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曜 - 概述
妻張李氏閨名雪如,是一個才女,張公不恥下問,拜師于妻。
張曜 - 生平事跡
張公起初在河南固始辦團練起家,他智退捻軍有功,深得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賞識,被招入清軍,后當上了固始知縣。在知縣任上,他又抵御李秀成圍城立功,在咸豐十年(1860年)擢升為知府,第二年又擢升為河南布政使,率軍在汝寧大敗陳大喜、張鳳林所部捻軍。此后他長期率軍轉戰(zhàn)于河南、河北、山東,屢屢大敗捻軍。同治八年(1869年),他又跟隨左宗棠轉戰(zhàn)于西北戰(zhàn)場,鎮(zhèn)壓當地少數民族起義。
于1886年(光緒十二年)調升為山東巡撫,從調任山東巡撫到卒于任所,他在山東的時間不過5年。張公任職期間正逢山東各地遭受嚴重的水旱災害,百姓災難深重,身為一方地域的最高長官,他一面積極組織救災,一面拿出自己的俸金,并動員其他官員捐俸助賑,救活了不少災民,因而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治理黃河過程中,盡管張公曾聽信幕僚中有些人的錯誤主張,釀成過水患,但總的來說,還是功大于過。他針對黃河山東段兩岸河道窄、堤壩不夠堅固、水漲易于漫決為患的特點,除帶領百姓疏浚河道、挑淤培埝、增筑堤壩、加強兩岸堤防外,還提出了“分”與“疏”的治河主張,在齊河趙莊、劉家廟和東阿陶城鋪各建了減水閘壩一座,以防異漲。當時,每逢黃河決口他都親臨現場,指揮搶修堤防,據說他一年有近300天時間在河工上度過。光緒十七年7月,張公正在黃河上監(jiān)工,忽然“疽發(fā)于背”,等被人護送回濟南時病情已經十分嚴重,不久便不治身亡。張公在山東巡撫任上還帶頭植樹造林,在黃河大壩和從洛口到市中心的路旁遍植柳樹,形成了一道柳樹風景帶,有人稱這些柳樹叫“張公柳”。張公死后,濟南人民感其恩德,尊他為黃河的“大王”,并在大明湖邊為他修建祠堂,永久紀念。
張公死后謚“勤果”,官至山東巡撫,一等輕車都尉兼云騎尉,加尚書銜,一生為國為民,是個難得的能員干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