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斯 - 基本簡介
英國天文學(xué)家。1824年2月7日生于倫敦的斯托克·紐因敦,1910年5月12日卒于倫敦。他沒有上過正規(guī)學(xué)校,1842~1854年從事商業(yè)。1854年遷到倫敦附近的塔爾斯山,1856年在那里建造了私人天文臺(tái),在那里工作了一生。他是天體光譜學(xué)的先驅(qū)者,首先把光譜分析應(yīng)用于恒星研究,并將照相術(shù)用于光譜研究。1859年在20厘米折射望遠(yuǎn)鏡上裝置了分光儀,觀測恒星光譜。1863年和W.A.米勒合作,向英國皇家天文學(xué)會(huì)提出觀測結(jié)果,指出亮星具有和太陽相同的化學(xué)組成,它們的光線來自下層熾熱物質(zhì),穿過高層具有吸收能力的大氣層而向外輻射。1864年用分光儀觀測發(fā)射星云,揭示了它們的氣體本原,并發(fā)現(xiàn)行星狀星云的兩條綠色譜線,他認(rèn)為是未知元素發(fā)出的譜線,稱為線。直到1927年方由美國鮑恩揭示出它們是二次電離氧的禁線。1866年5月18日,哈根斯首次用分光儀觀測1866年北冕座新星,發(fā)現(xiàn)吸收光譜上有明亮的氫發(fā)射線,指出發(fā)射線是來自溫度高于恒星表面溫度的氣體殼。哈根斯觀測了1866年、1867年、1868年的三顆彗星的光譜,發(fā)現(xiàn)彗星光譜中有碳?xì)浠衔锏淖V帶,并證實(shí)1864年意大利多納蒂指出的結(jié)論,彗星不只反射太陽光而且本身也發(fā)光。1868年他首先利用多普勒效應(yīng),根據(jù)恒星的譜線位移測定天狼的視向速度。
1876~1878年任英國皇家天文學(xué)會(huì)會(huì)長,1867年和1885年兩度得到該學(xué)會(huì)的獎(jiǎng)?wù)隆?900~1905年任英國皇家學(xué)會(huì)會(huì)長。
哈根斯 - 所獲榮譽(yù)
授獎(jiǎng)
1867年與威廉·阿倫·米勒共同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xué)會(huì)(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的金牌獎(jiǎng)。
1898年獲頒科普利獎(jiǎng)?wù)?Copley Medal)
1901年獲頒亨利德雷珀獎(jiǎng)?wù)?(Henry Draper Medal)
1904年獲頒布魯斯獎(jiǎng)?wù)?Bruce Medal)
以它命名以示尊榮
月球的哈金斯環(huán)形山(Huggins crater)
火星的坑穴
(2635) 哈金斯
哈根斯 - 出版作品
Spectrum analysis in its application to the heavenly bodies. Manchester, 1870 (Science lectures for the people; series 2, no. 3)
(with Lady Huggins): An atlas of representative stellar spectra from [lambda] 4870 to [lambda] 3300, together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olution order of the star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spectra; preceded by a short history of the observatory. London, 1899 (Publications of Sir William Huggins’s Observatory; v. 1)
The Royal Society, or, Science in the state and in the schools. London, 1906.
The scientific papers of Sir William Huggins; edited by Sir William and Lady Huggins. London, 1909 (Publications of Sir William Huggins’s Observatory; v. 2)