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蕭浩然(1914—1990),遼寧遼陽人。生前為遼寧省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
中文名:蕭浩然
籍貫:遼寧遼陽人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14年
去世年月:1990年
職業(yè):評書演員
成就榮耀
1953年參加鞍山市曲藝團,拜宋桐斌為師。1955年曾為鞍山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水滸》100段,并于1956年元旦開始播出,反響強烈,得到廣泛好評。拿手書目是《三國》、《春秋》、《水滸拾遺》、《鄒應龍》等,也說過《節(jié)振國》等新書。
鞍山市曲藝團成員
鞍山市曲藝團是鞍山市戲曲劇院的演出分團,在全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該團演員陣容整齊、藝術精湛,足跡遍及祖國大地,并多次榮獲全國、省、市文化大獎。僅去年,就兩次進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的熱情認可。
鞍山市曲藝團的“二人轉”表演可謂別具一格,它不斷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吸取了京劇、評劇、相聲、小品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精華,去粗取精,做到文明大方、雅俗共賞、老少皆宜。
千山晚報報慶期間,該團為晚報讀者精心組織了“二人轉”專場節(jié)目,以獨有的說說唱唱、載歌載舞的地方藝術特色,讓鋼都人民一飽眼福。
高手對戲,場場叫響
在此次演出中,肖杰和韓勝權可是曲藝團名氣最響的一對“黃金搭檔”,兩人是國家的二級演員,不但在國內多次獲獎,而且還在國際上拿過大獎。在為團里培養(yǎng)新人、繁榮新版“二人轉”方面可謂功不可沒。
同是專業(yè)評劇演員出身的肖杰和韓勝權,從事“二人轉”演出均已20多年。第一次見到他倆,還是在春節(jié)前戲曲劇院送戲到鞍鋼的演出現(xiàn)場,兩位外形漂亮的演員講起話來不但謙虛,更有專業(yè)文藝工作者的“范兒”。等扮上裝,一亮相,那火爆勁兒和向上的勁兒就不由你不佩服人家是“高手”了。
眾所周知,針對一段時間來“二人轉”演出中出現(xiàn)的低俗現(xiàn)象,市曲藝團首推“綠色二人轉”,而肖杰和韓勝權就是曲藝團革新“二人轉”的功臣。說到新版“二人轉”就是在老段子的基礎上,加入活潑、逗人的“笑包袱”,從而顯示演員表演的多面性。用形容二人轉表演功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快聽字,慢聽味,不緊不慢看你的勁兒。二人還編出與時代靠近的新篇小品二人轉,每次演出他們表演贏得的掌聲最響,觀眾們都說聽他倆的段子特來癮。
通俗逗樂,熱情抓人,翻花的手絹,舞動的雙扇,看這對“高手”的表演就是,樂你沒個夠,樂過還有味。
老少配戲,憨笑逗樂
憨態(tài)逗人的“傻相”,活潑精靈的“丫頭”———唐仁義和劉萍雖搭檔不到4年,但就是這樣一對新老演員的表演,卻給所到之處的廣大觀眾留下了太多的歡樂,如今他倆的表演已成為團里的“招牌活兒”。
中學畢業(yè)就開始從藝“二人轉”的唐仁義已在鞍山曲藝團干了20多年,以表演“傻相”被譽為曲藝團的“一絕”?商迫柿x的“傻相”是傻中帶著智慧,傻中充滿風趣。這“二人轉”的表演看似簡單,但要掌握的技能卻很多。如小品相聲的說口兒得會,舞蹈的技巧也是基本功。對于新老段子不但要張嘴就來,更多的還要臨場抓詞,這就要求專業(yè)演員平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這樣才能隨時和他人配戲,將“包袱”抖得更活。
22歲的劉萍從藝有6年多了,師從團里的“臺柱”肖杰。劉萍不但長得漂亮,人也精靈,表演上相當有功底兒,聲音清脆洪亮就是她的“一絕”。采訪時她告訴記者,看到從藝20多年的老師們依然“扎著堆兒”地為繁榮地方戲默默奉獻,她只要一下農村、進廠礦演出,就有股子興奮勁兒。每當聽到臺下觀眾熱烈的掌聲,她就懂得她和老師們所做的這種工作的意義。
夫妻搭檔,珠聯(lián)璧合
在本次“二人轉”的演出中,有一對夫妻搭檔———張淑蓮和陳維良。這對從藝20多年的夫妻,在曲藝團可說是“絕配”的老演員。扮相好,臺詞兒實,只要倆人一上臺,那喜慶勁兒立馬就贏得掌聲。
張淑蓮從小跟父親學藝,上個世紀80年代初和陳維良就開始搭檔,在20多年的“二人轉”演出生涯中,兩人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傳統(tǒng)段子被演得生動逗人,現(xiàn)代段子也能翻新改革。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門道就要求演員要具有基本素質,這熱鬧勁兒就要觀眾來評價了。而張淑蓮、陳維良的表演不但把潑辣奔放的勁兒演得足,更把每段戲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這當然少不了倆人戲里戲外的琢磨,也少不了臺上珠聯(lián)璧合的表演。以唱功贏人,以嘴皮子功夫見長,就是兩口子演出場場“拿人”的真功夫。
開場先以舞贏得觀眾,中間更有嘴皮子贏人,快唱如爆豆,慢唱如滴油,雙扇舞加手絹的活兒,足可顯現(xiàn)倆人功夫不凡的表演。在此次“二人轉”演出中,夫妻倆將獻上《西廂觀畫》一場戲。
即興表演,點滴都是戲
如果是為了演戲而演戲,不但會覺得很辛苦,而且也因為體味不到其中的樂趣而停步不前。韓冬和張秀麗,這對執(zhí)著于“二人轉”表演的“老”演員,“老”字并不是與他們的年齡相稱,而是說明倆人和同事們一樣,經歷了太多的汗水、掌聲和鮮花。
從1980年起,韓冬就開始在“二人轉”這條路上追尋摸索,和搭檔張秀麗合作已經有5個年頭了,二人說唱結合、松弛有致的配合給無數(shù)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岸宿D”與小品的精彩組合,讓兩人既保留傳統(tǒng)表演風格,又可即興發(fā)揮,沒有絲毫漏隙。他們的名字也由此越唱越亮了。采訪時他倆說得最多的是:“能為老百姓帶去樂趣,就有使不完的勁兒”。這倆人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到處都是笑料,扭起“二人轉”更是不知啥叫愁。
無論是下鄉(xiāng)演出,還是應邀去國內的其他城市為遠方朋友獻藝,人們都是用掌聲給這對搭檔以最好的認同。扮相靚、嗓音純正、應變能力強都是倆人贏得觀眾的“底牌”。在本次“晚報與讀者同歡樂”活動周中演出的《回杯記》是二人的名段,不但唱得好、觀眾反響好,而且,他們也最最喜歡,用“心”來表演一定會與眾不同。
小資料,二人轉
二人轉大約產生于19世紀80年代,當時東北地區(qū)生存環(huán)境惡劣,當?shù)剞r民出身的藝人綜合了東北民歌、秧歌,又借鑒戲曲、說唱等藝術,創(chuàng)造了這種“苦中作樂”的小戲,并稱其為“蹦蹦戲”!岸宿D”這一稱謂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才有的。新中國成立不久,由專業(yè)作家、演員、導演、作曲、舞美設計等組建了藝術團體。按當代戲劇美學思想,他們對傳統(tǒng)二人轉的劇目和表演經驗進行系統(tǒng)整理,提高其文學性、藝術性,使其理論化、規(guī)范化,并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可以和傳統(tǒng)劇目相媲美的優(yōu)秀劇目。
20世紀90年代,在部分東北城市里出現(xiàn)了一些可鄉(xiāng)可城、但以市民觀眾為主體的“二人轉”藝術團體。由于他們主要在茶社或者小劇場演出,被稱為茶社或小劇場二人轉。自其產生以來,專業(yè)人士對其往往褒少貶多,因為一些表演低俗,演員在舞臺上打情罵俏,“葷段子”成為常見的點綴之物,所以茶莊二人轉被一些業(yè)內人士所不齒,認為它是不入流的一種唱法。
為了長久地保持生機,如今專業(yè)二人轉開始“尋根”,試圖覓回原始的鄉(xiāng)土芬芳。不少小劇場二人轉的民間表演團體也開始在舞臺凈化上苦下功夫,有志于清除自身的“枯枝敗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