉又下達河南郡府審理。這時,原辟陽侯的孫子審卿與丞相公孫弘交好,他仇恨淮南厲王殺死自己的祖父,就極力向公孫弘構(gòu)陷淮南王的罪狀,于是公孫弘懷疑淮南王有叛逆的陰謀,決意深入追究查辦此案。河南郡府審問劉建,他供出了淮南王太子及其朋黨。淮南王擔(dān)憂事態(tài)嚴重,意欲舉兵反叛,就向伍被問道:“漢朝的天下太平不太平?”伍被回答:“天下太平!被茨贤跣闹胁粣,對伍被說:“您根據(jù)什么說天下太平?”伍被回答:“臣私下觀察朝政,君臣間的禮義,父子間的親愛,夫妻間的區(qū)別,長幼間的秩序,都合乎應(yīng)有的原則,皇上施政遵循古代的治國之道,風(fēng)俗和法度都沒有缺失。滿載貨物的富商周行天下,道路無處不暢通,因此貿(mào)易之事盛行。南越稱臣歸服,羌僰(bó,搏)進獻物產(chǎn),東甌(ōu,歐)內(nèi)遷降漢,朝廷拓廣長榆塞,開辟朔方郡,使匈奴折翅傷翼,失去援助而萎靡不振。這雖然還不趕不上古代的太平歲月,但也算是天下安定了!被茨贤醮笈楸贿B忙告謝死罪;茨贤跤謱ξ楸徽f:“崤山之東若發(fā)生兵戰(zhàn),朝廷必使大將軍衛(wèi)青來統(tǒng)兵鎮(zhèn)壓,您認為大將軍人怎樣?”伍被說:“我的好朋友黃義,曾跟隨大將軍攻打匈奴,歸來告訴我說:‘大將軍對待士大夫有禮貌,對士卒有恩德,眾人都樂意為他效勞。大將軍騎馬上下山岡疾駛?cè)顼w,才能出眾過人!艺J為他武藝這般高強,屢次率兵征戰(zhàn)通曉軍事,不易抵擋。又謁者曹梁出使長安歸來,說大將軍號令嚴明,對敵作戰(zhàn)勇敢,時常身先士卒。安營扎寨休息,井未鑿?fù)〞r,必須士兵人人喝上水,他才肯飲。軍隊出征歸來,士兵渡河已畢,他才過河。皇太后賞給的錢財絲帛,他都轉(zhuǎn)賜手下的軍官。即使古代名將也無人比得過他!被茨贤趼犃T沉默無語。
淮南王眼看劉建被召受審,害怕國中密謀造反之事敗露,想搶先起兵,但是伍被認為難以成事,于是淮南王再問他道:“您以為當年吳王興兵造反是對還是錯?”伍被說:“我認為錯了。吳王富貴已極,卻做錯了事,身死丹徒,頭足分家,殃及子孫無人幸存。臣聽說吳王后悔異常。希望大王三思熟慮,勿做吳王所悔恨的蠢事。”淮南王說:“男子漢甘愿赴死,只是為了自己說出的一句話罷了。況且吳王哪里懂得造反,竟讓漢將一日之內(nèi)有四十多人闖過了成皋關(guān)隘,F(xiàn)在我令樓緩首先扼住成皋關(guān)口,令周被攻下穎川郡率兵堵住轘轅關(guān)、伊闕關(guān)的道路,令陳定率南陽郡的軍隊把守武關(guān)。河南郡太守只剩有洛陽罷了,何足擔(dān)憂。不過,這北面還有臨晉關(guān)、河?xùn)|郡、上黨郡和河內(nèi)郡、趙國。人們說‘扼斷成皋關(guān)口,天下就不能通行了’。我們憑借雄據(jù)三川之地的成皋險關(guān),招集崤山之東各郡國的軍隊響應(yīng),這樣起事,您以為如何?”伍被答道:“臣看得見它失敗的災(zāi)禍,看不見它成功的福運!被茨贤跽f:“左吳、趙賢、朱驕如都認為有福運,十之有九會成功。您偏偏認為有禍無福,是為什么?”伍被說:“受大王寵信的群臣中平素能號令眾人的,都在前次皇上詔辦的罪案中被拘囚了,余下的已沒有可以倚重的人。”淮南王說:“陳勝、吳廣身無立錐之地,聚集起一千人,在大澤鄉(xiāng)起事,奮臂大呼造反,天下就群起響應(yīng),他們西行到達戲水時已有一百二十萬人相隨。現(xiàn)今我國雖小,可是會用兵器打仗者十幾萬,他們絕非被迫戍邊的烏合之眾,所持也不是木弩和戟柄,您根據(jù)什么說起事有禍無福?”伍被說:“從前秦王朝暴虐無道,殘害天下百姓。朝廷征發(fā)民間萬輛車駕,營建阿房宮,收取百姓大半的收入作為賦稅,還征調(diào)家居閭左在貧民去遠戌邊疆,弄得父親無法保護兒子平安,哥哥不能讓弟弟過上安逸生活,政令苛嚴刑法峻急,天下人忍受百般熬煎幾近枯焦。百姓都廷頸盼望,側(cè)耳傾聽,仰首向天悲呼,捶胸怨恨皇上,因而陳勝大呼造反,天下人立刻響應(yīng)。如今皇上臨朝治理天下,統(tǒng)一海內(nèi)四方,泛愛普天黎民,廣施德政恩惠。他即使不開口講話,聲音傳播也如雷霆般迅疾;詔令即使不頒布,而教化的飛速推廣也似有神力;他心有所想,便威動萬里,下民響應(yīng)主上,就好比影之隨形、響之應(yīng)聲一般。而且大將軍衛(wèi)青的才能不是秦將章邯、楊熊可比的。因此,大王您以陳勝、吳廣反秦來自喻,我認為不當!被茨贤跽f:“假如真像你說的那樣,不可以僥幸成功嗎?”伍被說:“我倒有一條愚蠢的計策!被茨贤跽f:“怎么辦呢?”伍被答道:“當今諸侯對朝廷沒有二心,百姓對朝廷沒有怨氣。但朔方郡田地廣闊,水草豐美,已遷徙的百姓還不足以充實開發(fā)那個地區(qū)。臣的愚計是,可以偽造丞相、御史寫給皇上的奏章,請求再遷徙各郡國的豪強、義士和處以耏(nài,奈)罪以上的刑徒充邊,下詔赦免犯人的刑罪,凡家產(chǎn)在五十萬錢以上的人,都攜同家屬遷往朔方郡,而且更多調(diào)發(fā)一些士兵監(jiān)督,催迫他們?nèi)缙诘竭_。再偽造宗正府左右都司空、上林苑和京師各官府下達的皇上親發(fā)的辦案文書,去逮捕諸侯的太子和寵幸之臣。如此一來就會民怨四起,諸侯恐懼,緊接著讓搖唇鼓舌的說客去鼓動說服他們造反,或許可以僥幸得到十分之一的成功把握吧!”淮南王說:“此計可行。雖然你的多慮有道理,但我以為成就此事并不至于難到如此程度。”于是淮南王命令官奴入宮,偽造皇上印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史、中二千石、京師各官府令和縣丞的官印,鄰近郡國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以及朝廷使臣和法官所戴的官帽,打算一切按伍被的計策行事;茨贤踹派人假裝獲罪后逃出淮南國而西入長安,給大將軍和丞相供事,意欲一旦發(fā)兵起事,就讓他們立即刺殺大將軍衛(wèi)青,然后再說服丞相屈從臣服,便如同揭去一塊蓋布那么輕而易舉了。
淮南王想要發(fā)動國中的軍隊,又恐怕自己的國相和大臣們不聽命。他就和伍被密謀先殺死國相與二千石大臣,為此假裝宮中失火,國相、二千石大臣必來救火,人一到就殺死他們。謀議未定,又計劃派人身穿抓捕盜賊的兵卒的衣服,手持羽檄,從南方馳來,大呼“南越兵入界了”,以借機發(fā)兵進軍。于是他們派人到廬江郡、會稽郡實施冒充追捕盜賊的計策,沒有立即發(fā)兵;茨贤鯁栁楸徽f:“我率兵向西挺進,諸侯一定該有響應(yīng)的人;要是沒人響應(yīng)怎么辦?”伍被回答說:“可向南奪取衡山國來攻打廬江郡,占有尋陽的戰(zhàn)船,守住下雉的城池,扼住九江江口,阻斷豫章河水北入長江的彭蠡湖口這條通道,以強弓勁弩臨江設(shè)防,來禁止南郡軍隊沿江而下;再東進攻占江都國、會稽郡,和南方強有力的越國結(jié)交,這樣在長江淮水之間屈伸自如,猶可拖延一些時日!被茨贤跽f:“很好,沒有更好的計策了。要是事態(tài)危急就奔往越國吧!
于是廷尉把淮南王孫劉建供詞中牽連出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事呈報了皇上;噬吓赏⑽九R趁前去拜見淮南國中尉的機會,逮捕太子。廷尉臨來到淮南國,淮南王得知,和太子謀劃,打算召國相和二千石大臣前來,殺死他們就發(fā)兵。召國相入宮,國相來了;內(nèi)史因外出得以脫身。中尉則說:“臣在迎接皇上派來的使臣,不能前來見王!被茨贤跣南胫粴⑺绹嘁蝗硕鴥(nèi)史、中尉不肯前來,沒有什么益處,就罷手放走了國相。他再三猶豫,定不下行動的計策。太子想到自己所犯的是陰謀刺殺朝廷中尉的罪,而參與密謀的人已死,便以為活口都堵住斷絕,就對父王說:“群臣中可依靠的先前都拘捕了,現(xiàn)今已沒有可以倚重舉事的人。您在時機不成熟時發(fā)兵,恐怕不會成功,臣甘愿前往廷尉處受捕!被茨贤跣闹幸舶迪肓T手,就答應(yīng)了太子的請求。于是太子刎頸自殺,卻未能喪命。伍被獨自往見執(zhí)法官吏,告發(fā)了自己參與淮南王謀反的事情,將謀反的詳情全盤供了出來。
法吏因而逮捕了太子、王后,包圍了王宮,將國中參與謀反的淮南王的賓客全部搜查抓捕起來,還搜出了謀反的器具,然后書奏向上呈報;噬蠈⒋税附唤o公卿大臣審理,案中牽連出與淮南王一同謀反的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強有幾千人,一律按罪刑輕重處以死刑。衡山王劉賜,是淮南王的弟弟,被判同罪應(yīng)予收捕,負責(zé)辦案的官員請求逮捕衡山王。天子說:“侯王各以自己的封國為立身之本,不應(yīng)彼此牽連。你們與諸侯王、列侯一道去跟丞相會集商議吧!壁w王彭祖、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商議后,都說:“淮南王劉安極其大逆無道,謀反之罪明白無疑,應(yīng)當誅殺不赦!蹦z西王劉端發(fā)表意見說:“淮南王劉安無視王法肆行邪惡之事,心懷欺詐,擾亂天下,迷惑百姓,背叛祖宗,妄生邪說。《春秋》曾說‘臣子不可率眾作亂,率眾作亂就應(yīng)誅殺’ 。劉安的罪行比率眾作亂更嚴重,其謀反態(tài)勢已成定局。臣所見他偽造的文書、符節(jié)、印墨、地圖以及其它大逆無道的事實都有明白的證據(jù),其罪極其大逆無道,理應(yīng)依法處死。至于淮南國中官秩二百石以上和比二百石少的官吏,宗室的寵幸之臣中未觸犯法律的人,他們不能盡責(zé)匡正阻止淮南王的謀反,也都應(yīng)當免官削奪爵位貶為士兵,今后不許再當官為吏。那些并非官吏的其它罪犯,可用二斤八兩黃金抵償死罪。朝廷應(yīng)公開揭露劉安的罪惡,好讓天下人都清楚地懂得為臣之道,不敢再有邪惡的背叛皇上的野心!必┫喙珜O弘、廷尉張湯等把大家的議論上奏,天子便派宗正手持符節(jié)去審判淮南王。宗正還未行至淮南國,淮南王劉安已提前自刎而死。王后荼、太子劉遷和所有共同謀反的人都被滿門殺盡。天子因為伍被勸阻淮南王劉安謀反時言詞雅正,說了很多稱美朝政的話,想不殺他。廷尉張湯說:“伍被最先為淮南王策劃反叛的計謀,他的罪不可赦免。”于是殺了伍被;茨蠂粡U為九江郡。
劉安 - 經(jīng)典之作
淮南王劉安帶著滿腹的怨恨和遺憾,匆匆走上了不歸之路,但這位博學(xué)之士卻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被近代學(xué)人梁啟超稱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劃時代巨著《淮南子》。
《淮南子》又被稱為《淮南鴻烈》或《鴻烈》,是劉安在做淮南王時,“招致賓客方士數(shù)千人”撰寫而成的。此書雖為多人合作完成,但“為人好書”、“善為文辭”的劉安,則被公認為是名副其實的“主編”,《淮南子》中必定有他親自撰寫的文章,這本書也大體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淮南子》原為鴻篇巨制,共有“內(nèi)書”21篇、“外書”33篇和“中書”8卷,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軸,內(nèi)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學(xué)、哲學(xué)、倫理學(xué)、史學(xué)、文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物理、化學(xué)、天文、地理、農(nóng)業(yè)水利、醫(yī)學(xué)養(yǎng)生等多個領(lǐng)域,是漢代道家學(xué)說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流傳至今的《淮南子》僅僅只剩下“內(nèi)書”21篇了。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莊子》,特別是《黃老帛書》的思想資料,成為集黃老學(xué)說之大成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對“道”、“天人”、“形神”等問題提出了獨特見解,同時又在繼承春秋時的“氣”說與戰(zhàn)國中期稷下黃老之學(xué)的“精氣”說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元氣論”的概念和系統(tǒng)的宇宙生成論。作為西漢時期一部影響巨大的社會百科全書,《淮南子》所蘊含的史學(xué)研究價值和豐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我們后人去進一步挖掘。
另外很有趣的是,明朝羅頎在《物原》中提到前漢書劉安做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豆腐之法,始于前漢淮南王劉安,F(xiàn)在在淮南市火車站廣場前還有劉安的騎馬雕像,每年九月有豆腐節(jié)。
劉安 - 研究書目
淮南子 漢?劉安撰
淮南子集釋 何寧撰
淮南鴻烈集解 劉文典撰,馮逸、喬蕐點校
淮南子的自然哲學(xué)思想(中國科技思想研究文庫) 作者:王巧慧 編者:郭金彬 徐夢秋 叢書主編:吳文俊 席澤宗 科學(xué)出版社 (2009-03出版)
淮南子治道思想研究(中國傳統(tǒng)治道研究叢書) 編者:戴黍 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 (2005-09出版)
淮南子:建構(gòu)的道經(jīng) 鄧俊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08出版)
淮南子考論 馬慶洲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9-07出版)
覓策淮南子 李黎 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 (2009-01出版)
淮南子研究 孫紀文 學(xué)苑出版社 (2005-07出版)
自由與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 陳靜 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
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shù)術(shù)史的角度)/山東大學(xué)宗教科學(xué)與社會問題研究所成果系列 陶磊 齊魯書社 (2003-01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