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科波拉生于底特律,祖籍意大利,曾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洛杉磯分校影劇系,獲電影碩士學(xué)位。從1963年起開始獨立拍片,1970年他與諾思合寫的《巴頓將軍》劇本獲美國奧斯卡最佳編劇獎;1972年他導(dǎo)演的《教父》獲最佳影片獎,《教父》在商業(yè)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為最受注目的年輕導(dǎo)演之一。1974年,科波拉的《對話》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獲金棕櫚獎;同年,《教父2》在美國獲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70年代后半期是他事業(yè)的頂峰時期。八十年代他的事業(yè)慘敗,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3》,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業(yè)。
弗朗西斯·科波拉 - 生平
弗朗西斯·科波拉是名震世界影壇的大導(dǎo)演。1939年,他出生于美國底特律一個意大利移民家庭,其父是位音樂指揮家兼作曲家?撇ɡ陼r就混跡于劇院后臺,還經(jīng)常偷看父親的演出。他從小就對電影十分著迷,17歲時,他進入了霍夫斯特拉學(xué)院戲劇系,在參加校內(nèi)戲劇演出時,他幾乎什么都能干。大學(xué)畢業(yè)后,科波拉進入加州電影學(xué)院專攻電影,其間,他應(yīng)聘參加了好萊塢導(dǎo)演羅杰·考爾曼的攝制組,當(dāng)了一名打雜工。
從加州電影學(xué)院畢業(yè)的科波拉起先充當(dāng)?shù)氖蔷巹〉慕巧。但一開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他的作品往往被人忽視、貶低。直到1970年,他因《巴頓將軍》(《PATTON》)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時,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此后,科波拉又滿懷熱情地擔(dān)任了導(dǎo)演的職務(wù)。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善于把影片的立意與美國觀眾的需要、美國社會的注意力相結(jié)合。1972年,科波拉執(zhí)導(dǎo)了影片《教父》(《The Godfather》),他有意識地去表現(xiàn)了美國黑手黨的活動與美國政界、司法界的關(guān)系,而且還從同情的視角去表現(xiàn)了這些黑社會人物的“人性”。他們并不是一般影片中常見的那種殺氣騰騰的惡霸歹徒,而是同樣重視家庭倫理的“嚴父”和“富有責(zé)任心”的“有志青年”。這種新的構(gòu)思使美國觀眾有耳目一新之感,特別是影片宣傳的那種奮斗精神與美國社會一貫提倡的“美國精神”十分契合,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1974年,科波拉又執(zhí)導(dǎo)了《對話》(《The Conversation》)一片。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種令人不安的氣氛,從某一側(cè)面反映出了美國公眾當(dāng)時出現(xiàn)的對美國政治和社會的那種惶惶不安情緒。影片廣受好評,再次顯示了科波拉杰出的導(dǎo)演才華。同年,科波拉還導(dǎo)演了《教父》續(xù)集(《The Godfather Part Ⅱ》),該片又當(dāng)之無愧地贏得了當(dāng)年奧斯卡六項大獎。
《教父》和《對話》使科波拉獲得了巨大的榮譽和商業(yè)成就,他更是躊躇滿志,希望超過好萊塢歷史上那些威名赫赫的電影巨頭。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準備后,他決定獨資拍攝《現(xiàn)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了。在該片中,他試圖用哲學(xué)的觀點來敘述以戰(zhàn)爭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異化的問題。為了拍攝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資三千六百萬美元?墒,命運不濟,此片推出后,評論界一片死寂,他們看不懂科波拉想要說明什么,觀眾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沒有表現(xiàn)出科波拉曾經(jīng)斯待過的熱情。該年度的奧斯卡獎角逐中,該片也榜上無名,這對欠下重債的科波拉無疑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繼《現(xiàn)代啟示錄》之后,科波拉為挽回損失,接連拍攝了《One From Heart》(1982)、《The Outsiders》(1983)、《Rumble Fish》(1983)、《The Cotton Club》(1984)、《Peggy Sue Got Matted》(1986)、《Gardens of Stone》(1987)、《The Man and His Dream》(1988)以及《New Youk Stories》(1989)等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近乎失敗。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而幾乎一蹶不振。但是,經(jīng)歷大劫的科波拉還是挺過了難關(guān)。1990年,《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Ⅲ》)的推出重新為科波拉贏得了昔日的殊榮。而此后的《Barm Stoker’s Dracula》(1992) 與《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1994)亦同樣使科波拉再顯輝煌。最近,科波拉一改老路,拍攝了一部內(nèi)蘊悲涼的喜劇片《杰克》(《JACK》1996)。對該片的執(zhí)導(dǎo)使他回想起了自己幼時因患小兒麻痹癥而被隔離的孤獨與恐懼感,這也使他在導(dǎo)演該片時更能融入自己的深切體會。影片以喜劇形式向人們闡述了珍惜光陰的生活理旨,受到了公眾的一致好評。
弗朗西斯·科波拉 - 作品
演員作品
《Decade Under the Influence》, A (2003)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The Story of Hedwig (2003)
《Kurosawa》: The Last Emperor (1999)
《黑暗之心》 Hearts of Darkness: A Filmmaker’s Apocalypse (1991)
《蓬門今始為君開》 Quiet Man, The (1952)
導(dǎo)演作品
《超時空危機》 Supernova (2001)
《造雨人》 Rainmaker, The (1997)
《家有杰克》 Jack (1996)
《吸血驚情四百年》 Bram Stoker’s Dracula (1992)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The (1992)
《教父第三集》 Godfather: Part III, The (1990)
《大都會傳奇》 New York Stories (1989)
《塔克:其人其夢》 Tucker: The Man and His Dream (1988)
《石花園》 Gardens of Stone (1987)
《佩姬蘇要出嫁》 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
《棉花俱樂部》 Cotton Club, The (1984)
《小教父》 Outsiders, The (1983)
《斗魚》 Rumble Fish (1983)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1982)
《現(xiàn)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1979)
《教父續(xù)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1974)
《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
《巴頓將軍》 patton(1970)
《雨族》 Rain People, The (1969)
《彩虹仙子》 Finian’s Rainbow (1968)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1966)
《今夜纏綿》 Tonight for Sure (1962)
編劇作品
《造雨人》 Rainmaker, The (1997)
《教父三部曲》:1901-1980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 The (1992)
《教父第三集》 Godfather: Part III, The (1990)
《棉花俱樂部》 Cotton Club, The (1984)
《舊愛新歡》 One from the Heart (1982)
《現(xiàn)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1979)
《教父續(xù)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竊聽大陰謀》 The Conversation (1974)
《大亨小傳》 Great Gatsby, The (1974)
《雨族》 Rain People, The (1969)
《蓬門碧玉紅顏淚》 This Property Is Condemned (1966)
《巴黎戰(zhàn)火》 Paris brûle-t-il? (1966)
《艷侶迷春》 You’re a Big Boy Now (1966)
《今夜纏綿》Tonight for Sure (1962)
弗朗西斯·科波拉 - 獲獎記錄
第二十七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棕櫚獎(1974)
第三十二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棕櫚獎(1979)
第四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1975)
第四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1975)
第四十七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1975)
第三十屆金球獎最佳導(dǎo)演(1973)
第三十七屆金球獎最佳導(dǎo)演(1980)
第三十屆金球獎最佳編劇(1973)
第三十三屆英國電影學(xué)院獎最佳導(dǎo)演(1980)
弗朗西斯·科波拉 - 參考資料
[1] 時光網(wǎng) http://www.mtime.com/person/89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