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昂納德·伯恩斯坦 - 檔案資料
姓名:伯恩斯坦
出生日:1918年8月25日
星座:處女座生日密碼
性別:男
血型:未知
地區(qū):美國
出生。厚R薩諸塞州
出生市:勞倫斯
身份:藝術家
雷昂納德·伯恩斯坦 - 簡介
雷昂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1918-1990),美國指揮家、作曲家。曾就學于哈佛大學和柯蒂斯音樂學校。1943年任紐約愛樂樂團的副指揮,1958年成為該團第一個美國指揮。他在任的十一年間,正是該團的黃金時代,此間他曾榮獲“桂冠指揮家”的稱號,從此一舉確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他創(chuàng)作的著名作品有《耶利米交響曲》,第二交響曲《渴望的年代》,小提琴獨奏、弦樂和打擊樂的《小夜曲》,舞劇《幻想自由》等。他寫的通俗音樂劇《鎮(zhèn)上》和《奇妙的城鎮(zhèn)》是百老匯經常上演的劇目。1969年辭去指揮職務專門從事作曲,但仍在歐洲各地作客席指揮而引人注目。享有紐約交響樂團桂冠指揮家的稱號。自紐愛退休后,他轉往歐洲發(fā)展,希望多花點時間作曲,不過顯然事與愿違。他在歐洲最重要的功績是與維也納愛樂保持長久良好的關系。因此維也納愛樂頒給伯恩斯坦“榮譽副同志”的殊榮。奧地利于1977年舉行了“伯恩斯坦音樂節(jié)”來表彰他的藝術活動。雷昂納德·伯恩斯坦 - 經歷
伯恩斯坦是美國歷史上最杰出的音樂指揮大師,他是一位集指揮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論家于一身的藝術大師,其藝術造詣舉世推崇。國際輿論認為,“他所留下的空白是難以填補的”。在20世紀中葉后崛起的指揮大師中,如果說卡揚是歐洲古典樂壇的帝王,那么拍恩斯坦便是北美這塊新大陸的最高權威。正是伯恩斯坦的出現,使得北美這塊新大陸有了足以與大西洋彼岸的古老歐洲抗衡的音樂代言人。
伯恩斯坦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他自幼聰明,喜好鋼琴,凡是接觸過的曲子,幾乎都能很快彈奏出來,顯示了超眾的天賦。17歲那年,他躋身哈佛大學,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畢業(yè)后又分別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和伯克夏音樂中心專修鋼琴和指揮。曾經教過他的老師有梅利特、比斯頓、希爾、范格羅娃、雷納、湯普森、庫塞維茨基等。伯恩斯坦從這些名家身上汲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yǎng),打下了牢固的專業(yè)功底。
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以前難得有國際級的指揮。在伯恩斯坦之前,美國的大指揮都來自歐陸,比方像托斯卡尼尼、奧曼第與華爾特、馬勒等。伯恩斯坦這位天王級指揮可以說是彌補了美國人的遺憾;不但如此,他的終生成就更可名列二十世紀中最重要的前五名指揮家。他在世時和另一位超級天王卡拉揚可說是王不見王,樂壇上也只有伯恩斯坦可以溶解卡拉揚那種不怒而威的帝王形象。他出書、上電視、制作兒童音樂節(jié)目,在在贏得了難以數計的贊賞與榮耀。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也是位優(yōu)秀作曲家,他的『西城故事』、『憨第德』等等都是相當杰出的作品。
同不少大音樂家相似,伯恩斯坦的成名也發(fā)生在一個偶然的時刻。1944年11月13日,一場原定由布魯諾·瓦爾特大師執(zhí)棒的音樂會,因其突然患病而面臨推遲。然而,一位年方26歲的青年人挺身站出,以非凡的勇氣和卓越的才能,駕馭久負盛名的紐約交響樂團完成了舒曼、瓦格納、施特勞斯等高難度作品的演出,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令聽眾為之一驚。他就是伯恩斯坦。第二天《紐約時報》在頭版刊登消息,盛贊了這位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小伙子。從此,伯恩斯坦的所有重要音樂活動都受到音樂界和輿論界的廣泛重視。他的名字也逐漸與全球許多一流樂團聯系在一起。
伯恩斯坦可以說是超級浪漫的動作派,鮮的是啟蒙他指揮的老師萊納偏偏最恨指揮家在臺上「跳舞」。因為他酷愛現場錄音,以致他在DG的錄音,耳尖的樂迷可以細數伯佬跺腳的次數。小克萊巴的動作是渾然天成,他老兄偏偏是苦心雕琢,連面部表情都極為「入戲」,而且據說排練與上臺沒啥差別。
他在1943年臨時代替生病的華爾特上臺,指揮了三個難曲中的難曲而大獲成功,就在樂壇上嶄露頭角(當時的曲目有『唐吉訶德』、舒曼『曼富雷』序曲與華格納的『名歌手』序曲)。當時他就已經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號交響曲『耶利米』、芭蕾舞劇『自由想象』、音樂劇『夜生活』等等。在頻頻擔任紐愛的客席后,他終于在1959年升任為音樂總監(jiān),成為土生土長美國人中,第一位獲得指揮國際級樂團殊榮的指揮家。
1959年,伯恩斯坦榮幸地被聘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響樂團之一——紐約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成為該團歷史上第一位在美國土生土長并由美國訓練而成的指揮。伯恩斯坦率領樂團幾度赴歐、亞、非各地巡回演出,受到了普遍贊譽。他指揮的曲目十分廣泛,幾乎無所不包,尤以闡釋匹茲堡、馬勒、拉威爾、西貝柳斯、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見長。行家評論“他的每次演出,都有如一首新作問世”,這表明伯恩斯坦的藝術富于創(chuàng)造美。伯恩斯坦的三大音樂喜劇《鎮(zhèn)上》、《康狄德》、《西部故事》,更是堪稱經典之作,在百老匯久演不衰。1969年,伯恩斯坦因為對世界音樂作出了杰出貢獻而被美國政府授予“桂冠指揮”稱號。
雷昂納德·伯恩斯坦 - 評價與藝術風格
伯恩斯坦最有研究的是馬勒的作品,堪稱為“馬勒專家”。他的指揮風格理智而直率,并富有時代精神。他認為“真正的指揮應該是這樣:他們以身體的動作代替語言,對樂隊來說,指揮必須運用這種方法來表現他所要求的東西。”在激動時或處理高潮時,他甚至會跳起來。伯恩斯坦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自己的感覺全部表現出來。
永遠值得紀念的是1989年12月23日和12月25日兩天,伯恩斯坦在鋼琴家朱斯圖斯·弗朗茲的邀請下到柏林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地點分別是柏林愛樂廳和音樂會堂,由Unitel攝影。當時正值柏林墻倒下,伯恩斯坦將交響曲中席勒的歡樂頌改為“自由頌”。伯恩斯坦對此說道:“我肯定,貝多芬會同意咱們這么做的”。超過20個國家,一億人通過電視轉播收看了這場音樂會。
他的指揮曲目曲目范圍廣大,從巴洛克,到現代,各家都有涉獵,尤其是浪漫派作品。其中又以馬勒的作品為最。但是,作為作曲家,他也有不少著名作品。1935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作品,為鋼琴與人聲所作的《贊歌148》。他一生共創(chuàng)造了3部交響曲(第一交響樂“耶利米”、第二交響樂“焦慮的年代”、第三交響樂“猶太詩文”),《西區(qū)故事》、《天真漢》、《在小鎮(zhèn)上》等多部音樂劇,以及一些歌劇歌曲等
雷昂納德·伯恩斯坦 - 相關內容
今年是著名的音樂家雷昂納德·伯恩斯坦逝世整十周年。德國DG唱片公司不失時機地出版了伯恩斯坦紀念專集。對于世界樂迷們來說,伯恩斯坦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音樂家,也是最獨具一格的人物,因為在他身上同時擁有3種驚世之才——指揮家、作曲家和鋼琴家。雖然我們不難找出同時具有這3種才能的人,但是能像伯恩斯坦那樣把這3樣“玩兒”得都如此到位的,恐怕是絕無僅有,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如此受人欽佩和崇敬。
倫納德·伯恩斯坦于1918年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勞倫斯。他早年曾就學于美國的哈佛大學,以后又轉入了美國著名的科蒂斯音樂學院。在校期間,他曾跟隨美國著名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瓦爾特·辟斯頓學習作曲,并跟隨著名的美籍匈裔指揮大師菲里茨·賴納學習指揮。1940年,伯思斯坦來到了著名指揮大師庫謝維茨基在波士頓坦格伍德舉辦的音樂培訓學校中,成為這位大師的學生。兩年后,即1942年,伯恩斯坦便在波士頓交響樂團開辦的伯克郡音樂中心中擔任了庫謝維茨基的助手,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在一個偶然的機遇里,伯恩斯坦被當時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的大指揮家羅津斯基發(fā)現,并被推薦擔當了這個著名樂團的助理指揮。1943年,年僅25歲的伯恩斯坦在一個重要的音樂會上,代替了因生病而不能上場指揮的布魯諾·瓦爾特出場指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從此,伯恩斯坦一舉成名,成為當時美國最有前途的青年指揮家。1945年至1948年,伯恩斯坦在紐約市立交響樂團中擔任了3年的常任指揮,這期間他曾大膽地指揮樂隊演奏了一批新曲目。1958年,伯恩斯坦從大指揮家米特羅普洛斯的手中接過了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的指揮棒,成為此后領導該樂團近30年的指揮。
伯恩斯坦在自己極其壯觀的指揮生涯中,還曾擔任過世界許多著名交響樂團和歌劇院的客席指揮,其中包括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斯卡拉歌劇院、大都會歌劇院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等等。
伯恩斯坦是一位極其愛好和平的、富有正義感的藝術家,無論是在戰(zhàn)爭時期還是在戰(zhàn)后出現的冷戰(zhàn)時期,他都表現出了支持人類和平事業(yè)的堅定立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他曾積極地加入到反法西斯斗爭的行列中,為支援盟軍而舉行了多次義演,而當戰(zhàn)爭結束以后,他又為加速人們的互相理解和團結繁忙地奔走著。他為呼吁削減核武器而舉行盛大的音樂會,并在音樂會上指揮了馬勒的《復活交響曲》。而當東西方冷戰(zhàn)結束后,他又為慶祝開放柏林墻、兩德實現統(tǒng)一而進行了舉世矚目的音樂會,并抱病指揮了由世界幾個著名交響樂團聯合演出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這次盛大而又意義深遠的活動,使得晚年的伯恩斯坦再一次獲得了世人的無限尊敬,同時也使他在輝煌的指揮生涯的晚期,又平添一道亮麗的彩虹。
生活中的伯恩斯坦既活潑隨和又富有幽默感。他在指揮樂隊排練時,從來不像托斯卡尼尼和卡拉揚那樣威嚴和凜然不可侵犯,而總是在一種輕松、自然、幽默和民主的氣氛中與大家一起工作。伯思斯坦還是一位十分追求新意的指揮家,他在指揮時從來不過分地遵守傳統(tǒng),而總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身上鮮明的個性。他在指揮時不但有著深刻的音樂理解力,而且還有著熱烈飽滿的激情,他能將內在的豐富感情和多彩的藝術想象力十分恰當地表現在樂曲的演繹上。這些突出的特點,使得他指揮演奏出來的音樂具有著十分新鮮的活力和變化豐富的色彩與內容。
伯恩斯坦的指揮動作幅度相當大,而且非常隨意,被人們形容為“具有舞蹈般的‘舞姿’效果”,然而他的指揮卻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極強的音樂韻律感,甚至有時僅僅從他的動作上就已經能夠感受到音樂中的動人美感。而他的指揮不僅有外在的美感,也有內在而深刻的音樂表現力,正像有的評論家所指出的那樣:“伯恩斯坦的指揮既有著外表華麗絢爛的效果,又有著內心沉穩(wěn)和敏銳的個性!
伯恩斯坦不但是20世紀中的偉大指揮家,而且也是現代著名的美國作曲家。早在他青年時代跟隨美國近代作曲大師辟斯頓學習時期,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富有才華的作曲家了。在以后的幾十年里,伯恩斯坦從繁忙的指揮活動中抽出時間,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有價值的音樂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耶利米交響曲》、舞劇《自由的幻想》、音樂劇《老實人》、《西區(qū)故事》、交響曲《焦慮的年代》等作品是其代表作品。他還是一位了不起的鋼琴家,他在演出中經常三者兼顧,邊彈鋼琴邊指揮樂隊演奏自己的作品。
伯恩斯坦是20世紀中最受人們尊敬和崇拜的音樂家之一,他的天才、他的技藝、他的風格和他的為人,無不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紐約愛樂樂團于1969年將他封為“終身桂冠指揮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期中,他經常從百忙的創(chuàng)作工作中抽出時間來繼續(xù)從事指揮活動。在他的生命結束的前一年,他還不顧自己的繁忙和勞累,指揮了為紀念卡拉揚逝世而舉行的音樂會,沒想到事隔一年之后,這位20世紀的音樂巨人,也緊隨著卡拉揚撒手而去了。人們再也不能在現場親耳聆聽他指揮的音樂和觀看他指揮時的英姿了,所幸的是,現代錄音技術真實地記錄了那些激動人心的瞬間,這些錄音將繼續(xù)流傳于世,這恐怕是我們這些現代愛樂人最大的欣慰。
下面是德國DG公司最新出版的、由伯恩斯坦指揮演奏的音樂精選CD。
(DG469460-2)
第一張:《四首海之間奏曲》、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波士頓交響樂團,現場)
第二張:貝多芬《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齊莫爾曼)、勃拉姆斯《小提琴、大提琴與樂隊協奏曲》(克萊默/梅斯基,維也納愛樂樂團)
第三張:莫扎特經文歌《歡呼真的圣體》K.618、莫扎特經文歌《歡樂、高興》K,165(158a)(為女高音、樂隊與管風琴)、莫扎特《C小調大彌撒》K,427(417a)
第四張:馬勒《第五交響曲》(維也納愛樂樂團,現場)
第五張:格什文《藍色狂想曲》(伯恩斯坦指揮、演奏鋼琴,現場)、哈里斯《第三交響曲》、巴伯《柔板》(弦樂隊,現場)
第六張(附贈):莫扎特《第十七鋼琴協奏曲》(伯恩斯坦指揮、演奏鋼琴,現場)
和他有關的人
雅米·伯恩斯坦·托馬斯是倫納德·伯恩斯坦的女兒,她的母親是舞臺劇和電視劇雙棲明星菲利西亞·蒙泰拉格,雅米作為詞曲作家和音樂家可謂家學淵源。她在十多歲時就開始寫歌曲;進哈佛大學以后,她的興趣曾一度轉向詩歌;二十四、五歲的時候又作為一位實力派歌手出現在流行歌壇。1990年,她的父親去世以后,她同她的丈夫戴維·托馬斯以及其他親屬整理伯恩斯坦的遺產,將伯恩斯坦的有關文物轉交給國會圖書館并創(chuàng)建了伯恩斯坦藝術教育基金會,旨在"融藝術于日常學校教育之中"。與此同時,雅米在時代-華納主持了"紐約愛樂樂團現場直播音樂會";還曾為BBC第3臺主持節(jié)目,包括在周末轉播坦格勒伍德音樂節(jié)的演出實況。1998年雅米在電臺做出了她自己的音樂和采訪節(jié)目。1999年4月,"伯恩斯坦節(jié)拍"音樂會在美國鹽湖城首演,由猶他州交響樂團演奏,邁克爾·巴雷特指揮,雅米寫了這場音樂會的串連詞:《怎樣使音樂"跳"起來》,向年輕一代深入淺出地解釋了她父親伯恩斯坦音樂的特點與真諦。同年8月,這場音樂會在日本北海道的扎幌音樂節(jié)上再次舉行。她還計劃2000年在舊金山、阿姆斯特丹上演,并應邀在2000年第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上演出"伯恩斯坦節(jié)拍"。
麥克爾·巴雷特是倫納德·伯恩斯坦的得意門生,從1985到1990年一直是這位大師的助手,不久即以指揮家嶄露頭角,活躍在十多個國家的交響樂、歌劇與歌舞劇的領域。1994-1997年,巴雷特擔任紐約92街蒂什藝術中心的藝術總監(jiān)。巴雷特不遺余力地推介新音樂,如伯恩斯坦、布利茨坦、博爾康、丹尼爾普、克爾尼斯、賽拉斯、哈里遜、武滿徹、德爾·特萊迪契、約翰·默斯特、內德·羅雷姆以及史蒂芬·愛德華等人的作品都是他首演的。1992年,巴雷特同他的妻子萊斯利·托姆金斯舉辦了莫阿比音樂節(jié);他也是著名的紐約歌唱音樂節(jié)(NYFOS)的創(chuàng)辦人與藝術總監(jiān)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麥克爾·巴雷特是許多部百老匯歌舞劇的音樂總監(jiān),包括那部獲得托尼獎的《我們的市鎮(zhèn)》。此外,巴雷特還是在林肯中心舉行的幾場大型演出的演出人和音樂總監(jiān):諸如伯恩斯坦歌曲紀念演唱會,博爾康與米約的舞臺劇歌曲和卡巴萊歌曲演唱會,格什溫的《瘋姑娘》等。
雷昂納德·伯恩斯坦 - 經典作品
伯恩斯坦早期在CBS(現在的SonyClassics)錄音,活動的中心是美國。70年代后,他主要在歐洲和德國唱片公司合作,這個時期的錄音絕大部分是現場錄音或錄影。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SonySMK47525)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SonySMK47529)
李斯特:交響樂“浮士德”(SonySMK47570)
馬勒:交響樂全集(SonySMK47573~47585)(DG459094)
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DG410859)
馬勒:聲樂組曲“大地之歌”(Decca417783)
伯恩斯坦:音樂劇“西區(qū)故事”(DG415253)
伯恩斯坦紀念集(DG431946)
雷昂納德·伯恩斯坦 - 參考資料
http://www.laotela.com/articles/celebrity/2008/01-29/01193150.htm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Character/DL/DL-2003122415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